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T 部

天主


tiānzhǔ

GOD

参阅: 45天主圣三 296耶稣基督 29天父 566圣神 35天主的名字 526创造 604爱 353恩宠 514无神论 698模拟
(一)前言:
(1)     本文以六个步骤来说明「天主、上帝、神」此主题。首先提出一些描述、定义,其次指出走向天主的路,其三描述圣经中的天主观,其四:教会历史中的天主观,其五:新的面目,其六:文献撮要,最后提出一个短型定义。
(2)     本文的思路可以下面三句话概括:
「不知其然」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3)     若干描述定义:1)从灵修的角度来看:天主是比人自己还内在于人的奥秘,祂是至高的善,绝对爱的奥秘,和谐中的和谐,美中之美,最忠信的朋友。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天主是绝对存有,绝对的无,绝对的第一因,不动的动者,宇宙的主宰,一切历史过程的目标,最高的价值。3)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天主是不可言喻的奥秘,是一切人言语的基本条件;即如果没有天主,人的言语都是空的,没有意义。4)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天主是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寄托,或无上关切的对象,是人们信仰生活意义的来源,和他们的希望。
(二)走向天主的路:
(1)     一些统计资料:
1)在1991年台湾生界与生活质量研究调查(受访者一千四百人)中,有三个问题的答复情形如下:
a)我觉得宇宙中有一股神明的力量。非常同意的有7.6%,同意的有34.7%,有点同意的有27.9%,有点不同意的有11.9%,不同意的有15.3%,非常不同意的有2.5%。
b)我觉得宗教信仰是迷信。非常不同意的有9.4%,不同意的有44%,有点不同意的有23%,有点同意的有11%,同意的有10%,非常同意的有2.4%。
c)我觉得我需要宗教上的精神寄托。非常同意的有8%,同意的有31%,有点同意的有27%,有点不同意的有10.5%,不同意的有19.7%,非常不同意的有3.6%。
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答复可以推论到一个事实,在经济工业发达的台湾中国人的社会中,绝对多数的人涵盖地体验到,有一股力量,有一个需求,需要寄托;人绝不可能只靠自己就能独自生活圆满。
2)在最近(1993年)出版的《欧洲价值研究》(European Value System Study) (由比利时鲁文大学教授牧灵神学家柯和福(J. Kerkhofs, 1924- )发起,1981年首次调查,1990-1991追踪研究,包括欧洲、北美、澳洲、俄罗斯、匈牙利等地)中有以下三个问题。他用1到10作为量表,1表根本不重要,10表非常重要。
a)天主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如何?欧洲方面的答复:很重要的有31.2%,的有7.5%,的有10.1%,的有7.7%,的有7%,的有10.2%,4.3%,5.3%,4.7%,12%。平均数是6.6。就欧洲来看,比较肯定天主的重要性的顺序是:东欧、南欧、西欧、北欧。美国的平均数却是8.1,就是说经济工业发达的美国很肯定天主的重要性。
b)你相信有天主吗?欧洲平均61.6%相信有天主,在美国92.9%的受访者相信有天主,在波兰94.5%,在爱尔兰96%。
c)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比较合乎你的立场?有位格的天主(基督信仰中的神),欧洲有31.5%,美国有69.2%。有一最高存有、力量(自然神论的神),欧洲33.1%,美国23.3%。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可知论的心态),欧洲18%,美国5.7%。我不相信有天主或是一个最高的力量(无神论的态度),欧洲13.8%,美国1.8%。
如果用基督信仰或自然神论的角度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大多数肯定有天主,否认天主存在的是少数中的少数。
(2)     认知上的困难:
1)人在知识上难于肯定天主,原因大概如下:在讲求速率的现代社会,人人都在忙,忙着为生活奔波,为金钱操劳,谁也不敢闲着。「我很忙!没时间!」成了人人的口头禅,也成了社会地位与成功者的象征。百忙主义使人不能定下心来思索比较根本的人生问题,更不用说到天主了。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的影响一天比一天大。在一般人的思考领域中,无形中制造了一些图像层面;图像主义的作祟,使他们的心灵从浅层到深层很难互通。结果,现代人一般的观念是,除非经过五官的体验,都不是真正的知识;除非运用逻辑分析、归纳方法所得到的论证,都不是可靠的有价值的知识。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使得上帝存在的问题成了理性推理以外的非理性感觉的事情。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神,竟然认为神完全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产物,而宗教是纯属幻像性的投射作用。
