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Z 部 |
最后晚餐 |
最后晚餐 zuìhòu wǎncān LAST SUPPER 参阅: 603逾越奥迹 584圣体圣事 壹、概念说明:「最后晚餐」此词指耶稣在受难死亡前的最后一次与门徒共进的晚餐。对基督宗教大团体而言,最后晚餐是十分重要的救恩事件。 贰、本文以四个步骤来说明耶稣最后晚餐的意义: (一)最后晚餐的逾越节特征: 第一个引起的问题是何时举行最后晚餐,更具体的说,最后晚餐是否就是逾越节盛筵。争论的原因系对观福音(见对观福音)与若望关于耶稣的死亡日期持不同的看法。若望认为耶稣是在逾越节前一天下午死的(那天下午宰杀逾越节羔羊),这样,当耶路撒冷各家各户举行逾越节时,耶稣已经被埋葬了。然而,对观福音所描写的最后晚餐则是逾越节盛筵,因此,应该假设耶稣是逾越节当天,即若望最后晚餐的次日,举行庆祝。(一方面,不能设想耶稣自己主动提早举行,这是绝对禁止的;另一方面,其他种种协调若望与对观福音的因素都站不住脚)。 耶肋米亚斯(J. Jeremias, 1900-1979)在一篇详细的研究里,凸显了一些叙述,看来似乎是次要的细节,但对研究这个问题却是很重要的,比方:耶稣在耶路撒冷吃晚餐的事与祂每晚到伯大尼的习惯相违背(逾越晚餐应该在耶路撒冷城墙内举行);该顿晚餐不同于一般晚餐在傍晚吃,而是在晚上吃,只有逾越晚餐是这样的;他们半躺着吃,象征犹太人在那一夜获得自由;还有,平常是不喝酒的(该注意:增饼奇迹那天,他们只有一些面包和两条鱼)。结束后也不去伯大尼,因为该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为了安顿比城内居民多上好几倍的朝圣者,圣城当局会考虑到附近地区或橄榄山,但不会是伯大尼)。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在逾越节晚餐中,主礼者必须解释,或至少解释晚餐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这给耶稣一个机会,对饼和酒作新的诠释。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对观福音的叙述与团体的习惯不同,当团体想重演耶稣在最后晚餐所作的一切时,不再遵守每年举行逾越庆典的框架,而是每周重覆(星期日),甚至每天重覆。在建立最后晚餐的叙述里,逾越的纪念非常鲜明,可见这事是建立在稳固的历史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可获得一个结论:最后晚餐是一个逾越节晚筵。 至于若望与对观福音的不同点,要注意上面所提到的一些重点,有些很符合若望的描写,有些则是若望福音独有的叙述,例如以下的材料:关于洗洁礼,耶稣所说的话:「沐浴过的人,已全身清洁,只需洗脚就够了」(若十三10)。或者耶稣导致犹达斯出去的话,注解为要他去买过节所需要的东西(按若望的叙述还有一天才过节,本不需急着买),或者,以为要他给穷人施舍(若还不到逾越节晚上,也不急,见若十三29)。另一方面,若望从不曾表示过,最后晚餐不是逾越晚筵,不加描述并不表示否认。若望要说的可能在于耶稣是真正的天主羔羊,因此提到耶稣在比拉多前受审的时间,这才引起时间上问题。然而,正是由于时间上的松散,比较容易归之为一种神学的影响;正是如耶肋米亚斯语所说的:「以编年学解读类型学。」 (二)最后晚餐的话和动作: 在公元前几世纪里,犹太人对于解放者默西亚应该在耶路撒冷于逾越节晚上显现的希望,是日渐形成的。在出十二42的阿拉美文释意,提到逾越是纪念创造、依撒格祭献、出谷及默西亚要显现出来的最后一夜等。耶稣在加里肋亚湖畔,在犹太的首府,在圣城,开始祂的宣讲生活,然后在三十来岁,于尼桑月(Nisan,即犹太人宗教日历的第一月)十四、十五日,一个逾越节的晚上,结束祂生命的历程;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耶稣在这样的情境下,最后一次宣讲天主的国,呈现祂的死亡作为人类得救的大忠信与大支持的标记。 