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S 部 |
圣神论 |
圣神论 shèngshén lùn PNEUMATOLOGY 参阅: 566圣神 30天主 45天主圣三 449基督论 377神恩 (一)概念说明: 圣神论pneumatology一词可分为二部份:pneuma,是希腊文「精神」的意思;logos,希腊文「言语、道理」之意,因而就字面来说,pneumatology就是有关圣神的论点和道理。 圣神论是信理神学中的一项课程,探讨天主圣三中圣神的特殊行动。虽然它专论圣神,但事实上却和天主圣三论以及基督论的内容密不可分,可以说这三项课程是由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那唯一而绝对的天主、上帝的爱之奥秘。由于圣神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推动天主与人之间的爱的交往,所以较难用系统神学的概念直接来分析说明圣神;为此在神学历史上,圣神论也是逐渐才发展出来的学问。 以往神学中以pneumatology为专门讨论天使及魔鬼的学问,或是指以丰富的哲学方式来讨论灵魂的精神性的功能,以及一切受造的精神体的学问。十九世纪后这种较为哲学性的pneumatology观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则是愈来愈指向「圣神论」的思想。 (二)圣经:圣经中无论旧约或新约都没有独立的圣神论,但后世却由其中逐渐发掘出圣神论的根源: 在保禄书信中可以看出保禄经验到他所建立的教会─ 特别是格林多教会团体中充满不同的神恩力量,这力量与天主有别但又由祂而来;与复活的基督相同,却又不是基督本身。由此保禄体会出圣神是信徒团体中的充满神性的力量之领域。信仰团体就在这种充满圣神之爱的领域中逐渐成长。 圣史路加很强调圣神在耶稣宣讲福音中的角色,也把圣神视为推动初期教会成长的力量。圣神在教会中继续发展耶稣所开始的救赎工程。 若望则特别由真理及护慰的角度来探讨圣神(若十四~十六)。 (三)圣神论的简史: 教父时代,按照当时的传说,教会面临由君士坦丁堡主教马赛道尼(Macedonius, +364)主张的马赛道尼主义(Macedonianism,又称圣神受造主义)的挑战。这种主义将圣神当作精神体的最高受造物,或是当作神与受造界之间的媒介;总之,就是将圣神视为受造物。 这种主义基本上有三项错误:1)它对天主奥秘的解释受犹太教及希腊思想中的一神一位论的影响。2)它对耶稣基督真天主真人的解释也有错误,如果圣神不是天主,耶稣基督何以降生为人?如果圣神不是天主,耶稣基督如何在圣神内降生为人并且仍是天主第二位?所以,圣神若不是天主圣三内的一位,那么天主第二位也会有问题。3)如果圣神不是由父藉子而发的爱的合一力量,那么圣神就不再和天主父、子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团体,如果圣神真是受造物,救恩就不可能藉祂而来。 教会面对这种主义,即在西敏熙地方会议(Sirmium, 351)中,虽然特别面对了萨培里主义(参 689),也提到圣神的问题(DS 139-140)。之后也在亚历山大地区会议(362)补充了325年召开的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参 127)中有关耶稣基督所定断的信理,也弃绝了圣神为受造物的主张(PL 26,800A)。在君士坦丁堡第一届大公会议中(381)(参 214)专门地探讨圣神论的问题。在此会议中,它不用尼西亚大公会议所采用的「同性同体」等形上词汇,而以圣神的作用来描述圣神所具有的天主面目,例如:圣神是主,是赋予生命者;也称雅威,意思是主。主,原本是耶稣基督的专有名称;雅威则是旧约中天主的代名词。为此,可用东西方教会团体最常采用的信仰表白来表达圣神:我信圣神,主及赋与生命者,它是由父(及由子)而发的,它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它藉先知们发言(DS150)。 中古时代: 1)彼得隆巴(P. Lombard, 约1095-1160)跟随着西方教会的传统,特别强调天主奥秘本身,却淡化了圣三间的分别。 2)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1215) (参 233)面对隐修院院长约亚金(Joachim of Fiore, 约+1202)的论点(他主张天主除了圣三外,还有第四个实体就是天主性)而宣布了教会的正统信仰(DS 803-808)。由这份声明可以看出东、西方教会对圣神论有不同的主张。东方教会论及天主圣三时,特别强调在救恩历史中的天主圣三,将天主圣三的「一」集合在天主父。天主子与天主圣神是分享天主父的天主性,为此东方教会很强调圣三中,父是无根源的根源,子是有根源的根源,圣神则是父藉子而发的根源。祂是教会信仰团体的领导者、是光、是护慰者。西方教会论天主圣三时却比较强调父、子、圣神间唯一的天主性。所以西方教会的圣神论的出发点不是救恩历史,反而是天主性的内在动力。约亚金院长则运用了东方教会的思想来攻击彼得隆巴,可是却又太强调圣三间的区别,甚而产生三位(三个)天主的情况。他认为救恩历史有三个阶段;每阶段归纳到天主圣三中的一位,以往有天主父及天主子的阶段,现今则是天主圣神的阶段。面对他的论点,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特别予以弃绝。 3)因着东方教会不断发展丰富的圣神论,所以西方教会也在两届大公会议中面对这个问题:a)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1274) (参 200)宣布了《圣三及公教信仰》宪章。在这个宪章中清楚地表达圣神是由父及子所共发,并且是由父与子一个始元(principle)所共发(DS 850);但东方教会对此却产生误会,好似圣神具有父和子二个根源,所以东西双方对这个歧见至此尚无深入的沟通。b)佛罗伦斯大公会议(1439-1445) (参 209)为促成东西方教会在圣神论的观点上能加以整合而发表了二份文件,一份是1439年公布的《诸天同乐》诏书,其中再次说明圣神是由父及子而发,不过也接受东方教会所主张的较动态性的表达方式,即圣神是由父藉着子所发。