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会晤基督 |
第二天 |
1、救恩的今天( 路四16—21)
我们退省进入耶稣的时代中,这是之国已临近的时代,进入这时代中的人,基本上对信仰有不同的体验,即是体验到父的仁慈与怜悯,最后他将自己通传给我们。我们要在耶稣基督内才能经验到这一切,因此我们要会晤基督,在会晤基督时,天国降临于世人中,临于我们的弟兄中。
在这段福音中,耶稣向会堂的人说,这一切都在他身上发生了,我特别请大家注意的是今天这两字。今天二字有时指是人世间,科技领域上会变化的今天,空洞而无价值的今天。今天二字在这里所指的是属于神圣救恩的时间,它建立在救恩的能力上。凡参与礼仪,并内心聆听圣言的人,天主的救恩也临于他们。今天也指天主之国临于我们之中的时刻;今天,天主的仁慈也将显示于我们(路二11;十九5)。
耶稣带来的今天是救恩的今天。为贫穷者救恩的今天是喜讯,为盲者,它是复明,为受压迫者,它是释放。我们自己要体验到自身的贫穷、困乏,无能为力,受自己的罪恶束缚而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除非我们承认自己的情况,天主的救恩才能在我们身上应验,除非我们承认自己看不清楚,才能有天主的光明。
一、天国临近的要求
在耶稣的公开生活中,他由开始就告诉四周的人一个大喜讯,这就是天主临近了。当他宣告这喜讯时,对当时的人也有一个要求,即是接受这喜讯。这种接受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整个人的生命因接受这喜讯而改变,这便是耶稣自己所指出的天国临近的基本条件。我在这里提出马尔谷福音所讲的接受天国来临的三个条件:信从福音(谷15)、悔改(谷一15)、跟随基督(谷一16—20)。
(一)信从福音
我们知道在新经中,尤其在福音里,讲到信任或信仰时并不注意在理智的层面上对一些真理及一些特殊言语上的启示加以接受,而信任或信仰是指整个的人对于信息的开放,对信息完全信赖,对信息无条件的投身,总之,便是整个人的信赖,当耶稣宣告喜讯的来临时,他对人的要求就是要人相信这为他个人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并且誠信它的确是好的。
事实上,我们知道要达到这种信赖,首先人应承认自己生命的处境。在耶稣宣告天国来临之前,已有若翰洗者的宣讲,他要求当时的犹太人清楚看出人处于一种危急的时代中,在自己内心的经验上实在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状况中。若翰所宣讲的重点是告诉犹太人接纳信仰要先承认自己的处境,当喜讯来临时,他们会发现那是对他们有益的,是为他们的好的,有助于他们的处境,即是天主通过他的讯息要来答复他们。
现在我们要进入新经中来分析生活在今天世界中的我们如何接纳这信息。天国的喜讯既然了出现在今天,则我们也要满全信仰福音的条件。首先,我们要承认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处境。
我提出保禄所指的人的处境与若望所指的人的处境,在面对天国喜讯的因素上作一说明与比较:
保禄由消极方面指出人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天国来临的确是一个好消息,因此而全心相信。若望由积极方面指出人的处境,人承认自己的处境之后,便会接受这信息,并将它视为好消息。
保禄所写的罗马书信被称为保禄福音。在罗马书信中强调耶稣基督为我们所带来的喜讯。保禄为了要使人经验到这喜讯是真实的,是能解决人的问题的,他先在罗马书信第一章至第五章中说出人的处境究竟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罗五12。假如我们诚实面对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保禄所描写的情况也很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在罗马书信中,他首先指出,犹太人,希腊人,以及整个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生命时感到无能为力,即是人在自己的经验中体验到对道德生活的无能为力,人都经验到罪恶的威胁。当我们进入自己生命中,确实能体验到保禄所谓的这种威胁。即是罪恶的威胁,在面对罪恶之时,基本上,人是没有把握的。其次是死亡的威胁,人在罪恶的状况中,面对死亡之时感到恐怖,感到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前面是什么。人常在死亡的威胁之下感到恐惧,感到失掉生命的方向。我们要承认的是虽然多年跟随主基督,过修道生活,但是假如在我们的处境中,仍然受到罪威胁,则保禄所描述的死亡也会很明显的成为我们处境中的因素。在面对死亡时,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自己要走向何处。
