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会晤基督

第四天


1.传播真理的圣神(若十六12-15)
耶稣在晚餐厅向宗徒许下要派遣真理之神来,此真理之神导致我们进入真理。
耶稣是新时代的开始,此新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古经上所说的圣神的充沛,路加福音也强调在耶稣生命中充满了圣神,圣母玛利亚因圣神怀孕了耶稣,当他正式开始传播福音时,圣神以鸽子形象临于他身上,耶稣一开始宣讲天国讯息时,他说上主的神临于身上。因此,我们可说圣神充沛是耶稣时代的标记。教会时代是耶稣时代的生长,因此教会时代的标记亦应是圣神的充沛,这点在宗徒大事录是已可看出。
若望福音第三章曾叙述圣神毫无限量的在耶稣身上,由此可知,耶稣生命中充满了圣神,故此,教会以及基督徒的特点便是我们所领受的圣神。
圣神究竟是谁?基督徒所信仰的天主是多元的天主而还是虚构的天主,即是天主内在的生活是多元性的,我们所相信的是父、子、神的三位一体的天主,天主父的一个奥秘,他生活在不可探测的中,是高不可攀的,若我们的信仰只有天主父,则人类与天主是绝不能有所来往,但是,在我们相信的天主中还有子,他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的标记,他与人类同居共处,天主父超越人类,天主子与人类同在,则天主圣神又是什么呢?他在我们生命中,他在我们内,就因此,我们才能与天主有所来往。人与天主来往并非藉自己的能力,而是靠天主主动的与人交往,因此,我们可以说由于圣神在我们内推动我们,我们才能说:“阿爸,父呀!”换言之,我们在圣神内才能与居于无限奥秘的天主父有所来往,圣神是我们与天主父交往的媒介,任何受造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来往,只有天主才能使人与他直接来往,圣神也是天主,所以他能使人与天主直接来往,
我们也是在圣神内接近耶稣基督,诚如圣保禄所说的,以前我们只按照人的方式认识耶稣基督,而现在却在圣神内认识他,耶稣自己也说他要派遣圣神来使我们认识真理,但是若在我们内无圣神,则我们便无法进入真理之中,更不能接近耶稣基督。
对于圣经的了解也应藉圣神的默启。在基督徒生命中似乎对圣神的重要性强调的不够,在我们生命中对圣神的作用,体验得不够,也肯定得不够,若无天主圣神的默启,则天主父为我们只是一个名字,我们不可能与他来往,若无天主圣神的默启,耶稣为我们只是历史上的人物,而还是一位生活于我们中间的主,若无天主圣神,圣经为我们只是一堆文字,而还是生命之言,在天主圣神内,我们能理解真理,接纳真理。其实圣神常在我内,与我合成一体,诚如圣奥斯定所说:“他接近我,比我更接近我自己。”虽然我们不是天主圣神,但是我们与他合成一体,若我们与圣神结合为一,我们只有在圣神内才能明白天主的事理。
因此,我可以说,若我们在教会训导当局发布的训言中,在教会神长的指示中,在修会团体长上的劝戒中,找不出任何有着天主的旨意,有着信仰的真理,有关生命的意义,则这些话对我们而言均无意义。其实,若无天主圣神的默启,教会的训言、指示、劝戒对我们而言均无意义可言。
此处所说的我是在圣神内的我,因为一切的默启是要在我内,通过我的体验,经过我自己的肯定之后,才能在我生命中产生作用。
我们如何保证天主圣神藉着我们的经验及肯定而显示出天主的旨意呢?这便是所谓分辨神类的问题。若圣神确实在我内,我便可以说这些体验,这些肯定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认为某些话或某些事是有意义的。由于圣神居于基督徒心中,他们才能体验到天主,才能肯定生命真实的意义。其实只有天主使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天主,何处有天主,
我们都属于教会团体,或属于修会团体,教会或修会常为我们做些分辨,但是若圣神不居于我们心中,我也无法认出教会或修会的分辨与体验。
