[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R 部

人文主义


 

 

rénwén  zhǔyì

参阅: 11 438基督徒人学 474启蒙运动 344哲学

()概念说明: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humanism指特别关注人的兴趣与理想,而非以自然或宗教为中心的一种思想、行为、态度或学术体系。

()历史:

(1)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西方古希腊及罗马文化也发挥很丰富的人文思想。

(2)     人文「主义」兴起于十四、五世纪,是贵族中的学术运动。由于文艺复兴( 84),在欧洲产生了一种新的商贾贵族,他们并不受限于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独立自主的、知识份子的生活方式来,与古代文化保持着学术性的、在宗教上却是中立的、因而也毫无偏见的接触。由于这点,他们与中古时代的士林学派学者迥然不同。影响人文主义这种古代精神审美学式的呈现的,是西方知识界与希腊哲学原典的接触,并因而引致各种古典哲学的重现,在大学里注入了新的学术气氛。

(3)     到了埃拉斯木(D. Erasmus, 1466/69-1536)的时候,人文主义终于支配了整个欧洲文化界(而不仅限于某一种社会阶层)。这种学术运动除了非常有深度的文字和文学的教育外,还开启了其他学科研究的大门(自然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实践理论等);而最重要的,是它拋弃了士林学派把基督宗教和哲学以神为中心的典范(theocentric paradigm)结合起来的努力,而重新问如何把古典的希腊与罗马文化和建基在启示上的基督宗教信仰以人为中心的典范(anthropocentric paradigm)整合起来。于是它致力跳过士林哲学,直追信仰的根源(出版原文圣经便是人文主义的典型做法)。如此,人文主义乃为后来的宗教改革铺好了道路。但是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毕竟不同,前者建基在对天主圣言的信仰,而不是在文字上,或审美学上对圣经的兴趣;后者却是审美的,纯学术的努力。还有路德在宗教上坚守反对者的立场,也与人文主义和解的态度不同。

(4)     作为一种独立的运动,人文主义结束于宗教改革( 273)。虽然改革运动新旧双方都采取了若干人文主义的原则和教育方法,然而宗教论争为这种中立的、新古典的学术文化已经不再留有余地了。

(5)     新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以后所出现的新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对抗理性主义( 398)的潮流。文艺复兴虽然也强调理性,而且促进神学理性化的努力,但它早在莱辛(G.E. Lessing, 1729-1781)以及日后的康德(I. Kant, 1724-1804)时,也重视人类行为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即康德所主张的「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新人文主义正是在德国历史哲学及浪漫主义的审美学中绽发的。这种流行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新人文主义,以人文精神取代了一面倒的理性主义,对希腊文化表现出新的兴趣。

()马克思及存在哲学的人文主义:

(1)     按照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人是他自己的创造者;而这意味所有客观实体(包括人自己)都是他劳动的产物。在非共产的社会中,产品从其创造者手中挪去,而形成了「非人化的」疏离(dehumanizing alienation):主体与客体世界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文主义就是去除这种疏离,也就是「使内在能够变成外在,外在能够变成内在」(布洛霍 E. Bloch, 1885-1977)。或者,更具体地说,人文主义变成了一种社会政策,藉着有目的的产品计划,以实现人与自己合一,与他人和谐的理想─ 「完整」的人(the "total" man)

(2)     存在哲学也自视为人文主义。例如沙特(J.P. Sartre, 1905-1980)的自由观念,就是不再相信任何先存的标准存有,因而在面对决定的时候,人能负起绝对的责任。海德格(M. Heidegger,1889-1976)讨论自我性的存有(the being of selfhood),强调真正的自我的自我实现。「我」是存有出现的所在。真正的人文主义就是容许自己向「存有的在性」(the "thereness" of being)开放。

()基督宗教的人文主义:

(1)     面对非基督宗教的人文主义,基督宗教既不能保持中立,也不能漠不关心,因为它相信降生为人的天主圣言,正是天主父藉着耶稣基督对人的召叫,在人心最深处,就是最「人文」的地方,祂以圣神开始改变人心的工作。因此基督宗教必须是人文的,而在建立自己的人文主义时,它所追随的法则,就是它要表达天地人合一的救恩事实。它追随一条上溯埃拉斯木,甚至早期基督徒护教者的传统,也在某一方面与存在哲学的人文主义相通,那就是肯定人文精神的实现不是在事实本身,即不在社会秩序里,而是在行动中,在人的决定里,就是人决定把自由在事实中实现出来的时候。

(2)     基督徒人文主义也与马克思(K. Marx, 1818-1883)人文主义进行交谈。马克思渴求在历史中的救赎,基督徒末世观却指出两方面:「已经」在历史中及「尚未」在更圆满的未来中。其实,历史中形形色色的疏离方式也仅是一种更深的、不可能在历史中绝迹的疏离情况的外在表现而已。当然救赎(人的改变)是历史的终极目标;如是,它也不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但是它却不可能具体地完全表现在世上任何一个特定的系统中。尽管如此,它却的确可以为现在的行动提供指示。它的出现显示:人文精神是可能实现的(在信仰中,在相反希望的希望中,在爱中),尽管有各种的挫折和悲剧;然而,只要人文精神学习天主的「人文」(祂的仁爱)

它仍是可能的。

参考书目:

Spera, S. and others.  "Humanism."  Latourelle. 462-480.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