父(arche)是无根源的根源,子(aitia)是有根源的根源。西方教会虽然接受了这种区别,但还是重申在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所宣布的「由父及由子」的说法有其合理性。另一份文件是在1442年颁发的《为雅各皮人》诏书,面对叙利亚教会很清楚描写了天主圣三内共同的生活,特别是圣三内的生发。虽然东方教会多采生活化的方式描写父子互相寓居的关系(DS 1330-1331),但至此为止,东西教会在圣神论这个观点上,已达到了共同了解的程度。 近代: 由于东方教会对圣神有很热切的体验,所以他们在礼仪中也对圣神不停的朝拜与赞颂;至于西方教会却因着士林哲学的传统影响而很少提到圣神,虽然有一些强调圣神的运动,但仍摆脱不掉形上学的气氛。直到方济会团体兴起,西方教会内对圣神才有一些较热切的表达。其中有一个多玛斯穆瑟(Thomas Muentzer, 约1490-1525)所组织的团体特别强调圣神在人心内直接光照人并给人灵感,人藉此灵感而了解天主的启示,但可惜的是在这团体中,很缺乏教会团体的向度,也没有帮助西方教会发挥较系统的圣神论。总之,多玛斯穆瑟团体在改革西方教会中太注意人直接面对天主,而忽略了教会团体有形的媒介。宗教改革者(参 273)才特别发挥了圣神论。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虽然仍未发挥系统的圣神论,但是其中有十六种文件(有宪章、法令、宣言)已包含了很丰富的圣神论的因素,例如:圣神是耶稣基督奥妙身体的生命及来源;圣神也藉不同的神恩来促进教会、个人及全人类的革新;圣神也引导教会内不同身份职务的人领受传扬福音的使命及勇气;圣神更帮助教会深入了解启示的真理。所以梵二尽量接受东方教会的圣神论,也将这圣神运行于教会内的观点加以发挥出来(LG 4-5)。 (四)现今神学界中有关圣神论的问题有四方面: 神学界中对圣神论有二种看法:一种认为圣神论不应是一独立的课程,而应贯穿所有的神学课程中;另一种则认为虽然圣神论和其他神学课程有关,但也该注意其他向度,如天主圣三、解放神学、政治神学、合一神学、恩宠论、基督论……等。这二种看法相互辩论,结果是:圣神论不一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更好是将圣神的向度带入神学课程中,促使西方教会发展出较神修性的神学观,也使神学院的师生更注意圣神具体而在的事实。 如果神学界多强调圣神的奥秘,也促使神学界各层面多意识圣神的力量,那么基督徒就会对圣神无论在教会内、外(其他宗教生活)所推动的工作更加敏感。如此一来,圣神不但是神学研究的客体,也是神学家们在思考研究上动态性的、主体内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基督徒们更注意在其他宗教生活中的圣神力量。所以为圣神论而言,它除了帮助教会发挥更丰富的神学思想外,也促使教会在圣神的光照下,更深切地认识、辨别及接受在教会生活中的「神恩」(参 377)动力。 如果神学界多发挥圣神论内在而丰富的涵意,教会也更接受圣神的推动,那么教会必能落实于本地文化脉络中。换言之,本地化的圣神论,就是在各地方教会所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寻找圣神的行动。这行动充满着天主圣三内父、子之间合一之爱的力量。所以,西方教会应当在现有的圣神观中多接受东方教会对圣神所具有的独特看法,或是以中国的「气」论,来恢复圣神在希伯来文化中原有的动态性,并且更表达出圣神在宇宙内的生命力,也可以使教会内又获得合谐之美的柔性因素。这样一来,不但各个地方教会有了更本土性的活泼力量,也丰富了普世教会。 现今神学应该多发挥妇女神学,使妇女原本具有的阴柔性,能促使教会对圣神有更内在的体验,如此则可帮助教会发挥出更整体性的圣神论。 基督宗教若能兼具上述所论的各点,必能补充原有较静态、阳刚性的圣神观,而更符合上帝圣三的奥秘。 参考书目: 张春申,《修会的三愿与团体生活》,再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1,230-240。 ───,〈中国人的气论与神学上的几个课题〉,《神学论集》53 (1982),台中:光启出版社,341-368 。 Blank, J. and P. Knauer. "Hl. Geist/Pneumatologie." NHthG, vol. 2. 34-52. Congar, Y.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The Experience of the Spirit, vol. 1. New York: Seabury, 1983. ─── .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Lord and Giver of Life, vol. 2. New York: Seabury, 1983. ─── .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 The River of Life Flows in the East and West, vol. 3. New York: Seabury, 1983. Evdokimov, P. L'Esprit Saint dans la tradition orthodoxe. Paris: Cerf, 1969. Muehlen, H. "Pneumatologie." Oekumene-Lexikon. Eds. H. Krueger and others. Frankfurt, 1986. 958-960. Neufeld, K. H. "Pneumatologie." Beinert. 416-418. Schuetz, Chr. Einfuehrung in die Pneumatologie. Darmstadt, 1985. Vischer, L., ed. 谷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