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S 部 |
私欲偏情 |
私欲偏情 sīyù piānqíng CONCUPISCENCE 参阅: 591罪 353恩宠 213良心 (一)概念说明:私欲偏情concupiscence是来自拉丁文动词con-cupiscere(即强烈的欲望);它是人伦理道德生活中的基本因素。人是有限的,但他定向于无限。他在走向无限及真善美的理想过程中受内在的抗拒和紧张的影响,它也受罪过(原罪及本罪)深度的分裂之苦。这些因素总称为私欲偏情。 (二)圣经: (1) 旧约谈及一种驱使人走向恶的力量,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求。虽然就它本身来说,它不是正式的罪,却会导引人相反天主。在智慧文学中,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恶的冲动」。根据希伯来对人的观念(人的统一),这种冲动不是人的身体或感性的一部分,它影响整个人。 (2) 新约(参阅罗七7~23;若壹二16~17)也没有把肉身的渴求和精神对立起来。虽然保禄偶然会用二元的表达方式,但是肉身的欲望仍是整个人在相反天主救恩力量时所表现的过份自我肯定。因此对身体和感官过份悲观的看法得以避免。虽然如此,私欲偏情毕竟是一种相反天主的力量,它的「自然性」以及它对人类救恩可能有的正面作用都无从发挥。 (三)在斯多亚(Stoa) (参 501)心理学及柏拉图(Plato, 427-327)二元论的影响下,圣经的整体性人学失色了,教父思想大多表现出对人的身体和感官的消极态度。假如人不受私欲偏情影响的原始情况是由于超性的恩宠所致;那末,私欲偏情便是人本性的结果。但是为了反对白拉奇主义(Pelagianism) (参 113),一般都坚持私欲偏情不属于本性,而是本性的缺失。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尤其反对这种本性的解释法,它宣称:私欲偏情「来自罪,且导人向罪」(DS 1515;GS 17)。 (四)研讨反省: (1) 要正确地理解私欲偏情,或许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动力,是人在罪的控制下的反叛性─ 相反他超性的定向及他有限的生命,这样,它成了阻碍人走向自我成全的一种反面力量。此外,在人本性的层面上,私欲偏情所产生的反面力量也影响整个人。它可以许多不同的面貌显示出来:例如:把人提升到绝对的自卫意志;堕落萎缩怯步不前的意志;甚至自我消灭的死亡意愿。总之,它是一种反面的动力,阻碍人走向自我圆满的目标。 (2) 但是不可以过份夸张这种自毁倾向的力量。必须注意的是:私欲偏情本身不是罪,而且它的源点─ 罪─ 也没有内在地破坏本性。而最重要的是,罪的力量到底不如恩宠的力量:那阻碍并相反私欲偏情的恩宠便是有限的心灵与无限的上主之间永久的亲密状况,以及人类意志倾向绝对改善的心。 (3) 这样,在人内在的斗争中,也可以看出私欲偏情的正面意义。它让人有机会面对基督的苦难,并分享祂的救赎。这在救恩史的幅度下意即努力战胜私欲偏情,慢慢地把它整合在由恩宠所支撑起来的伦理道德秩序中。但是这种整合的工作不可能在这个世界内完成;这崇高的目标只能在穿越死亡过渡到永生的时候达到。 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