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L 部 |
类比 |
类比 lèibǐ ANALOGY 参阅: 392神学认识论 385神学 608解释学 538寓意 61比喻 683隐喻 (一)概念说明: 类比analogy一词由希腊文而来,形容词是analogos,它包括ana (按照、中间)及logos,表示「相似、比例」等意。 「类比」是将一个概念应用在不同的存在层面上,使这概念既指出不同的存有物或存有物的不同领域,又能保存其本有意义。这种运用方式是因着人类思想及言语的需要而兴起的,使人类能够以更弹性的说法来表达某一事实与另一事实之间超越而无限的关系。 严格说来,类比和下面三个说法不同: 1)同义同声的言语使用法(univocity):譬如以「人」来表达同样的事实,张三是北方「人」,李四是南方「人」。 2)同义不同声的言语使用法(synonymity):譬如「天」和「干」指同一件事,但不同声。 3)不同义同声的言语使用法(equivocacy):以同一字表达不同的意义,如「高」先生,泰山很「高」。 (二)类比法指出一方面相似,另一方面又不相似的事实,可分为二种: 归属类比(analogy of attribution):在归属类比中,类比的共同因素是以「第一类比极」为根据而用之于「第二类比极」(「类比极」英文称analogate)。以健康为例:「第一类比极」指人的身体本身的健康。「第二类比极」是脸色或食物之类和健康有关的东西。运用如此的方式,「健康」就可涵摄于不同的范围中,如社会、思想、宗教生活等很「健康」。 比例类比(analogy of proportionality):是指每一「类比极」都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基础(或关系),能使两种以上的「类比极」同时一致又不一致。。例如:〈天主经〉中信友要求天主宽赦他们的罪,同时他们也应宽恕别人的罪。在这种类比中信友注意天主对他们罪人的态度,和他们罪人对得罪他们的人态度的比例。 (三)简史:在历史中,类比指出人类的思想一直在辩证的过程中,即在肯定中的否定,又予以肯定。如果人在思考过程中,不维持此辩证方法,结果人的思想就很容易走向二个极端:或是走向同义同声,使整个宇宙笼罩在一元论(泛神论)的气氛中;或是太强调同声不同义,使有限和无限之间成为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为此,类比的思想过程,就在指出人类思想的需求,以达中庸之道。类比的用法在神哲学的历史中,可分为六个阶段: 圣经:在认识天主的问题上,圣经很自然地运用了类比的思想;在智三5及罗一18~20中,圣经指出人由受造界的美和伟大中可走向那创造者。同时圣经也带领人经由具体的受造界中彼此的关系走向救恩中的人与天主相遇的关系中。新约圣经里,耶稣也运用了很多的类比因素(若十四9)。 初期教会:早期的神学以否定的神学论述来综合二个不能协调的事,即一方面该讲出有关天主的事,另一方面则不能恰当的讲出。如伪狄奥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约500)曾说:论天主的事,否定的说法比较真实,肯定的说法比较有问题(天上神品等级De coel. hier.2, 3)。 中古时代: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曾主张,人无法以有限的思想获得那超越人所想像的那一位;这种主张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更卓绝的意味。后期的士林神学努力地整合肯定与否定的因素,如三位一体的奥迹,一方面肯定爱的事实,但是也否定了人能够用有限的思想真实的了解,那使天主第二位降生为人及死在十字架上的卓绝之爱的奥迹;此爱的奥迹是一种吊诡(paradox)。 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1215) (参 236)中,教宗依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很清楚地表示出类比的意义:「因为在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如果说有相同点的话,同时应指出他们之间的不相同点又多又大」(DS 806)。 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十字架神学不太欣赏这种哲学性的类比的用法,他以很具体的否定神学(参 197),一方面注意天主在耶稣死亡中的反面目,另一方面他但更卓绝地表示出天主深切地与信徒们一起生活的正面目。 二十世纪:在巴特(K. Barth, 1886-1968)、普齐瓦拉(E. Przywara, 1889-1972)和孙根(G. Soehngen, 1892-?)的讨论中,日渐看出所谓的「创造类比」及「存有类比」和「十字架的类比」之间没有冲突,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用受造物的有限思想来表达那超越有限思想能力的救恩奥秘。在「存有类比」和「十字架类比」(或称信仰的类比)中,可以看出神学思想界中的不同的重点:天主教神学本来较强调哲学性的表达和有本性与超性之间的张力(参 176,492)及自然的知识和信仰的关系;基督教神学(参 446)却往往较强调圣经式的和信仰性的表达,较不注重哲学性的说法。 (四)综合言之,有关类比的问题,应注意以下二点: 类比的神学基础:由于无限的天主创造并救赎了人,并且把自己启示给有限的受造物:人,因此一切的受造物都有创造主的面目。这个事实在耶稣基督的降生奥迹中更加彰显出来。所以藉着类比,人在受造界中努力地想要了解那无限而超越的奥迹。 类比思考过程包括三个相辅相成说法: 1)肯定法(the way of affirmation):讲论这对象是什么,比如:天主是光。 2)否定法(the way of negation):在肯定后又说明出这对象也不只是什么,比如:天主不是如同阳光的那种光,祂不是受造的光。 3)卓绝法(the way of eminence):以积极的一面表达出:不但是什么,也不但不是什么,而且还超越什么,比如:天主是光的绝对圆满的实现。 大体而言,亚洲人的思想比较采用否定的因素,这是较阴性(参 491)的表达方式;西方思想中则较采用阳性的肯定表达。 采用类比的说法并非想以言语来控制天主;相反的,类比的用法反而能引导人类走向信仰之路;所以妥善地运用类比可使人在天主的吸引下,走向基督的道路,并藉着圣神的奥迹,使有限的人与无限的天主之间彼此密切共融。 参考书目: 谷寒松、赵松乔合着,《天主论.上帝观:天地人合一》,再版,台北:光启出版社,1992,75-96。 Cajetan, Th. De nominum analogia: Opuscula omnia. Paris, 1530. Przywara, E. Analogia entis. Einsiedeln: Johannes Verlag, 1962. Solages, B. de. Dialogue sur l'analogie. Paris, 1946. Soehngen, G. Analogia entis oder analogia fidei: Die Einheit in der Theologie. Muenchen, 1952. Mondin, B. The Principle of Analogy in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Theology. 1963. 谷寒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