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生活品质


 
shēnghuó pǐnzhí
LIFE, QUALITY OF
参阅: 106生命 353恩宠 11 438基督徒人学
(一)概念说明: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这名词只有短短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此概念可能与古文明一样古老。因为自古人类都同样追求着幸福美满、安和乐利、需要满足等等的生活。这词由两个词组成:1)「品质」指好坏、高低的「程度」而言。意即促使一个对象好坏、可褒或可贬的任何特性。因此「品质」意谓着一事物所具有的优良程度。2)「生活」在此是指人的生活。
(二)人类生活包括下面九个层面:人类环境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艺术生活、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宗教信仰生活。生活的品质可分别从衡量标准、不同角度、三层次等加以说明。
(1)     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准有三:
1)合适的均衡(right proportion),指一个有机体组成元素之间互赖、平衡的程度。例如,一个人的家庭、事业(学业)、感情、宗教生活,分配得当,互相补充,就是均衡;相反的,如果太以某个层面为重而忽略其他的生活,那就失去均衡了。
2)动态的整合(dynamic integration),指一个生命体中诸多元素因某一中心价值而凝聚成一个整体的程度。比如,基督徒认为达到最高整合的人是耶稣基督,因为祂的整个生命与生活完全凝聚在自己与天父爱的关系中。又如,一国人民高度认同自由、民主、人权等人本价值,团结聚合成一个整体,可谓为一高整合程度的国家。
3)创造的弹性(creative flexibilily),指一个生命体按着本性,面对外在环境的变迁及内在状况的调适的能力程度。例如,一个人可以在面对人生一连串生老病死的过程中有所体验与成长,而不至于被牵制、被击倒,即是有创造的弹性之表现。综合来看,一个实体如果同时拥有这三个要素,就有所谓的品质,若缺乏其中一个,就不怎么完美了;而且,均衡、整合、弹性的程度越高,品质也就越高。假使将品质的含意延伸到基督宗教的信仰上,那么,完美圆满的品质就是合一、真、善、美了。
(2)     从五大角度来看生活品质:
1)客观与主观的角度:客观的生活品质指环境间可衡量的因素。主观面存在于人的经验、思维、判断及行动当中。
2)积极与消极的角度:上述两者的描述及定义都属于积极面。至于消极面即指生活品质的衰退与分裂。
3)静态与动态的角度:生活品质的「静态」面涵盖客观与主观因素,如环境好坏、生活水准、个人感觉、价值系统、育乐艺文活动的机会容易测量的状态。「动态」面注重个人和社会实际的生活过程。
4)个人与社会的角度:须把握下列三原则以保持个人和社会生活品质的平衡。a) 位格思想:相信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与尊严。b)辅助原则(subsidiarity):必要时「社会」有义务按阶层推动「个人」的福利与自我实现。c)休戚相关原则(solidarity):「个人」有义务成为「社会」实质成长的一员。个人与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密不可分。
5)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角度:从历史层面可知「现在」的生活品质如何从「过去」成长而来。当人类由「现在」迈向「未来」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反应(如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的展望),即进入了「未来」的层面。
(3)     生活品质可区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
1)经验层次:包含社会指标、生活水准、物质、分配、就业、环境、社会结构、活动参与等。其基本特征是「测量」。
2)哲学层次:探讨比社会学或经济学更深的自由、团体、社会等问题。及社会对经济、社会规范表达同不同意的机会问题。再者,关于品质的哲学思考,无可避免地将导向批判理性之外。如个人生命的意义、良心、超越层面的体验、绝望、死亡等「无法测量」的领域。
3)神学层次:有信仰的人相信生活品质最深的意义只有在此层次才能实现。神学层次的生活品质包含了宗教体验、罪、人的整体观、超越死亡的生命、及有限生命在爱的奥迹中达致圆满等。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说明,配合人类生活的价值体系,为生活品质下的定义是:人类生活的九个层面(人类环境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艺术生活、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宗教信仰生活)合适的均衡,动态的整合,创造的弹性的程度。
参考书目:
台湾地区神学问题研究小组(TARGTI),《台湾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研究报告(IV)总结》,台南:台南神学院,1983。
台湾生界与生活品质研究小组(LIRT),《台湾生界与生活品质:总结报告》,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4。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印,《生活素质指标制度之研究》,台北:1981年。
谷寒松,〈究竟什么是生活品质?从基督信仰的观点来探讨〉,《神学论集》47 (1981),131-158。
明德基金会生活素质研究中心,《大学关心生活素质》。
───,《生活素质短论集之一》,台北:大地印刷厂,1980。
───,《生活素质短论集之二》,台北:中兴印刷厂,1981。
───,《生活素质短论集之三》,台北:中兴印刷厂,1982。
───,《生活素质短论集之四》,台北:中兴印刷厂,1983。
萧新煌,〈台湾的环境品质与生活品质〉,《劳工之友》3 (1989),16-19。
Andrews, F. M., ed.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1986.
Campben, A., P.E. Converse, and W.L. Rodgers.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Russell Sage, 1976.
Doh C. Shin.  "Doe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 199-221.
Major, H., ed. Qualitatives Wachstum: Einfuehrung in Konzeptionen der Lebensqualitaet.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1984.
Schuessler, U. F. and G. A. Fisher.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and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1 (1985): 129-149.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