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G 部

皈依


皈依

guīyī

CONVERSION

参阅:213良心 530痛悔 247和好圣事 440基督徒伦理生活

()概念说明:皈依conversion有许多种界定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很不同的情况中。虽然如此,似乎有一种很独特的经验笼罩着所有称得上「皈依」的事例,那就是在皈依者身上出现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圣经:在旧约和新约中,皈依的召叫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性及伦理性课题:

(1)     根据福音的记载,耶稣公开传教期间对群众所提出的首要挑战就是皈依和悔改(谷一15)。然而,这却不是个史无前例的全新的召叫,因先知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呼吁。先知们用希伯来文shub邀请以色列人离开偶像、不正当和不道德的行为,而回归于天主的仁慈和救赎。在拉比文学中,皈依和悔改都是默西亚来临的条件。

(2)     新约以两个希腊字来表示皈依:metanoia (主要用于对观福音)epistrophe (用于保禄书信)。这两个字所强调的不大相同:metanoia强调「皈依」这决定性行动背后的思想和意志过程;而epistrophe则指向它外在行动的可见面貌。无论如何,这两个字都说明在整个人身上的一次根本的回头,回归父家,回到上主和祂的大爱里。

(3)     圣经有关皈依的训令启示了天人关系中的三件事实:1)罪恶的人类与天主疏离,深切地需要与父复合。2)皈依首先是天主的工作,祂首先给予仁慈、怜悯、和救赎。3)皈依也要求人的回应,开放自己接受天主的仁慈。

(4)     圣保禄和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的皈依也许是基督徒传说中最能激起神学反省的两个例子;他们的故事很能指出皈依经验的主要模式。二者都经验到:迷惑、对往事的回首、宽恕和怜悯的感觉、「另一位」的召叫和干预。人皈依的经验或过程也许不同,然而他们的「模式」却相去不远。

()学术反省:

(1)     士林神哲学对皈依的反省相当贫乏,然而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宗教改革( 273)神学却把皈依视作一个主要课题。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神学家提起皈依的不在少数。二十世纪詹姆斯(W. James,1842-1910)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宗教皈依中,统一自我的心理动力。

(2)     今日,许多神学家都同意皈依不仅包含个人的根本改变,它还涉及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变。然而,如此基本的改变是不可能在剎那间达成的,也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来形成。因此,皈依必须视为发展性的;那是在一个信仰团体内,互相支持帮助,不断争取到达圣洁的过程。换言之,所有皈依都是渐进的,从罪恶和自私中慢慢抽离出来,而转向天主:所有美善的根源。再者,因为罪的结果(它一直侵蚀着世界直到基督的来临),没有一个人能自称他已能完全且绝对地皈依。人人都是在旅程中的天国子民,他们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是既罪恶又皈依的。

(3)     有学者主张可以用过程的模式视皈依为皈依者一生的历程。从这角度看,可以分别出各种不同阶段的皈依;它们就在基督徒及其团体中继续前进。这样,各种程度、时段的皈依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皈依过程。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