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圣经神学


shèngjīng shénxué
THEOLOGY, BIBLICAL
参阅: 571圣经 688旧约神学 612新约神学 385神学 573圣经批判学 664编辑批判
(一)概念说明:圣经神学Biblical theology指圣经所包含的神学内容,及此内容的学术研究。先列表看今日大学课程中的神学分类,后略看圣经神学的发展路线,最后指出圣经神学的方法论。
问题所在
解决途径
各种神学
所含课目
信仰的历史根据何在?
研究启示的渊源:圣经
《圣经》神学
《圣经导论》
《新旧约的诠释》
信仰的历史旅程?
研究一切对启示的解释
历史神学
教会史(古代及教父、中古、近代、信理史
启示见的意和一致性?
个别表达与整体信仰的整合
系统神学
基本神学、信理、伦理、社会训导、教律、神哲学关联
今日福传并为福音作证?
按作者的生活实况表达信仰
实用神学
宗教教育、教理、牧灵、礼仪、讲道
(二)简史:
「圣经神学」一词始于1629年,而十八世纪末叶才因虔诚主义者热心默想圣经而使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分开;启蒙运动则进一步以圣经神学来批判系统神学:理性是真理的法官,历史而非神学教人认识圣经,这样才能使文化界人士接受圣经。真正建立一个与系统神学有别的圣经神学的学者是卡柏肋(J.Ph. Gablen, 1753-1826)。他在1787年的一次演讲中说出他的论题:「圣经神学是历史性的,它把圣经作者们关于天主的事所思所言传递下来;信理神学则是教导性的,每位神学家按照自己的能力及种种文化背景反思天主的事」。他认为必须把人的因素(信理神学)与天主的因素(圣经神学)分开,以避免理性主义者的攻击。
包厄耳(G.L. Bauer 1755-1806)是第一位用历史批判方法讲圣经神学的人,他要证明宗教进化的学说:由旧约到新约,在新约中宗教达到理性的顶峰。他把圣经作者按照共同的主题(基督论,天主论,人学)先后排列,历史与文学的建构不必与神学的解释对称(像卡柏肋所要的那样),这样能有好几种神学出现,彼此不必相关。结果是旧约神学与新约神学分家,打破圣经正典的统一,直至今日如此。以上二位学者影响日后的圣经神学至钜。
第三位重要学者是杜宾根学派创立人包尔(F.C. Baur, 1792-1860),他给新约神学引进了一个解释与结构的统一原则:首先有历史批判的准备,即研读新约文学及初期教会历史。文学由保禄书信开始,限于四封,即迦、罗、格前后;福音方面,第四部显然与前三部不同。至于初期基督信仰历史是按照黑格尔逻辑以辩证方式演进的:犹太基督徒的伯铎趋势,希腊基督徒的保禄趋势,及若望所代表的原始公教的综合。包尔还认为,由对观福音得知的耶稣的纯伦理性宗教还不算是新约神学,而只是一个前奏。真正的神学是由宗徒们的信仰开始的。在此统一的建构之外,所作的解释也是统一的,这解释也由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哲学吸收灵感,就是把历史积极的看做人类精神的发展,一个朝着意识化、自由及内在化的发展。这种种在以后布特曼(R.K. Bultmann, 1884-1976)的神学里都会出现。
十九世纪后半叶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及宗教历史研究的鼎盛时期,自由主义及宗教史研究影响了圣经神学,一直到二十世纪。宗教史学派的建立者是特勒尔起(E.Troeltsch, 1865-1923)和哥庭根社团,他们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有三,即批判性的怀疑,历史事件的类比和关联。伍瑞德(W. Wrede, 1857-1906)将之用于新约神学,而主张用纯历史方法,摆脱默感、正典等神学预设。圣经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精神和宗教经验的历史,是一部宗教史。从此不再讲神学,而讲宗教。只有施拉特(A. Schlatter, 1852-1938)出来批评纯历史方法是「无神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巴特(K. Barth, 1886-1968)的辩证神学给圣经神学带来转机 , 它不像前期的自由神学高抬理性,漠视信仰和神学,而采用新方法:首先假定信仰,再把天主的话和宣讲(kerygma)放在中心。宣讲指天主传给人的讯息,不优先指谓当信的真理,或须用历史批判方法去研究的宗教史。这一方法的目标是把圣经中天主的话予以现实化。受此影响出现于二十世纪中叶的两大名着有拉德(G. von Rad, 1901-1971)的旧约神学和布特曼的新约神学。
(三)方法论:
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的区别全在于方法;圣经神学是以历史批判的方法来接近圣经。但从1897年伍瑞德的做法以后,历史批判的方法完全取代了神学方法,使神学已无立足之地。因此为建构圣经神学,必须在方法上取得平衡,就是说历史批判法及神学方法都须采用,此外还得注意一个解释的原则与结构的关系:
历史批判:今天已无人否认这一方法的重要性。神学是对圣经信仰的批判性的体认,而圣经一方面是天主的作品,另一方面又是经人手写成的文学和历史着作。因此道成人身的定律要求读者用历史批判的方法研读人的写作,藉以懂悟天主的话。历史批判法包括甚广,主要的有文本批判,文学批判,史实批判,今日学界更在历史过程的纵观(diachronic approach)上加上一特定时代的横观(synchronic view),就是用结构分析来了解目前存在的圣经文本。
神学方法:神学在寻找对信仰的了悟时包含一连串的预设:天主在历史中的启示,其巅峰是道成人身的基督;圣经默感,包括圣经正典(参 572)的形成;圣经文学与救恩史的关系,这救恩史是在圣经中加以叙述,得到解释;在解释中有教会的信仰生活的传统与训导权的解释循环:
