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基督复活


基督复活

jīdū fùhuó

RESURRECTION OF CHRIST

参阅: 7十字架神学 603逾越奥迹 297耶稣基督受难圣死 457救恩神学 566圣神 153死人复活 45天主圣三

()概念说明:「如果你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相信天主使祂从死者中复活起来了,你便可获得救恩」(罗十9);基督死而复活的奥迹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也是使徒宣讲的主要内容(宗二2324;十3940)。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门徒们竟然彻底的转变,开始宣讲耶稣是主和默西亚,并甘愿为这信念作证而牺牲性命;从此展开了近二千年的基督宗教历史。在耶稣之死与宗徒公开宣讲之间,一定发生了某种使他们震撼心弦的事件,否则这转变与发展是无从解释的。基督复活resurrection of Christ是基督宗教奠基的大事,一直被引用为护教最有力的凭证;但这单方面的了解也有它的弱点;近日学者如杜维尔(F.X. Durrwell, 1912-),史丹利(D.Stanley, 1914- )等,特别强调基督复活的救恩意义,指出基督的死与复活是同一救恩事迹,不可分开(罗四25)。保禄宗徒也说明,复活不但是信仰的根基,也是救恩的内涵(格前十五17)

()复活的事迹:

耶稣复活此事件本身是不可证验的,新约也没有记载复活本身的那一刻的见证人,复活只能从其效果间接得知;那些没有看到复活而显现给门徒的主耶稣的人便只有依靠宗徒的见证了。在研究新约有关复活的资料时,必须先设法了解复活讯息的一般背景。神学家拉内(K. Rahner, 1904-1984)提出宣讲基督复活的先验条件( 160161),即人心对于圆满及无止境生命的渴求;这渴求使人对复活讯息开放。旧约末世文学已表达了对永生的信念,这永生不但指灵魂不死,也包括末日肉身复活(达十二14)。耶稣时代撒杜塞人不信死人复活,但法利塞人却相信肉身复活;只有在末日死人复活的背景中,人才可以了解耶稣复活的讯息( 153)。新约有关耶稣复活的资料可分为宣信与叙述两个传统:

(1)     宣信传统:宣信传统指宣示信仰的简短句子,如:「祂已复活了」(路廿四6),或「主真复活了」(路廿四34);这些句子往往把基督的死与复活连在一起(宗二24;得前四14;罗十9)。新约有关复活的最古老资料该是格前十五38;保禄声明这是他当日所「领受」而又「传授」的,意指古老传统;并说明「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后显现给那十二位」(格前十五3b5)。在这段经文里,保禄以对称的方式指出,基督的死与复活是宗徒宣讲的首要内容;正如埋葬证实基督的死,显现则是复活的佐证。这古老传统把基督的死与复活相提并论,表示两者都是历史中发生的事件。特别重要的是,格前十五章全篇讨论死人复活的问题,以基督复活与末日的复活互相解释及证实(格前十五1320)

(2)     叙述传统:有关复活的叙述传统包括空墓与显现两种内容,可见于四部福音:

1)「空墓」本身不能证实耶稣复活,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消极记号;潘南伯(W.Pannenberg, 1928- )指出,假如耶稣的遗体还留在耶路撒冷墓中的话,那么宗徒们是没有可能向犹太人宣讲耶稣复活的;因此,空墓的传统有可靠的历史根据。事实上,新约及初期教会历史中,已看到否认复活的人给予空墓的各种解释,如遗体被人搬走或被门徒偷去等,但却没有人否认空墓的事实。再者,按四部福音的记载,空墓是由妇女首先发现的;这也加强了空墓传统的历史性,因为按照当时犹太社会的一般见解,妇女的见证是不被重视的。

2)叙述传统的另一内容是「显现」,显现可视作复活的积极记号,由于看见基督复活后显现的经验,门徒们遂产生复活的信仰;因此显现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意义。史勒拜克斯(E.Schillebeeckx, 1914- )视复活显现是复活的基督使门徒在心中产生被宽恕及皈依的内在深刻经验,门徒却把这些主观的经验解作基督的显现;史氏又认为显现的经验不仅限于首批门徒,日后信徒都可享有同样的经验。奥柯连斯(G. O'Collins, 1931- )却认为史氏的解释忽视了复活显现的客观意义,显现叙述中所用「看见」一词,包括某种外在感官的经验;由这外在客观的会晤,而产生内心的皈依与信仰。这经验仅限于教会成立阶段,属于复活的原始见证人(宗一2122;十4041);而以保禄宗徒为最后一人(格前十五8)。「看见」一词的客观及有限制的意义也可从耶稣回答多默宗徒的话中看到:「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廿29)