2)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肯定的说,宗教是一种社会性的幻想,企图来解决人类内心对生存的怕惧。有些知识分子在以理性否定那些非常特殊的传统神话时,连带的也将神的存在一并否定了。有些人对神的态度,认为神是绝对高超的,完全异于受造界,所以基督信仰中的神对他们而言太拟人化,因此引起他们对基督信仰中,那位走进受造界的天主的怀疑。在教会思想历史中,理智日益肯定自己的范围,理性往往要控制在它以外的信仰权威;如走极端,即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有人因为生活当中的痛苦、恶势力等类似理由而推论说,不可能有天主;因为如果有天主,不可能发生这样痛苦的事。此外,由于独裁政权、政治暴力,政治要控制一切,在台上不允许有更高的神。因此造成无神论。这些因素都造成人们对天主认知上的困难。
(3)     体验:良心的事实;万物的奥妙(宗十七24~28;DS 3004, 3005,3026; DV 6);恶性的事实(咏廿二3,7~9);心理的经验;基本的信赖;爱的经验及美的吸引力。这些体验都是许多人走向天主的路。
(4)     认识:的确,天主的奥秘是深奥不可言喻的。但是,如果要谈论祂的话,就该用「模拟法」(analogy)。模拟包括三个因素:肯定(the way of affirmation)、否定(the way of negation)与卓绝的肯定(the way of eminence)。所谓的肯定是讲论这对象是什么。如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所以祂和受造物必有相同点(若壹一1~4;希一1~2)。而否定则是在肯定了祂是甚么之后,马上又说:其实祂也不是什么。因为受造物是有限的,天主是无限的。于是在某方面固然祂与受造物有相同点,但却没有受造物的缺点和有限。意思是说:祂也不像受造物那样。「在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若指出相同点,应同时指出更不相同的地方」(DS 806)。而卓绝的肯定则是运用否定后的积极面,意为祂不但是什么,也不但不是甚么,而且还超越甚么。换句话说:祂简直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位,是完全另一种的存有物(totally different being)。在对天主的认知的思路上,应把模拟法的三个因素集合在一起,则在人的有限思想下,对超越人意念的那奥秘的认识,才算稳定。
至于有关天主存在的论证,请参阅144条文。
(三)旧约圣经中的天主:
(1)     旧约历史中的天主:
1)以色列民的历史,和天主的救恩史是齐头并进的。天主借着以色列民历史中的人物、史实和启示,实践了祂拯救人类伟大的计划。以色列的救恩历史,是从天主主动召唤以色列之父亚巴郎而揭开序幕的(创十二1~2)。在亚巴郎的信仰体验中,天主是既许必践的大神,是要求绝对信服的上主。亚巴郎甚至遵从天主的命令,将自己的独生子依撒格,作为祭献的礼品(创廿二1~2)。他完全听从天主的旨意,而天主则大大地降福了他(创廿二16~18)。
2)梅瑟是以色列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出生在一个被压迫的民族中(出一8~22)。天主显现给他,将自己的名字和救赎的计划启示给他,让他知道他的使命,就是救自己的同胞,脱离埃及法老的奴隶统治。梅瑟接受天主的召唤后,勇敢地站在法老的面前,述说天主的伟大,和自己的坚定信仰。他借着天主大能的手臂,克服了埃及法老的百般刁难(出五~十二)。天主是解救的天主,以色列人借着天主的大恩及梅瑟的领导,终于摆脱了奴隶的束缚,走上自己的光明大道。
3)以色列子民,离开埃及,越过沙漠,在若苏厄的领导下征服客纳罕,进入福地。十二支派并在舍根举行会师,重新订立与天主所立的盟约(苏廿四2~27)。若苏厄死后,以色列进入民长时期。民长不是民选的,而是天主的召唤。撒慕尔是最后一位民长。为了适应变局,延续命脉,以色列民需要成立一个国家,推选一位新的领袖。在祈求天主与人民的坚持下,撒乌耳终于成为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这是以色列民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4)撒乌耳与撒慕耳的冲突,以及日后的妒恨达味,导致撒乌耳悲剧的收场。达味才是以色列王国真正的建立者。他逝世以后,撒罗满继位,由于他善于利用国际情势,所以造成撒罗满王国极为辉煌的时代。他建立了圣殿,对于以色列敬拜天主的贡献功不可没。撒罗满死后,国家分裂,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分裂,随后又遭巴比伦充军。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伟大的先知 ─ 天主发言人 ─ 的时代来临了。以色列子民借着先知不断的激励,培养了纯正的信仰,坚决反对多神的异端,也使以色列子民进而体验出他们所信仰的天主,不但是以色列民的神,也是整个世界的上帝。
(2)     借着对以色列救恩历史的了解,特别择要叙述在圣经记载中之天主的特殊属性和作为:
