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T 部

天主的国


 

 

tiānzhǔ dė guó

KINGDOM OF GOD

参阅: 688旧约神学 612新约神学 287初传 641福音 425教会论

()概念说明:

马尔谷福音以最简短的序言叙述了耶稣的职务,耶稣一开始宣讲便说:「天主的国临近了」(谷一15),这句话也成了耶稣宣讲的摘要。

其实,王室的比喻早在旧约时代,就有了动态的用法,像「统治万邦」、「王权行使」等。静态的「王国」则有空间的涵意,好像是君王在那里施行王权或人们承认他的王权的一块领土。这字的希伯来文和希腊译文一样,都包含这两层意思,彼此互动。然而,「天国」的意思是,天主为王,施行祂的统治权(是一种关系,邀请信友接受祂、承认祂),而不是

指天主拥有一个王国(一个邀请信友进去的地方);在译文里,也应该表达这种动态意思。

马尔谷之所以这样开始写他的福音,说明他认为耶稣不曾发明新词,天国一词只要开始宣讲,大家一定不陌生,而且还是以色列所长期期待的。这引发学者研讨旧约中天国的概念。

()旧约中的天国:

(1)     以色列相当晚才建立君主制度,远比其他接触过的民族(如埃及)来得晚,也比同时代邻近各族(阿孟、摩阿布、厄东等)来得慢。主前十一世纪,由于培肋舍特人日甚一日的压迫,才迫使他们提出要求:「请你给我们立一位君王治理我们,如同其他国家一样。」(撒上八5)。早在约堂的寓言中(民九815)既对君王制度有所保留,撒慕尔对民众的请求也很明显的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在这种情境中,读者找到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神学解释:「上主对撒慕尔说:『凡民众对你所说的话,你都要听从,因为他们不是拋弃你,而是拋弃我作他们的君王。』」(撒上八7)原因是,除了天主外,以色列没有,也不应该有其他的君王,只有上主是王(尽管学者不知道用以解释上主与这民族关系的国王的比喻是否先于王国时代)

(2)     以色列体验到天主是他们的君王,首先是因天主救恩的行动,尤其是基本救援和创立行动:就是把他们由埃及为奴的境况中解救出来,并使他们成为一个民族:而必然的结果是赐给他们一块土地。在过红海的胜利之歌(也许更晚才写成)里,清楚指出救恩和天主为王的权能之间的关系:「祂是我的救援,祂是我的天主,我要颂扬祂,祂是我祖先的天主,我要赞美祂,上主是战士……吾主,在你为业的山上,……在你亲手建立的圣所,培植了他们

,上主为王,万世无疆」(出十五231718)  。

(3)     天主是普世的创造者的概念,促使以色列人慢慢的和周遭的文化进行接触,天主统治寰宇的图像特别在圣咏中发展,具体的在称为上主登基的圣咏里;以下有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上主为王,以尊威作衣冠,上主身着德能,腰束大权。祂奠定了大地尘寰,大地尘寰不再摇撼。你的宝座由太初即已建立,你的存在,从亘古即已开始」(咏九三12)。「请在万民中高呼:上主为王,祂稳定寰宇,使它不再动荡,祂以正义公道来治理万邦」(咏九六10)。「上主为王,愿大地踊跃,无数岛屿,也都要欢乐!」(咏九七1)「江河拍手鼓掌,山岳舞蹈欢唱。祂要以正义审判人群,祂要以公平治理天下万民」(咏九八89)。以上诗节屡次将天主对大自然的王权,与对人类(祂的子民)关联起来,反映出以色列对天主的基本经验。而圣咏九十九首开始的几个诗节,可以看到天主对大自然、列国万民,及以色列的王权的统一,是救恩行动及拣选的结果:「上主为王,万民因而战栗惊恐,祂坐于革鲁宾之上,大地震动;熙雍的天主,伟大堂皇……」。

(4)     在以色列,国王应该曾是君王,即天主的肖像,为此天主接纳他为义子,在纳堂的诺言中隐然可见:「我要作他的父亲,他要作我的儿子」(撒下七14)。圣咏第二首67节,

以赞美诗的格式表达这个事实:「我已祝圣我的君王,在熙雍我的圣山上。我要传报上主的圣旨,上主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可是,事实上以色列的君王却是另一回事。由于对君主制度的失望,因而产生了最后天主为王统治以色列的末世性希望。放逐后,以色列人将天主的救恩行动,视为天主最后统治的前奏和理由:「那传布喜讯,宣布和平,传播佳音,宣布救恩,给熙雍说:『你的天主为王了』的脚步,在山上是多么美丽啊!」(依五二7)。以色列流亡后期政治的兴衰变迁,激起他们更大的渴望。同时,把希望具体的寄托在「默西亚」身上,祂将完成那些国王所未能完成的使命。

「天主的国」这张图像表达天主对以色列人生活各层面的统治权,包括:天主在历史中的救恩行动、宇宙的创造与保存、对列国万邦的管辖、决定性的救赎及和平的神圣许诺。

()新约中的天国:

(1)     如上所述,耶稣一开始宣讲,就宣告天国。在耶稣宣讲的时代,这个用语的概念实在无法看清,它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用语,锁定了以色列的经验和希望,如上所提。