综合保禄在罗马书信中所讲的,我们可以指出最后的一种威胁便是虚无。所谓虚无是人怀疑自己究竟是否有意义。人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还要认为保禄所描写的这种情况似乎不会出现在我们这些基督徒身上,其实,我们都处于一种过程中,保禄所描写的人的处境有时也会出现在那些处于过程中的人身上。有时我们也会问究竟我们的生命的意义何在?有时当信仰之光并不明亮的出现在我们心灵中时,我们会问究竟活在世上有何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保禄在接受耶稣的福音之前,先了解人的处境是这样的。事实上,只有当人认识了自己的处境之后才会了解耶稣宣讲的喜讯是真实的喜讯,是能解决人基本上的处境问题的。
若望福音也要我们进入自己的生命中,先看看自己实际的处境是什么样的。若望用很积极的语言,对我们而言,这些语言更是真实的。我们要分析的是若望福音第三及第四两章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三章中代表人物是尼苛德摩(若三3--15),耶稣称他是法利赛人中的领导者。这点所暗示的是他遵守每条法律,即是在法律之前,他是完美无缺的人。这位完美的人在夜间去拜访耶稣,这表示在他那遵守法律的宗教里,在他的内心中仍然感到缺乏,因此他要去找耶稣,因为耶稣给予他的一些记号使他想要去找耶稣。
这位尼苛德摩可以代表我们。我们在修会中已生活了十年、廿年,甚至更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因着修会的会规、公规等使我们多多少少成为善良的法利赛人。但是假如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中,不是会发现我们还有一种渴望吗?我们感到过去所做的一切,过去的努力似乎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些更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去找耶稣。耶稣在尼苛德摩这一位遵守法律的法利塞人心中激起了一种不满足之感,而另一方面是一种渴望,这便是耶稣所指出来的由水及圣神所获得的重生,这是一种由上而来的生命,是在天主圣神内的生命。在耶稣的语言中,他已在准备这位尼苛德摩,当他藉水及圣神进入天主的生命之前,他先感到自己守法律的行为还有欠缺,而渴望获得在圣神内的一种自由生命,如此才可能接受来自耶稣的喜讯。
与尼苛德摩相似的另一位人物是撒玛利亚妇人,耶稣对待此二人的态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是先要由自己的生命中认识自己的处境,然后耶稣才能将喜讯传给他们。在撒玛黎亚妇人的身上,若望所描写的是整个以色列民族的过去,因为福音上记载这妇人有过五个丈夫,这个五字是代表梅瑟五书。换言之,以色列民族有梅瑟书的法律,但是人不应以此法律为满足,人应渴求的是耶稣所赐的海水,新的生命。所以,要信从福音之前,先应进入到自己人性的处境中,这时天主的喜讯便有可能性进入人的生命中,人能自由接受这喜讯。当人处于这喜讯中时,他能接受天国的来临,并且承认天国来临为他是一则好讯息,因为这好讯息能转变人的处境,在对观福音中,由于若翰的大声疾呼,已有一些善良的人体验到自己的处境,因此当耶稣宣讲天国来临时,他们才能自由的接受福音,相信耶稣所宣讲的天国来临是好讯息,是能转变他们处境的好消息。
若我们处于罗马书信所描写的处境,则我们能立刻领会当耶稣说天国来临,他所谓的天主是仁慈宽恕人的罪的天主,人的处境无论多坏,罪恶无论多大,天主也能宽恕人的罪,当我们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不知走向何方时,耶稣所讲的天主便是赐人永恒生命的天主,他在天国来临的喜讯中肯定了这一点。人在基本处境中怀疑自己生活是否有意义时,耶稣的回答是这位天主使人的生命有意义,是他赐予人生活的意义。因此,当我们真实承认自己的处境时,才能明了耶稣所宣讲的天主是怎样的一位进入人间的天主。假如我们立刻信从并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则我们整个人的处境立刻就转变了,因为,罪已得宽赦,死亡也不再能消灭我们了,虚无的威胁已在天主的肯定之下有意义了,整个的处境已变为一个得救之人的处境,这便是信从福音。
