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L 部

历史


历史

lìshǐ

HISTORY

参阅: 456救恩史 412教会史 269宗教史 520进化 522进步 539发展 591 500164自由

()概念说明:

历史history是人类的过去。这种说法似乎过于简单;因为在人所思、所讲、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只有少许痕迹,而且是以纪录的方式留传下来;然而这便是史学家们研读并从中撰写历史的根据。这样看来,历史仅能说是历史学家藉反省和研究古人所遗下的纪录,而发现或诠释的过去事迹。

重建历史之真象是史学家的理想;但是完全实现它却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1)现存的纪录,尤其古代的,并不足够。2)现代的纪录却又太多,以致史学家仅能抽样研究。3)纪录由人所制定,即使它们可能准确,却总不够完全。4)历史学家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他自己文化的限制。5)一位历史学家不能把自己完全投射到古人的世界,古人的思想行为往往是超乎他所能理解的。

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历史若作过去之事解,意即在时间的流动中发生在人身上的一切;历史若作对过去之研究解,意即尝试发现并理解那曾一度发生的事情。然而,人所能知道的往往比真实发生过的少,而且,人也不仅希冀知道赤裸的纪录而已,历史学家更希望令过往变得对自己、对他的读者有意义;他们希望从中找寻到属于他自己的时代、文化背景的答案。

如此看来,今日人类对于过去所想像的范围又似乎比过去所发生的真实事件还广。

()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般看法:史学家大概有四种不同的说法:1)找寻天主的旨意,如圣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2)满足好奇心,提供悦乐,如赫鲁多图(Herodotus, 484-425)3)透悟生命的意义和方向。4)从前人的经验中获益。

西塞洛(M.T. Cicero, 106-43)把上述3)4)两点综合起来,这样说:「不知道在他出生以前所曾发生过故事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如果人想知道他们怎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人,他们必须透悟历史;如果人想理解并计划将来,以往的经验是他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历史研究还有其他目的:中国古代学者以为历史是伦理的课本;它是统治者、政治人员、将军们学习的地方。然而研究历史也可以有一些较为卑劣的目标,比如:它可以满足个人或阶级的私利,如马克思(K. Marx, 1818-1883)所主张;它可以灌输狭窄的国家主义,如特赖奇克(H. von Treitschke, 1834-1896)所说;它可以攻击某种宗教信仰,如伏尔泰(F.M.A. Voltaire, 1694-1778)。人可以从历史中捕捉到任何他想找到的例子;然而人却不能单从历史去证实他的想法。前人的经验可以被误用;今人的视野也可以被扩展。这些都限制人对历史的态度。也许,历史知识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启示人类的潜能和人类的限制。

()历史研究的简史:

古代:

1)历史研究的起源也许和人类一样古老。然而有关它的确切源头,却仅能凭臆度而已。直到公元前约四千年,才有正式文字的纪录。现存最早的纪录是一块约成于公元前三千五百年的象形文字石板。最早的用手写的记录和编年史并没有注释或批判的痕迹。根据显示,在很早时候,近东学者已意识到没有两事件是相同的。

2)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史学家涂西弟德斯(Thucydides, 460-400)已经作过批判性的历史研究,企图找寻出伯罗奔尼撒战役(Peloponnesian War, 431-404)的真正原因。波力比乌斯(Polybius, 205-123)也对事物的原因甚感兴趣,他详细地讨论罗马的制度和战争。

3)罗马史学家中,着名的李维乌斯(T. Livius, 约公元前59-公元17),和泰西塔斯(P.C. Tacitus, 55-117)都希望从历史研究中撷取伦理教训,好能显示出政治上的成败之道。

古人对时间流逝的观念与现代人的想法各有不同。虽然尝试以从前来预言将来,过往为他们却没有很大的意义。史学家注意的是他们自己的时代,而不是远远的从前。

中世纪在西方,有超过一千年的时间,历史是操在教会人士的手里:

1)有教会史之父之称的凯撒勒亚的安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 263-339)就是中世纪史学家的典范;他们和他一样企图藉历史看清天主的旨意。这时候的着名史学家有都尔人额我略(Gregory of Tours, 538-594)及伯达(Bede the Venerable, 674-735)等。

2)从十二世纪开始,才有平信徒参与回忆录和评论的写作。然而即使到了十三世纪,历史的研究、写作、和阅读基本上还是缺乏诠释和批判的工夫。

文艺复兴( 84)

1)从十五世纪开始,历史研究变得愈来愈富批判性,也愈来愈系统化的学问。对古代文献的追寻代替了对传说的依赖,一手资料代替了前人的转述。从十五世纪开始,城市、国家、甚至拥有自己企业的私人,都制作并保存自己的纪录。1543年,第一所现代的档案保存处(archives)在西班牙的Simancas成立。在那时候,梵蒂冈图书馆及法国国家图书馆亦相继出现。

2)十七和十八世纪历史研究致力于古代和中古时期的历史资源的搜集和评定工作。其实,十六世纪中叶,法国政治学家波旦(J. Bodin, 1530-1596)已整理出一套历史审断的原则。在历史范围外,加利略(G. Galilei, 1564-1642)、斯比诺撒(B. Spinoza, 1632-1677)等人已把批判的方法应用到科学和哲学知识的追寻上。

启蒙运动( 474)

1)十八世纪一向被视为反历史的时代。着名的思想家们对发现宇宙中自然律的兴趣似乎大于对人类经验的研究。十八世纪可以称为理性主义( 398)的时代。连历史研究都甚富理性的色彩。而这也种下十九世纪「科学历史」的根源。

2)十八世纪末,德国一群语言学家发展出讲习会(seminar)的学习方式;在一位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透过共同研究及不断的接受评估的方式进行学习。郎克(L. von Ranke,1795-1886)把类似的方式应用到历史研究上。历史不仅在于重整以往,郎克希望从独特而个别事件中可找出普遍的历史,即是:为所有人都有意义的历史。历史也应该如同科学一样,分析胜于叙述,精确胜于戏剧性。「科学的」历史成了十九世纪末叶大部份历史学家的理想。而科学意即系统化、经验化、详细、客观的描述;或者,为少数人来说,那是指藉归纳的推理而整理出普遍性的原则。历史学家有一种共同点,他们喜爱过去,并且相信只要他们能谨慎地,头脑清晰而且有系统地细察所有的记据和证据,他们就可以找到真理。

1880年前后出现的「新历史」潮流:除了重视科学方法,彻底研究、坚持客观性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它集中于限定的题材和时段的研究,以及出版分析性的专论。历史研究变得更严谨;抄袭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注脚、参考书目是学问的标志;找寻其他作家虚构的文件和作品的疵漏成了达致学术名誉之途。杂志的出版如雨后春笋;历史学者也组织联合学会,鼓励有系统的研究和出版。历史成了大学府的一个「科目」。图书馆、档案室随着史料的增长而大幅增加。

二十世纪:二十世纪的两场大战(1914-1918, 1939-1945)粉碎了许多人对历史热情的狂想。然而历史的研究似乎来得更踏实。没有一位历史学家再以为他可以穷尽事件的真相和意义。历史的范围似乎变得更无边无际;大部分史学家都否认绝对的客观性。历史学者应认清自己的偏见,致力达到公平的理解;他必须向所有属于人类在地球上的事实开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