(2)     根据以色列的经验,耶稣在新约中所宣讲的王国,得到一个清晰的救恩涵义;特别在驱魔的行动方面十分有力的证实天国的来临,那是魔鬼统治的终结(谷五120有详细而生动的叙述)。一般来说,治愈也含有救恩的意义,因其可能与附魔有关(玛九3233),或因其准许病人重回救恩团体(癞病人的例子),或使瞎子复明,重见天日。耶稣接近税吏及罪人,还经常受法利塞人的指责;这和治愈具有同样的救恩意义,虽然并不明显(因其不具标记价值);至于将治愈与赦罪相联,可阅读葛法翁治疗瘫子之例(谷二111)。这概念在耶稣回答洗者若翰派遣的门徒的问题时,清楚的说明了:「你们去,把你们所见所闻的报告给若翰,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得了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玛十一45)。路加在纳匝肋会堂的序曲事件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路四1819)。这两段经文都提到先知所表露的以色列的希望。

(3)     天国的比喻( 61)经常是针对人面对天国或面对耶稣的宣讲所持的态度而发的:「天国好比…」。天国来临好像是一项恩宠:葡萄园工人(玛廿116),是无条件的宽恕:荡子(路十五1132),尽管现在还不确实,但肯定会来:撒种的比喻(谷四3926293032)。然而,与人接受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审判的比喻(玛十三4750;廿五11314 30)

(4)     耶稣所宣讲的天国,最引起争论的一点是天国来临的「时间」的问题。有几次,耶稣好像说到未来的时候:就要到了,已临近了,甚至已迫在眉睫了。有些在场的人在未尝到死味之前,就能看到天主的国带着威能降来(谷九1)。就像无花果树发芽,表示夏天近了,同样的,现在发生的事也宣告天国的来临(玛廿四32)。以上这些资料都指着一个未来,无论有多么迫近。而且,这个未来将是突然的,如同洪水之来、盗贼之至、家主之速临,如同突然来临的新郎,引发末世性的恐慌,成为天主救恩来临的一部份。

(5)     然而,另一方面,有一些确认的记号,指出天国已经临现了:「如果我仗赖天主的神驱魔,那么,天主的国已经来到你们中间了。」驱魔的叙述让人瞭解魔鬼已为壮士所捆(谷三27)。所以,犹太教所期待的,最后时期撒旦的毁灭已经实现了(路十18)。路加在耶稣回答法利塞人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清晰的表明了这点:「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十七21)。天父喜欢把天国交给耶稣的门徒 小小的羊群,这是父的决意(父「喜欢」─ 用的是过去式) (路十二32)

不必把一面与另一面对立起来,好像彼此互相排斥似的,例如:「已经、尚未」的例子:耶稣关于天国的宣讲和耶稣本人,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是一种「实现的末世论」,人面对耶稣这个人所采取的立场,已经确定了他们在时间的终末之是否受接纳。

(6)     在对观福音之外,天国的用语并不多见。若望只在两处提到天国(若三35:然而若望福音是最清楚呈现耶稣是君王者)。保禄书信强调的是天国的未来 末世性的一面,人要继承(或是无法继承)即将来临的天国(格前六910;十五50;迦五21)。也包括最后的图像:「那时,基督将消灭一切率领者,一切掌权者和大能者,把自己的王权交于天主父」(格前十五24)。但也有现世的一面:「天主的国并不在于吃喝,而在于义德、平安以及在圣神内的喜乐」(罗十四17)

(7)     默示录自然的再次强调王权的未来概念,但由于默示观念的许多预设与今日人类所铺陈的有所不同,「天国」的意义有所变更,甚至与他们所铺陈的完全不一样。

()教会历史:

(1)     教会似乎已经改变了宣讲的目标:「耶稣宣讲天主的国,教会宣讲的是耶稣。」如果全盘瞭解,天主的国和耶稣本人是不可划分的,那么这个目标是正确的。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教会宣讲的是天主的国的宣讲者与创始者 耶稣。这样,「宣讲者变成宣讲的内容」,而宣讲的目标却丝毫不变。

(2)     最后,要面对天国认同的问题。在教会历史中,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认同天国为胜利的教会;中世纪的教会甚至认为天国等于历史中的教会。这是在静态的天国概念下所产生的注解。另一方面,了解这个象征的方法应该和对末世论的理解有关:对那些特别期待救恩于未来,于另一个世界的人来说,天国特别是个人的、精神的;对那些视天主救恩的力量施展在现世的人来说,天国与政治和社会的改革紧密相连。本文以当代一位作家的话作总结:恰当的诠释这个象征的关键点,是保留圣经材料的张力:天国是一个比喻,表达天主那无条件、决定性的救恩行动的效果;藉着耶稣本人及其职务,启示人存在的意义;是一种集体的经验,在人类历史最后会圆满揭示出来的,但在现世藉信德的光照,已经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制度。新约中天国来临的比喻就能与它旧约的根源绵密的衔接,其主要的不同在于:耶稣基督赋予这个比喻决定的冲力和独特的气质(Donald SeniorReign of God〉《NDT)

参考书目:

斐林丰,〈耶稣比喻中的天国〉,《神思》11 (1991)53-73

黄克镳,〈耶稣宣讲的天国〉,《神思》11 (1991)11-26

Dodd, C. H. The Parable of the Kingdom.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65.

Perrin, N. Jesus and the Language of Kingdom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6.

Weiss, J. Jesus' Proclamation of the Kingdom of God.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1.

穆宏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