因此,我们可以说耶稣所宣讲的确实是一个喜讯,因为它将我们的基本处境完全改变了。假如在我们度了多年的修道生活之后,如同尼苛德摩遵守一切法律,而我们心中仍然渴望一种在圣神内的自由,若真如此,则在我们聆听了耶稣的喜讯之后,我们能说耶稣的讯息已经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了,因为天主所赐的是在圣神内的生命,不是要我们在法律中受到约束,而是在圣神内使人自由的生命。所以,当我们尽责我们在人的基本处境中有所渴望时,在聆听了耶稣所讲的天国来临之喜讯后,我们会由心中发出赞叹说:啊!这正是我所等待的,这喜讯的确是我等待的好消息,因为它改变我目前的一切处境。这便是我们所谓的要信仰福音,亦即是承认耶稣所讲的新时代,耶稣所宣告的天主是能解决我的问题的,解决那些我无法超越的问题而我的一切渴望也在这好消息中获得答案。因此,我们说接受天国临近的第一个条件便是信从福音。
为了要信从福音,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问一问我们有什么问题,我自己的处境为何,我能解决这些问题及改变这些处境吗?当我知道我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中时,我要想想耶稣所讲的天国来临是否给予我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新的未来,若确实如此,我便接受,这确实是一个快乐的消息。唯有在这种接纳中,我们可以说天主之国进入我的生命中了。
在马尔谷福音中所说的信从福音便是信从耶稣基督。对马尔谷而言福音便是耶稣基督,在他内天国的喜讯实现了。
相信天国来临,相信耶稣基督,并不只是在祈祷中表示我信,而是在生命中,面临走投无路之时,表示我信,我们方能称它为喜讯。或许我们不感到在罗马书信所描写的消极情况,但是,若望福音里要我渴求在圣神内的自由生活至少是很强烈的。我们有时感到自己不能很自由,而耶稣所讲的天国来临便回答了这问题,自由是可能的,因为天主父是自由的。他便能带给我自由的生命,由上而来的生命。
二悔改
若我视耶稣的讯息为喜讯而接受了,则在我的生命中立刻发生的便是悔改。
耶稣所讲的悔改是整个人的转变,并非在某件事上的痛悔,而是指一个人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即是整个人的转变。现在我们由玛窦福音的山中圣训来分析人究竟如何转变。若我们真心接受天国的临近,在我们生命中便应有深刻的悔改,即是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变为耶稣基督的价值观。耶稣基督视为有意义的事,变为我们视为有意义的事。
耶稣说:“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玛五20)换言之,你们的义德要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才能进入天国,那么经师与法利赛的义德是什么呢?所谓经师与法利赛人的义德便是尼苛德摩的义德,即是遵守梅瑟法律的义德。而耶稣所宣告的天国的来临,是新时代的来临,与从前法利赛人的义德不同,从前是旧的而现在是新的。耶稣说你们当有所转变,即是由法利赛人的义德转变为超过法利赛人的义德,亦可称之为天国的义德。玛五21-47,一连六次,耶稣提出他与古人不同的观点,这便是悔改。过去你们注意古人所说的,而现在你们要接受耶稣所提出的价值观。例如第38节记载,古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耶稣却说不要抵抗恶人,拿你内衣的,你连边外衣也给他……这便是天国的义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建立在人的正义感的平面上。为接受天国来临的人,他要将这价值观改为别人拿你内衣,你连外衣也给他。古人说:“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而耶稣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过去的价值观是爱近人恨仇人,而耶稣提出人应当如何悔改,耶稣没有将一堆文字放在我们面前教我们如何悔改,相反的,是把古经中文字上的义德转变为内心中经验的义德。为什么要说内心中经验的义德呢?因为在48节上耶稣说:“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在价值观的改变上及悔改上,这句话极为重要。
究竟成全是什么呢?我们常想天父是完美的,是成全的,一般称为德行上的成全,我们要如同天父在德行上一样的成全,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谁能如同天父一般达到圣德的成全呢?
