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Z 部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zōngjiào shèhuìxué

RELIGION, SOCIOLOGY OF

参阅: 266宗教 283社会 269宗教史 278宗教现象学 272宗教批判 270宗教自由423教会与国家 422教会与世界

()概念说明: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探讨的问题就是:在什么程度下,宗教现象会有助(或危害)社会的整合、继续、和改变。它也探问宗教制度的内在结构,及社会对它所产生的影响。进化的社会学家,如孔德(A.M.F. Comte, 1798-1857)曾经把宗教定位为一种已经被科学取代的毫无功能的原始制度;马克思(K. Marx, 1818-1883)认为宗教只是有钱阶级用来驯服无产阶级,用以阻止阶级革命的工具。这些古老的看法到今天已经被韦伯(M. Weber, 1864-1920)、特勒尔起(E. Troeltsch, 1865-1923)、涂尔干(E. Durkheim, 1858-1917),等宗教社会学的真正建立者所超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宗教社会学曾经沉寂过一阵子,直到美国的「宗教复苏」才再次扬威前进。

()宗教与社会整合:涂尔干认为,宗教的基本功能在于给予社会的成员提供一套统一的伦理标准。这种整合理论似乎与今日一些现象相冲突:如教派的繁多,彼此间的冲突,观点上(尤其是有关国家、经济、婚姻、家庭、教育等)的分岐等等。虽然如此,教派间看来还握有一些共同的标准,一些基本的、超越科技与经济的价值。

()宗教与社会改变:韦伯认为,宗教理性化的过程在十七世纪加尔文主义和其它教派把「不能解释的神秘力量」(the magic)从世界除去时,已到达它的最高峰。救赎不会在祭祀、或离弃世界的密契主义(神秘主义)、苦修主义中找到;人只能藉工作以满足生活的要求,才能找到他的救赎。这种现世的苦修主义对推翻中世纪的社会秩序来建立现代的资本主义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可是今日宗教作为社会改革之力量只能退居次要的位置,因为首位已经被经济和政治活动所占据了。

 ()内在结构:韦伯和特勒尔起都把教会和教派(sect)对立起来。教会是制度性的,以其祭祀自许为救赎的中间人。教派则是强调伦理生活的精英分子的自愿组织。教会的特点是其阶级圣统;它对世俗制度的影响,及其不容忍的态度。教派则是神恩性的,主张地方自主,特点是容忍宽大。教派有最后变成教会的倾向,而教会也努力吸收那些神恩性的、先知性的运动。圣统组织愈确立,神学和礼仪就变得愈统一,而形成教义的倾向也愈大。教会愈来愈倾向中央集权( 60)的管理结构,它愈来愈防范外来的刺激,也害怕改变;但这样只会带来教理、礼仪、及组织的僵化罢了。

()社会和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内在结构部分是取决于现行的社会文化方式。例如,中世纪农村小城镇的定居方式及其阶级结构影响了有组织的社会哲学及堂区的成立;而教会对工人问题的态度及教派在下层阶级中的产生,部分的原因也是教会及圣职人员与中产阶级的关系。一般而言,教会与过时的社会传统的结合是它在社会功能上只占次要地位的原因。

()教会的社会研究:教会的社会研究尝试探问现代社会对教会制度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实践、宗教心态、地方教会团体、教会组织、圣召数目等现象与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的关系。在法国,这种研究很快带出牧灵上的结论;在荷兰和美国,则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而德国路德会的社会分析却特别以神学批判为目标。只有当这些倾向统一了,教会的社会分析才会迈向成熟,从而为牧灵社会学提供经验的基础,帮助教会达到自我批判及改革更新。

参考书目:

韦伯(M. Weber),刘援,王予之合译,《宗教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约翰斯通(R. L. Johnstone),尹合黎,张蕾合译,《社会中的宗教─ 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奥戴(Th. F. O'Dea),阿维德(J. O'Dea Aviat)合着,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Berger, P. L.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69.

Blasi, A. and M. W. Cuneo.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 Organizational Bibliography.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