1)走向未来的天主:在旧约圣经中,「上主的日子」一概念的产生,充分表达了以色列子民对天主的期盼。天主不仅仅现在临在,将来亦必临在。祂是现在的上帝,又是未来的天主。上主的日子,是天主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公义的日子。以色列子民虽然多次叛离了天主,但是他们从历史的体验中,仍然相信天主会宽恕他们,会重新救援他们。天主即使在义怒中,仍然慈悲为怀。以色列罪恶深重,内心外表都破坏了天主的诫命。而天主是正义的,选民仍一样要接受惩罚,要毁灭败亡。但是事实指出,以色列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刻,天主仍然赐给他们新生的希望(则卅六24~27)。
走向未来的天主是给以色列子民伟大的许诺的神。未来的日子,只要天主的选民恪遵祂的诫命,未来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依二1~5;米四1~3;依六十3;六六22;匝八3,20~22;十四16~17)。天主是走向未来,继续创造的大神(依四五6~8,18,21~24)。天主更借着先知依撒意亚,庄严隆重的宣布:有一个婴孩为我们诞生了,有一个儿子赐给了我们;他的名字要称为永远之父、和平之王,从今时直到永远(依九5~6)。伟大的天主,因着祂的热忱,必要完成这伟大的许诺。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二部份中有四首歌咏「上主仆人」的诗歌(依四二1~9;四九1~6;五十4~9;五二13~五三12)中,也同样涵盖着雅威上主走向未来的向度。这不但是以色列子民的福气,更是人类最大的盼望和寄托。
2)重建熙雍的天主:综观以色列的历史,从亚巴郎蒙受天主召唤,离开乌耳开始,到梅瑟领导出谷,若苏厄占领福地,达味建立王国,南北分裂,巴比伦充军,一直到劫后余生,重返故土……为止,这弱小的民族,竟能历经数千年而流传不已,实在让人赞叹天主的奇妙大能。以色列子民虽然作恶多端,违背天意,但是他们仍然相信、体验天主是生存力量最大的泉源(依四十28~29)。表面来看,以色列民族似乎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但是事实上,大慈大悲的天主,并未弃之不顾,祂仍然用祂的大能,庇护着祂的子民,祂一直在开展新的场合,新的生命。
选民犯罪作恶,遭天主谴责;敬拜邪神,更遭上帝严惩。以民的许多朝代兴盛又衰落,唯有宗教屹立不摇。由于先知们的预言,以色列人对默西亚即将来临的希望,日渐加深稳固;许多人竟因而重振他们对天主的热心。领导以色列难民最伟大的先知厄则克耳,枯骨复生的神视(则卅七 1~14;卅九21~29),以及旧约最后的先知达内尔的预言(达七13~14),都能显示天主的王权是永远的王权,永存不替;祂的国度永不灭亡。借着以色列子民的历史发展史实,使信徒能够肯定地相信,唯有雅威上帝,才是人类永恒的希望,祂是昔日的主,也是今日的主,更是明日的主。
3)唯一而超越的天主:旧约的天主论是一种一神论。所谓的一神论,意谓着他们信仰的内容是唯一的真神。除了天主以外,没有别的神。这是旧约、新约共同的基本信仰。但是,这种信仰的内容是由经验而形成的,由模糊到肯定,却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宗教反省过程。以色列在唯一天主的信仰中,体认到雅威与其它那些神明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差异:「万神尽属虚幻」(亚一~二;九7;欧二2~5;依二8~18;六;十10;十九3;咏九六5),「外邦人的神都是虚无」(耶二5;十8,15;十四22;十六19),「别的神是非神」(耶二11;五7)。因为雅威是唯一的,由此可见无论那种宗教和文化中的泛神论和多神论,都与基督宗教的信仰内容无法兼容。
以色列人在生活中,发觉雅威不只是以色列的祖先的保护神,祂也不限于某些地域、人民和国家。于是他们领会到雅威本身是超越一切界限的神;没有一个国家的神能和雅威比较,祂完全超越空间。祂是如此地宽广高深,不能为人世间所完全包容和限定(亚九3;咏一三九;列上八26~27;约十一7~9;智一1~7)。除此以外,以民也体会到天主更超越时间。祂是永远的、有充沛力的天主。祂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哈一12;依廿六4 ;卅三14;四十28;四四6;四八12;耶十10;申卅三27;达十二7;咏九8;十16;十九10;九十2~4,9;九三2)。世界始于天主的创造(创一1;依四十23),但是创造者天主的生命,则不属于宇宙内的这些限制;祂本身是生活的天主,是永远生活着的(耶十10)。
4)促进正义的神:以色列真正完美的宗教生活,是让雅威天主在盟约中,借着法律,做唯一的神、唯一的上帝。雅威的诫命如果能成为以色列子民言行思虑的准则,那以色列的生活才能真正走向安康、和平(参 246)的境界。正义的真谛包含着两个层面:第一是基本正义:就是以色列的上帝,祂能影响人类每个层面的每一种生活(申七12~13)。第二则是基本正义的具体表达。基本正义必须要澈底、具体地落实在重要的社会问题上,方能发展人类互助、合作、服务、牺牲的道德力量。事实上,正义对以色列天主的选民,具有救恩、幸福、和平的多种含意。天主要求的是:「只应追求公道与正义,好叫你能生存,占有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土地」(申十六20)。「因为上主是正义的天主,凡依赖祂的人是有福的」(依三十18)。