我们在这里所讲到的成全并非圣德上的成全,而是新时代的成全,我们常说新约时代是古经的成全,在新约时代耶稣所宣告的天国来临,即是指天父无时无刻的将自己的生命通传给人,将他自己的仁慈与怜悯显示于人,亦即是古经上人所期待的天主,已在耶稣所讲的天父身上完全出现了,这便是所谓的成全。耶稣所说的你们要如同父一样成全,是表示就如天父在时代里以新面貌出现,同样我们也应以新面貌出现,此新面貌便是指以天主子女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近人,以及我们的仇人。这不再是道德上的转变,而更是心灵上的转变。
新约时代要求人在心灵上悔改,不再是如同旧约时代中只遵守法律就够了,新约时代要求人以天父为模范,他如何对待人,我们也要如何对待人。所以,耶稣说:“你们悔改吧!”便是为接受天国喜讯,我们整个的价值观,我们的行为,我们看事的观点,都要以新约时代的天主观为标准予以改变。
我们现在将玛窦福音中,六条“你们从前听古人说……而我却对你们说……”作进一步分析:
耶稣所讲的悔改是指人的内心深处的改变,这六条“我对你们说…”实际上牵涉到三项人内在最基本的需要。第一项是人对自我肯定的需要。人都有人性尊严,因而有时人要求别人要如何对待我,例如,我要求别人以特殊待遇对我,这都是自我肯定的需要。第二项是男女两性的彼此需要,而这种基本需要有一般法律的规定。第三项是财物上需要。
在人的生命中,这些基本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在有罪的人类具体历史中,这些基本需要常变为一种束缚,而使自己推动自由,例如,过分的自我需要常造成处处要肯定自己的地位,权利。两性关系本为基本需要,而由于今日世界道德的低落造成性泛滥的情况。致使人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成为不自由的。人在财物上过多的贪求,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财物控制人,财物成为主人。
现在耶稣所提出的悔改是要求人在自我需要上,在两性需要上,在财物需要上有内在的悔改,其目的是要达到人的真正自由,这是天国来临提带来的自由。
我们再看耶稣如何将自我肯定的需要由束缚而变为自由。耶稣说当你到祭台前献礼时,若想起与别人有不和睦之事,你应放下礼物,先去与别人和好。在此,可能有一种自我的需要,与别人不和睦,也可能是别人不对,我要肯定自我,因此,不与人和好。耶稣在这里要求的是一种悔改,他没有说谁是谁非,他只说你应与他和好。在这里耶稣给我们一个新价值观,在这新的价值观中,我们的自我已不再是一种束缚,我已由其中解脱出来而成为自由的人了,并能自由的与任何人交往。
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耶稣也提出新价值观,即使人只怀有贪恋不正之情,这便已在心中犯了邪淫之罪了。耶稣指出在两性关系上,人不仅在行为上而且也在心灵上摆脱性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人在财物上都有独占的现象,别人不能抢夺我的财物。而耶稣说,别人拿你的内衣你连外衣也给他,这表示当你接受天主之国地来临时,天国的讯息能给你这种自由,即在财物上的完全自由。
总之,假如我们真心接受天国的来临,我们内心便会转变,便会悔改,即是我已有了耶稣基督的新价值观。那位成全的天主已进入了我的生命中,因此,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按照他的榜样生活,这便是悔改,若我们没有这种悔改,天国也不会临于我们生命中。
三跟随基督
在耶稣基督身上接受天国来临的人,一定会跟随基督。现在我将[跟随基督]在演变上作一解释:马尔谷福音记载被耶稣召叫的宗徒们如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若望,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父亲、仆人,丢下了渔船等而去跟随耶稣。但是在路加的记载中(路五11)却着重舍弃一切而跟随耶稣。在以后的教会生活经验中,路加感到离开父亲、仆人等还不够,凡接受天国的人,应该舍弃一切跟随耶稣。【一切】指的是所有阻碍跟随耶稣的任何人或物都应舍弃,这种人才是接受天国,跟随耶稣的人。路加在第九章中继续解释如何跟随耶稣【路九23】在这里路加已将舍弃一切更内在化了。宗徒们离开的是父亲、家人、仆人、渔船。所谓的【一切】有时可能是外在化的。现在路加根据教会生活的经验说,凡要接受天国跟随耶稣的人,连自己的生命也要舍弃。此处所谓的【舍弃生命】是指在我们生命中阻碍我们效法耶稣的种种因素都应舍掉。在罗马书第六章中,保禄宗徒在圣洗圣事中讲到跟随耶稣,【所谓受洗归于基督】便是指跟随基督,即是整个属于耶稣基督。归于耶稣基督的人是归于他的死亡,与他同葬,与他一起由死者中复活,获得永生的生命。保禄宗徒所说的【归于死亡】即是不要让罪恶在我们身上为王,这样的人是跟随耶稣的人,他将自己内心中的一切阻碍,一切不能与耶稣一起复活的因素都消除浄尽。
