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Y 部 |
以色列 |
yǐsèliè 参阅: 516犹太宗教 571圣经 518 犹太教的思想与生活 31天主 (一)概念说明: (1) 「以色列」(Israel)此固有名词,在过去鲜为我国人知,它只不过限于信奉耶稣基督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人士才耳熟能详。但是自从1948年五月十四日,在中东建立了「以色列共和国」以来,它已渐为人知。尤其近四十余年,由于这个新建立的共和国不断地与周围阿拉伯回民连年争战,最近却因一步一步地走向和平,使全世界注目。过去中国人所比较熟知的名称是「犹太」,所指是同一回事,只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而已。 (2) 以色列一名按字源学来讲,是个非常模糊不详的名词,学者对它的来源和意义也都莫衷一是。但是由圣经上来看,它却来自圣祖雅各伯的一段生平事迹,就是当雅各伯逃难自美索不达米雅回归圣地,在刚过了雅波克河之后,在培尼耳地方,天未亮之前发生了与天神的搏斗。其后天神临走前更改了他的名字:「你的名字以后不再叫雅各伯,应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搏斗占了优势」(创卅二29;欧十二4)。正由于圣经的这段记载,也就有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一名,可作为「天主搏斗」来讲。事实上是自此以后,雅各伯的后代子孙便一直被称为「以色列人」(创四六8)、「以色列的儿子们」(出一1)、「以色列子孙」(申四44)、「以色列家」(出一六31)及「以色列子民」(出九7)。这个称呼就一直延用下来,直到公元前930年代以民国家分裂之后,才稍有变更。但这并不是说,自培尼耳的搏斗之后,雅各伯及其后代子孙就被一成不变地称为以色列。事实上两种名称在圣经上是相提并用、同时存在的。 (3) 到了以民一分为二,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南国称为犹大,而以色列一名则用来指北方分裂出去的十个支派。但在先知书上仍可见到两种称呼同时存在,尤其自公元前721年,北国灭亡之后,以色列更成了南国犹大的代名词(耶十1依四一14),其后更用来指巴比伦充军归来的犹大人民(厄上九1;十5;厄下九1,2;十一3)。但是也自此时代开始,这个天主特选的民族渐渐被人称为「犹太人」,这个名称且后来居上,透过新约时代,渡过漫长的岁月,直至今日。有人说在这数千年的时代中,「犹太民族」似乎是用来指亚巴郎的血系后代(罗九6),而「以色列民族」却用来指亚巴郎的神性子民,即具有惟一真神信仰的后裔。 (二)以色列的使命:世间自古以来有不少的文明大国,但是能将自己的文化保存下来,流传后世的却不多。古代的大老帝国,诸如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强大的帝国,都已经由人类的历史上销声匿迹,所留下的只有或多或少的地下出土之物,其民族却早已不复存在。不过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对人类的文明历史都有过辉煌的贡献。惟独以色列(犹太)民族却在过去(除第廿世纪外),不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学、音乐、建筑等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了不起的贡献。那么它在历史上的使命是什么呢?只有一个答案,是宗教上的使命:天主在众多强大的民族之间,惟独拣选了以色列一个弱小的民族,使它认识、保存并传扬惟一真神天主的宗教。天主愿意藉着以色列这个小民族,将惟一真神的敬礼保存下来,直至救主耶稣来临人间,完成救赎的工程为止。此时才有「新以色列子民」的出现,如此以色列才算完成了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就是宗教性的伟大使命。使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当身为以色列后代的救世主耶稣在他们中间出现时,他们竟未能接纳祂,且将祂摒弃,钉死在十字架上。当然这其间冥冥有天主圣意的安排,盖按圣保禄的记载,将来终有一日,这个顽固成性的以色列民族,亦将回头改过,承认人类的救主耶稣基督,并且要进入祂的教会,成为「新以色列子民的一份子」(罗十一)。 (三)以色列的历史:以色列的历史非三言两语所能交待。依靠今日圣经批判学,提纲挈领地加以简述如下: (1) 亚巴郎是这个民族的祖先,他被召后移民圣地巴肋斯坦,在那里生子依撒格。