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S 部 |
神性生命 |
神性生命 shénxìng shēngmìng LIFE, DIVINE 参阅: 106生命 30天主 45天主圣三 353恩宠 107生活品质 38天主的国 (一)概念说明: (1) 神性生命divine life一词是指神所独有的生命。在基督徒语言中,神性生命就是天主圣三的生命。 (2) 生命有三项基本特质:1)与其他个体密切相连,有吸引、排拒、交往、共融的能力。2)是一个有内在结构及体系的有机物的推动力。3)常在努力自我超越以达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再造的能力。 (3) 基督教神学家田立克(P.J. Tillich, 1886-1965)在其《系统神学》第三册中说:生命是多种「向度」的合一,基本上是存有物潜能的实现。他提出生命实现潜能的三种功能:1)自我整合:将肉体、精神、伦理等组合为一;2)自我创造:生命愿意成长,能自我发展、自我改变、自我创造;3)自我超越:生命因追求绝对,故而不断自我超越,回归生命的根源。 (4) 彼得斯(A. Peters, 1924-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生命以三个步骤自我实现:1)自始为一;2)由内发生;3)回归自我。 (5) 神性生命基本上与所有有限的受造生命不同,因为它是无限而绝对的;它是出现于「永恒之现在」的事件,超过人类语言之所能把握,只能以类比的方法说明它的内在富饶。 (二)圣经: (1) 旧约描写天主是有位格性的、生活的、伟大的、全知的、仁爱的、创造的、要求的、慈悲的、与他的受造物完全不同,也非常接近他们每一个人的神。这样述说神性生命,是一种颇为间接的说法,因为透过救恩的高峰事件(耶稣基督和圣神的光照),圣三的奥秘只能渐渐地启示出来。 (2) 按照新约的启示,神性生命是圣父、圣子、圣神之间密切的关系、相互的渗透。这个关系是一种「精神的事实」(天主是神,若四24),也是一种「爱的事实」(天主是爱,若壹四8~16),一种「光的事实」(若一4~5;八12;若壹一5;伯前二9;雅一17;默廿二5),「喜乐的事实」(路十五31;十六22;默十九7;廿一4)。 (三)基督徒神学家不断力求更深入地理解神性生命的奥秘。他们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范畴(人类精神的内在生命、人与人之间的位格关系、自然的记号和象征),希望用人的言语来解释这超越任何有限的表达模式的神性生命。其中,最接近基督徒启示之核心的神学论说似乎是爱。 (四)本文尝试从爱来说明天主圣三的生命:天主就是爱。天主父是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子就是这绝对爱的「自我接受」,圣神就是这绝对爱的「自我合一」。在爱本身的内在生命中,基本上具有两个动力: (1) 展开(expansion, ek-stasis):展开就是爱的给予:父将一切毫无保留地给予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个生发(procession)。这爱的完全给予含有接受与答覆两个向度;接受与答覆这爱就是被生,故谓子是由父而生的。在第一个行动中,父是给予者,子是接受者。在给予中有接受,在接受中有给予。如同中国的阴阳,在阳(给予)中有阴(接受),在阴中(接受)有阳(给予)。 (2) 集合(contraction, in-stasis):爱的行动之表现的第二面就是集合:父子的集合,而这就是第二个生发。父和子的展开,导致父与子之间的集合,此集合被称为「发」;因此父与子之间的集合就是父子同发圣神的意思。 (3) 在中国文化中,可以在阴─ 阳─ 合(参 491)的架构下描述神性的生命:太极的整体就是无始无终、永远现在的唯一天主。「阳」象征父爱的给予者,代表阳刚之爱;但在阳刚中也抱阴柔,即在爱的给予中也抱接受。「阴」象征子爱的接受者,代表阴柔之爱,然在阴柔中也涵阳刚,即在爱的接受中有给予。因为爱与被爱、给予与接受原是一个奥秘的两面,是一个互动的生命,没有阳也就没有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阴阳是相生相成的,父子的关系也是相生的。阴阳相交合一的动力就是天主第三位圣神的象征,是爱的奥迹合一的面目。在阴阳互动的过程中,万物化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表示阴阳为一切生生的本源,是万有生命的两个原理。为此可以说,在万物内都存留着天主圣三的痕迹,天主寓居在整个的宇宙中。 如把此富有生命力的太极图,应用在天主圣三奥秘的解释上,一方面确能帮助信徒更深入地领悟圣三的奥秘,而且是以一颗中国人的灵思与圣三相遇,实在倍感亲切!同时,若以此充满灵气的东方图像回馈普世教会,相信必定有它独特的贡献和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得承认任何人间的图像和象征,都无法完美无缺地把天主圣三的内在生命淋漓尽致地表达。读者需要对这些图像有所否定、净化、提升并超越它的限度,才能更卓绝地进入圣三的生命中。譬如,读者应排除太极图中阴阳所指向的性别区分,因为在天主无限爱的奥秘内并无男女性别之分。读者也不应把阴阳两部份太物化,视为形下的东西,因为它们原是形上的图像,象征一个动态的生命,涵盖两股独特而又不可分的力量。此外,初期教会和圣经都一直采用父子关系的图像来描述天主的奥迹,此乃基于当时社会是以男性为主。这种传统说法固然有它的历史价值,基督徒应予尊重和接纳,但也不能太绝对化,毕竟这仍是人间有限的表达。如果今天有人感到亲密的母子(母女)图像更能帮助他体验天主爱的奥迹,即爱的生命之交流、共融、合一,基督徒也不应排拒。 参考书目: 谷寒松,《神学中的人学》,三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6,109-123。 ───、赵松乔,《天主论.上帝观》,再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2,357-402。 项退结,《中国人的路》,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罗光,《生命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5。 谷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