5)照顾贫穷困苦的天主:「我确知上主必为受压迫的人伸冤,也必为贫穷的人主持正义的判断」(咏一四○13)。在旧约圣经中一致显示,雅威上帝对贫穷困苦的人特别关注(申十五1~11;约廿九12~17;咏六九34;七二2,4,12~24;箴十四21,31)。这是雅威行动上的主要特质:祂喜欢走近贫苦的人,站在穷困人群的中间,与他们同行。读者会发现,天主实在愿意作人类中每一个人的天主。祂渴望人们都生活在祂的正义保护中。既然天主爱世上所有的人,祂愿意和每一个人同行。虽然每个人都需要,但是因为贫穷的人「首先」承认自己需要祂的协助,自然而然的,天主也「首先」去帮助那些表达自己需要祂帮助的人(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
6)创造和保存的天主:雅威不只是为以色列而创造(参 529),祂的创造是包含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故天下万有,是统属于雅威的,是祂所创造及保存的(参 123),而这是以色列在其信仰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旷野路途后领悟出来的。天主是一切民族、一切目标、任何时代的创造者和保存者。以色列创造论里的雅威,绝不是一个受造的神,也没有自发论的色彩。
天主是以言语来创造的,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创一3)。天主的言语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启发民长,领导先知,批判以色列的行为,这现象显出了这言语的创造性(亚五8;九6;依十七13)。为描写雅威的创造动作,旧约作者特别运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bara。这个动词专属于描述雅威的创造动作,不能运用在其它存有物上。因为在希伯来人的思想里,雅威的创造是非常特殊的一桩事。这动词在旧约里出现四十八次之多,通通是指有关天主的创造工程。
又天主的创造是从虚无中的创造。事实上也除非如此,天主就不是真的天主,受造物也不是非必然的受造物(contingent being)。创世纪一开始就提到天主创造的工程,「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创一1)。这个工程标明一种绝对的开始,由此为起点,一切时间都归于受造物的范围中。人生活在物性时间、想象时间甚或宗教时间内,但天主却生活在永恒内,绝对的现在,绝对的临在中。
天主创造天地万物,绝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幸福,更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私利。天主是大公无私的。祂愿意把自己的完善通传给祂要创造的万物。而从绝对虚无中被创造出来的万物,常常是需要创造者天主的支持的,否则万物就只能又归于虚无。故天主的创造行动和保存、治理、照顾世界的行动,是无法分割的。这是同一个行动的几面。天主的照顾是普遍的,是一种直接及实际的支持,可称之为「天主的参与」(参 37)。
(四)新约圣经中的天主:
(1)     在基督宗教教会思想中,有一句名言:「新约涵盖在旧约中,旧约却在新约中彰显。」旧约启示中的天主观,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但是新约启示中的天主观,却是现代基督徒最高的信仰准则。耶稣是在祂的尘世生活中,启示着天主。若是要更认识基督徒相信的天主,是怎样的一位天主,只有先进到耶稣的生活里去探讨。耶稣并未运用一套神学语言来启示天主父,祂运用的是祂一生的事迹:祂的言语、祂的行为、祂的生活态度、祂的苦难、祂的复活等等,这一切都是宣扬天主奥迹的行动:
1)福音包含不少的比喻:亡羊的比喻(路十五4~7),失钱的比喻(路十五8~10),债户的比喻(路七41~43),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家主的比喻(玛廿1~13),法利塞人和税吏的比喻(路十八9 ~14)。这些比喻都能令那些聆听耶稣宣讲的人,体会到天主是一位寻求丧亡者的天主。在这些比喻里,耶稣要显示的,是天主充满爱的一面。祂向丧亡的人、在困苦里的人、犯过罪的人,怀着无限的慈爱。总而言之,祂是站在穷人中间的天主,这与当时法利塞人法律主义中,所显示的天主面貌截然不同。每一个人都需要天主的慈爱,天主也无条件的要广施祂的慈爱。
2)耶稣在世生活的时候,借着祂与贫穷人、与被驱逐的人、与当代社会所轻视的人的来往,启示了一位崭新的天主:一位在人群中生活着和工作着的天主。山中圣训的部份,论及天主对人类的照顾(玛六25~33)。在这一段言论中,能领会耶稣所宣扬的天国,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是因着天主父主动的爱和支持,使得人能克服恶势力,获得日日新的精神境界。这是人心最深的渴望和需求,也更是人类所追求的圆满所在。
3)耶稣的苦难与复活,是了解天主奥迹的主要关键。在新约的记载里,通常以两种文字类型传达耶稣的喜讯:一是福音,一是书信。这两种文字类型所宣传的喜讯,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耶稣受难~复活~升天。这逾越的过程是初期教会一提及基督时,必定包含的原型。无论人们用什么名号来称呼祂:或默西亚、或人子、或天主子……在最深处都是愿意表达纳匝肋的耶稣虽然死了,但是祂却复活了,而且坐在天主的右边。