但真正组成以民的原始核心,却是雅各伯的十二个儿子。他们在天主的安排下移民富庶的埃及,在那里迅速的发展长大。以致于四百年之后,它竟成了一个颇为举足轻重的民族,埃及人对它不得不「另眼看待」,且非常地放心不下,因此开始了惨酷的迫害。 (2) 天主打发梅瑟拯救它出离为奴之地的埃及,进入旷野辗转四十年之久。在这里天主以各种奇迹异能,保护、养育、教训了这个民族,更以隆重的方式拣选它为天主的子民,在西乃山上向它颁布了十诫,并建立了永久的盟约(出四22;依四四1;耶二12等)。 (3) 四十年后,若苏厄率领它进占天主预许给他们祖先的福地,并将这块土地分发给十二个支派。这十二个支派的数字在圣经上屡被指名强调,但十二这个数字的构成却有解释的必要,盖雅各伯固然有十二个儿子,为十二支派的来源,但在分派土地的时候,肋未支派因服务圣所而无权分地,如此只剩下十一个支派,但是另一件史事的发生却补充了十二数字之不足,就是若瑟的支派一分为二,即厄弗辣因及默纳协支派。此时的以民仍是一盘散沙,不但十二支派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甚至很容易受当地文化宗教的影响而步入歧途,忘记了拯救他们的天主,而敬拜邪神。更有甚者,他们竟放弃了天主亲自为他们建立的神权政体,逼迫撒慕尔为他们建立一个世俗的君主政权。如此,以前四分五裂的散乱支派才算团结了起来。 (4) 它的第一位国王是不太称职,也不知自重的撒乌耳,他很快便受到天主的责斥和摒弃。继之而来的是天主亲自特选的达味王(约公元前1000年),他不但热心事主,而且小心翼翼地代替天主治理以色列百姓,因此获得天主的欢心,得知救世主默西亚要由他的家族中产生。他对内励精图治、整顿一切,对外则东征西讨,打败一切周围的敌人,将领土扩充至最大的范围。他以及儿子撒罗满为王的时代,可说是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厚此薄彼的人情困扰毕竟难免,所以二位同属犹大支派的国王,对自已的家族支派难免另眼看待,因此种下了北方十个支派分裂的种子。这个南北之争日益加强,终于在撒罗满去世之后,在他的儿子勒哈贝罕为王的时代,北方的十个支派在雅洛贝罕的倡导之下宣布独立,使以色列民族和政权一分为二:北国称为以色列,南国称为犹大。 (5) 北国虽然人多势众,却远离圣城耶路撒冷,很快就陷入邪神的敬礼,在贝特耳及丹自建神庙,背弃了天主,这种忘恩负义的恶行,很快便产生了它的后果。就是北国以色列虽在雅洛贝罕二世的为王时代,曾有过辉煌一时的兴盛时代,但为时不久,而绝大部份的时间是过着受强权帝国欺凌的生活,毫无独立自主的权利可言,尤其是亚述、埃及和大马士革的强权,对于这个分裂出去的王国极尽欺压之能事。终于在公元前721年亚述王撒尔贡率大军前来,以风扫落叶之势打败北国以色列,不但使它家破人亡,而且更将虎口余生的百姓掳往远方,去过离乡背景的充军生活。终致使它全体人民在遥远的异乡完全销声匿迹,是为天主对它不忠不义的惩罚(列下十七7~23)。 (6) 南国犹大虽基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吸引力,能维持惟一真神的敬礼,而不致于走上邪恶的歧途,背叛天主,因此能将其弱小国土保持着独立,但却也未能脱免周围强敌的不断干扰。这是因为在达味之后的一些国王,大都是历史上的恶君,因此也招致了上主的惩罚。于公元前586年,耶京被巴比伦国王拿步高所困,圣城被攻破之后,全被破壤,而人民及其国王漆德克雅遭到充军巴比伦的命运。这次充军与北国以色列所不同者,是在五十年的充军生活之后,终有一批为数不少的犹太人重归故里,重建家园。是为以色列民族重新在自己国土上继续存在的新开始。可是它也已大不如前,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和国民。它所度的生活是仰人鼻息、受人支配的奴隶生活。南有埃及的拉哥王朝,北有叙利亚的色娄苛王朝,双方对它夹击侵袭,使它再无安宁平静的日子。中间虽有玛加伯弟兄抗暴斗争,和为宗教自由而倡导的圣战运动,虽有玛加伯王朝及阿斯摩乃王朝的建立,但仍不能抵抗罗马大军的入侵。终在公元70年全军覆没,它的人民被迫分散到全世界去,过着流亡的悲惨生活,直至此的时代。 (四)新约中的以色列:它在新约中有不同的意义,有时是指旧约时代的以色列(路四25,27;宗七23),但通常是指当时的犹太人而言(玛八10;路一16;二34;若一13;三10)。有时也以指示形容词出现,例如:「以色列家」(玛十6;宗二36)、「以色列百姓」(宗四10)和「以色列人」等(宗十三16)。有时它是旧新以色列百姓的通用名称(路二25,26,32;廿四21),圣保禄亦有类似用法(罗九31)。保禄在格前十18提到「按血统作以色列的」,亦隐约在说明还有一种「按灵性作以色列的人」,亦就是他所说的「天主的新以色列」(迦六16)。