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D 部 |
地的神学 |
地的神学 dì dė shénxué EARTH, THEOLOGY OF THE 参阅: 170自然界神学 109生态神学 110生态学 「地」字通常用在四个层面上: (一)普通语言和地球科学层面:「地」指人类居住的地球;指别于天空和海洋的陆地;也指地面。 (二)哲学层面:「地」意谓存有界的一部分(如人类身体的实体);或形成人类居处的受造存有界,与「地」相对的「天」指向地面之上的一切存有;「天地」(参 47)两字连用时表示整体的存有。在阴阳思想中,「地」(坤)象微「阴」的原理(参 491),与阳(干)的原理交融在一起。在进化(evolution) (参 520)哲学中,「地」指向物质、动植物、人类各界的变化和毁坏、生和死、创新形式与回归无形的过程。 (三)宗教信仰层面: (1) 地为生命的根源:「地」与一切生物连在一起,地是存在的无穷泉源。 (2) 「地」在太初时扮演创造角色,许多神话描写地参赞了创造世界的生命:1)阴阳合体:在宇宙创造的神话里,起头的「混沌」常代表完美的整体,随后而来的存在则基于此无分彼此的统一。2)单性生殖:这表示「地」的存在先于「天」。在创造过程中,由于单性生殖(未有阳性介入)地生天。3)神婚:天与地的神婚被视为基本的创造行动。4)牺牲:这主题显出对于新生命的产生与某种死亡(或毁坏)相连的深妙洞识。5)外凸(emergence):这类神话说明了「地」像孕育各种生命的子宫。这主题引出了第三观点。 (3) 地如母亲:人们坚信人类是地所生的。 (4) 地在死亡与再生的过程中:生与死是「地母」生命过程里的两个阶段。「地」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革命性新国度的末世(乌托邦)远景里,地母的表面将焕然一新。各种生命都将毫无隔离地获致安逸、平等,而通往地的丰富生命。 (5) 地如生命的宇宙一体性:在宗教图像和象征中,「地」表示与一切生命的密切关系。这些生命的生命力相同,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在神学层次: (1) 圣经: 1)「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创一1)。创世纪第一章1至2节以及第二章的创造叙述肯定的基本信仰是:地是天主的受造物,不是诸神冲突的结果。虽然如此,创世纪的创造故事仍以「地的历史」类型写成:混沌先于秩序,植物先于动物,人类较晚出现。创一、二章也显出「地」如赋予生命之母,同时又显出「地」是有限的受造物,它绝对依赖无限的造物主。它是生活天主的住所。可称为天主的房子、家和圣殿。 2)基本上,「地」也与人类(创一27)相连。人类的受造与「地」也有极密切关系,因「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创二7)。由于人类有着对天主及对地的双重关系,人对地的特殊使命在于「驯服、征服、强有力地控制、支配」,和「统治、治理、负责管理」,故「人」与「地」形成了辩证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在起源上有一种密切的共融和生命的流动,另一方面,「人」是受造世界的巅峰,「地」是为人而造的。 3)地因与人有极深的关系,也参与了罪的历史(创三),故一同渴望救恩(罗八20~22)。 4)天主子耶稣基督「成了血肉」(若一14),而成了宇宙(含「地」在内)的中心(哥一14~20)。像水火饼酒等「地」的元素变成了基督救恩临在于人间的「有效记号」(参 559)。 5)末世性的圆满被描绘成「新天新地」(默廿一章)之伟大景象。 (2) 在长期的神学反省中,地的「圣事性」已被教父和中世纪的士林学派神学家们研究过。「进化」概念震撼自然科学与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界间的交谈,仅从十九世纪下半叶才开始逐渐在基督徒教会内生根。至于「进化主义」(evolutionism)(参 521)把进化过程视为绝对独立的动力而否认造物主天主,这是基督徒信仰所无法接受的。 (3) 训导当局在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之前,以比较防卫的观点来谈论「地」,目的是保护天主的造物(地)是好的,地与人类的救恩关系以及地对最后圆满的希望,这些都是因着耶稣基督复活所致。下列错误的意识型态曾困扰了基督徒「地」的观念:1)二元论的世界观,把地、物质、性和手工视为暂时的,低于精神世界的,应遗弃。2)物质主义(参 464)的世界观,只承认物质是真正的实在,否认精神存有(尤其是绝对精神─ 天主)的存在。3)一元论的世界观,如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把一切现存的存有(含世界史)视为绝对精神的整体运动。4)无神进化主义的世界观排除信仰全能造物主的可能性。 (4) 梵二开始以较积极而肯定的观点谈论「地」的实在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GS)代表训导当局转变的里程碑。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和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 )在不同的文件里继续用这种开放、肯定又带批判性的语言。早在天主教梵二训导之前,普世基督教协会(WCC)已肯定了「地」的价值以及人类有照顾地球的神圣责任。 (5) 今日迫切的问题:此迫切性在于整个人类将觉察今日地母的实况,蒙召由盲目、剥削「地」的态度皈依为负责、管理的投入。急需所有宗教在保存、保护和人化(humanize)这个地球─ 人类的家─ 的使命上携手合作(参 170)。 参考书目: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着,王之佳,柯今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台北: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 谷寒松,廖涌祥合着,《地的神学:天地人合一》,台北:光启出版社,1994。 翁台生,《共有地的悲剧》,皇冠丛书第一六三○种,台北:皇冠杂志社,1989。 庄庆信,《中国哲学家的大地观》,台北:师大书苑,1995。 韩韩,马以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十七版,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Auer, A. Umweltethik: Ein Theologischer Beitrag zur oekologischen Diskussion. 2nd ed. Duesseldorf: Patmos Verlag, 1985. Berry, Th. The Dream of the Earth.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1988. Brown, L. R. State of the World 1990.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88. Carroll, D. Towards a Story of the Earth: Essays in the Theology of Creation. Dublin: Dominican Publication, 1987. Commoner, B. 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90. Durrell, L. State of the Ark. London: The BodleyHead. Gaia Books, 1986. Fox, M. Original Blessing: A Primer in Creation Spirituality. Santa Fe, New Mexico: Bear and Company, 1983. Hat, J. The Spirit of the Earth: A Theology of the Land.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Eliade, M. and L. E. Sullivan. "Earth." Eliade, vol. 4. 534-541. Moltmann, J. God in Creation: An Ecological Doctrine of Creation. London: SCM Press, 1985. 谷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