基督徒最大的恩惠便是天主所赐圣神,在这一个最大恩惠之下,其它地一切才能被称为恩惠,也只有在圣神内方能体验到这大恩惠,我们要虔心求天主赐给我们这一大恩惠,有了这恩惠之后,我们才能会晤基督,藉着他的语言,我们才能进入真理,在我们内心中有对真理的肯定及信从,我们了能在真理中行动,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而改变。
一、    耶稣教人服从
在天主经中,耶稣祈求天父的国一天一天来临,最后完全来到。接下去,耶稣求天父的旨意承行,天国在我们中具体的实现,便在于他的旨意承行。天父的旨意的实现,便是在于我们对他的服从。
现在我要说明耶稣的服从包括什么内涵。基督徒的服从包括那些经验。
一 旧约中的服从天主
玛窦福音中对法利赛人的描写给予我们极深的影响,使我们对旧约的法律很难真正了解其含意、后来,由于保禄反对犹太主义,他对犹太法律有强烈的批判。因此,使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一提到古经中的法律时,不免想到它的外在化,想到它只注重文字。但是若我们真正进入旧约中,我们会发现犹太宗教里服从天主的正统性,呈现出其神圣的一面。
古经中的天主法律对犹太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为了要了解犹太人看重法律,最好的方法便是将旧约与新约作一比较。新约中耶稣对基督徒的重要性先于旧约中法律对犹太人的重要性,我们今天在新约时代所注意的是耶稣降生为人,而犹太人在旧约时代所注意的是法律。
圣咏一进一十九首指出天主的诫命、天主的旨意、天主的睿智、天主的法律。等。由这首圣咏可看出法律是犹太人的生命。现在我们要问他们服从天主的法律是如何的。我们应将他们的服从放在盟约的背景中来看,天主与以色列民族订约是表示他对他们的照顾与领导,因此他们为了要接受天主的领导必须服从及遵行盟约是的诫命,根据盟约的经验,犹太民族遵行诫命。
那么犹太人的盟约经验是如何的呢?盟约是建立在与天主内在的关系上的。天主对以色列人民说:“你是我的子民,我是你们的天主”!基于这种内在的关系,他们遵守诫命因此可说,守诫命是建立在内在的经验上。因为他们经验到天主如何关心他们,如何带领他们,所以,他们要实行天主的诫命。
由此可知,古经中犹太人遵守法律并非只在外表文字上,实在出于内在的经验。例如圣咏一进一十九篇中常出现对上主规约诫命喜爱的字句。我们亦可提出申命纪中的例子来证明上述的情形。申命纪可说是旧约中的第四福音,第四福音将前三部福音内在化,更进入内心的经验中去体味过去的事。诚如申命纪中所说天主的诫命就在人们心中,就在人们口中。另一处又记载要接待外邦人,因为他们曾在埃及游荡过,接受过外邦人的接待(参申十17-19)。根据过去在异地接受外邦人接待的经验而体味一天主如何照顾他们。因此,现在他们也要照顾外邦人。
新约中最伟大的人物――圣母玛利亚也是在旧约的背景中接受教导而长大的,她早已准备好如何去接受救主耶稣的来临,她已培养接受天主旨意的积极态度。
然而旧约法律在时间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弊端,而造成日后的法利赛人只注重文字而忽略精神的情况。
二 耶稣服从天父
由若望福音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耶稣服从天父不是在某些事情上,而是以他全部生命来服从天父,诚如他自己说,他的食粮便是承行天父的旨意,他以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天父的旨意。
那么耶稣承行天父旨意时的内在经验是如何呢?由于他对父的爱,他要以自己的言语及行动将这位父启示给人,这便是他的服从。他服从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11)希腊字中有关服从有两个不同的字:一个指奴隶性的服从,必须要用武力,强迫他服从,另一个是指以爱,以自由的心来答复天主的服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服从是建立在他内在对父的爱的经验上,建立在他的内心深度的自由上。耶稣的服从并不是外在的服从天父的每条诫命,由于他内在经验到父与他同在,经验到父与他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流露到的他生命中,表现在他的言行上,这便是他的服从、。
