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T 部

天主子民


 

 

tiānzhǔ zǐ mín

PEOPLE OF GOD

参阅: 105以色列 411教会 425教会学 511无名基督徒

()概念说明:新约中教会的图像几乎有一百个,其中相当普遍与重要的一个便是天主子民。子民、人民是人类基本的经验,表示人不只是个人,而且是团体。天主子民作为教会的图像,已经超越人类的基本经验;由于天主具体与一个团体之关系而构成天主子民。所以天主子民的意义无法单由人类的团体经验界定,必须根据圣经,亦即天主的启示。

()天主子民的圣经意义:

(1)     「子民」在旧约圣经中用得很多;以色列民族以天主子民自居。从历史层面而言,他们与其他民族一样存在历史中,有土地、言语,也有未来。但在信仰层面上,他们意识自已是天主所「遴选」、「召叫」的。由这个信仰意识,他们自别于其他民族,自称天主子民。他们是「圣的」,是天主的「羊群」、「产业」、「净配」等等。虽然以色列民族深信自己为天主所召选,负有作为四周民族的救恩标记之使命,可是这个经验在历史中有过演变。起初他们认为救恩只临于同一血统中,只限于现世事物的范畴内。到了充军时期,他们深知由于自己的罪恶招致流亡离散的惩罚,但同时深信天主的计划并不因此落空,因而产生了「新天主子民」的希望,期待末世性救恩的到来。而且「新天主子民」的概念已稍具大公性,它认为归依的外邦人亦可享救恩,只是以以色列为中心。

(2)     新约教会在基督死亡与复活,以及圣神降临的经验中诞生,它以「新天主子民」自居,并赋与新的意义。保禄书信中的三段经文,可以用来指出天主子民作为教会图像的三个因素。第一段经文是罗九1418,那里保禄从传统的救恩史提及教会是末世时代的天主子民。然后,在格后六16中,他以圣殿为出发点,比较了新旧约中的天主子民,二者面对不信者都是圣殿,但教会是由于耶稣基督。第三段经文是铎二11~三7。说到教会如同以色列民族过红海成为选民,但此是由于基督的洗礼,圣神丰富地倾注而得的重生。「救恩史」、「在耶稣基督内」以及「重生的洗礼」三个重要因素,使教会自称天主子民。

新约的教会图像以天主子民为中心的,尚有好多。

()天主子民的教会学意义:

(1)     公元四至八世纪,正值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教父时期,由于希腊与罗马宗教常将神与皇帝相提并论,各个民族自视为「神的民族」。过去教会为了与犹太人比较,「天主子民」这个称谓能明显地表示自己的身份。在罗马帝国归依后,因为「神的民族」用得俗滥,所以教会更用「基督的身体」、「净配」等图像自称,显示与众不同。天主子民反而用得不多。

(2)     士林派神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因为受了希腊哲学的影响,认为历史不是神学的客体,遂影响神学只重思维而缺乏历史幅度。自然不用救恩史意味极浓的天主子民图像。

(3)     十六世纪基督教兴起,由于重视圣经并主张普通司祭职的神学,特别采用天主子民图像。天主教由于与之对立,更不应用这个教会图像,此直到梵一大公会议。

(4)     1937年至1942年,当时兴起「礼仪运动」与「公教进行会」。二者都需天主子民的教会学支持,于是天主教又采用与发挥天主子民图像。更有鲁汶大学的圣经学家之研究,视保禄的教会学以天主子民为基础与出发点。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即在现代背景上,讨论教会意义时加上天主子民一章,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5)     天主子民的图像,对于梵二教会学有三点特别贡献:

1)教会与教恩史:现代的一些思想家,如黑格尔、马克思都注重历史幅度。根据天主子民图像,神学也必须在历史中讨论教会。教会在历史中,首先应注意自己是生活在旅途中,期待基督末日来临;因此发现自己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代表性,即代表人类朝拜与奉事天主。

其次,教会需要不断地反省和革新,因为在历史过程中它是有罪的教会。

2)教会中人重于制度:教会是天主子民,他们在信望爱中平等地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与君王职,享有天主圣神给予的神恩和信仰意识。但此非否定制度,不过制度为人;教会中所有职务是为了服务。教友与圣职之间维持平衡,互相共融。

3)教会与世界:天主子民分散世界各地,每人都负起教会的使命。梵二大公会议的《牧职》宪章,具体地指示在世界中每一领域的天主子民,怎样参与建设世界的行动。传播福音是所有天主子民共同的工作。

()天主子民的团体意义:

天主子民是教会的图像,基本上它是天主在基督内召叫的末世性救恩团体。那么这个团体包括的是那样的人呢?于是天主子民如同教会一样,无法对这个问题一言以敝之了。按照不同的说明,天主子民可以有三种团体意义。

(1)     天主教:如果天主子民作为末世性的救恩团体,指的是「领有基督的圣神,又接受其教会的全部组织,及教会内所设的一切得救的方法,同时在教会有形组织内,以信仰、圣事及教会行政的联系,并藉着教宗及主教们而治理教会,并与基督联合在一起的那些人」(LG14);那么它便是天主教了。不过这种用途变得非常狭窄而不合圣经与传统。

(2)     基督信徒团体:如果天主子民作为末世性的救恩团体,也包括「已经受洗而享有基督徒的美名,但不承认全部的信仰,或不保持在伯铎继承人领导之下的共融统一的人们」(LG 15),那便是基督宗教的所有信徒。这种用途更加合乎圣经,不把非天主教基督徒排除在外。

(3)     拉内(K. Rahner, 1904-1984)的思想:他认为天主子民可指所有因圣神而成义的人构成的团体,这样也包括非基督信徒(LG 16)。甚至他也想能将天主子民看成整个人类;亦即前于个人自决和教会形成的人类,由于它是天主在基督内以仁慈所创造的整体,所以能够称之为天主子民。这二个思想在神学理论学上也许可以成立;不过与圣经中天主子民的意义差距较大,所以不宜引入神学,否则将制造混淆不清。事实上梵二曾说:「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则由各种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LG 16),表示他们尚非天主子民。

总之,天主子民如同教会,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奥迹,无法以清楚的理念将它界定。

天主子民与其教会学,在梵二大公会议之后一段时间,传遍普世。不过它是教会诸多图

像之一,无法完全说明教会,所以必须其他图像来补充。所以今天在教会中,天主子民已不再独占鳌头了。

参考书目:

张春申,《基督的教会》,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再版,51-58

圣经神学辞典编释委员会,《圣经神学辞典》卷三269,台中:光启出版社,1978669-677

Rahner, K.  "People of God." SM,  vol. 2. 400-402.

张春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