(2)     新约中的天主论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天主是爱」(若壹四8);这是新旧约启示的最高峰。圣言之所以降生成人,为的就是要给人类启示这意想不到的奥秘。新约中启示的天主是一位宽恕人的天主,祂是慈悲的,是至善的、慈爱的,是充满爱情的天主;祂是恩宠的天主,给与人希望与平安;祂安慰人,祂是救主,祂愿意一切的人得救。这几乎是超乎人所能想象的一位天主。新约能如此的描绘,实在是基于宗徒们对于耶稣基督的认识。在这认识中,相信天主对人的爱(若壹四16a)。
(五)历史中的天主观:
(1)     古代的天主观:
1)综合而言,希腊思想历史中的天主观,从早期浓厚的位格性宗教情操,逐渐走向比较哲学性、位格性不明确的统合观念中。
而在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中,也有类似的历程:早期的中国人对神的观念,相当清楚的肯定有位际性的面目。孔子也接受周代对天的信仰,相信天是人间的主宰,虽然他对天的详细性质,并未详细的讨论。后期的中国思想家,也如同希腊人一样,把祂归并在一个统合的观念中。但一般民间的百姓,仍然生活在多「神」的、位格化的现实里。
2)诺斯主义(参 673):希腊思想非常强调「知识」(gnosis),人人渴望藉知识得救,唯有通晓此知识的人方能得救。诺斯主义最基本的思想是最高的神,完全和宇宙万物隔绝;祂和物质世界毫无关系,是绝对的唯一的神。祂与万物的中界是「言语」,这中介是来自唯一神的存有物。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教会在第三及第四世纪之间,产生了摩尼派(参 656)。摩尼派的教主是摩尼(Mani, 约215-275)。摩尼派极力主张极端的二元论(参 5),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二元组成,这二元他们称之为神,人类历史,就是善神和恶神斗争的历史。
3)多神论:当时教会所处的环境中,有种种自然宗教的多神论,就如同中国人社会上的民间宗教一样。这些所谓的「神」多半是人而神化的。很容易将三位一体的天主视为三个天主。
4)犹太教:在犹太教中,雅威是一位一体的天主。雅威是一位,只有一个天主。这对教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5)信仰准则、异端与澄清:教宗克雷孟一世(Clement I, 92-101)在他的格林多人书中,就曾说过:「我们信仰的不是只有一个天主……吗﹖」又在当时教会生活里,有所谓的宗徒书信,这可说是最古老的信仰准则了,上面提到:「我信父,管理宇宙者,耶稣及圣神。」圣依雷内(Irenaeus, 约140-202)在驳斥异教人书中提到:「有一个天主,全能的父,祂造了天地海洋,以及海中的一切……」。
而无论是圣经的记载,或是初期教会的信条和信仰准则,均是用拟人法的文学方式来表达的。这一类的言语适用于希伯来人的生活背景,但对希腊人来说却是不够的,因为它并不能够解答哲学和形上学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的神学家尝试着以客观的概念,用当代的形上用语来讲解、保护启示的奥迹。而基督信徒团体肯定地宣信,耶稣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而在犹太人的一神论,和希腊宗教哲学所强调「一」的背景下,开始有了一些错误的学说。如天主一位一体论,就是将天主本身内在的圣三奥迹错误的理解。其它又如附属学说及亚略派异端(参 45)。
(2)     中古时代的天主观:
1)一般而论,中古时代的教会和社会中,对天主本身的存在和属性,少有争溣。真正争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比较无限创造者和有限创造物之间的问题,二是天主内在生命的描绘与了解的问题。
2)异端与澄清:在十一世纪与十三世纪时,古老的诺斯派和摩尼派的二元论,又死灰复燃成广义的二元论,指实在界存着许多对立。诺斯派和摩尼派的二元论,认为在宇宙间有两个非被造的永久起源:以善来自善的起源,恶来自恶的起源;物质则是魔鬼从虚无中所创造的。有关天主内在的生活,若亚敬(Ioachim de Fiore, 约1130-1202)主张在天主内,除了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以外,还有一个第四实体,就是天主的性体(DS 800,804)。
3)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1215) (参 236)则特别强调,天主从虚无中创造,以及天主三位一体的信理。「我们坚决相信并坦白承认:只有一个真天主,全能的、无限伟大而无可变更的……虽有三位,却共有一个质、一个性体、或一个完全单纯的本性。……一个万有之原:一切有形与无形的,以及神体与形体的创造者,祂以自己的完全德能,同时在时间的开始时,从无中创造了神体与形体……」(DS 800,804)。
(3)     近代的天主观:
1)近代的天主观,产生在一个多元思想的背景里。在中古末叶兴起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俗化运动,到近代还没有结束。他们以人为整个宇宙的中心,产生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主观主义。一元论也以两种方式在近代的思想里呈现,即唯心和唯物。
2)今日的唯心论又分两种:一种是静态的唯心论,一种是动态的唯心论。静态的唯心论主张唯有精神是存在的;原则上这种主张和王阳明(1472-1528)的学说相同。动态的唯心论以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为代表,他把万物视为精神绝对化的过程媒介。他们认为精神在个人内,在社会、艺术、宗教和哲学中渐渐成为自己,变化为神。唯物论和唯心论持相反的主张,前者认为只有物质是绝对的,后者认为只有精神是绝对的。
3)最后,「进化主义」是黑格尔辩证法、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唯物论的混合。他们主张有一个不是来自创造的永恒物质,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人的身体、灵魂,都是从这永恒物质纯机械性的演化出来的。因此有一些不正确的天主观出现:如泛神论,主张神人万物都是绝对的一体。而唯心主义的动态泛神论,如谢林(F.W.J. von Schelling, 1775-1854),则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为出发点向下推论,认为绝对精神本身,必定视自己为客体,使自己在宇宙中完全实现,因此天主自身需要宇宙。
4)黑格尔主张天主是一个生活的、生生不已的自我实现的本体。通常有生命的本体一定会衍生他的生命力,他需要向外表现,于是产生了有限的存有物。在此情况下,有限的存有物,是精神本体的过程因素。在此过程中,有限的天主渐渐变成了无限的,此即天主。
(4)     教会训导当局对于上述荒谬的理论加以纠正,有关的地方会议有:
1)科伦地区会议(Council of Cologne) (1860)斥泛神论。
2)教宗碧岳九世(Pius IX, 1846-1878):a)《你杰出的》简诏(1857)斥衮德(A. Guenther, 1783-1863)的理性主义及天主圣三论。b)《在最严重错误中》公函(1862)斥慕尼黑大学教授夫洛夏每(J. Frohschammer, 1821-1893)的理性主义,及当代普遍的一些错误命题。
3)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根据此次大公会议的宣告,可以下列几点说明:a)天主是不能变的精神体:基于多玛斯的理论,天主是绝对不能变的精神体,因为天主本身是纯粹实现、绝对的单纯、无限的完善,不能存有任何改变(DS 3001)。但这只是消极的不变性;至于积极的天主不变性,则是天主的救恩在历史中的显现,所表达出爱的绝对与圆满无缺。b)天主事实上、本质上和宇宙有别:
 

天主
宇宙
自有存有(物)
分享存有物
无限存有(物)
有限存有物
绝对存有(物)
相对存有物
必然存有(物)
可能存有物
存有与本质一致
存有与本质有形上的区别

 
(5)     梵二前后的天主观:
1)梵二的天主观: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前后的环境,是在面对工商业发达、多数群众与教会的远离、神学复兴、圣经学的发展、自由民主思潮的冲击下而形成的。梵二以圣经的启示,来觉醒和复兴整个教会的生活,不再用纯理性方面的哲学论证来表达,而应向天主子民直接宣布福音,这福音就是天主如此爱护这个世界: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而获得永生(若三16)。以下由梵二文献中的几个宪章,来看梵二的天主观:
a)《教会》宪章:在此宪章的绪言中,有如此的宣告:「圣父委托圣子在世间应完成的工作结束之后(若十七4),五旬节日圣神被遣来,永久圣化教会……圣神以福音的效能使教会保持青春的活力不断地使她革新。领她去和净配(耶稣)作完美的结合。……所以普世教会就好像『一个在父及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LG 4)。「基督徒的一部份正在现世旅途中,另一部份已经度过此世而在净炼中,另一部份则在光荣中,面见『三位一体的天主真像』……。」
以后宪章继续指出,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祂的圣神,基督徒通过与圣神的关系,和祂在一起,在祂内祈求天主父。
b)《现代》宪章:此宪章特别关心基督徒的合一、人类的统一,自然把这「一」归纳到天主圣三,一个爱的奥迹内:「……每人都是依照天主的肖象而受造的。天主曾『由一个人造了整个人类,使他们住在全地面上』(宗十七26),并召叫他们趋向一个宗旨,就是天主。……主耶稣曾祈求圣父说:『好使他们合而为一……就如我们原是一体一样』(若十七21~22)。因着这些话,主耶稣为人类开拓了一个理智无从透视的境界,在天主圣三的互相契合与天主义子们在真理及爱德内的互相契合之间,暗示某种类似点(GS 24)。源于永生圣父之爱,为救主基督创建于时间内,并在圣神内团结为一的教会,其宗旨是人类来世的得救,故这宗旨唯有来世始能圆满达成(GS 40)。
c)《启示》宪章:在讨论启示的本质时,自然就提到圣经天主圣三的本有面目:「天主因祂的慈善和智慧,乐意把自己启示给人,并使人认识祂旨意的奥秘(弗一9)。因此人类藉成为血肉的圣言基督,在圣神内接近父,并成为参与天主性体的人(弗二18;伯后一4)(DV 2)。