在服从的经验中并非没有牺牲、痛苦,斐二6-11中清楚的描述在他答复天父的旨意时有牺牲、有痛苦、有十字架,而在这种痛苦的经验里将他对父的爱表现出来。
三 基督徒的服从天主
耶稣基督的服从应作为基督徒服从的模范。在新经中我们没有一套如同古经中梅瑟诫命的成文法律。我们可以举出保禄书信作为标准。圣保禄的书信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道理,或称为信仰经验,另一部分为实际作法,新经中基督徒伦理时常注重该遵行现在已有的信仰经验中的规定,例如,今天我们已体验到天主是如何的天主,则我们便该按照自己的体验去做,这是在新经中基督徒服从的基本内容,在其中没有一套文字法律,所有的只是一些生活行动的指南,亦即是给我们一种行动方向、
玛窦福音中第五章中山中圣训给予基督徒服从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耶稣说若我们的义德不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一定不能进入天国(玛五20)。此处的义德不是人世间的公平、正义,而是指在救恩史中等待救恩的来临。若在新时代中,我们心中对救恩来临的等待不超过经师及法利赛人的等待,则我们便不能进入天国。在救恩来临的新约时代,我们要按照耶稣所指出的方向去做,不是按照文字的规定去做,而是如何按照这指南去做。
这指南的内在经验又是什么呢?我们的内在经验又是什么呢?即是我们应当如同天父一样的成全。我们在这新约时代应该体验天主如何对待一切,如何教导我们对待自己,则我们也要如同天主一样对对待一切,我们要爱仇,是因为我们经验到天主如何宽恕了我们,爱了我们,在这种内在经验中,我们会为自己的仇人祈祷,会善待别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新约中服从天主的特点不在于一套有系统的法律,而在于内心体验天主父如何对待万事万物。根据这经验,再来看福音的指南,按照这些指南去生活。正如耶稣遵守父的命令而存在于爱中,同样若我们遵守耶稣的命令也必存在于爱中,除非我们内心存在于耶稣的爱内,否则我们不可能真正服从天主。
上述种种是新约伦理学精华之所在,新经中表示人可在圣神的推动下做一切事,此处精神早已出现在旧约之中,正如厄则克耳先知说的:“我还要给他们一颗新心,在你们五内放下新的精神,从你们凶恶肉躯上取去铁石的心,给你们换上一颗血肉的心……我要将我的神放在你们五内,使你们遵守我的规律,恪守我的诫命”(则卅六:26)
此时的规律及诫命并非加在我们身上的文字,而是内心中的圣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约时代中基督徒的服从天主是以耶稣基督为模范,由他的生命中看到服从的真谛是什么,不过,在这种解释之下,我们并不是要否认教会的法律,修会的规矩有存在的必要,此二者均有存在的必要并有其作用,原则上,教会法律及修会规矩不该是恐哧我们的外在文字,它们应该是我们待人处世的指南,我们以它来作我们内心状况的标准,是否我们行为动机是受圣神的推动。若法律是教会立定的,则是在圣神推动下立定的,若规矩是修会制定的,则也是在修会神恩之下制定的这一切法律及规矩并非要对我们施以压力,以它们作为参考,作为比较罢了,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内心中要肯定天主在这件事上对我们的要求为何。
四 基督徒团体的服从天主
上述基督徒的伦理,并非只为部分的基督徒,而是为全部基督徒。以上的讲解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教会给予信友的教导及训练不够,因而造成目前教会中许多基督徒只在于守某些规条而已,这不是新约的精神,因为新约的精神要求人由内心体验到天主的救恩,而去生活。现在我们看基督徒团体应如何服从天主。