献身事主,进入修会的人士已经舍弃许多外在的物质,但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与耶稣同葬,即是赤裸裸的跟随耶稣,除去我们身上一切罪恶的因素,一切与耶稣不同的因素,这便是舍弃一切,然后我们才能与他一起同葬,与他一起复活获得新生命,只有如此跟随耶稣的人,天主之国才真正进入他的生命中。假如在我生命中尚有阻碍我跟随耶稣的因素,亦即是阻碍天主之国在我身上完全实现,不使天父面貌宣传在我身上出现。
2救恩临到这一家(路十九1~10)
保禄宗徒在遇见耶稣之后有了完全的悔改,他的价值观也有了改变。过去他以法利赛人的身分,以犹太经师的身分,以遵守法律为最高价值,而现在他以信仰耶稣,以天主的仁慈怜悯为最高价值,这是他的悔改,也肯定了他完全接受降生为人的耶稣基督。
路十九1-10中记载的匝凯的故事能综合上篇道理。我们能在具体人物及具体事件中体验上篇道理。
根据福音记载匝凯是富有的税吏长,对我们而言,这种头衔并无特殊意义,富有是很好的,税吏长是一种职业。但是,假如我们进入耶稣的时代里,情况就不同了,如此的一位税吏长能自我反省,能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这实在表示他面临一个无能为力的处境。在犹太人中担任税吏长者便是与天主子民的团体隔离,因为自己在罗马人手下工作,代替罗马人向自己的同胞收税,别人也认为他们还从中取利。因此,犹太人认为税吏不能分沾天主的救恩,他们是处于犹太社会边缘的人。
匝凯――这一个税吏可能在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在他与别人交往的经验中已经体验到自己的无依无靠,对自己未来的处境感到无能为力。保禄宗徒所描写的情况在匝凯的生命中完全出现了,他体验到罪恶的威胁,死亡的威胁,他自己的生命在天主前及在人前都已失去了价值。就在这种处境中,他还是想要看看耶稣。当耶稣表示要到他家去时,圣经上记载:“他赶快下来,喜悦的款待耶稣。”此【喜悦】并非指因好消息的来到所引起的心灵上的喜悦,而是指带有希望的喜悦,因为他自己的同胞都不与他交往,而耶稣却要与他交往进入他的家中,所以他喜悦的接待耶稣,而且内心感到有希望,因为当时的人都认为耶稣是天主派来的先知,若这位先知进入他家中,便表示他由绝望的状况中进入了希望的处境中,他还有前途,他还可能在犹太人团体中获得天主的救恩,因而他信从福音,领受福音。
在福音中也记载了他的改变,身为税吏长的他愿意赔偿别人,这是极大的转变。以前他极重视金钱,而现在他却四倍的偿还别人,这种行为已超出公义的标准。他已在一个新而正义的时代中改变,既然天主进入他家中,他也要慷慨的对待别人。他要四倍赔偿别人已表示他已体验到天主对他的慷慨大量因而他也要如此对待别人。他又说将自己的财产一半施舍给穷人,表示他已经验到天国的来临。将财产施舍给别人是表示舍弃一切跟随耶稣。在路加思想中跟随耶稣是指以自己的生命来跟随他,信从他,将自己的过去放下而跟随他,这些都是跟随耶稣。因此,在路加的神学思想中匝凯算是跟随了耶稣基督。
因此,在这段记载上,耶稣最后说救恩来到了匝凯家中,进入他的生命中,天国的喜讯已进入他家中,他信从福音了,他悔改了,他的价值观转变了。
在有关匝凯的记载中耶稣用了两次(今天):(今天我要到你家里)(今天救恩临于这家中)。当我们举行感恩祭时,也如同在家里团聚一起参加分饼礼,路加所用的用餐常是指分饼礼。他在这段福音中要告诉我们耶稣何时临到我们家中呢?虽然历史中的耶稣已不再以历史形态临于我们之中,但是在诵读福音时,在分饼礼时,这一位耶稣会临于我们中间。因此,我们敢说这一位到匝凯家中作客的耶稣,也在每天的感恩祭中临于我们之中,同样的将救恩带给我们,他的来到使天主之国的一切能力行动也要在今天出现在我们中间。
让我们反省一下自己心灵的状况,当我款待耶稣时内心的反应如何?是否在自己心灵上有某些因素的阻碍而使内修生活无法继续成长?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在我的价值观中有许多是我紧抓不放的,因为我认为它们是有意义的。而这些价值与意义有时是与福音的精神相抵触的,或许我深知这些,但是总不能放掉。今天当耶稣来到我家中时,他能使我有所改变。度灵修生活的人不仅舍弃外在的东西,我们内心中亦有很多东西要舍弃,唯有舍弃了这一切,我们才是认真的跟随耶稣,天主的救恩也真正临在于我们家中。
二、接受天国临近的态度
信仰福音,回答天国的喜讯是抉择;悔改也是抉择,因为人看到新的价值;跟随基督更是抉择。
耶稣基督来临,要求人抉择,现在我们看他如何要求人作抉择,在作抉择时该有何种态度,以及他为什么要求人作抉择。
当喜讯来临时,耶稣要求人立刻作抉择。我们由福音的记载来说明立刻的意义。在路加福音中(路十六1-8)提到一位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当他解决了自己的困难之后,耶稣反而称赞他的聪敏及精明,因为这位管家在面临危机时能当机立断。这比喻也指出面对天国来临时,该立刻作决定而不能迟延,若拖延时间,则救恩的机会便要失掉。在第十七章有诺厄时日的比喻,洪水来临之前,人们照常吃、喝、婚、嫁,而没有注意立刻作抉择,反而仍然顾及一些次要的事。洪水是危机的标记,人错过这个抉择的时刻,便是失掉得救的机会。