三部对观福音: 1)三部对观福音在描写耶稣于最后逾越节晚餐的细节都相当一致。这最后一幕剧的发生,可以藉现今福音中的经文予以重现,反映出初期基督徒团体礼仪庆祝的情况。耶稣以先知所惯有的行为,在耶路撒冷一个朋友家里,预备了一间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的餐厅(路廿二1,7~13)。这与当时的领导者要狡诈的逮捕耶稣,以免在犹太喜庆的气氛里引发民众暴动的准备工作(谷十四1,1~2),形成强烈的对比。对观福音保留了一切细节,让读者得到一个结论:耶稣被补前在耶路撒冷,庆祝了一个充满逾越节气氛的晚筵。 在福音共有的基础上,基本的因素可以重组。路加福音清晰而明显地记载了犹太人以及基督徒团体礼仪的程序:「到了时候,耶稣就入席,宗徒也同祂在一起。耶稣对他们说:『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难以前,同你们吃这一次逾越节晚餐。我告诉你们: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国里成全了,我决不再吃它。』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把这杯拿去,彼此分着喝罢!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非等到主的国来临,我决不再喝这葡萄汁。』」(路廿二14~19)。耶稣这段末世性的话语,相当于犹太逾越晚餐礼仪中的解释。耶稣说,祂不再吃、喝;耶肋米亚斯圣经学家认为,这是表露一种无法实现的渴望:「多么想和你们一起吃逾越节羔羊……;你们拿去,分着吃……」,这也就是说,耶稣始终没有吃也没有喝;这种舍弃应该是在逾越晚餐之前,在晚餐和喝第一杯酒之前。一方面,这有末世性的含意,另一方面,也预备了耶稣在进餐时,对饼酒作新的诠释。准备就绪,接着是介绍新的逾越;耶稣以死亡、以交付的身体、以祂倾流的血,实现了这个新逾越,奠定了新约的基础(路廿二19~20)。 2)保禄在传道时介绍主建立圣事的话,特别提出主的自我交付;这与对观福音传统的话的景象相符。路加和保禄提到「晚餐后」的举杯,这相当于犹太礼仪中的第三杯酒(格前十一25;十六16:祝福之杯)。同时,在出发到橄榄山之前所唱的赞美诗,也是一首缅怀逾越节的颂歌(谷十四26)。 要记得在若望的叙述里,也有逾越节的特征。若望诠释耶稣的死亡,是在耶稣先知性的洗门徒的脚中实现,在爱的命令中获得解释;作者指出,耶稣知道做这些事、这些动作和事件的意义,是祂回到父那里的逾越的一部分(若十三1~3)。这一切也加强了上面所提在苦难的叙述里逾越节羔羊的预言。 (三)耶稣的话中玄机: 将耶稣视为逾越牺牲是很古老的想法,在新约(参 611)不同种类著作中都曾提到;可是在记载耶稣解释的话里,并没有出现;这可能是在递饼前,耶稣解释晚餐的意义时就说过了。无论如何,耶稣为逾越羔羊此概念已成为了解最后晚餐进一步解释的架构。 递饼时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谷十四22),意思是:这就是我,藉这饼,我把我自己交出。根据这点,如果耶稣以「这就是我」的话来诠释递交饼的动作(有记号意义的动作),则这句话意谓着:当门徒接受饼时,就是参与耶稣的自我交付。 耶稣在递饼时所表达的自我交付,在举杯时继续发挥:「这是我的血,为大众而倾流」(谷十四24b)。在旧约、在犹太教、在新约,谈到暴死或交付生命时,时常用流血的说法。最早关于举杯的撰写肯定:耶稣的血已倾流,祂交付了祂的生命。「这是我的血,为大众而倾流」,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解作牺牲,而是依据依五五13(谷十45;格前十五3)把耶稣的死亡诠释作赎罪祭,以大众之名、代表大众抵罪(就是说:一个人为所有的人奉献)。