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D 部 |
东方灵修 |
东方灵修 dōngfāng língxiū SPIRITUALITY, EASTERN 参阅: 436基督宗教 710灵修 444基督徒灵修 141西方灵修 232东方教会 (一)概念说明:东方灵修eastern spirituality是在所谓的「东方」而发挥的灵修方式。教会传统中所说的东方是沿用古代罗马帝国的说法(东方以拜占庭为中心,西方以罗马为中心),如以语言来分,就是指希腊和闪族语言的地区(以色列、叙利亚、阿剌伯、美索不达米亚等)。今天所说的东方更包括中国、印度等亚洲地区。 (二)东方灵修二种领域: (1) 近东或中东的东方灵修: 1)东方教会的礼仪可说是他们灵修生活的具体说明。一般来说,他们多利用有形事物来象征所举行的奥迹,比如图像、烛光、多次献香,美丽的诗歌,不断的咏唱等。礼仪的中心是基督的逾越奥迹。参加礼仪者聚成「基督的身体」,共同向天父表达感恩与赞颂;在感恩圣祭中大家和生活的基督合而为一,藉着分享同一的「生命之粮」而有生命的交流与共融。东方的礼仪和祈祷常很生动地宣示未来:热切期待基督的光荣来临和宇宙的万象更新。这不仅是末世信仰(基督再来)的生活传承,更是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多次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利而遭受困难痛苦的子民,成为面对生活挑战的活力泉源。 2)在祈祷生活上,东方灵修更是用「心」去体验;强调进入内心的「宁静」去默观、体验天主的临在。此种体验常含有神秘意味,因为是人在心灵深处和「生命根源」的直接接触,是每人亲身去体验「居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天主圣三。为达成这样的默观祈祷,东方灵修有其自古相传的「净心法」,教人如何有效地克制偏情(passions),逐渐使身心整合为一而达到「中和」(apatheia-passionlessness)。此外东方灵修也很重视圣像敬礼(icons),尤其是天主之母的圣像。在此所表达的更是画中人物的「神情与心境」,使在像前祈祷的人能藉着有形事物的帮助,而达成与无形天主的合一。 (2) 远东或东亚的东方灵修: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之后,教会灵修方面兴起一股「汲取东方灵修精华」的热潮。对中国教会来说,《相逢宁静中》(1979),《无声之乐》(1979),《中国灵修刍议》(1978),《吉光片羽》(1989)等等译着,都是努力汲取与整合的实例。但就灵修内涵而言,禅宗与老庄的体验与理想,应可在教会的正统默观生活中,寻获彻底的整合与完成;而儒家所追求的「参天地之化育」的内圣外王(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参 48),也正和教会的「寓静观于行动」(contemplative in action)的灵修理想不谋而合:即「在一切中都能找到天主」的灵修境界。 参考书目: 江思屯(W. Johnston),刘河北译,《无声之乐》,台中:光启出版社,1979。 伴渡、李纯娟合着,《吉光片羽─ 灵性修持新探》,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 徐可之,《白首共此心》,台北:光启出版社,1985。 张春申,《中国灵修刍议》,台中:光启出版社,1978。 ───,《修会的三愿与团体生活》,台北:光启出版社,1988,215-271。 戴迈乐,郑圣冲译,《相逢宁静中》,台中:光启出版社,1979。 Maloney, G. A., ed. Pilgrimage of the Heart: A Treasury of Eastern Christian Spirituality.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3. 徐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