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形上学


形上学

xíngshàngxué

METAPHYSICS

参阅: 344哲学 148存有论 68中国哲学 441基督徒哲学 160先验哲学 140西方哲学

()概念说明:形上学metaphysics一词包括meta (之后,超越)physis (物性,自然界,本性)二部份;它指有关超越物性学、感官不能直接经验到、不变的实在界之学问。

二十世纪末期讲形上学,未免有不入时之感;因为形上学虽曾是西方哲学的中坚部份,但目下的时尚不仅忽视形上学,而且连人与人之间可靠的共同信念也被否认,认为哲学的目的不过是「让谈话继续下去」(keep the conversation going),充其量让大家保持共同的怀疑与讽剌态度而已(罗尔底R. Rorty, 1931- )

然而,哲学与神学都不能以一时的风尚为准则。恰恰相反,二者都必须有坚强的形上学为依据。

()形上学简史:

(1)     根据形上学的开山祖师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哲学的基础称为「首先哲学」(prote philosophia),它一方面讨论包括存有界整体及其任何领域的「存有物之为存有物」(to on ho on),另一方面也讨论「首先原因及始元」(ta prota aitia kai tas archas),包括万物的终极根源问题。后者这一部份,亚里斯多德称之为「原神学」(theologike);前者则约于十七世纪为都哈每(J.B. DuHamel, 1624-1706)称为「存有学」(ontologia)。安德罗尼加(Andronicus of Rhodes, 公元前一世纪)把亚氏著作汇集成卷时,「首先哲学」被编在「物性学」(physika)之后,标题为ta meta ta physika,意即「物性学以后者」,或「后物性学」。安氏的标题译成拉丁文,遂成为现代通行的metaphysica这一名词。以我人今日的眼光看来,亚氏不仅开创了这门学科,而且也开创了形上学最有价值的一个学派。根据这一学派,绝对普遍的「存有物之为存有物」可以普遍指称每一个别事情,甚至也可以指称实际不存在而仅寓于人思想中的「思想存有物」。存有物因此是一个超级概念; 它不能同时在又不在,也不能同时是又不是,这就是亚里斯多德最先说明的矛盾律。亚氏又进一步以潜能与实现这对概念来说明变化:潜能是存有物之实现的可能性,实现指上述可能性的完成;变化则是由潜能至实现的过渡。根据这三个概念(它们实际上是三种普遍事实的描述),亚氏推演出同样普遍的「形上因果原理」:「实现的存有物之由潜能存有物而生成,是透过已实现的存有物,例如人透过人,音乐家透过音乐家,始终有一个为首的动者;后者已经实现地存在。」亚里斯多德开创的行上学派于中古时代曾为多玛斯亚奎那所继承发扬。

(2)     近代哲学中的莱普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与伏尔夫(Ch. Von Wolff, 1679-1754)大致仍采用亚里斯多德的形上学。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D. Hume, 1711-1776)则认为因果关系祇是习惯性的联想所产生的信仰。康德(I. Kant, 1724-1804)贸然接受此说,自以为从「独断的迷梦」苏醒,认为形上学仅基于先验或超验的主观条件,而无法涉及「物自身」。孔德(A. Comte, 1798-1857)的实证论则干脆承认原因的问题非人类知识所及(不可知论),科学事实祇限于外界感觉经验所能观察到的事实。这项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实证论在二十世纪由卡纳普(R. Carnap,1891-1970)发展成为逻辑实证论,对廿世纪中叶影响颇深,至今仍然如此。对逻辑实证论而言,有意义的语言祇限于表达:1)逻辑与数学的分析性命题;2)可以用经验证明的实物命题。形上命题既非纯分析性命题,又非经验可以证明,因此无认知意义可言。

(3)     此外对形上学有微词的是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他一再说要克服形上学的「反映与计算思想」而超升至和人密切相关的沉思。海德格却并未否定形上学本身的价值,而祇是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4)     晚近马雷夏(J. Marhal, 1878-1944)指出,康德认为知识有其先验或超验条件,但他又如何知悉那些条件呢?他知悉那些条件的认知行为本身,需要他并未意识到的另外一些先验或超验条件,那就是事先:1)他承认自己具备认知能力(否则他根本不会去探索)2)他承认个人认知能力能对绝对真理及客观存有界有所认知。高雷特(E. Coreth, 1919- )便由人的主体认知能力为出发点,重建一套形上学的体系。

无论现代哲学如何藐视形上学,实际上每一位思想家仍然相信一些他自认为无可置疑的「事实世界」。卡纳普就相信逻辑规律及自然科学(尤其物理学)所展示的世界为客观事实。只不过他反对形上学的对象还包括逻辑规律及物理事实以外的事实而已。即使是现代的怀疑主义者罗尔底也相信一个「盲目、非必然而具机械力量的世界」,也就是依旧有一些表面上不承认的形上学信念。

参考书目:

沉清松,《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台北:牛顿出版社,1987

项退结,《现代中国与形上学》,台北:,1978

关永中,〈士林哲学的超验转向─ 若瑟.马雷夏〉,《哲学与文化月刊》十五910(1988)616-632, 666-673

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Ed.J.  Barnes. Princeton, 1984.

Carnap, R.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Coreth, E.  Metaphysics.   New York, 1968.

Maréchal, J.   Le point de départ de la métaphysique. Bruges et Paris, 1922-1926.

Rorty, R.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1929.  377-378.

───.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Cambridge, 1990. 17.

Schilpp, A.  The Philosophy of R. Carnap.  Evanston. 1963.

项退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