3)复活的意思不是指回复旧日的生命(revivification),却是指整个人进入新而永恒的生命的境界。基督复活同时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幅度:与基督生前的连贯性(continuity)以及深刻的改变(transformation)。空墓传统以及显现时带着肉躯的成份,是为了表明连贯性;基督显现时出入自如,来去无踪,门徒又不能立刻认出祂来,这表明了彻底的改变。这连贯性与改变也可从格前(十五4244)有关复活的描述看出。

4)近日有些学者认为,是否可能在耶路撒冷墓中找到耶稣遗体的问题,对于复活信仰没有影响。圣经学者布朗(R.E. Brown, 1936- )却主张,信徒对于基督复活的信仰承受了宗徒的信仰,宗徒们明明地作证,那复活的基督与那被钉死及埋葬墓中的耶稣,同是一人;因此布朗强调,连贯性与改变是复活信仰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因素。再一次要问:可以称基督复活为历史事迹吗?潘南伯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复活是在一定的时地发生的;富勒(R.H.Fuller, 1915- )却认为更适宜称之为超越历史的事件(meta-historical event)。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耶稣复活的确和历史有不可分的关系,但复活此事件本身及它的意义正表示超越历史,进入永恒圆满的新境界。

()复活的意义:

巴特(K. Barth, 1886-1968)指出复活对于启示和救恩的意义。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也指称,基督透过死而复活,以及派遣圣神,圆满地完成了启示(DV 4)。就可以说,复活奥迹圆满地启示了父、子、圣神的奥秘( 45);在启示圣神时,也格外展示了复活的救恩意义:

(1)     有关天父的意义:

1)关于复活的古老宣信句子,通常以被动式说明耶稣被提起或被唤醒(egerthe, egegertai) (罗四25;格前十五4;路廿四634);用主动式时,便说天主使祂复活了(罗十9;迦一1;宗二24)。可见复活是天父的行动,这行动圆满地启示了祂是谁;因此,保禄称天主为「使祂(耶稣)由死者中复活的天主父」(迦一1);这表示天主是复活的天主。复活充份启示了天父的爱:藉着复活,父垂听了子在十字架上的哀祷(谷十五34),悦纳了祂的自我奉献(希九14),认可了祂作默西亚的使命(谷十五32),并以行动宣报祂是自己的儿子(宗十三33)

2)藉着复活,父也显示出是忠信的天主,祂不会遗弃自己的仆人(宗二31;咏十六10);祂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路廿38);祂不愿见人丧亡,却愿意人和万物生存(智十一2426)。基督复活充分证实了天父不但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更有好生之德,即儒家所谓的「仁」;天父的仁爱格外表现于使人分享祂的生命(若壹四89)

(2)     有关基督的意义:

1)复活事迹特别对基督本人有重大的意义,藉着复活,基督公开地被天父宣称并「立为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罗一4),且「立为主及默西亚」(宗二36)。默西亚及天主子的名称在〈296耶稣基督〉一文已介绍过,这里仅讨论「主」的称呼。

这名称与复活奥迹有密切关系(罗十9;宗二36)。费兹迈尔(J.A. Fitzmyer,1920- )指证,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开始以「主」称呼天主;《旧约希腊译本》圣咏一一○大概有助于把「主」的名称从雅威应用到基督身上。保禄宗徒致书给格林多教友时,引用了来自耶路撒冷教会的宣信句子:「耶稣是主」(格前十二3),也引用了阿兰语的祷文:「吾主!来吧!」maranatha (格前十六22);这显示「主」的名称是出自初期耶路撒冷教会,并与旧约「主」的意义有关连。

2)从斐理伯书那首赞颂基督的诗歌可以看到,「主」这名称表明天主对基督的举扬(斐二611)。在别处这举扬也解作天主以自己的光荣使基督复活(罗六4),使祂的人性也分享天主性的光荣与地位。因着这举扬,一切受造物一听到主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斐二1011);最后两节经文引用了依四五23,原来指对于天主的崇拜。事实上,复活的基督「被举扬到天主的右边」(宗二33),整个进入天主的领域,连祂的人性也圆满参与天主性的光荣,因此可以把旧约专用于雅威的名号来称呼祂(宗二36)。「主」的名字表明基督具有天主的尊荣,这也可由多默宗徒对于复活基督的宣信看到:「我主!我天主!」(

若廿28);一般来说,新约作者绝少以「天主」称基督,「天主」是留给父的名称,「主」却用来表明基督与父同等的地位。

3)「主」的名称也表示复活的基督与世界及人类新的关系,由于复活的改变,基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了整个宇宙的中心,能与各时代及各地域的人直接保持联系,藉着圣神把救恩分施给人。同时,「主」的称呼也表示信徒对基督绝对的归属;如布特曼(R.K.Bultmann, 1884-1976)指出,信徒称耶稣为主时,即宣认自己完全归属于祂,承认整个存在及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祂,并以祂为依归。

(3)     有关圣神及救恩的意义:

1)复活奥迹具有圣三的幅度:是天父藉圣神的德能使基督复活(罗八11),可见圣神是基督复活的原动力。论及死人复活时,保禄在格前说:「复活起来的是属神的身体」(格前十五44);这「属神的身体」soma pneumatikon即指充满圣神及被圣神改造的身体,复活正表示进入这种属神的存在方式。复活的基督既充满圣神,保禄甚至称祂为「使人生活的神」(格前十五45),或说「主便是神」(格后三17)这表示圣神不但是使基督复活的原动力,也是复活的初果;复活的基督因充满圣神,便成了圣神的分施者(宗二33)。照若望福音的记载,在耶稣复活的那天晚上,圣神是祂给予门徒的第一个恩赐(若廿22)。为此,保禄也称圣神为「基督的神」(罗八9),或「主的神」(格后三17);复活的主便是藉着祂的神继续临现在世界上,并发挥祂救恩的效能(566)

2)费兹迈尔指出,保禄以基督的死及复活为同一救恩事迹的两面,这事迹具有双重效果:祂的死取消罪过,摧毁了死亡;祂的复活建立成义的境界,带来了新生命(罗四25;得前四14;格前十五1217;格后五1415) ( 603)。这圣神及恩宠的新生命涉及整个的人,包括末日肉身的复活;基督复活正是末日死人复活的先声与保证(格前十五2022);正如父藉圣神曾使基督复活,同样,天父也要藉圣神使信徒有死的身体复活(罗八11)

在信徒身上这新生命藉圣洗圣事开始(若三5),赖圣体圣事所滋养(若六54),并因随从圣神引导而成长(罗八14),直至末日肉身复活而圆满发展。再者,这新生命不仅为基督徒有效,梵二训示,圣神以特殊方式,能替所有善意人士提供参与逾越奥迹的可能性(GS 22)

圣神就如充塞天地人间的浩然之气,祂带来的新生命及末日的复活不仅对全人类有关,也包括整个受造界;其实万物都在期待天主子女的显扬,分享人肉身复活的光荣自由(罗八1923)。基督复活给信徒保证,天父已永不反悔地接纳了整个受造界,这物质世界将由圣神更新,成为永不消逝的新天新地;而这末日更新的过程在今天便已开始,期待复活的希望,邀请我们参与更新世界的工程(GS 39)

参考书目:

房志荣,〈耶稣的复活〉,《神学论集》36 (1978)227-239

张春申,〈耶稣复活奥迹与信证神学〉,《神学论集》31 (1977)43-62

───,〈耶稣的名号: 达味之子、师傅、主〉,《神学论集》41(1979)323-334

───,〈四部福音中耶稣复活的显现〉,《神学论集》82 (1990)471-477

───,《耶稣的奥迹》,台北:光启,1991

区华胜,〈耶稣复活是教会的伊始〉,《神学论集》79 (1989)53-62

杜勒斯(A. Dulles),黄素莲译,〈复活:历史与宣信〉,《神学论集》2 (1970)145-156

蓝思,〈耶稣的童年事迹与复活记录〉,《神学论集》26 (1976)484-518

Brown, R. E.   The Virginal Conception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London: Chapman, 1974.

───. and others.  "Aspects of New Testament Thought."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ry.   Eds. R. E. Brown, J.A. Fitzmyer and R. E. Murphy.  London: Chapman, 1989.  1354-1381.

Craig, W. L.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mpty Tomb of Jesus."  New Testament Studies  31 (1985): 39-67.

Durrwell, F. X.   The Resurrection.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65.

Fitzmyer, J. A.  "Pauline Theology."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Eds. R. E. Brown, J. A. Fitzmyer and R. E. Murphy.  London: Chapman, 1989. 1382-1416.

Fuller, R. G.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urrection Narratives.   London: SPCK, 1972.

Galvin, J. P.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in Contemporary Catholic Systematics."   The Heyth-rop Journal  20 (1979):123-145.

Kessler, H.   Sucht den Lebenden nicht bei den Toten: Die Auferstehung Jesu Christi.   Duesseldorf: Patmos Verlag, 1985.

Lambrecht, J. "Line of Thought in 1 Cor 15, 1-11."  Gregorianum  72 (1991): 655-670.

LnDufour, X.   Resurrection and the Message of Easte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4.

O'Collins, G.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the Resurrection?.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8.

───.   Jesus Risen.   London: DLT, 1987.

Perkins, P.   Resurrection: New Testament Witness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London: Chapman, 1984.

Rahner, K.  "Dogmatic Questions on Easter."   TI,  vol. 4. 121-133.

───.  "Experiencing Easter."   TI,  vol. 7. 159-168.

Wong, J. H. P.  "The Holy Spirit in the Life of Jesus and of the Christian."   Gregorianum  73 (1992): 57-95.

黄克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