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神学方法


神学方法

shénxué fāngfǎ

METHOD, THEOLOGICAL

参阅: 385神学 386神学反省 392神学认识论 390神学培育

()概念说明:

(1)     神学方法theological method一词指神学所用的方法。method (方法),来自希腊文methodos,由meta (依从、按照)hodos (道路)两部分组成。因此方法的字面含意就是:行事之道,作法,程序,过程;尤其是一种循规的、有序的、确定的教导、研究等程序或方式。

(2)     学术界方法的定义要区分三个相关的层次:

1)特殊学问的特殊方法层次。这个层次直接说是指:一门特殊学问研究资科的处理与组织。以更深更重要的意义说,特殊方法表示心智认识的程序、一连串相关动作、重覆动作的标准模式。一门特殊学问由之以累积的、前进的结果进行其学术活动。如分子生物学、宗教哲学、信理神学等等。

2)方法体系层次。由于某一种学术界的范围广大,需要许多特殊学问来充分控制该界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界、哲学界、神学界……每一界因而包括适合其各种特殊学问的各种方法。

3)方法论层次。方法论是学术哲学的部分,指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描述人如何把理性原则应用在学术中;也指出如何把有条理的计划推广到实际行动上。

()神学方法包括上述所有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文字批判;第二个层次,如研究圣经的方法体系;第三个层次,如有关神学方法所写出的文章,如本篇即是。

为清晰表示神学方法的细致多元,用图来描绘学术界的全貌似乎很有助益。由全图看,神学方法的性质会更明显。

 一般学术可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理论与应用两部分。在一般学术和哲学间有型式科学,即所谓的逻辑或数学。人都生活在社会各种境况中,综合研讨人生的意义,就是哲学,哲学也有理论、应用两部分。教会是靠耶稣的启示来了解人性,过灵修、见证、使徒工作的信仰生活的团体,其学术性的信仰反省和研究,即是「神学」。

()神学分为三个领域,即实证历史学界、思辨系统学界与实践应用学界。三个领域都可视为第二层次的神学方法。其所包括的各种特殊学问的各种特殊方法,则属第一层次的神学方法:

(1)     实证历史神学界的方法:

1)实证神学的方法包括文字批判( 82)、文学批判( 83)、类型批判( 699)、源流批判( 622)、编辑批判( 664)

2)历史神学的方法包括考古学、圣经与教会史( 412)、信理史(311)、神学史( 388)

(2)     思辨系统神学界的方法:

1)解释法倾向于系统化地探索文献内容、尝试所谓的「视野相融」(melting of horizons)如高达美(H.G. Gadamer, 1900- )所主张,来了解所研究的材料,好使过去的文献开始对现在的听众说话。

2)神学学说的思辨构成法,包括下面两种相互支持的方向:

a)发现的方向:是有创造性、有弹性的,包含下列几个步骤:由圣经、教会、个人经验的丰富内容中,产生隐喻、想像与叙述。基督徒心灵因信仰光照,寻求对这些潜在观念更连贯的理解。然后,因为是从隐喻、想像与叙述的丰富材料中抽出精华观念,其性质就有某程度的抽象。概念及范畴因而产生。赖此等概念协助,假设(hypothesis)才可成立。假设是思辨的心灵走向更圆满、更广博的理解途中暂时的概念结构。假如信仰探索之心灵活动创出更多这类假设,那就极可能会继续构成一个神学学说(theological theory)。神学学说是以概念与假设的方式建构起来的系统化、连贯性概念总体。例如: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神学的型质论乃取自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形上学;或以关系、结构与过程三范畴解释人之意义的学说( 438)。任何学说都需要证明,证明的方向即尝试答覆此一需要。

b)证明的方向包含两种要素:

(a)理论性的证明在于三方面:第一、证明学说本身的结构因素中内在的一贯性,就是说,一个范畴或概念要跟其他的范畴或概念一致;一个特殊问题的假设必须与其他相关假设一致;整个学说不论用静态或动态概念应当全属同类;但若静态及动态两种神学语言都用,也该批判性地证明其应当。第二、证明学说与启示、教会传统的道理相容不悖。如任何有关耶稣基督位格的学说,必须符合普世基督徒团体的真实信仰:在统一的耶稣基督内,神人两个世界已合而为一,没有混淆或改变,没有分裂或分离。第三、肯定神学学说与相关俗学的学说一致。如有关人内在结构的神学学说,应该可能与相关人类学,如心理学、生物学,有关人的坚实有据的学说相合。(b)应用性的证明,包括为具体的基督徒生活举例说明神学学说富有深意。思辨系统之寻求理解,在基督徒个人与团体生存之实际作为中找寻赞同。就是说,假如一个神学学说对基督徒生活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更连贯的理解,为基督徒的实际见证激发了更深的意义,并在人与人之间促成更多的交流,那么可说,这个神学学说在基督徒实践中得了事实上的证明。

