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教会与文化


教会与文化

jiàohuì yǔ wénhuà

CHURCH AND CULTURE

参阅: 411教会 425教会学 436基督宗教 81文化 98本位化 422教会与世界 417教会社会思想 42天主教的思想与生活

()概念说明:

(1)     「教会与文化」(church and culture)一词中的教会指广义的基督宗教大团体。关于文化,这里所采用的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文化是指学习而来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为某些人(某国家、或某民族)而言是典型的。这种典型的生活方式,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耳濡目染下习惯得来的。除了衣食住行娱乐之外,其他如家庭结构、生产系统、教育制度、法律制定、宗教信仰等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     文化由许多因素所决定。地理位置及与之相关的气候情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住在高山的人与住在滨海的人、寒带人与热带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同。住在相邻地区的人,分享相近的气候环境,他们的文化因而也相近。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类依靠理性会自我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中,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形成不同的文化。

(3)     人类的生活方式有许多层面,诸如行动的层面(如衣食住行娱乐),象征的层面(如婚姻殡葬各项礼节)。最基本的是语言,语言包含整个文化的表现;语言不同,文化也相异。这许多层面组成一个整体,一个因素改变,其他因素也跟着改变。

(4)     人面对文化的态度有两种危机,一是文化中心主义(自以为自己的文化高人一等,因而看不起其他「低等」文化),一是文化相对主义(以为所有文化都是相对的,完全没有分别)。其实文化没有高下,却有不同,它们都要求其他人的尊重,以及给予正确的认识和不断的澄清误解。

()教会与文化之间的张力:

(1)     历史指出,有一段时候,教会在传播福音时,没有好好地尊重各个独特的文化;个中原因,是因为它没有正确地认清它们的特质。明末在华传福音的传教士中曾有一些人反对祭祖( 70),因为这些传教士误以为敬礼祖先就等于祖先崇拜,伤害了十诫中的第一诫。在接迎二千年的教会历史中,也许最大的悲剧就是:基督宗教竟然被等同为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又被视为最优越的文化。其实,教会本身绝不等同于任何一种文化,因而传福音也不是传扬任何一种文化。虽然如此,教会却并不与文化冲突;相反,它可以深入文化、渗透文化、却不为任何一种文化所囿限。保禄说:面对犹太人,他就是犹太人,面对希腊人,他就是希腊人(格前九2021);其实,他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希腊人,而是天主的人。这就是教会一方面深入文化,而另一方面超越文化的最佳例子。

(2)     教会应该尊重地区文化,意思就是,应该以当地文化所能理解的方法来述说福音。没有见过芥菜种子,分不清山羊绵羊,也不知道渔夫如何撒网的都市人,福音的许多比喻为他们来说都是相当陌生的,甚至不容易理解的。在传统上尊重尧、舜、禹为人类祖先的中国人,对圣经中的圣祖们(如亚巴郎等等)感觉相当的陌生。而没有希腊哲学背景的许多现代文化,对教会传统上以位格性体为主导观念所解释的圣三论和降生论也不容易了解。

教会面对由于文化隔阂所造成的困难时,必须加紧脚步,追上时代的需要,而不能固步自封,它必须让基督的讯息「降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如此天主的圣言才能不仅仅被人传送出去,还被人所理解,也不仅仅被人所理解,还能带来新的生命。

()神学反省:

(1)     本位化的动力来源,就是天主圣子的降生(incarnation) ( 332)。字源上in-carna-tion的意义就是:进入肉身,成为肉身。因而当一个抽象的观念得到具体的外在形式时,此过程也可以称为incarnation。就好像本位化,有人把它称作福音的incarnation,意即在一个文化的礼仪、社会活动、或结构上,福音具体地取得了外在的形式,而不再渺不可及,遥不可即。天主圣子降生,他取得了肉身,成为可触可及的具体「福音」。因而圣子的降生可以为今日的教会提供本位化最完美的模式。就好像在历史中,耶稣在纳匝肋成长、学习亚拉美语文,适应犹太本位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深深接受旧约的滋润,分享一切属于犹太人文化的因素。同样,传福音的教会也该尽可能,如同耶稣基督一样整个地、密切地,降生(incarnate)到每一个文化中;也像基督一样,把救赎的福音以当地的方式带给属于这一个文化的人。

(2)     另一方面,每一个孩子进入他自己的文化(enculturation);他们都必须透过家庭及社会媒介的协助慢慢学习如何正确地说话、用餐、向人问好……以致生活中一切的社会习俗。因此,环境不是被动的,就好像玛利亚为她的新生儿「裹上襁褓」,今日,各个地区文化的许多母亲也要以同样热情的态度把这「降生的福音」用当地的文化裹起来,让它可以在这个新文化中舒适地、不受阻碍地成长。本位化是地区教会的责任,外国传教士只是援助。只有那些如同庖丁一样在自己的文化中游刃有余的本地人才有足够的条件以属于他们的、本位化的方法来述说他们的信仰。

(3)     本位化是普世教会的滋养力。本位化是地区教会的工作,可以说,地区教会是每个地区福音本地化的过程中直接的作因(agent),意即它的本位化同时是代表普世教会的,而且也是以整个普世教会的名义去作的。因为每个地方教会都是唯一的基督教会临在和行动的地方,因此也是整个基督奥体在具体情况下的实现。这样看来,每个地区教会的本位化不仅是为自己的好处,也为别的教会的好处;事实上,整个普世教会都会由于一个地区教会的本位化而得到滋养。由于地区教会的本位化,教会愈发显示出它是一个教会,一个在单一中充满着多元,而多元却又无损于单一的团体。教会是人类中一体与友爱的圣事,而所谓一体与友爱,已经包含着一与多。可以说,本位化,是使教会更成为教会的因素,是普世教会赖以生长硕壮的滋养力。

参考书目:

梵二,GS53-62

尼布尔(H. R. Niebuhr ),赖英,龚书森合译,《基督与文化》,再版,台南:东南亚神学院协会出版,1967

房志荣等,《宗教与人生》,芦洲乡:国立空中大学出版,1988

Luzbetak, L. J.   The Church and Cultures: New Perspectives in Missiologic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Orbis Books, 1988.

Pontifical Council for Culture.   Church and Culture (Bulletin). Vatican City. (With ample bibliography)

─── .   Cultures and Faith  (Periodical).  Vatican City. (With ample bibliography)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