首先,由一个最基本的基督徒家庭来看服从天主,我们不要认为在家庭中服从天主不是他们内心中重要的事,这是不对的。因为家庭中的成员也念:“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于人间如同在天上”,因此,他们的家庭也要成为奉行天主旨意的家庭,他们要认真的度家庭生活,就连一家之长也不能为所欲为,他应该由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去体验福音的指南,如何将福音的训示实行于家庭生活中,这便是以家庭生活服从耶稣基督。他们要按照家庭的结构在生活中为人认真的服从天主。
基督徒的服从也应该完全实现在司铎团体里。这一团体有其特殊结构,主教是团体的首领,团体的职务是对外传布福音,对内执行各种牧灵工作,并要与世界各地的司铎团体联合一致。这个团体应该通过内在的经验一起共同探讨努力的方向及工作的方针,最后在主教领导之下作决定,因为主教是司铎团体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与主教一起体验基督的爱及发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需要。
修会团体中的服从并非高于一般人,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召努力达到成全的圣德,所谓修会团体是指在教会中有一群人愿意在他们团体生活形式上将教会服从天主的一面显示在会士的三愿生活中,因此,修会在教会中的服从并非等级高,而是特殊的作用,其目的是要将福音中的服从以有形可见的方式表现于教会生活中,最明显的标记便是会士所发的服从愿,是会士将自己的自我肯定放在一旁,将自己对事情的决定放在一旁,而通过一些兄弟姐妹的分辨及团体经验来决定如何具体的在那些事情上服从天主。这种修会团体的服从具有教会性,即是在教会面前,他们不再将自我肯定作为生活的标准,他们公开誓发此愿,故称为标记。
通过兄弟姐妹的共同分辨并非排除修会长上的职位,一切的分辨最后在长上的决定中具体化,并要他们以行动服从天主,这是度福音生活的团体,以其整个行动来服从天主。
让我们注视基督,聆听基督,愿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中,在教会里跟随他的人将对天主的服从内在化,愿在基督徒的自由中,在圣神领导之下服从天主,只有这种服从才能显出天主子女的尊严。文字叫人死,精神使人活,按照文字的规定行事是无法显出基督徒的特点及天主子女的自由的。
2.司祭与祭品(若十九5-27)
耶稣的一生都在承行父的旨意,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他服从的高峰,在希伯来书信上说他学习了服从。使我们惊讶的是他也要学习服从,他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学习服从,
耶稣受难前在山园向天父恳切祈求,天父给予的答复并非免除这一苦杯,而是他学习了服从,这一个服从的过程在祈祷中完成了。
十字架上的服从是一种祭献。所谓祭献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在祭品上的人的奉献与神的接纳沟通,祭献也是人与神在所奉献之祭品上相遇。耶稣全心的服从将自己作为祭献,事实上,他的祭献是宣扬天国的后果,因为他知道在犹太人的环境中,假如他要彻底的宣扬天国,假如他要忠实于所宣讲的天父,则必定会有如此的后果。但是耶稣坚持到底,宣扬天国的福音,最后终于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学习了服从一直服从到死,悬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曾经宣讲天国的福音,由于宣讲天国福音,他遭受如此的死亡,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不仅是司祭,并且也是祭品,在这祭品上,天主与人类沟通。
