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E 部

厄弗所大公会议


 

 

èfúsuǒ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OF EPHESUS

参阅: 412教会史 449基督论 228奈斯多利派 4一性论 557圣母论 21大公主义

()教会所举行的第三届大公会议,431622日至43110月在小亚细亚的厄弗所举行。

()历史背景:

大公会议的缘起是一场有关圣母天主之母的争论。争论环绕着两位宗主教,即君士坦丁堡的奈斯多利(Nestorius, +451)和亚历山大的济利禄(Cyril of Alexandria,+444)而展开。奈斯多利反对天主之母这个称号,他认为我们应该分清耶稣天主的一面和人的一面;玛利亚所生的是耶稣人性的一面,所以玛利亚应该称为「基督之母」或「人之母」,而不是「天主之母」。济利禄反对这种说法,他的理由很简单:玛利亚有权被称作天主之母,因为基督耶稣就是天主。

二人争论不休,并分别向当时的教宗赛勒斯丁一世(Celestine I, 422-432)上诉。教宗召开罗马会议(4308);但罗马会议虽然谴责了奈斯多利,却不能平息这场巨大的风波,争论依旧,济利禄到处散发他的十二绝罚(12 anathemas),把事情愈弄愈糟。罗马皇帝迪奥多修二世(Theodosius II, 408-450)不得已出来调停,在厄弗所召开大公会议来解决这事,日期决定于431年的五旬节。

()大公会议经过:

开会的日期到了(431622),虽然许多主教(尤其是同情奈斯多利的主教们)尚未来到,济利禄却不顾一切宣布开会,自任主席。奈斯多利拒绝参加。济利禄在完全没有对手之下获胜。大会谴责了奈斯多利(DS 264),赞同了济利禄(给奈斯多利信函中)的教义─ 却不包括他的十二绝罚;并正式宣布圣母「天主之母」的名号(DS 250-251)

626以安提约基宗主教若望为首的主教们一起到达;若望在知道奈斯多利被罢黜的消息后,立刻召开一个会议,会中也绝罚了济利禄。

消息很快传到罗马皇帝耳中,他对济利禄草率的行为很是生气,并命令会议暂停,等待他的使者到来再作进一步行动。

七月,罗马教宗的钦使到达厄弗所,济利禄一方的会议再次聚合。现在他们可以运用宗

座的权威肯定前面的会议,再次谴责奈斯多利和他的追随者,即安提约基的若望等人。会议并禁止在尼西亚的信经以外再制作任何的信仰公式。

八月,皇帝的使者也来到,两派人马全部被监禁。现在,双方面都寻求皇帝的庇护,各人都只能自寻途径希望博取皇帝的信任。十月,皇帝下令解散会议,济利禄逃脱被黜的厄运,胜利地返回他的教座;而奈斯多利则被关进安提约基的一座隐修院中,忏悔终生。

()教义问题:

(1)     厄弗所大公会议虽然谴责了奈斯多利,它却没有作出任何超过尼西亚信仰的定断。然而第一次会议所宣读的济利禄的信函却是以正面表达它的信仰:济利禄坚持圣言在成为肉身之后,他的本性(physis)仍然维持不变,圣言依据自己的本性与经由理性灵魂所推动的肉身结合。祂被称为人,却没有摄取人的位格:两种本性真正地结合为一,它们组成一位基督,一个儿子。然而,本性的分别却没有由于这种结合而消失:天主性与人性不可言传的相遇产生了这位独一无二的基督。因此只有一位基督、一位主,否认这个结合就等于说有两个子,所以玛利亚天主之母的名号是理当的,因为她所生下的这位基督就是摄取人性的圣言,天主子。

(2)     奈斯多利的问题在于他忽略了济利禄在这里所坚持的统一:奈斯多利差不多把基督分开为两个子:一个天主之子;另一个玛利亚之子。济利禄却坚持这种统一,然而在他的坚持上却愈来愈走离正轨,他有名的十二绝罚(没有为这届大公会议所通过)已显示出他有慢慢走近阿波林主义( 290) (基督只有天主性)的危险。准此,厄弗所大公会议不但是日后一连串争论的起点,它还直接导引出下面两届大公会议:加采东(451)和君士坦丁堡第二届大公会议(553)

()有关本届大公会议的大公性的疑难,在面对此疑难要注意,当时的大公性只包括地中海地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1)     那一个会议才算是厄弗所大公会议?是济利禄谴责奈斯多利的会议?还是若望谴责济利禄的会议?平心而论,济利禄在「敌方」主教,尤其是教宗钦使到达之前即不顾一切宣布会议开始,未免失诸草率,而且欠缺风度,然而他的会议却比若望的更符合教宗的意愿;这从罗马教宗钦使到达后即继续济利禄的会议(而不是若望的会议)可见。况且,教会日后,尤其是加采东会议,都正面地承认济利禄主持的会议的正统性。

(2)     这届大公会议虽由皇帝召开且得到教宗同意,然而与会人仕却差不多全是东方主教;那么,它能否代表整个(东方和西方)教会一致的意见,而真正堪称为「大公」会议呢?有关这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它的大公性由罗马钦使的到来而得以肯定,因为他们不仅是教宗的代表,也是整个西方主教团的代表,后者的裁判早已在430年的罗马会议中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