至于默七4所说的「以色列子孙各支派中盖了印的,共有十四万四千」,这个象征性的数字是在指一切蒙主耶稣的圣血所救赎的人民,而不是单指传统的以色列民族。耶稣在玛十九28所说的,十二位宗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话,是指新约子民而言,但这个新约时代的以色列是与旧约的以色列有着相当关系的。 (五)以色列在救恩历史中的意义: (1) 世间虽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在它们炫耀一时之后,便云销雾散地不复存在。惟独一个弱小的民族,它虽然受了许多的波折及迫害,却经久不衰、仍然存在; 它虽然两千年之久,被分散到普天下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仍能重新聚合,重新于这时代(1948)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即以色列共和国。这的确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处在以色列的环境之下,早已被人同化而自历史上消迹于无形了。由此可见以色列的存在为整个人类是负有更大使命的。首先天主要它保持对真神的宗教敬礼,要它保持对默西亚的希望,并且使它在自己的民族中产生人类的救世主耶稣基督。 (2) 以色列大部分对耶稣的排斥,也是在天主计划中所允许的事(罗九~十一) 。因为如果不然,则耶稣所建立的新约教会就很难向普世人类推广宣传,使众人都得享耶稣的救恩。原因是以色列向来以天主的惟一子民自居,如果它自始承认并接纳了基督,则它将不会容许全人类各民族都进入耶稣的教会,成为天主新约时代的子民。正因他们反对耶稣,才使宗徒们不得不向外发展,将主的福音传报给万民。 (3) 以色列人的祭献是杀牛杀羊的流血祭献,当耶稣一次而永久地完成了祂十字架上的祭献之后,旧约以民的祭献便中止废除了。自公元70年以民被赶出圣地后,再也没有这种流血的祭祀,也不可能再有。因为他们的圣殿也早在一千多年前被回民占领了,他们毫无争回圣殿的希望。没有圣殿就没有祭祀,因为只有耶京的圣殿是祭献天主的地方。 绝不可能再有流血祭的另一原因,是负责祭献的肋未支派之被历史所淘汰,后继无人。但其他的支派都有后代,唯独肋未人没有后继的香火,这冥冥中自有天主的安排,因为既然他的流血祭祀被废除了,主持祭献的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4) 他们的会堂且曾一时大兴,在耶稣时代,仅罗马就有上百间的犹太会堂。可是跟着耶稣新约的宗教的建立和传扬,会堂渐次消失。目前在罗马只有一间犹太人的会堂。这一切都在说明天主的确是在干涉着人类历史的演变,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和时至今日的存在,就是个千真万确的明显证据,这个小小的以色列共和国目前只有两百多万人口,却在周围八千多万伊斯兰教信徒的包围和对立之下,仍能坚强存在,就是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看来天主要它存在,就是为在世界的人类中作证,是天主自己在支配着人类及各民族的历史。 参考书目: 傅和德(H. Vogt),《旧约的背景》,香港:真理学会,1994。 韩承良,〈以色列〉(296号),〈以色列国〉(297号),思高圣经学会,《圣经辞典》,香港,1975 。 ───,《旧约时代的历史》,香港:思高圣经学会,1980。 罗兰德富(R. de Vaux),杨世雄译,《古经之风俗及典章制度》,台中:光启出版社,1981。 Bright, J. A History of Donnell, G. A. Studies in the Name of Lohfink, N. "Warum wir weiter nach Israels Anfaengen fragen muessen?" Die Zeichen der Zeit 39 (1985): 173-79. Noth, M. The History of Israel. Rhoads, D. M. Israel in Revolution, 6 Sasson, H. H.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Schuerrer, E.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 Vaux, R. de. The Early History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