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X 部 |
信理神学 |
信理神学 xìnlǐ shénxué THEOLOGY, DOGMATIC 参阅: 385神学 310信理 311信理史 314信理发展 312信理定断 (一)概念说明:信理神学dogmatic theology这个词汇含有二个部份:信理及神学。按字面而言,信理神学是指对信理所做的神学性研究。神学研究可分成三类:实证神学类、应用神学类及理论神学类,信理神学即属于后者。因此信理神学的真正意义就是「对那藉着基督信仰所宣讲的救恩奥迹做批判性的思考和系统科学性的学术研究」。 (二)信理神学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可分为七个阶段: (1) 初期教会:圣经作者按信友们所需要的情况,并以自己的写作方式将天主的启示在圣经著作中表达出来;这种作法一方面已经隐含一些信理神学的因素,另一方面他们也显明地建立了后来要发挥的信理神学的基础,如伯前三15所指出的:「若有人询问你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你们要时常准备答覆。」 (2) 教父时代:此时已有一些颇似信理神学的著作,如奥力振(Origen, 约185-254)的《原理》(De Principiis)、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的《论基督信仰》(De Doctrina Christiana)、伪狄奥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约500)的《信经》、达玛森人若望(John Damascenus, 约650-750)的《论正确信仰的说明》。 (3) 中古时代:彼得隆巴(P. Lombard, 约1095-1160)着《格言录》(Sententiae);多玛斯(Thomas Aquinas, 约1225-1274)着《神学大纲》(Summa Theologica);此书经过卡耶大努(Th. Cajetanus de Vio, 1469-1534)的推广,才逐渐成为普及近代教会的神学教材。自此,直到十七世纪,都不曾出现过「信理神学」的名称,只有《圣书》、《基督教会要义》等名词见诸于世。 (4) 宗教改革期(参 273):1661年,基督教的神学家莱恩哈特(L.F. Reinhart, 1623-1688)第一次采用「基督教信仰中的信理神学」(theologia christiana dogmatica)这个专有名词;卡立斯特(G. Calixt, 1586-1656)在他死后于在1662年出版的著作中将信理神学和伦理神学正式分开。从此神学家们即专心致力于整理教会的信仰思想,希望能将一切真理归纳为一些基本原则,以帮助信友面对怀疑主义、历史主义及理性主义者的挑战而于以驳斥。 (5) 近代基督教:基督教因着反对天主教会所强调的信理及训导权,所以多采用「系统神学」,如开克曼(B. Keckermann, 1571-1609)、士莱马赫(F. Schleiermacher, 1768-1834)、田立克(P.J. Tillich, 1866-1965)等人所称信仰的要义,或爱伯林(G. Ebeling, 1912- )的基督信仰的系统神学。 (6) 近代天主教:近代天主教把信理神学当做论教会信理的学问,其中有三项要素:1)说明某信理的内容。2)指出某一信理在启示及传承中的根基。3)比较系统的思辨性说明。有人将此神学批判讲做「训导神学」(Denzinger-theology)或「通谕神学」(encyclical theology)。 (7) 梵二时期: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圣经的复兴、教会历史的研究、进化思想的灵感等等背景,重新厘定了信理神学的地位。梵二文献中把信理神学置于救恩历史之中,因为救恩史是人类的历史;这历史有人存在的面目,也有天主自我通传的面目(OT 16)。梵二的观念具有三个思想:1)以圣经为出发点:圣经是整个神学的核心。2)教父神学、神学史和信理史成为古代与今日的桥梁。3)应效法圣多玛斯将圣经及传承中所传衍下来的真理做思辨性、系统性的解释。如此,信理神学才有助于教会中的礼仪生活、要理讲授及牧灵工作。 (三)信理神学具有三种特性: (1) 信理神学依靠着启示的真理,而启示真理实则包含理论和实用二面,因此不应将信理神学和伦理神学分得太远。 (2) 信理神学是在信仰中的学问,信仰(参 315)不但是神学的内容,也是研究神学的基本条件。 (3) 教会是信仰及信理首要的主体,所以信理神学应在教会的信仰和规则中深切地思考,好帮助教会在面对现代理性主义等思想的挑战中,正确无误的解释自已的信仰。 (四)信理神学的研究方法若依靠信理神学的特色,就可见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1) 实证研究方式:信理神学应配合教会史和释经学,并将圣经、传承和教会训导的材料收集起来。但藉着现代俗化的历史研究方式来研究信理神学,并不表示信理神学本身就是纯俗化的学问。同时,实证研究方式更需依靠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即信仰的向度;由此信理神学在研究历史学界中显示出在历史过程中临在的、无限而绝对的真理:天主。换言之,信理神学已碰触到启示和信理史最深的根基。 (2) 思辨研究方式:信理神学在实证研究中已包含了思辨研究。在此应注意启示信仰的核心:三位一体的天主动态性的临在,且展现祂绝对的爱的奥迹。其他真理都以此为出发点。因此思辨研究方式中有两个彼此相应的趋向: 1)向上的探讨:神学家们为回答具体生活所发出的问题,藉反省信仰奥迹及其与其他学问的关联,将自已的领悟以创作性概念构成神学的假设(hypothesis),由此而逐渐构成系统理论(systematic theory)。 2)向下的证明:是对上述的系统理论提出具批判性的理由,并找出正确合理的证明,使具体生活所蕴涵的道理为人所接受。