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F 部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fàndìgāng dìèrjiè dàgōnghuìyì

COUNCIL, VATICAN II

参阅: 412教会史 422教会与世界 421教会与文化 22大公会议 418教会训导权 426教会权威

()概念说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是教会第二十一届大公会议,也是截至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大公会议,在罗马梵蒂冈举行,故名。从19621111开始,到196512 8(闭幕典礼)止;中间经历了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 1958-1963)和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两位教宗;共含四阶段一百六十八场全体会议。这次公会议还发表了十六项文献:即四项宪章,九项法令和三种宣言(见常用缩写表:二、梵二文献)

()筹备工作:

召开大公会议可以说是教宗若望廿三世的宿愿。据说在他当选教宗前早已有此念头。而在他就任教宗(19581028)后第三天,已经向某些枢机主教略略提起这件事。不过他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这个决定却是在翌年125日;透过无线电和电视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得知这个有关整个教会的前途与更新的重大决定。

筹备工作于是积极展开;首先是初步筹委会的成立(1959517),它的任务是征询全球主教、各圣部、各大学神学院和教律学院的意见,好能整理出教会全体对这次会议的提议。

初步筹委会的征询和整理工作历时约一载。196065日,教宗公布正式筹备委员会的结构;它包含一个中央委员会,下设十一个组(神学、教区行政、教会纪律、修会、圣事、礼仪、教育、东方礼教会、传教、教友生活及教宗宫廷礼仪)及三个秘书处(新闻事业、基督徒合一、总务)。筹备工作的主要方针就是根据初步筹委会所得的丰富资料,选出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发挥后,再提交中央委员会统筹办理。总计中委会共核准了七十二项提案,可惜大部分都没有进入大会的正式讨论范围中。正式筹备工作共历时二载。

()梵二的进行程序:

梵二共有三种不同的会议方式:1)公开会议: 是教宗会同全体教长进行,即每一期的开幕和闭幕典礼以及颁布大会文献的典礼。2)全体会议:是全体与会教长们一起讨论由各小组委员(它们继续筹委会各小组的工作)准备好的草案,并进行表决。平常教宗不在场,而由主席团代表主持。3)小组委员会会议:即大会内各委员会准备草案、修改草案时所举行的小组会议。

大会中决定性的工作是全体会议的讨论和表决。首先是教长们对某一草案作初步的评估,即是该草案能否视作讨论的基础(不能通过初步评估的草案,将撤回相关小组中重新撰写),然后是仔细地讨论草案。初步接受的草案,将逐章、逐节、逐句地仔细审查。这一步的修改工作能对草案作重大的改变。有关小组收集教长们的意见后,再设法改善原文。最后,教长们将对已经修改的草案作三度表决。第一次表决时,投条件赞成票者还可对该草案作小幅度的字面修正。再修改后的草案是交大会进行第二次表决后,教长们还须对整个草案作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综合表决。之后草案就可以提至教宗面前。

()大公会议的经过分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的会议(19621011128):大公会议11日正式开幕后,第一次全体会议在1013举行。按照大会的议程,该次会议本来该选举各小组委员的成员。但法国主教团团长却在这时提出动议,要求大会延期投票,好让教长们彼此认识;最后,更决定由各国(或各区域)自行推举一两位候选人,共同组成小委员的成员。这项变更对负责提出修改大会草案的小组成员之组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今它更能代表不同地区教会的意见。

第四次全体会议开始正式讨论梵二的各种文献之草案。在嗣后的卅三次会议中,大会先是讨论了礼仪草案(也正式通过了序言和第一章);还初步审查了其他四个草案,其中启示渊源草案必须重写;大众传播草案原则上被接受,却须略加编短;东方礼合一草案也必须重新起草;对教会草案也没有清楚结论。换言之,除了礼仪草案的一部分获得通过外,其他的收获都很有限。

其实,在第一阶段接近尾声时,大家都意识到会议实在进行太慢了,必须予以改进。因此在125(第卅四次会议中),教宗宣布把七十多个草案缩小为廿个(后来更缩减至十七个)。教宗还决定在休会期间,各小组将按大会要旨(阐述善牧职守)来修改草案;此外,将组成一个协调委员会,督察各小组工作。128日,教宗主持了第一期会议的闭幕礼。休会期间,将由这些小组委员努力工作。

(2)     第二阶段的会议(1963929124):若望廿三世在196363驾崩后,会议的一切工作自动停止。新教宗保禄六世当选后(1963621)向全世界宣布的首项讯息,就是会议的继续。他还针对第一阶段的缺失,作了相当程度的修正。如扩大会议的主席团至十二成员;他们的工作仅限于维护大会的会规,另任命四位枢机作督察团(moderators),负责主持会议的进行。教宗并邀请十三位信友列席全体大会,及增加非天主教人士的席位。