耶稣的言行告诉人天国已来临,他将喜讯带给人。当人面对此喜讯时立刻作抉择,而不应再拖延。现在我们要问这立刻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原来天主的救恩的出于天主仁慈的赐予但是,天主是自由的天主,是人无法控制的天主,人无法预知天主如何进入人的生命中,亦不能预告计划天主要以某种方式进入人的生命中。因为天主是如此的自由,且不受控制,所以当人面对天主时,应有的态度便是立刻答复天主的救恩。
所谓立刻的态度并不是说若人未能立刻答复天主,天主便不再关心人,不再接近人了。但是当他以后进入你生命中时,你仍然要立刻答复他,因为若你不答复他,你仍然得不到他的救恩。总之,人在面对天国来临时,应该立刻答复,因此,我们可以说立刻是表示天主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人的控制的天主,他的救援是人无法预测的,他不是人所能控制的偶像,他的绝对自由的天主。
面对天主的救恩时,人应彻底的作抉择。人所面对的是一位超越一切人,一切世事的神圣天主,在他旁边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人或物,因此,当他的救恩来临时,人应尽全力去把握,不要受任何世物干扰而忽略了天主的救恩,这便是所谓的彻底。
在路十四25-27中,耶稣所讲的便是彻底的抉择,即是我们不可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天主救恩之上。此段中用恼恨二字并非在心中怀恨某人,按照希伯来文的原义,恼恨二字是指将某人放在次要地位,即是不能将父亲、母亲、妻子、……儿女放在耶稣之上。若要将他们放在耶稣之上便不能成为耶稣的门徒。所以,这一段短文所要表达的是天主的神圣,在他的旁边不能有其他人或物。
在这彻底抉择上的另一态度便是世间的事物不应使我们对天主分心。玛6:25-30的比喻便在说明此点。此段中的[忧虑]并非指我们对日常生活种种需要所操的心。此二字所指的是所谓的分心,我们的心被世事所分割这便是忧虑。若为了担心我们吃什么而使我们的心与天主分开,这便是忧虑。所以,在面对天主之时,耶稣告诫我们连这种心都不应该有,即是要我们不要为生活中吃、穿的忧虑,忽略救恩。
现在,我要对这段福音作一个生活实况的注解。玛窦圣史提出这一段记载是由于他所属的这一个教会团体在聆听了耶稣的教诲之后,愿意彻底的生活而有的一种现象。在玛窦廿五章中记载公审判的情形在比喻中君王对两边的人说:“当我没饭吃时,你们给我吃,当我没有衣穿时,你们给我穿……”最后君王说:“你们为我弟兄中最小的一个做的便是为我做。”玛窦所属的教会团体所听到的讯息便是在贫穷无靠的人中,有耶稣基督的临在,因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便是为耶稣基督所做,关心他们便是关心耶稣基督。这个教会团体如此认真的遵守耶稣的教诲,尽力帮助贫穷无靠的人,以至于他们自己在生活的需要上有了匮乏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我们现在根据这种背景中来看有关[忧虑]地那段圣经,它表达出这个信仰团体如此彻底的实行耶稣的讯息,虽然目前在基本生活上都有了困难,但是不要忧虑,不要分心,因为天主是绝对的天主,是神圣的天主,世间的一切生活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叫人分心忧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人面对这样一位天主所给予的讯息时,人要作彻底的抉择,即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应阻碍人将天主放在首要地位上,这便显示出天主的绝对性。
今天我们常说世上的一切事物并不阻碍天国的来临,我们能一面接近世物,一面利用他们实现天国的来临。天主与世间的一切事物并非保持对立的地位,当人接受天主讯息时并非一定要恼恨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等但是,我们要承认在耶稣的语言中常常采取某种对立的方式。现代言语中我们常说人可通过人或物而接近天主,事实上是可能的。但是耶稣的言语中常采取一种对立方式,这种对立方式是东方人喜欢采用的,当他们要表达某种重要性时,常采用对立方式。我个人认为,在这段福音中,耶稣一方面采取东方人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也说明在他意识中的阿爸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独一无二。在他的意识中,天主就是天主,物就是物,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分辨清楚。因此,在他的表达中常常将彻底性直接的指出来,而不像我们用另外方式表达,这也更显示出耶稣意识中的天主是神圣且唯一无二,其他的人或物在天主前居于次要地位。