此部份具有四项义务:a)指出系统的解释有内在性且一致性的逻辑关系。b)说明信理神学的理论、系统的解释与教会的教义之间有其一致性,如此才可使信理神学有其可信性。c)证明信理神学的理论、系统的解释和其他学术(如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之间相合不悖,使信理神学的研究成为人类思想范畴的一部份。d)述说信理神学与具体的社会脉络及实际的信仰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且愿意将此社会脉络的现象及信仰生活的需要充分反应在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使学术研究真正落实于具体生活内,为人带来信仰、希望和爱。在中国文化脉络来讲,最后所提到的义务非常重要。 (五)信理神学的分法很多,但无论如何分类,都应注意三方面: (1) 整体性:整个信理神学的救恩性过程,在奥力振、达玛森人若望及彼得隆巴等学者们的努力下,慢慢开展出一种结构,即天主创造─ 人类堕落─ 天主圣言降生救赎─ 恩宠(含三超德)─ 教会─ 圣事─ 末世;可以看出此种信理神学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救恩工程的结构。 (2) 重点性:神学家们以其研究的基本概念来发挥自己的理论,如圣维克多人许果(Hugo of St. Victor, 1096-1141)将信理神学的重点放在救恩历史平面上;海尔斯人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1186-1245)则以耶稣基督的奥迹当作信理神学的中心;多玛斯则以天主的神性发挥他信理神学的理论(S.Th. I, q.1, a.7);清谷人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和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 约1193-1280)则将这些不同的重点综合起来。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是以救恩论做他信理神学的中心,他甚至否认一切哲学性及存有论的思想。巴特(K. Barth,1886-1968)却很肯定基督是一切神学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神学研究的出发点。至于天主教的神学家马许(E. Mersch,1890-1940)又是以基督奥体发挥他的神学。直到梵二时期,天主教的神学家再由救恩历史的角度探讨神学的内涵。有一群神学家也因此而写成了《救恩的奥秘》(Mysterium Salutis)一套信理神学课本。 (3) 具体性:实际上,在普世教会中没有一个有确定性及代表性的分法。大体而言,信理神学应包含以下的部份:神学入门、天主论、创造论(有部份归于天主论及人学范围中)、神学中的人学、原罪论(有时也属人学)、基督论、救恩论(也是基督论的一部份)、恩宠论(也有些含三超德),近代则又发挥出圣神论、教会论、圣母论、圣事论及末世论等。 参考书目: 奥脱(L. Ott),王维贤译,《天主教信理神学》,上下两册,台中:光启出版社,1967。 Anes, P. and 26 authors. Le Mystère Chréien, Théologie Dogmatique. Paris: Desclée, 1963. Barth, K. Church Dogmatics. 5 vols. Edinburgh: Clark, 1956. Bellarmino, R. Disputationes de controversies christianae fidei adversus hujus temporis hereticos. 3 vols. 1949-1962. Brunner, E. Dogmatics. 3 vols. 1949-1962. Calvin, J. 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 Geneva, 1536. Ebeling, G. Dogmatik des christlichen Glaubens. 3 vols. Tuebingen: Mohr, 1982. Feiner, J. and M. Loehrer, eds. Mysterium Salutis: Grundriss heilsgeschichtlicher Dogmatik. 6 vols. Einsiedeln: Benziger Verlag, 1965-1976, 1981. Rahner, K. "A Scheme for a Treatise of Dogmatic Theology." TI, vol. 1. 19-37. Ratschow, C. H., ed. Handbuch systematischer Theologie. 18 vols. Guetersloh, 1979. Scheeben, M. J. Handbuch der katholischen Dogmatik. 4 vols. Freiburg, 1875-1903. Schmaus, M. Dogma. 6 vols.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8-1977. Schlink, E. Oekumenische Dogmatik: Grundzuege, 2nd ed. Goe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985.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谷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