d)《礼仪》宪章:在提到礼仪与教会奥迹时,同样重申礼仪是信友表达基督奥迹最隆重的方式:「……礼仪既能使教内的人,每日建设成以吾主为基础的圣殿,成为在圣神内的天主的住所,而达到基督圆满年龄的程度」(SC 2)。
2)教宗保禄六世: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最大的责任,就是领导教会实践梵二的革新精神和具体计划。他于1968年6月30日信德年闭幕典礼中宣布了《天主子民的信经》,其中重新肯定教会对三位一体奥迹的信仰,「在三位中钦崇唯一的天主,在天主唯一的性体中,钦崇天主的三位」。
又保禄六世于《在新世界中传福音》的劝谕中(1975年2月8日),在论到宣讲福音的内容时,指出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是「在圣神内向耶稣基督所启示的天主作证,证明天主在祂的圣子内爱世界,祂在降生的圣言内使万物生存,召叫他们进入永生」(26号)。
而论及宣讲福音的精神时重申:「没有圣神的行动,宣传福音是不可能的」(75号)。
3)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 ):
a)《人类救主》通谕(1979):这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思想的基本蓝图,在其中提到:「那父性自起初就表达在创造世界、给予人创造的一切富裕并使人成为「稍逊于天主」、在人『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样』被造之中。祂,且唯有祂,满足了天主的父性,满全了人因废除第一次盟约以及天主以后『多次与人订立盟约』,而所舍弃的爱。」
教宗灵活运用圣经的话语,和历史中救恩神学补偿论的一些概念,来表达他对天主的基本认知和解说。强调基督的爱和仁慈,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和重大转机(9 号)。
b)《富于仁慈的天主》通谕(1980):教宗在描写他的思想基本蓝图之后,继续发挥天主仁慈的面目:「虽然『天主住在不可接近的光明中』,祂却借着整个宇宙对人说话:『自从天主创世以来,祂那看不见的美善,即祂永远的大能和祂为神的本性,都可凭祂所造的万物,辨认审察出来』。这种用人的理智,借着有形世界里的生物作媒介,所得到有关天主间接而不完整的知识,远非『面见天主』的境界可比」(2号第一段)。
c)《人的工作》通谕(1981):因工作,人参与造物主天主自己的行动的真理(26号)。
d)《家庭团体》劝谕(1981):「天主依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借着爱』而使人存在,同时『为了爱』而召叫人。天主是爱,而在祂内过着一种位际相爱共融的奥迹。依祂自己的肖像造了人类,并继续使之生存」(11号)。
(六)新的面目:
(1)     非洲:综合非洲不同种族的神观:天主一方面是唯一的、最高全能的、起初就有的、永存不亡的、不可测量的,伟大的精神。另一方面祂是与人同在的主、祖先的祖先、爱非洲人的天主。大抵而言,天主完全临在生命奥迹中,是人类生活团体中最高慈爱的力量和精神。
黑人:黑人的天主观,有其痛苦的内涵,满布被奴役压迫的惨痛体验。他们心目中的上帝,是属于社会边缘人的上帝。
(2)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对天主面目的体认,是从事实出发,他们认为:
(3)     天主是站在穷人身边的天主,是以穷人为优先的天主。
(4)     亚洲地区对天地万物的体认,丰富多元而又悠久,此处仅就印度作一概略性的说明。早期吠陀的宗教,他们相信在多神之中,有一位最高的真神。由于他们敬拜自然,又称为自然神。趋向一神教,甚至是一元论者,也含有宇宙一体的观念。虽然神的名字很多,但神却是唯一的。到了印度教时期,他们进而归纳宇宙的力量为:创造生命、破坏生命和保护生命三类;各类有一神掌管主宰,要以神为人格神,为活生生的救世主。由此,发现印度宗教主要的特色:一方面神是绝对超越的,但另一方面神也是助人解脱远离幻象世界的。
(5)     妇女:过去传统走向重男轻女的思想,强调天主是父,耶稣是男性,导致整个天主观是阳性的。结果以父、子为主要的思想范畴。如今借着妇女神学家的努力,亦有男性神学家如鲍夫(L. Boff, 1938- ),将天主的面目扩大范畴,使其多元化、多样化,有父、子、圣神传统的范畴,也有母、女、圣神的新体认。也有互相流通的天主,如阴阳神
学的尝试(参 45)。
(七)文献撮要:尝试在新约和旧约以及天主教会训导文献选集中,找寻有关天主圣三的特性和作为。借着这些启示性的纪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默想体验天主圣三伟大的奥迹和爱的行动。
 
短型定义:本表以综合性定义答复三大问题:天主你做什么?天主你是谁?天主你是什么?

定义
说明
爱的实现
(an event of love)
给予、接受、合一
( 阳  阴  合 )
永远现在的
绝对超越时空的限制
绝对生命的道
真、善、美、圣
万物的创造者
生生之德
与我们同在的
以马内利-雅威
在我们内的
万有中的万有
在我们前面的
许诺的末世的常新的
三位一体的奥迹
彼此渗透相互寓居

 
参考书目:
利玛窦,蓝克实、胡国祯译着,《天主实义》,Ricci, Matteo.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  Ed. E. J. Malatesta. St. Louis: The Institute of Jesuit Source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Ricci Institute, Taipei, 1985.
宋兰友译,《合一教理》,卷二,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80。六,以色列的天主:18~40。七,耶稣的天主:41~69。
谷寒松,赵松乔合着,《天主论,上帝观:天地人合一》,再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2。
畲山修院,《天主论》,上海光启社,1993。
周联华,《神学纲要》,卷一,台北:道声出版社,1979。
房志荣,〈儒家之天与圣经中的上帝〉,《神学论集》31 (1977),15-41。
高金田,《关系中的实体:上帝,人与自然》,台北:永望文化事业公司,1993。
张春申,〈旧约的天主观〉,《神学论集》62 (1985),593-611。
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台北:学生书局,1985。
圣经神学辞典编辑委员会,《圣经神学辞典》,台中:光启出版社,1980。〈天主〉1;〈雅威〉7;〈神〉(气) 35;〈天主的言语〉8;〈天主的旨意〉10;〈创造〉11;〈光荣〉115。
Barth, K.  The Doctrine of God. Church Dogmatics, vol. 2.  Edinburgh: Clark, 1957.
───. The Doctrine of Creation.  Church Dogmatics,  vol. 3. Edinburgh: Clark, 1958-1960.
Boff, L.   The Maternal Face of God.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7.
Durwell, F. X.   Le Père: Dieu en son Mystère.  Paris: Cerf, 1987.
Johnson, E. A.  "The Incomprehensibility of God and the Image of God Male and Female".   Theological Studies   45 (1984): 441-465.
Ebeling, G.   Dogmatik des christlichen Glaubens.  3 vols. Tuebingen: Mohr, 1979.
Kasper, W.   The God of Jesus Christ.   New York: Crossroad, 1984.
Kueng, H.   Does God Exist An Answer for Today.    London : Collins, 1980.
Murray, J. C.   The Problem of God.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Pannenberg, W.   Metaphysics and the Idea of G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Robinson, J. A. T.  Exploration into God.   Lond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Oden, Th. C.   The Living God: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7.
Rahner, K. "Theos (God) in the New Testament."   TI,  vol 1. 79-148.
Scheffczyk, L. and others. "God."   SM,  vol. 1. 381-406.
Segundo, J. C.   Our Idea of God.   New York: Orbis Books, 1974.
Shih, J.  "The Notions of God in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Numen  16 (1969): 99-138.
Swinburne, R. The Coherence of The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Tillich, P. "Being and God."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163-289.
Ward, K.   Images of Eternity: Concepts of God in Five Religious Traditions.   London: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87.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