由于耶稣的服从,他成为一切跟随他的人的永恒得救根源,换言之,耶稣的服从成为所有基督徒服从的模范,从此之后,基督徒都应成为服从天主的人,其服从的内容及形态应与基督的服从相似。在罗十二1-12中保禄要求罗马人献上自己的身体作为圣洁、生活、悦乐天主的祭品。其目的是要我们能分辨何者为悦乐天主的事,何者为善事,何者为天主旨意,何者为成全的事,因此,将服从天主与使我们成为天主的祭品二者联合一起,耶稣为服从天父而将自己的身体当作祭品,若我们要悦乐天主,也应献上自己的身体当成祭品,如何才能知道父的。因此,基督徒的服从是与基督的服从相连的,他是我们的模范。
会士的服从是将自己的身体做为祭品,那么修会生活的服从在何种意义下是一种标记性的祭品呢?人的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本身并无什么不对,因为有自我肯定人才会尊重自己,开放自己,但是在有罪的具体环境中,人的自我肯定常常变为自我束缚,即是过度的自我肯定而使自己成为中心,世界上其他事物的价值及意义都由自我的中心来肯定,来观看,来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性的基本需要已成为束缚,使人失去自由,别人对他而言,只是成为满足他自我束缚的而已。
自我肯定成为束缚的现象在社会上是层出不穷的,而度修会生活的会士却不同,他们愿意在一个度福音生活的团体里得到心灵的自由,也愿意将这自我肯定的基本需要当成祭品奉献出来,然而,究竟为何他们要如此做呢?其目的是要在一个团体中,在服从愿的形式下,不仅要除去此种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人,愿意牺牲这种基本不需要,他们藉着这种标记向四周的人宣布自我肯定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天主的计划,天主的救恩,及天国的来临。凡发服从愿的会士是以有形的生活方式向世人说明天国来临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做这种奉献,愿通过修会团体的生活方式而使人体验到天国来临。
每一个祭献不仅是为天主,而且也具有教会性,使人体验到她是一个献于天主的身体,
由于人的自我中心成为一种束缚,四周的人成为满足自我中心的工具,在一个修会团体中,誓发服从愿,其目的是要除掉这种束缚之后能更自由、更安心的为四周的人服务。
将耶稣的服从完全实现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是圣母玛利亚,她完全将耶稣的服从放在她的生命中。这不是我们后代杜撰的,而是明确的记载于福音中。教宗保禄六世在一篇关于圣母敬礼的文告中向当代的女性表示,我们不要根据某一些时代的看法,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毫无自己的主见,很温顺的随从他人。现代的女性并不将这种典型作为自己的模范,今天女性的标准是一位勇敢、负责、能承担痛苦的女性。这些特质我们能在圣母玛利亚身上看到。但是,在福音中,究竟圣母的图象是如何的呢?当她领报时,她慷慨的向天使说愿天主的旨意承行在她身上,在路加福音中多次记载她是一位实行天主旨意的人,在若望福音的描述中,当耶稣身悬十字架上时,圣母立于十字架下,她也与参与这个祭献,她以母亲的心怀与她有爱子一起作此奉献。她在领报时的服从一直使她走到十字架下参与耶稣的服从。因此,若望记载由那天起,这位弟子把她接到自己家中,亦即是将她接到教会里,接到教会的生活中
让我们也将圣母迎接到我们心中,亦即是将她接到教会里,如同她一样度一个真实的,以自由的心服从天主的生活。
二、    待人之道
在对照福音中,耶稣的言语中很少用爱字,但是在圣保禄书信及若望福音中则常可见到爱字,在耶稣的生命中,有些事情他并不用言语教导我们,而是以身教及具体的行动教导我们。而若望及保禄二人对耶稣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对信仰有更深的反省之后,才将爱字用在耶稣的生命中及基督徒的生活中。
何谓爱人?究竟爱谁?在耶稣的言语中并未提到博爱,耶稣所说的爱别人是指爱近人,并非爱天下所有之人,亦不是墨子所说的兼爱。其实,若说爱天下所有的人是很容易的,我们可以坐在自己的房间内,心里想着世界各地的人,但是我们并不能真正去爱他们,但是耶稣所说的爱近人却是具体可行的了。那么耶稣在何种情况中讲了爱近人的道理呢?