929,第二阶段正式开幕。教宗致词时宣布大会的四大目标:认识教会本身(特别是主教的职责)、教会改革、基督徒的合一、与现代世界的交谈。

这一阶段共含四十三场全体会议。教长讨论了教会草案、教区行政草案,和大公主义草案;此外,大会还表决了全部礼仪草案(在绝大多数赞成票下通过);大会也勉强(只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大众传播工具草案。124日是大会第二阶段的闭幕礼;那天教宗隆重地公布了这两个文献。

在大会第二期休会期间,所有已经讨论过和尚未讨论的草案,都将由各小组委员会修改。因此,大会要求各教长把他们的建议尽早寄达,好让各小组有时间审查这些建议。

(3)     第三阶段的会议(19649141121):会议进行得太缓慢了,这是人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这次大会针对这项缺失作出大幅度的修改:已经结束的问题必须有七十位教长申请(以前只须五位),才得再发言。另外,大会也增加了平信徒的旁听席位;三十六位平信徒中,有十五位是女性,这在大公会议史上不可不谓一大革新。

这阶段共四十九含次全体大会。开始时教长们继续讨论第二阶段已开始的四项草案:教会草案、教会内主教牧职草案、信仰自由草案、犹太教和非基督宗教草案。另外,大会也讨论在第一期所废弃并要求重写的启示草案和三个新的草案:教友传教草案、东方公教会草案、司铎草案。不过,大会最长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讨论教会在现代牧职草案,因为这草案关系到梵二的一大目标:与现代世界的交谈。最后在第三期结束前几个星期内:大会也讨论了下列几个短的草案:教会传教工作、修会、基督徒教育、及司铎之培养。

除了讨论工作之外,这期大会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一共进行了一百五十次表决,对每项草案都再三的表决;此行动表示出大会对草案修订的认真态度。

1121是第三阶段的闭幕礼。弥撒后,教宗颁布了三项大会文献:即《教会》宪章,《大公主义》法令和《东方公教会》法令。这阶段的收获可谓十分丰富,因为除已颁布的三项文献外,第三期会议尚有许多已讨论完(只余最后修改)及已开始审查的草案;这些,都留待第四阶段去完成。

(4)     第四阶段的会议(1965914128):第四阶段共有五次公开会议和四十一次全体会议。这阶段和以往不同的是,讨论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大会讨论了四项草案:信仰自由、教会在现世牧职、教会传教工作、和司铎草案);相对地,表决的时间则增加了不少。大会还特别召开了三次公开会议,隆重地公布各种经大会再三表决通过的文献。这次大会公布的文献共十一种,比前三次所公布的总和还要多。它们依次是:《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司铎之培养》法令、《修会生活革新》法令、《天主教教育》宣言、《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1028);《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教友传教》法令(1118),《教会传教工作》法令、《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信仰自由》宣言、《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27)

()梵二的辛劳和美果:

梵二的辛劳,筹备时间之长,所动用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历届会议可堪媲美的。从开幕至闭幕计算,它共用了二百八十一天,其中一共举行了十次公开会议,一百六十八场全体会议,这样,四个阶段连合起来,超过七百五十小时。

为预备每项文献,大会一再修改;为讨论文献,教长们登记发言,或交上书面建议;负责小组按这些建议再三修改;也再三投票。四期大会内共计投了五百四十四次票。从这些数字来看,不难了解大会的辛劳。

但这些辛劳都是有价值的。它们开出美满的果实;梵二共颁布了十六项文献。它们都朝着并实现了梵二的两大目标。教宗保禄六世在第二阶段的开幕词中,曾经公开说明大会的目标有四点;这四点其实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教会内在的革新;和教会向外地与人交谈。

《教会》宪章是第一个目标下最重要的文献;《启示》和《礼仪》两宪章紧接着《教会》宪章之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默思教会的职责和使命;其他与这个目标紧密相连的还有论《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论《司铎职务与生活》、论《司铎之培养》三个法令,以及论传教、东方教会及教育等几项文献。与教会内在革新分不开的是教会向外与人接触交谈:《大公主义》法令及《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更把教会带向全人类,包括无神论者。教会必须走向他们,切愿与人类交谈,为整个人类服务。梵二的十六项文献完全发挥了教会向内和向外的双重使命。可以说,它的成就辉煌,它的努力没有白费。

参考书目:

中国主教团秘书处编译,《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台北,1975

派理尼(F. Pierini),杨成斌译,《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问题解答》,台北:铎声月刊社,1967

陈文裕,《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史》,台北:上智出版社,1989

维德高基(G. F. Svidercoschi),吴宗文译,《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史纲》,台北:华明书局,1981

Acta et Documenta Concilio Oecumenico Vaticano II Apparando.  Series I. 16 vols.  Roma: 1960-1961.  Series II. 8 vols.  Roma: 1962-1969.

Acta Synodalia.   27 vols.  Roma: 1970-1983.

Vorgrimler, H., ed.   Commentary on the Documents of Vatican II.  5 vols.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7-1969.

Latourelle, R.   Vatican II: Assessment and Perspectives (1962-1987).  3 vol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8-1989.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