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消除圣像之争


消除圣像之争

xiāochú shèngxiàng zhī zhēng

CONTROVERSY, ICONOCLASTIC

参阅: 225东方教会 412教会史 469偶像崇拜 245物化

(一)概念说明:圣像icon一词是有关神圣的事实的图像。圣像在五官所能接触的范围内表达宗教信仰当中的人物或和天人有关的客体。许多宗教团体(除了伊斯兰教及犹太教之外)都有某种圣像的型式,特别是:图画或雕像。消除圣像之争iconoclastic controversy指始于第八世纪的反对圣像的运动。

(二)圣经:当以色列人入住客纳罕时,当地的原住民普遍都有圣像崇拜的倾向,圣经的回应就是「禁止雕刻或拜偶像」(出二十4)。但是旧约圣经也说:「天主以自己的肖像造人」(创一27),而保禄也有「基督是不可见的天主的肖像」的说法(哥一15)。于此,护教学的理论通常是清楚划分偶像(idol)和圣像,前者是封闭的,只有内在的价值;后者则指向圣像以外的神圣事实。

(三)简史:

(1)     早期神学家,如依雷内(Irenaeus, 140-202)、奥力振(Origen, 185-254)等紧随旧约的神学,谴责偶像崇拜。但在柏拉图(Plato, 427-347)、斐罗(Philo, 约公元前13-公元50)及希腊象征主义的影响下,一种肖像的理论(即圣像理论) 渐渐发展出来了;它给予宗教艺术神学性的基础:圣子是圣父的完美肖像;圣神是圣子的肖像;事物的观念是肖像;言语是思想的肖像;对从前的记忆和对将来的预想都是肖像,也可称之为「圣像」。总之,万事都是肖像,肖像也是万事。这种强调肖像的启示特性的理论构成了拜占庭(Byzantine)时代的主流,而对圣像敬礼的日益增长,也终于引起反圣像之争。

(2)     反圣像之争始于726年东罗马皇帝良三世(Leo III, 795-816)的谕令,一直到843年女王德奥多拉(Theodora, 842-856)的「正统节日」(Feast of Orthodoxy)才停止。论争的高峰是787年的第二届尼西亚大公会议(787) ( 128)。会中议决赞许圣像的敬礼(DS 600-601,608),但却引起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800-814)的神学家们的反对。这一场剧烈的斗争终于在双方慢慢达成共识下和解。而十世纪以后流行一时的罗马式艺术与建筑更是圣像制作的黄金时代。

(3)     宗教改革( 273)也带来另一次圣像之争。改革家普遍反圣像;然而,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所反感的主要理由不是圣像本身,而是藉着对圣像与圣堂行捐献以积聚功德的错误做法。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 ( 355)保卫了传统有关圣像的教义(DS 1823)。一般来说,特利腾神学家与查理曼神学家的不同,主要在于特利腾神学家比后者更清楚分开对圣像本身的敬礼与对圣像所代表的人物的敬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