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J 部 |
君士坦丁堡第一届大公会议 |
君士坦丁堡第一届大公会议 jūnshìtǎndīngbǎo dìyījiè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 参阅: 412教会史 22大公会议 566圣神 223亚略主义 (一)概念说明:君士坦丁堡第一届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教会第二届大公会议,381年5月到8月在君士坦丁堡举行。 (二)会议背景: (1) 325年举行的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参 127)虽然绝罚了亚略(Arius, +336)和他的异说,这种异端却没有随着亚略本人的过去而消声匿迹。反之,它分成许多不同的派别,在帝国内继续横行。其中有一派由于它的领导人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马赛道尼(Macedonius, +364)而得名。藉着他的职位,他强烈地迫害遵重尼西亚大公会议的信徒;把他们拘禁,甚至用种种理由,送到地方法庭前。由于他的残皓,他在360年被黜,364年逝世;虽然如此,他的追随者仍然众多,称为马赛道尼派。 如果说亚略攻击天主圣三的第二位,马赛道尼和他前辈的分别在于他否认天主的第三位─ 圣神。在他看来,圣神低于圣父及圣子,他是由天主圣子所造的受造物。 圣亚大纳修(Athanasius)、圣巴西略(Basil)、纳西盎的额我略(Gregory of Nazianzus)及亚历山大的狄迪莫斯(Didymus of Alexandria)都曾经口诛笔伐地攻击这种异说。369年,教宗达玛苏一世(Damasus I, 366-384)在罗马举行会议,宣称圣父圣子和圣神都是同一至圣性体。374年,另一届罗马会议正式宣布马赛道尼的学说是异端(DS 144,147)。 379年君王葛拉蒂安(Gratian, 375-383)任命迪奥多西(Theodosius I,379-395)为他在东方的共同君王(co-emperor)。迪奥多西清楚知道,在他的国境内,宗教的分裂已经到达不容忽视的地步,乃决定举行一届大公会议来平息纷争。381年有大约一百五十位主教齐集在君士坦丁堡,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东方。君王御请他们恢复教会内的和平,并答允他们对于大会的训令将给予法律上的认可。 (三)会议的召开: (1) 会议在381年5月正式开始。它达成了三项任务:首先是恢复君士坦丁堡教座的正统传承。长久以来,君士坦丁堡主教的职位都落在亚略主义者或半亚略主义者的手里。这次大公会议一开始便罢黜了该城的亚略主教马克西木斯(Maximus)。另选纳西盎的额我略接替他的职务。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额我略终于辞去了君城主教的职位,不过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总算从亚略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了。 (2) 其次大公会议不仅重申尼西亚的信仰,还明确地公布天主三位同性同体并共永恒的道理(DS 150-151)。虽然学者现在已经很难确知《君士坦丁堡信经》的起源,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天主教会第一次正式地公认天主至圣三位的信理。《尼西亚信经》没有提及圣神,在提及圣子降生的时候,也只说,「(祂)从天降下,成为血肉」;《君士坦丁堡信经》却明显地加进圣神的德能:「从天降下,且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最后关于圣三的第三位,《君士坦丁堡信经》有详细的叙述:「又(信)圣神,是主是具有生命者,祂由圣父圣子所共发,祂与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受光荣。」 (3) 最后大公会议还颁布了四项教会法:1)谴责各种类型的亚略主义和马赛道尼主义。2)限制所有主教的司法审判权在其所属的地方教区之内。3)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优越地位,因为君士坦丁堡已经变成了新罗马。4)宣布马克西木斯作君城主教的祝圣无效。 (四)有关这次大公会议的「大公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与会教长们差不多全是东方主教;它非但不是由教宗所召开,教宗甚至没有派遣钦使到来主持会议。整个会议的背后策划人都是那两位执政的君王。会议之后,也只由君王颁布会议的法令。但与会的教长们有许多却喜欢称它为「大公」会议,虽然纳西盎的额我略对于这事颇不以为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教宗达玛苏一世在次年(382)举行的罗马会议中接受这次会议的提案(DS 152-180)。然而,在东方,它的大公性从451年的加采东大公会议(参 130)中明显地得到肯定;加采东大公会议接受并且隆重地宣读《君士坦丁堡信经》,把它与《尼西亚信经》同列。在西方,教宗额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追随维祺留(Vigilius, 537-555)和白拉奇二世(Pelagius II, 579-590)的榜样,也承认它为一次大公会议,不过只在教义的问题上;换言之,只接受它有关圣神的神圣及谴责亚略与马赛道尼的理论的定断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