由于天主是神圣的,因此,当人作抉择时必须持以坚决的态度,不可动摇,并要全力以赴。在路加福音中(路九59-62)耶稣对那位要跟随他的人说:“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这表示人应坚决的跟随他。那人对耶稣说:“让我先去与家人告别”这句话与古经的厄利叟与厄利亚二人的对话相同(列上十九20-21)。圣史路加可能藉用这句话说明在新时代中是要以坚决的态度跟随耶稣的,与家人告别是不适宜于天主之国的。凡跟随耶稣的人不应当手扶着犁而转头向后看。
最后要提到的是信赖的抉择,天国来临不在于人的力量,而是来自天主的能力。人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使天国来临,人所能做到的是在祈祷中耐心等待天国之来临。
玛十八1-4论及天国中谁最大,耶稣说:若不变成小孩便不能进入天国。圣经中对小孩的看法与我们一般人对小孩的看法不同,今天我们常说孩子们是纯洁、可爱、无暇的。一般人认为耶稣说人要变成小孩才能进入天国,是指人要变成如同孩子一般的天真无暇纯洁可爱才能进入天国。虽然并不完全错误,但是耶稣在圣经中所指的并非如此。圣经所指的孩子是指他们在天主面前是无能的,此段福音是指人面对天国之来临是无能为力的。人面对天国来临时,该如同孩子一样毫无能力,只能以信赖之心等待天国的来临,并相信它一定会来临。
虽然我们必须以信赖的心去等待天国来临,但是,一旦当天国来临时,我们使仍要彻底的,坚决地去接受它,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耶稣要人以这种在这种态度去接纳天国的来临呢?其实,若我们进入耶稣自己的生命中,我们能了解,所谓天国便是耶稣自己最后对天主父的意识,他经验到天主是他的父。所谓宣讲天国的喜讯便是将意识中的父讲给别人听。在他宣讲父时,他常是立刻。通过福音的字句,我们能感到耶稣常生活在立刻中,他常要将生活于他内的父立刻显示给人。
谷一21-39的记载描写了耶稣如何度安息日,由此可知耶稣宣讲天国的立刻态度是怎样的。福音作者在21节及29节分别用了[一到]安息日[一出]会堂,表示耶稣极为忙碌。32节描述许多人来到他那里,表示耶稣有许多事要做,第二天耶稣又到另一村庄去宣讲福音。当耶稣要求我们对天主的事要立刻做时,让我们先看他自己生活中的立刻。他知道父是完全自由的,是不能控制的,因此,他要立刻向别人宣讲父。要求我们做彻底的抉择,因为他自己已如此做了。当耶稣严厉指责人时,常常是牵涉天父的计划若有人要破坏天父的计划,或将他由天父的计划中拉出来时,他常常显出严厉的态度,及他自己彻底的抉择。例如伯多禄劝阻耶稣到耶路撒冷时,他便显出自己彻底的态度,并严历地指责伯多禄。耶稣之所以如此指责伯多禄是因为他知道天父的神圣性及唯一无二性。当父的计划受到阻碍时,他便显出自己的彻底性,并极严历的发怒。
路九51里,作者描述耶稣坚决的态度,他坚决的面向耶路撒冷走去。作者刻意用此种坚决的字句,其目的是要说明凡是属于天国来临的事,耶稣都坚决的全力以赴。在路加的描述中,会有许多次用这类坚决的字句表示耶稣的态度,但是在耶稣这种坚决态度之后,他对天国的来临也抱以完全信赖的态度,在面对天国来临这件事上,耶稣完全显露出孩子无能为力的态度。因此,对最后日子的来临,他表示无人知道,天使不知道,从子也不知道,因为这是属于父的事,他只能谦逊的等待。当雅各伯及若望的母亲请求让他的儿子分别坐在他左右两旁时,他回答说这是天父的事,不是他能决定的。这完全是孩子的态度,当他临终时,他如同孩子般将自己的灵魂交在父的手中,他如同我们一样等待天国的来临,因此,在祈祷中他也说:“愿你的国来临”人所等待的是天父主动的决定一切。
让我们在生活与祈祷中去体验耶稣的感觉,即是去体验耶稣所体验到的天父。若要将我们对天父的体验表现于生活中,我们便要有立刻,彻底及坚决的态度来面对及接受天国的来临。
3油及明智者(玛二十五1-13)
这个比喻给人的印象是五位醒悟的童女及五个昏睡的童女,其实在这比喻中十位童女都睡着了,此比喻的原意并非有关醒悟及昏睡的,第十三节是福音作者加上的,此比喻的重点是人在五位明智童女带灯亦带油,另五位,糊涂的童女却只带灯未带油。
在这比喻中油所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些圣经学家根据犹太经师的著作,主张油所象征的是人的功绩。若根据这种解释,则表示在天国来临时,这些童女以她们圣善的生活去与新郎共赴婚宴。糊涂的童女在她们生活中毫无功绩可言,因而当天国来临时却被拒于门外,教会内无数的圣人圣女都如同这些明智的女,以他们一生圣善的生活来迎接主基督,当他们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时,他们能欢欣的与新郎共赴婚宴。