这里要注意「大众」,不应该懂成狭义的:很多人但非所有的人;而是广义的:众人,包括所有的人。这里的大众包括外邦的群众,这成了一个新立场,与以色列的立场相对立;原来以色列人认为外邦人并无救赎可言。耶稣的自我交付(饼的基础)就是为大众而奉献的死亡(传杯时语)。论到圣体是先知性的行动(标记,而非象征!), 结论是:递出擘饼和传杯时,话中的标记事实发生了,而且所发生的事远超过标记事实:当耶稣将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交付时,门徒参与了祂的自我交付。 末世论的观点(谷十四25)将圣体放在未来的平面上,耶稣领门徒当下进入来临中的天国(参 38):当耶稣使他们藉饼酒之赐与自己共进圣餐时,他们分享祂由死亡所获得的与普世和好的力量。耶稣以宣誓的方式隆重宣布救恩完成的许诺,向门徒确定这是在庆祝救恩最后完成之前,最后一次与他们一起进餐。门徒在圣餐中参与了耶稣替普世大众的赎罪之死,也同时使他们成了刚肇端的天主统治权的参与者。当天国完全实现时,耶稣要像家主般回来,为他们擘感恩之饼,递恩宠行动之杯。 (四)传统的发展: 教会所拥有的四种基本经文中所传述的那些耶稣的话,都个别受了一点后加的解释,添加了一些特殊的因素加以发挥: 马尔谷添加上「盟约的」杯。这种与盟约的关联,在其他所有的表达格式里也可以各种方式出现,因此可见这是很古老的传统。这词语在文字上同于出廿四8 (七十贤士译本),洒在西奈山的法律书上的盟约的血,预表耶稣所流的血,但耶稣的血并不与之相等,而是流血的终结。 玛窦在编写这些话时,受到礼仪的影响而作了一些改变。他加上:「以赦免罪过」,更明确地表达了这话的意义:将出廿四经由耶卅一31~34的话终结而带到高峰:一方面,这盟约和西奈盟约类似,因耶稣的血而生效。可是同时,因基督代偿赎罪的死亡,这盟约因而又超越而成为宽恕罪过的盟约,这一概念正是致希伯来人书信思想发展的基础。 保禄书信的风格更明显地受到礼仪的影响:如重复命令,强调纪念,在分饼的话上加入明显的赎罪的概念,还有在传杯时,如同马尔谷所说是代偿的血;盟约被证明是新的,因此耶卅一所叙述的便更清楚了。然而,在格前十17里,保禄的见解看得最清楚:「由于只有一个饼」,即使门徒参与基督为他们而死的自我交付;「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意思是基督的身体,「我们」是一个团体。所以,为「我们」把自己交出的基督,当「我们」在饼中领受了祂时,对保禄来说,「我们」立刻被列入团体,成为基督的肢体;因领圣体,「我们」成了一个团体的成员。保禄愿意将圣体与团体联在一起。 如上所述,路加先提出耶稣自我舍弃的宣告,而把晚餐更明显地放在末世论的境况中,将基督为逾越节羔羊的玄机,与出离埃及时宰杀的羔羊对比,这玄机是团体放弃吃逾越节羔羊的神学基础,仿效耶稣的自我舍弃。 若望在最后晚餐的上下文里没有谈到圣体,但是若望用别的话诠释耶稣的死亡;他的解释与本文上面所说的完全配合。在第六章谈到圣体时,第一次出现肉、血对比的祭献性词汇。将启示言语中基督的交付,与为世界的生命而舍的血肉的交付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吃肉」的尖锐用语(有「咬肉」的含意)立于反对幻象论的前线,以凸显「完全降生为人的震惊」。对若望来说,圣体是恒常的标记,是分享基督,是永久的宣告:道成肉身,千真万确。 参考书目: Delorme, J. and others. Eucha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64. Higgins, A. J. B. The Lord's Supper i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64. 穆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