在慈爱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中(路10:25-37)明显讲到爱天主及爱近人,(路十25-28;29-37)在马尔谷及玛窦福音中均有类似的思想出现,但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只出现在路加福音中,这一个比喻对今天的司铎及会士有很大的劝戒,天主屡次表明他要的是仁慈而非祭献。但是在比喻中的司祭及肋未人身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祭献而无仁慈,因为他们由耶路撒冷下来,表示他们圣殿的职务已尽好,他们可以平平安安的,走过这位受伤者而不停下来看看他。其实在这里常常的向及肋未人暗示,不要认为尽好了自己圣殿中的职务,遵守了一切法律的规定便能一个受伤的人,天主所要的是仁慈与怜悯,一切祭献若不带有仁慈怜悯,则毫无价值可言,这比喻中第三部分是问究竟谁是我的近人,或许我们会说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是我的近人,而犹太人认为同一民族的人是他们的近人,这位法学士发问的立场便在于此,而耶稣回答时并不由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或犹太人的立场来答复,耶稣是由这拉受伤者的角度来看谁是近人,因此,在耶稣的答复中暗示凡此时此刻陷于急需中的便是我的近人,其实,耶稣的答复已经将人的观点转变了,我们不再问谁是我的近人,而是在我们四周中有需要的人便是我们的近人,爱近人,便是爱这些有需要的人。
爱近人与独身生活有何关系?独身生活的目的为何?贞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性相吸是人性中基本的需要,人需要自我肯定,人需要生活有人群中,人需要与别人交往。在人生中有许多需要基本上是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在有罪的世界中,人常常将需要变为束缚,有时会变为控制别人,支配别人,或相反的,便是俯伏于某人足下,朝拜他,换言之,人或者将别人视为偶像,或者将人当成工具,这便是在有罪的世界中与人的交往常常造成这种情况。
人需要他人的情况更的出现在男女之间的关系上,但是在我们信仰中并不对这种男女相互需要的情况抱以悲观的态度,因为这是存在于人性内的事实。但是,不可否认的,在今天世界上,男女之间的需要不断变成为一种束缚,即是在正常婚姻关系之外,男女之间不正常的性关系,都成为满足对方的工具,彼此都成为不自由的人。由此可见,在有罪的环境中,正常的需要成为约束。
在这种人的需要、束缚、不自由的情况中,我们才能理解独身的贞洁的目的究竟为何?
以信仰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独身贞洁愿是为效法耶稣、效法圣母玛利亚。但是,另一方面,发独身贞洁愿的人是要将这一个可以成为束缚的需要奉献出来,而使自己基本上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也可以导致人与人交往上的自由。那么自由是为什么呢?其实自由未世性的意义,正如保禄宗徒所说不婚不嫁的人是为天国的来临。自由的另一个意义是教会性的,即是独身的人能很自由的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能很自由的进入每人的生命中,而去上婚姻生活的人,由于有婚约在身,却不能毫无保留的帮助四周的人。由此可见,爱近人与独身贞洁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耶稣在福音中告诉我们所谓爱便是服务,若望福音十三中,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已明显的表示爱便是服务,他爱他的门徒到底,这种爱表现在他为他们洗脚的行动上。洗脚本是仆人所做的事,因此,耶稣已将爱及服务连在了一起。
今天我们常讲服务,而一位基督徒该如何在他的服务中显出基督的面貌呢?如何说明基督徒的服务便是爱别人呢?我们必须进入圣经中作一些分析,因为服务一词在新经中极为重要,教会中的任何职务都称为服务,例如为圣言服务、为弟兄服务、为教会团体服务等。那么为何新经时代中的教会团体如此爱用此一名词呢?在对四部福音作过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服务一词若还是耶稣亲自用过,至少也代表他在世生活,而他给予人的印象亦是如此,因为,若四部福音共同描述某事,则以批判者的眼光来看,这事为初期教会必极为重要的,并且这事很可能是耶稣自己讲过的,或是他亲自做过的。在四部福音中都提到服务,若十三1-14虽然未用服务一词但是服务的行为却表现出来。路加福音中耶稣说他为服事人而来,而非受人服事,(路廿二24-27)这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说的。在玛窦及马尔谷福音,服务一词出现在雅各伯兄弟要求坐在耶稣左右边的事上,耶稣在这时便说人子来是为服事别人,而不是接受别人的服事,(谷十42-45,玛廿二25-28)耶稣将他自己的服务与交出自己的生命为众人做赎价连在一起。
