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J 部 |
教外人 |
教外人 jiàowàirén PAGAN 参阅: 436基督宗教 455救恩 456救恩史 511无名基督徒 595传教神学 (一)概念说明:「教外人」(pagan)一词的拉丁文paganus,其原意是指不文明的乡下人。在宗教方面则指无信仰或迷信者,或不属于公认的宗教传统。因含有歧视之意,所以现在西方大都采用中性的字眼:「非基督徒」或无信仰者。 (二)圣经观点: (1) 以色列人为了保持他们以信仰为基础的传统,特别强调他们跟其他民族(万民)的分别,而称他们为拜偶像的外教人(咏一一五)。可是以色列子民和万民都是天主救世计划中的对象,在祂的计划中以色列有其特殊使命:专门负责天主跟人类的关系(出十九6)。 (2) 在新约中,耶稣牺牲自己,为拯救大众(谷十四24)。由此教会开始聚集犹太人和外教人成为一个团体,以迎接末世,这末世是为全人类所准备的天国的救恩(玛八11~12)。所以,信徒和外教人的分别不再是国籍、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弗二11~22),而只是信仰方面的不同。 (三)历史背景: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特别在大都市里发展,而乡下则保持原始的民间宗教,因而教会对尚未信奉基督的乡下百姓产生了歧视,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外教人。由于过去西方教会除了几位专家之外,一直没有真正接触过其他大宗教,所以忽视了他们的文化和宗教。直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才改变对外教人的消极判断,而承认外教人也有高尚的文化,他们的宗教确实有真、有善的成分(NAE 2)。因此,现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是在彼此尊重和交谈中相互接触。 (四)神学立场:教父跟异端者辩论时,强调「教会之外不能得救」。后来这句话就应用在所有外教人身上,认为外教人没有领洗就不能得救(若三5),以致西方的传教运动大部分是基于对外教人的怜悯。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 (DS 1524)说,假如外教人不能以水领洗,可用「愿洗」代替而得救,意即如果他们按照自己的良心过一个有道德的生活,就等于他们如果知道真正的教会,就一定会加入(宗十34~35)。梵二后,教会对外教人的看法是:「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是由各种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LG 16)。 柯博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