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T 部

天佑


 

 

tiānyoù

PROVIDENCE

参阅: 37天主的参与 624预定 180全知 181全能 249命运 483宿命论

()概念说明:天佑provid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名词providentia,包括两部分:pro(因为,为了)videre ()。因此意思是:先见、照料、预备的行动;谨慎管理资源。神学里,天佑的一般意义指:天主对世上受造物先见的照顾与引导。更严格的神学的意义是:三位一体的天主与世界的关系,一如祂对祂宇宙救恩计划的所知、所愿与所行,以及祂对世界走向祂命令之终局的领导。在位际性语言中天佑的意义则是:三位一体的天主本身,特别是富于仁慈及智慧的、全知的、亲自指导宇宙及人类的历史的天主圣三。

()圣经不那么常用天佑一词,但视天佑之事实为圣经信仰的中心因素。

(1)     旧约中,天佑一词只出现在希腊文化影响下的较晚时期(约十12;智六7;十四3;十七2)。但有种信念:雅威在预见其百姓的道路及整个人类走向伟大的未来上,是有力、智慧、善良的。这不寻常的历史,激起人们对祂的赞美与信仰,始于创世本身,又在拣选、引导以色列走向许诺的目标中继续。此一经验在圣咏中吐露了出来(咏九2;廿六7;四十6;七一17;七二18),且由依撒意亚特别以其历史观摘要说出:是天主的救援行动(依九5;廿八29;廿九14)。充军时的信仰危机打开了一个天佑的新视野,今人视为不只拥抱整个选民,也拥抱整个人类及个别的人。

(2)     新约继续旧约的讯息,言及天主对其受造物不倦的看顾(玛六2534;十2931;罗八28)。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以极纯的祷词表达了这不可动摇的天佑信仰:「阿爸!父啊!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是,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十四36)。这对天佑的无条件信任,由耶稣的逾越奥迹给予最后的印证。耶稣在逾越奥迹的受苦与世界对祂的反对这两件事实,显出连人类历史上的阴影(罪恶、歉疚、失败、剧苦与死亡),都包含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耶稣的死亡及复活是天主爱整个人类,是充满智慧与良善的救恩计划的决定性的启示,成为初期教会宣道的中心(如宗二23;四28;弗一314)

()基督徒思想史上,斯多亚(Stoa)哲学派( 501)与圣经传统有关天佑的坚定信念,导出关于天佑的丰富神学思想。在这思想中,否定天佑就等于无神论。思想家如圣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仔细分析解释天佑的问题,认为是结合两种自由而成:无限三位一体之天主的一面与人的一面。《天主之城》─ 奥斯定的历史神学,即尝试发挥这中心主题。他的思想鼓舞了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与现代历史神学家如鲍苏哀(J.B. Bossuet, 1627-1704)

()教会训导权在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中,为反无神论或二元论( 5)的世界观而维护天佑的真意,解释天佑是:天主统治世界并保护其受造物的方法(DS 3003)

()在合一的范围内,当加尔文(J. Calvin, 1509-1564)强烈主张的预定论( 625)与天佑思想无区别地盛行时,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经过巴特(K. Barth, 1886-1968)彻底研究改革教会与天主教之间对天佑的不同了解后,问题基本上已获得解决。

()系统神学想用下面五个因素建构一套更连贯的天佑解说:

(1)     三位一体的天主在其干预人类历史事务中,是绝对自由的。祂以绝对第一因这样做,并非与受造物(第二因)在同样平面上、用同样的方式行动。祂的自由,以一种无限存有绝对单纯的品质,与祂的全知

、全能与全善不可分离地连在一起。

(2)     在三位一体之天主的自由奥秘中,人也真正地自由。人的自由彻底、完全地为天主所知。而且,人的自由愈接近天主的自由,人自由的品质就愈增高。天佑的位置就在这两种本体论上不同的自由彼此的渗透中。

(3)     在此神学信念的基础上,两种极端的立场即可排除:即宿命论与预定论。预定论不该了解为:高高在上的天主的绝对命令,丝毫无视于人的自由。

(4)     基督的逾越奥迹已放出光芒,深深射入到人受苦的事实内。天佑的信仰也包含人类事务的黑暗面。在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中,人生命内最痛苦的事实也已整合到三位一体之天主胜利之爱决定性的、包容一切的奥秘里。

(5)     天佑的信仰用在祈祷中,不只是赞美、感谢已经验到的天主仁慈,也是恳求许诺的实现。面对在历史上行动的、爱每一个人的天主,恳求的祈祷不是多余的。它不是设法强迫天主配合人的预感与计划,却表达祈祷的人把自己的需要托付给天主的照顾;同时它也表示祈祷的人彻底的接受天主,完全依靠天主,如此人才能生存。

参考书目:

Barth, K.   Church Dogmatics,  vol. 3, 3.

Breuning, W. "Vorsehung."  Beinert. 542-543.

Niermann, E. "Providence."  SM,  vol. 3. 130-133.

Scheffczyk, L.  "Schoepfung und Vorsehung."   Hand-buch der Dogmengeschichte,  vol. 3, 2. 2a.  Freiburg: Herder, 1963.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