1)这些神学方法的预设不解决圣经神学问题,无宁是把这一问题提出,其症结有三。首先是历史的一统和神学的一统问题。圣经正典不是历史批判研究出来的一批书的界定,而是信仰的一个与件。自从应用历史批判方法以来,圣经神学的一统成了问题,因为此一方法把旧约和新约看成两个分立的历史实体,要藉着晚期的犹太着作和所谓的伪经才得互相连贯。由历史的一统到神学的一统,问题变得更加尖锐。无论是旧约或是新约的圣经神学,其成就都在于藉进化论或历史和神学的进展来说明对圣经信仰的批判性了解。这当然不够。于是那些学者要找一个统一的中心,为旧约找出盟约的概念,为新约是耶稣本身或藉信成义等。其实为基督徒来说,连旧约的圣经神学也不能不以新约为批判的中心,而新约神学的中心当然是耶稣基督自己。
2)第二个问题是历史和超越历史的真理之间的关系,历史果然是理性批判的对象,但超越历史的真理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虽然这超越的真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事实,而是一个经验的、生活的真理:在基督内的存在和新生命。
3)最后为给圣经作神学的解释,必须注意圣经与信仰生活传统的解释循环:一方面是传统叙述及传递圣经的历史,先知们的话,智者们的言词和祈祷,耶稣的话及身为圣言的耶稣,另一方面,传统本身也一再予以解释,而形成一个历史和解释的过程。在圣经成为正典后,这一过程便以圣经为可靠的路标,这一解释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圣经正典与其中每一卷书之间又有一个今日颇受重视的解释循环:解释圣经每部书的最广泛的脉络就是全部正典圣经。
解释的原则与结构:
1)建立圣经神学的基本困难在于适当配合重建历史与解释历史之间的关系。历史的重建主要是靠历史批判方法,而历史的解释除了历史批判外,还得顾到神学方法。专注历史的圣经神学由历史重建中得到一个结构,但这结构只是一个基因,尚未现出其特质,要突现这结构及其各部份的特质还得靠解释。可见在建构圣经神学中解释十分重要,也就是须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原则,它使结构活起来。由此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对圣经信仰有批判性的体认,或只停留在历史的层次上,而未达到信仰的层次。
2)神学的解释原则并不阻碍人批判性的检查是否同时顾到信仰和历史,圣经解释的传统,正典及整个的了解。在信仰的一统及正典内的多样历史间常有张力,就像在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中有张力一样。但在任何情况下探究冥冥中的一统为神学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那个一统最后是来自天主,祂是这个历史的创建者,也是这个历史叙述的着作者。越是能批判性地证明并指出,在许多繁复的事件中、在彼此相距甚远的概念中、在许多时间与类型上都不相同的书卷中确有一个延续性及暗中的线索把它们连结在一起,越能对圣经有正确的神学了解和解释,也越能走向一个真实的和正确的圣经神学。至于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当然要靠诠释学者和神学家的才智,他们的本份就是为今天的教会解释圣经。
参考书目:
刘小枫,〈特洛尔奇的「现代」理解及其神学意识〉,《道风、汉语神学学刊》复刊号,一(1994,夏),167-215。
Bossman, D. M.  "Canon and Culture: A Call for Biblical Theology in Context."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3(1993): 4-13.
Harrington, W. J.   The Path of Biblical Theology.  Dublin: Gill and Macmillan, 1979.
Morgan, R.  "Biblical Theolog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Eds. R. J. Coggins and J. L. Houlden.  London: SCM, 1990. 86-89.
Murphy, R. E. "Wisdom Literature and Biblical Theology."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4 (1994): 4-7.
Segalla, G.  "Teologia Biblica: I. Storia; II. Metodo."  Nuovo Dizionario di Teologia Biblica.   Edizioni Paoline, 1988. 1535-1539.
Sloyan, G.  "Biblical Theology."  Komonchak. 118-129.
Smart, J. C.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iblical Theology.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9.
Terrien, S.   The Elusive Presence: Toward a New Biblical Theology.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78.
房志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