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S 部 |
神话学 |
神话学 shénhuàxué MYTHOLOGY 参阅: 383神话 281宗教语言 352剔秘 392神学认识论 475叙述神学 538寓意 (一)概念说明:「神话学」(mythology)一词,源自希腊文mythologia,意即讲述一些深奥、庄严、圣洁、而具权威性的故事,以使超越的神明境界能在世人面前显得更为真实。「神话学」这辞语延用至今,其意义可蕴含多重指谓:它可以用来泛称神话故事的整体,或泛指同一来源的神话题材之收集,或意谓着学者对神话故事之研究。然而,「神话学」一词既然是合并希腊文之mythos (神话)与logos (学问)二字,其核心意义当为「研究神话之学问」。固然,作为一门学问来探讨,神话研究也可分各种不同的角度:可从文学角度研究神话之语法体裁;可从人类学角度窥探先民之风俗习惯;可从史学角度来推测古人之典章制度;也可从社会学角度来探究前代的社会结构。但在所有的角度当中,尤值得一提的是哲学角度的反省。 (二)神话与哲学:哲学 既在于对万事万物作深层探讨,神话哲学也相应地在于追寻神话本身的深层意义。提及神话的哲学反思,其间的发展可分作三个年代的转折:首先是神话引发哲学,继而是哲学企图解释神话,最后是神话哲学的孕育,兹分述如下: (1) 神话引发哲学: 对西方哲学而言,上古希腊哲学发展自希腊神话;古希腊哲学是神话向抽象思维迈进;从神话到哲学的历程是一个从象征表达蜕变为抽象言说的历程。起初,当希腊哲人寻求建构一套有关世界宇宙观的理论时,他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染有希腊神话色彩、被神话所转化的世界。古哲人把握神话所提供的深义,开始形成抽象的思考。例如:荷马(Homer, 公元前九世纪)以神话形式说:海洋是万物的根源;其后泰利斯(Thales, 约624-545)便以哲学方式说:水是万物的原质。总之,初期哲学尚保留着神话所蕴含的超越义,也保留着很多神话所表达的色彩。 (2) 哲学企图解释神话: 哲学一经奠立,便起而以批判的眼光来面对神话,企图以哲理思维的心态来解释神话背后的涵义。即开始以「寓意式的解释」(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来处理神话。此风气尤盛行于柏拉图(Plato, 427-347)时代的前后。「寓意式的解释」可有下列的几种方式: 1)以日常情理来解释神话─ 学者引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神话的情节,使之听来显得合理化。例如:尤里披蒂(Euripides, 约480-406)面对葛莱莎(Creusa)被诱奸生下儿子艾昂(Ion)的神话故事,便暗示诱奸者不是阿波罗(Apollo)神而是国王述图斯(Xutus),以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合乎情理。 2)以神话为历史与地理之神化─ 某些学者指出神话蕴含某历史片断、或某地理特征,并且以为神话是历史或地理记载的神化。倡导此说的人物有赫卡提奥斯(Hecataeus, 约公元前560-?)。 3)以神话为秘密宗教或哲学学派之隐喻─ 上古希腊的秘密宗教如奥菲欧派(Orphism)或哲学学派如毕达哥拉斯派(Pythagorean),喜用隐喻来隐藏自己的教义,以免外人得悉。为此,后人便以此为基础而演绎出神话为寓意(也称寓言)之说。此说的创始人提亚进尼斯(Theagenes of Rhegium)于公元前525年创立此说。此种说法大概可以再分为下列几条思路:a)神话为物理寓意(physical allegory):提亚进尼斯以为荷马用寓意式语言来写神话,以神与神之间的冲突来寓意宇宙间各元素之相生相克。b)神话为心理寓意(psychological allegory):提氏也以为神话中之神明是世人情绪的化身,例如:战神阿瑞斯(Ares)代表愤怒;爱神厄罗斯(Eros)代表情欲;爱美神阿佛罗狄威(Aphrodite)代表爱情;雅典娜(Athena)代表智慧等等。c)神话是伦理寓意(ethical allegory):犬儒学派(Cynics)之创始人安底斯提尼斯(Antisthenes, 约444-365)则提倡神话为伦理寓意之说,他以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为例,说明奥德修斯(Odysseus)象征节制,不肆酒色,故而不被客耳刻(Circe)女神之美酒所迷、不被卡纳苏(Calypso)女神之美色所动。 4)以神话为历史人物的神化─ 此说之创始人欧黑梅洛斯(Euhemerus, 约340-260)他在一个不知名的荒岛上发现一座庙宇,其中有石碑指示尤朗内、恭洛斯、宙斯(Uranus, Cronos, Zeus)是当地的帝王之名,因此他下结论说:历史为人所神化。而他的学说也因他而得名为Euhemerism (英杰即神学说)。 5)以神话为语源学寓意─ 斯多亚派(参 501)人士以为神话中之神的名,有语源学的根据。例如:阿波罗(Apollo)为太阳神,因为其希腊名字蕴含着太阳「此起彼落」的意思;恭洛斯(Cronos)是时间神,其名与「时间」(Chronos)一字相近似,且有如时间吞没世物一般地吞食其子女;菩丝芳(Persephone)之希腊文寓含着五榖;迪美泰(Demeter)的希腊文是大地之意,世人在其上播种。 以上的说法都在柏拉图(Plato, 427-347)年代之前后出现,而柏拉图是一个例外;他在对话录费注斯(Phaedrus)中借苏格拉底(Socrates, 469-399)之口,述说他没有时间去为神话作寓意式的解释,因为他以为解释者多以自己的意思去附会神话,并不能把握神话之本义。然而柏拉图自己也借用神话式的寓意来讲述自己的哲理,例如:在提摩奥斯(Timaeus)中以创世神(Demiurge)为开天辟地之神来讲述他的宇宙观。总之,古代学者研究神话,多采用寓意式的看法作解释;此种看法一直流传下去,广为世人接受,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始出现转机。 (3) 神话哲学: 西方神话的研究,在十七世纪出现一个转机,从强解神话的涵义转为直接把神话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现象而加以探讨,开始了一系列的神话哲学。其关键人物是维科(G. Vico, 1668-1744)。维科是第一人开始正视神话为人类文化的一部份,与语言、艺术一起在人类文明中鼎足而三,共同支撑起个别文化的成长与发展。他认为每一个文化的起源与演进都须经历三个阶段:即神话、史诗、与悲喜剧,而神话实为文化起源的第一个过站。 维科之后,先后出现一些研究神话的哲人,以神话作为哲学专题来反省。在这领域上较有成就的学者有以下数人: 1)谢林(F.W.J. von Schelling, 1775-1854)─ 他扬弃「神话为寓言」的路线,而从象征表达上看神话的本义,尤认为神话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着有《神话哲学》(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一书。 2)费沙(J.G. Frazer, 1854-1941)─ 企图从不同文化的神话中比较出一些类比的成份。代表作为《金枝》(The Golden Bough)。 3)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19)─ 主要论点在指出人的潜意识有制造象征的能力,而所制造的象征表现在梦境及神话的叙事中。在某种意义下,神话是民族的梦,有消除压抑忧虑及满全愿望的作用。着有《梦的解释》(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4)荣格(C.G. Jung, 1875-1961)─ 主张人类有集体潜意识,能制造基本象征,称为「原型」(archetypes),表现在各民族的神话中,着有《原型与集体潜意识》(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5)卡西勒(E. Cassirer, 1874-1945)─ 说明人有神话意识,并分析人制造神话的先验机能。着有《象征形式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Mythical Thought)第二册。 6)甘宝(J. Campbell, 1904-1987)─ 近似荣格的理论,主张人有制造神话的本能。所分析的范围包括哲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等领域。着有《神的面具》(The Masks of God)共四册。 7)爱勒亚德(M. Eliade, 1907-1986)─ 从比较宗教学立场看神话,主张「神话时间」是构成神话的最基本因素,并以为「神话时间」是可回复的永恒循环。着有《永恒回复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turn)。 8)雷味.史特劳斯(C. Levi-Strauss, 1908- )─ 以结构主义观点分析神话故事的结构,以为各民族的神话皆表现了一些互相对立的观念,神话的作用就是企图化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冲突。着有《结构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 9)里格尔(P. Ricoeur, 1913- )─ 以诠译学方法来研究神话,以神话为象征语言,蕴含深层的潜伏义。着有《恶的象征》(The Symbolism of Evil)。 参考书目: Campbell, J. The Masks of God. 4 vols. Reprinted. Harmondsworth: Penquin, 1982. Cassirer, E. Mythical Thought.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 2.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5. Eliade, M. 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turn.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9. Frazer, J. G.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22. Freud, S.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s. 4-5. Reprinted. London: Hogarth, 1958. Jung, C. 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 9, Part I, 2nd ed. Bollingen Series XX.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Levi-Strauss, C.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Alla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63. Ricoeur, P. The Symbolism of Evil. Boston: Beacon Press, 1967. Schelling, F.W.J. von. 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 Saemtliche Werke, vol. 2. Stuttgart und Augsburg, 1856-1861. 关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