(3)     实践应用神学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乃源于三个不同学界之因素独特结合而成:

1)实证历史神学;2)思辨系统神学;及3)人类学与社会学。如人类社会学提供心理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经验批判法;其次是实用教学、管理与社会交往法。结果是一种最初独立应用之诸多方法的混合。这种方法论上的结合可通过批判性的方法论证明其正当无误。

批判性的方法论显示出神学中有众多方法。许多特殊神学的特殊方法其范围之广,非个别神学家有限的能力所能胜任。因此,假如神学要完成其在今日世界学术团体中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工作,科际合作及共融性的实践(communicative praxis)日益迫切的需要。

()神学方法简史:

(1)     第一世纪没有明显的方法论。在旧约的光照下,初期教会的作者主要作法就是应用寓言及默示意象,说明耶稣基督的奥迹。

(2)     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教会的思想家渐渐地感觉到有方法论上反省的需要。理由有三:

1)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 300)的思考方法;以及有辨别信仰之真伪的基本准则的需要。

2)在亚略主义( 223)、诺斯底主义( 673)、蒙丹派( 629)、一性论( 4)、奈斯多利主义( 228)、白拉奇主义( 113)等的时代中,思辨思想家如东方的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140-217)、奥力振(Origen, 185-254) ……,西方的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盎博罗修(Ambrosius, 339-397)渐渐地认为要发挥一些较系统的神学术语,来作最初的神学综合及保护教会传统信仰的工作。

3)热罗尼莫(Jerome, 340-420)发展圣经方法,使圣经权威对拉丁读者有了效力。

(3)     在这几个很有神学创造力的世纪过后,教父时代晚期到中古世纪早期(六到十世纪),神学方法主要在于收集、传播前几个世纪的成果。

(4)     中世纪有个新的因素进入神学方法:努力以问答理性解释信仰所需的内在理由。「信仰寻求理解」(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基督徒思想界接受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圣多玛斯伟大的神学系统综合因而成为可能。

方济会思想家更朝柏拉图─ 奥斯定思想的神秘主义方向发展神学综合。这是士林学派的神学方法。其两大主流有一共同的方法论因素:神学陈述(命题)为前导,圣经与传统用来支持及证明已确立的思辨命题。这种方法,至少在天主教神学圈内,逐渐盛行,直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前夕。

(5)     始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 273)彻底改变了士林学派的方法,重新发现圣经是基督徒神学方法论的中心要素。教会训导权与传统不再是特别重要的权威。

(6)     十七世纪的天主教神学家,如苏亚雷(F. Suez, 1548-1619)、加诺(M. Cano, 1509-1560)以及其他人,部分出于对宗教改革的反应,部分由于自己内在的灵感,第一次发展出明确的神学方法论,并提出神学分科体系。

(7)     十八、十九世纪强调人之主体的重要性(理性、自由、平等,但也已被剥夺),又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性(发展、进化)。过去士林神学的传统方法,基于士林神哲学长期的遗产,颇为固定、静态的步骤,开始动摇。像人类知识的相对性、知识主体(包括神学家)的先决条件、人文科学的社会条件、日益细致多元的解释学,所有这些问题,使神学方法逐渐向正当的多元论开放。

(8)     到了廿世纪,读者可发现神学方法创造性的扩展。所谓的超验法( 160161)起于神学工作者主体内在的先验条件(apriori condition);历史批判法把历史当作神学工作的基本角度;解放神学提倡另一种方法论要素,即神学方法不可缺的第一因素:神学植根于第三世界国家受压迫百姓的实际社会、政治环境中;今日世界各地其他场合神学,强调文化典范( 304)及神学方法上思想模式(thought pattern)的重要性;最后,妇女神学家( 487)日益坚决要求,女性特质可修改补充往往由男性发挥的神学方法。

()神学方法目前状况:

(1)     普世性本地化:

1)研究普世性神学必须把握三要素:a)研究圣经与教会内各种文献,提出符合圣经、训导权所肯定的信仰内容。b)用推论法追根究底,逐步推向比较系统化、连贯性的论释,以说明实证神学所定断的信仰内容。c)把认定的信仰内容真正落实在现代社会中。

2)基督信仰传到某一地,必经仿效及适应两个阶段。适应即本地化,是地方教会逐渐成熟的象征。本地化乃以本地思想文化去具体配合普世性神学三要素。

(2)     交谈共融:

1)与社会交谈:全心关注、全力参与社会生活,从事实在的场合神学,进而提出完全符合福音精神的主张以引导社会。

2)基督徒间的交谈:基督徒的分裂有其特殊的神学意义。不同的基督徒团体,在一个信仰基础上,发展出多元化的思想。今日从事神学工作应加强彼此的认识,以同等地位明智、友善、耐心地进行沟通

,完成合一。

3)与其他宗教交谈:各民族同出一源,也有同一的归宿,就是万有之神;祂的照顾、救援普及万民。也就是说,天主在不同社会、不同宗教中推动祂天国的来临。然而每种宗教都拘于有限时空,神学工作者应以尊敬谦卑之心主动积极地和其他宗教界交谈,去体验及了解在他们中工作的天主的真相。

(3)     人的存在,神的答覆:

1)从个人、团体、社会具体生活的种种问题中,找出人类的终极关怀,进而得到信仰上的圆满答案,即自我通传的三位一体之天主。这是田立克(P.J.Tillich, 1886-1965)的相关法(method of correlation)

2)人一直藉着内在动力去超越自己,追求绝对的奥秘;藉着天主的自我通传与爱的召唤,人内潜伏的动力就会达到圆满境界;这是拉内(K. Rahner, 1904-1984)的先验法的特色。

(4)     过去、现在、未来:神学工作者一方面研究救恩史上有关的人、事、地、物,在整个信仰团体记忆的稳固基础上求取自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以同样的努力注意现在的社会生活及未来的发展。毕竟天主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未来的天主。

(5)     灵修生活:人除了生活的空间,更有内在的幅度。神学工作者在探索「天地人」的大问题时,必须注意这位自我通传的天主如何在人内心深处工作,怎样接近、指导、培养、锻炼、提升、责备、安慰、鼓励、光照及吸引人。

(6)     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神学注重理论,有时不够强调实践;近代不少神学专家主张实践在先,理论其次;教会当局则抱持理论实践并重的观念: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399)

参考书目:

谷寒松,〈神学的地位与方法〉,《神学中的人学》,三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629-43

───、赵松乔合着,〈神学研究方法提要〉,《天主论.上帝观》,再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2117-130

宋泉盛,庄雅堂译,《故事神学》,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

拉徒莱(R. Latourelle),王秀谷译,〈第二部分:神学的方法〉,《神学:得救的学问》,台中:光启出版社,197467-95

武金正,《解放神学:脉络中的诠释》,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

张春申,〈中国神学中的一体范畴〉,《神学论集》32 (1977)313-331

Dulles, A. R.   The Craft of Theology: From Symbol to System.   2nd ed.  New York: Crossroad, 1995.

Gadamer, H. G.   Wahrheit und Methode: Grundzue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Tuebingen: Mohr Verlag, 1960.

Kasper, W.  Die Methoden der Dogmatik: Einheit und Vielfalt.  Muenchen: Kaiser Verlag, 1967.

Kaufman, G. D.   An Essay on Theological Method. Montana: Scholar Press, 1975.

Keefe, D.J.  Covenantal Theology.  2nd ed. Novato: Presidio Press, 1996.

Lamb, M. L. Ed.  Creativity and Method: Essays in Honor of Bernard Lonergan, S.J.  Milwaukee: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80.

Lonergan, B.   Method in Theology.   London: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1971.

Pozzo, G. and R. Fisichella.  "Method."  Latourelle. 670-690.

Rahner, K.  "Reflections on Methodology in Theology."   TI,  vol. 11. 68-114.

Sauter, G.   Von einem neuen Methodenstreit in der Theologie?   Muenchen: Kaiser Verlag, 1970.

Van Huyssteen, W.   Theolog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Faith:Constructing Theories in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W.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Wohlmut, J. H. and G. Koch.   Leitfaden Theologie: Eine Einfuehrung in Arbeitstechniken, Methoden und Probleme der Theologie.   2nd. ed. Zuerich: Benzinger Verlag, 1978.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