总之,在看完四部福音中对服务的描述后,我们可以知道耶稣的服务常与他自己的死亡连在一起,这表示耶稣确实是一位服务的人,他服务的最高峰是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为大众作赎价,便是交出自己的生命。
基督徒认为爱便是服务,那么是怎样的服务呢?我们应该以耶稣的服务作为我们服务的标准,作为我们服务的根源,即是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为别人服务便要多多少少牺牲自己一些时间或精力或其他等,而时间、精力或其他,这些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基本上来说,基督徒的服务也是多多少少交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的服务不是要求别人来服事我们,不存任何目的,不加给别人压力,只是单纯的服务他人,这才是爱,因为爱是交付自己而不是要求回报。
3.最大的诫命(谷十二28-34)
马尔谷将这段福音放在耶稣与经师讨论诫命的上下文中,首先在其中有一句话是:“远超过全燔祭及牺牲”,这是圣经中很长久的传统,即是天主喜欢仁爱胜过牺牲。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经师所回答的话几乎与耶稣的话相同,而耶稣却表示他离天国不远了。这句话可能是作者加上的,为表示这位经师尚未完全认识耶稣。
在这段福音中提出两条诫命,爱天主、爱人,此两条诫命在天国来临的背景中不能分开,假如天国喜讯是天主进入人的生命中,便是将人的历史作为天主的历史,天主参与人的历史,由此可知爱天主与爱人是不可能分开的,因为人的历史便是天主的历史,人是天主所关心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不可能在两条诫命中取其一,即是不可能不爱人而爱天主,因为人是天主所关心的对象。综上所述,这两条诫命在耶稣的喜讯中结合为一,在喜讯中,人已进入天主所关心的层面上。虽然两条诫命结合为一,但是天主是天主,人是人,爱天主不等于爱人,爱人也不等于爱天主,爱天主总是首要的,他应当是第一的。其实,若天主不是第一。人什么都不是。因为,假如天主不是第一,人便要去找一个第一,他可能找一些偶像作为第一,有些人的第一是金钱,有些人的第一是名利,若人将偶像作为第一,天主并未受到损失,他仍然是天主,受到最大损失的仍然是人,例如将金钱、名利作为偶像的人总将其他的人或物视为达到他的偶像的工具,此时,基本上他已不能爱人了,由此可知,将天主作为第一,为爱别人是何等重要,若人不将天主作为第一,亦不能真正爱人。
因此,凡全心、全意爱天主的人,亦能全心、全力、全意爱人。凡将天主视为第一的人,亦能重视其他的人。相反的,若不能将天主视为第一,则其他的人或者成为我的工具或者成为我的奴隶。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人类救主》通谕中第三章提到:基督是教会的唯一道路,人是教会的道路,前者是若望福音中的话,后者是教宗本人的话。今天在许多场合中我们常听到后一句话。事实上,这两话是在救恩的背景中将人与天主的关系连接下来的,基督是教会的道路,其意义是说明基督的天人之间的中保,教会通过基督才能走到天父那里,所谓人是教会的道路是由于基督具体进入人的历史中,因此世上没有一人不在天主的救援计划之中,没有一人不包括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之中,教会的使命是基督的使命,因此她必须注意世上所有的人,向他们传报基督的救恩,所以人是教会的道路,教会应在人的道路上才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由上所述,我们可看出人如此的参与在天主生命之中,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人。今天在我们世界中常听到重视人权,提倡人权的高呼,这些人权的口号从人道立场为出发点。而教会却由圣经的立场,天国来临的立场,来讲人权,人是天主的肖像,是在耶稣生命中再受造的肖像。
4、天主的酬报(玛二十1-15)
在前面的道理中,我们已听了耶稣教导我们服从天主,教导我们爱人,由这些教导中我们发现基督徒的要求是极为彻底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在渐渐的成为基督徒,我们中无人敢说自己现在已经是基督徒了。因为,我们由耶稣的言语中可看出,基督徒是很高的理想,我们只能说自己正在走向此理想,而不能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已达到此理想。