会士们恒心的生活于修道生活中,他们藉着外在的修道生活,在自己内心中寻找天主,耶稣要求我们以彻底坚决的态度接受天国的来临,这种态度便在恒常不懈的修道精神中表现出来,因为天主是最神圣的是唯一无二的。
所谓度修道生活便是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恒心至死寻找天主,其他各种皆属次要。这也是耶稣在福音中要人坚决等待天主的意义,修会生活中恒心至死便是要将寻求天主的面貌显示出来。
4倾听与接受(路八10-15,,19-21)
把这两段圣经放在一起的理由是:一藉种子的比喻将以上各篇道理作一总结。二提出圣母玛利亚为我们接受天国来临的标准。
根据福音批判家的主张,路八10-15可能不是出于耶稣之口,虽然如此,初期教会仍常用它来解释耶稣所讲的撒种的比喻,有些种子撒在路旁,有些撒在石头地上,撒在荆棘中。由于初期教会后来发现天主圣道传播出去后,并未在一切人的生命中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他们以这比喻为注解,希望凡读这段福音的人,藉着这注解而有所警惕。
为什么耶稣的喜讯未能在所有人的生命中产生效果呢?有三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用上述的基本条件来予以说明。
有些人缺少最基本的条件,天主的话不能在他们生活中产生效果。有些人缺少相信的条件,即是听了天主的话而无法相信的,天主的话便在他身上产生效果,相信天主的喜讯带给他新的未来,新的可能,有些没有根的人,听了天主的话后,一时高兴,但是不久便忘了。所谓无根便是没有彻底的跟随耶稣基督。根是种在土里的,跟随基督的人也要将他全部生命种在基督内,这种人是有根的。这里所指无根之人,便是指最后与基督脱离关系的人,那些因各种挂虑而没有接受天主喜讯的人是指他们听了耶稣的宣讲而没有悔改的人,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所挂虑的狐朋狗友是世间的财物,原有的价值观仍留在他们生命中,因此,天主之国仍不能进入他们的生命中而产生效果。
最后是那以诚实的心接受天主喜讯的,并保存起来而结出丰富果实的人。这一个在玛窦福音及马尔谷福音都出现过的比喻。路加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目的是要与下一段有关圣母玛利亚的记载联在一起,此处所说的好地是指以诚实的心,以虔诚的态度接受天主的话并保存起来的人。
耶稣在群众之前,分开称赞了听了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他们都是他的母亲,他的兄弟姐妹。在耶稣这句话中明显表示圣母玛利亚不仅是他血肉的母亲,在救恩的大事上,她也是母亲,因为是一块好地,她听了天主的话并实行出来,在救恩的平面上,她是耶稣的母亲。路加如此编写的目的便是要要向我们指出圣母玛利亚是一块好地,她是众人的模范。这也是路加描叙圣母的特殊之处。
在福音及宗徒大事录中,圣史路加很清楚的指出圣母玛利亚接受天国讯息,聆听天主圣言并确切实行的态度。在路加福音第一及第二章中,他将圣母玛利亚指出来,他所描写的圣母玛利亚承行上主旨意的婢女,她让天主的话落在她这一块好地里,究竟路加笔下的描述的圣母玛利亚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首先她是一位信从福音的人,从依撒伯尔称赞圣母的话可了解这点,她说:“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话是天主的福音,是种子,她相信了天主的话。圣母领报之后,在她生命中有新的价值观,她所唱的:“我的灵魂颂扬上主”便表示了她的新价值观。这一首赞颂歌曲在历史上给予我们新价值观,新意义,新肯定。我们在历史中,在个人生命中所着重的是高位、权势,而圣母玛利亚在这首赞颂歌中唱出了新的价值观,即是天主所垂怜所照顾的是谦卑的人,天主的智慧并非人的智慧,他的救恩史中有自己的方向,即是谦卑的人得到高位,无能的人受到支持,因此,我们可以说圣母玛利亚在领报之后,她仍然有所转变,即是她对救恩史有很深的看法,她更了解天主如何对待人。若望福音中明显的记载圣母玛利亚跟随耶稣基督直到十字架下,从宗徒大事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初期教会里,这一个经历耶稣基督死亡与复活的团体的中心人物便是玛利亚,她与他们共同期待圣神降临,亦可说彻底的跟随耶稣。
路加讲完撒种的比喻之后,将圣母提出来,是要说明她是我们的标准,天主之国在她完全产生作用,她从福音,她有了新价值观,她是教会的标准与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