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Y 部

宇宙论


宇宙论

yǔzhòu  lùn

COSMOLOGY

参阅: 187宇宙 188宇宙开辟论 282空间 351时间 170自然界神学 540结构主义 48天地人合一

()概念说明:宇宙论cosmology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科学的,属于天文观察所得出的事实;另外一种则是哲学的。作为哲学的一门科目,它第一次出现在伏尔夫(Ch. von Wolff, 1679-1754)的《Discursus praeliminaris de philosophia in genere(1728)。在伏氏的系统中,宇宙论是形上学的一支,他把存有论(ontology)的结论应用到存有物整体的思考中。伏氏之后,宇宙论这门学问在士林哲学,甚至非士林哲学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它涵盖了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的研究范围。泰勒(A.E. Taylor, 1869-1945)认为宇宙论所思考的对象是那些帮助人理解那组成人所经验的物理世界的个别物体的普遍概念,如「伸展性」、「空间」、「时间」、「大小」、「运动」,以至于「物质」、「力」、「原因」、「物性」等等。有时候,宇宙论还可以有更广义的用法,差不多等于思辨哲学本身。如怀德海(A.N. Whitehead, 1861-1947)《历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的副题就是「宇宙论论文」(An Essay in Cosmology)

()历史:

(1)     希腊哲学家对宇宙整体的问题甚感兴趣。早期爱奥利亚学派(Ionians,公元前七~五世纪)曾试图以变动现象背后的不动原质来解释宇宙的生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580-500)则以为宇宙的组成要素有一个可以数字描述的型式。柏拉图(Plato, 427-347)也以型式(form)、观念(idea)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哲学的不动动者(the unmoved mover)代替了柏拉图的型式,它是大自然的最后因或目的因。个别物体都力图实现它的型式,实现它的本性。

(2)     在希腊哲学之后,哲学宇宙论便暂时沉寂下来。这时宇宙论的主要理论大都出现在亚历山大及早期基督徒科学家的数理和天文研究上。直到十六世纪,哲学和宇宙论才(以另一个面貌)再度聚合在一起。

(3)     笛卡儿(R. Descartes, 1596-1650)的心物二元论再度掀起哲学上对宇宙整体现象的兴趣;它引起了一个很大的、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差不多人人都曾触及的问题:心物的关系,以及世界的统一性。如后来的斯比诺撒(B. Spinoza, 1632-1677)和莱普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都跳不出笛氏的影响。柏克莱(G. Berkeley, 1685-1753)更否定物质实体,而以心来解释实验的世界。康德(I. Kant, 1724-1804)则倡导革命,以认识者的理解条件来解释外物。黑格尔(G.F.W. Hegel, 1770-1831) 的基本观念是发展和辩证,趋向绝对精神的实现。而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如柏格森(H. Bergson, 1851-1941)及怀德海等基本上都采取进化的路线;这点在一个生物进化理论快速成长的世代中原是可以理解的。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