听完耶稣的教训之后,我们不要因为基督徒高超的理想而有无能为力之感,现在提出的比喻就是要我们由家主对待工人的态度上,看到天主仁慈怜悯,此比喻所强调的不是我们做了多少,因为连最后的几个小时才来到的工人,也获得了天主仁慈怜悯的宽待及赏报。由此可见天主对辛勤工作的要求并不苛刻而是满怀仁慈怜悯。当然人还得工作。
其次,比喻无法将我们信仰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因为在此比喻中无论哪一小时进入葡萄园工作,终究还是人自己在工作,但是若我们进入圣经中来解释得救工作时,最后并不是我们某人在工作,而是天主通过我们在工作。
显然这又牵涉到一个神学上的问题,即是人的自由与天主的恩宠。虽然我们不在此讨论这类神学问题,但是在我们努力成为基督徒的过程中该有一种信仰上的平衡,即是人自己一方面要努力,一方面也要信赖天主,因为,毕竟还是天主在我们内工作,我们不是完全被动亦不是一切都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体验到天主在我内在这种体验下努力。
此比喻中有另一个思想与基督徒的爱,仁慈怜悯有关值得我们反省。早晨来的工人对家主的待遇不满,而发出怨言,当然这只是比喻,若今天在人群中真发生这种事,雇工与家主可能要发生争辩,但是,这比喻用在天主身上就不同了,天主愿意众人皆得救,将救恩赏赐给普世人类,而使人得救的方式则完全由天主决定,我们不能以人看法来制定天主使人得救的方法,一定要规定出别人得救方式与我的一样,或我的得救方式要与别人相同,这是超出人的范围的,因为基本上,得救是一种恩宠,是出自天主的赏赐,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无权发言的,因为这是属于天主的自由,人只能朝拜天主的自由奥秘,天主所赏赐而人永远无法了解的奥秘,人没有权利命令或支配天主的行动。
由此比喻,我们可以知道天主赐人救恩并不在我们所认为的公义的条件之下,他的自由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的限制,他超过一切公义。比喻中的工人以人间的正义来争辩,等于我们以人的公义来限制天主的自由行动。
藉着这比喻我们知道,我们信仰中的天主是仁慈怜悯的天主,他是超过人间公义的天主,人间的公义无法限制他的行动,他如何自由,如此将爱赏赐于人。
玛窦福音中说我们应如天父一般成全,亦即是说我们应如同天父一般慷慨,路加福音中用怜悯二字,亦即是白白赏赐的意思。凡经验到天主恩宠的人,对别人也应是如此,这便是福音对我们的要求,它使我们知道人与人的交往不可能只以公义来解决问题,其实若只以公义解决问题,最后常常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反而使问题更为复杂。唯有以福音的精神才能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以天主的怜悯及白白赏赐才能解决人的问题。
然而为什么公义不能解决问题呢?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人类中,在有罪的环境中公义无法解决问题。例如两个幼童争吵,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从公义立场上而言这应该完了,但是最后被打的一个总感到对方重重打了他,因而又回一手,于是二人便会越打越猛而不能停手,由此可知,公义不能解决问题,罪使人达不到公义。
其实成人也会如此,例如在我们团体中也常发生类似争执不下的情况,你讲一句,我也要讲一句,彼此不退让。人间的公义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以福音精神处理问题。我们所信众的福音是救援的福音,若我们怀有天主仁慈及白白赏赐的心,则在这种机会中,我们也会白白赏赐,即是我们不再争辩下去,或接纳这种情况。这不是消极的退让,保持表面平安即可,而其基本动机是因为我们相信白白赏赐的天主,他并不向人要求,他的慈爱、怜悯远远超过公义。如此的福音态度能解决问题,能成为相爱的团体,所谓爱便是互相担待。天主的仁慈及白白赏赐超越公义,使正义的生活成为爱的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人世间的生活上,若对一切得失常以公义标准时,则我们常处于苦痛中,常感到别人亏待了自己,常感到自己被人冷落,因为在有罪的人类环境中无法达到此种公义。那么,我们如何超过这些呢?天主的能力超过这一切,此外,只有当人以天主的仁慈怜悯来处理这一切时,他便能在内心效法天主的成全,并在内心经验到天国。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富于仁慈的天主》通谕中表示只有仁慈怜悯能促进人世间的公义,若无仁慈怜悯,亦无正义与公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