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会晤基督

第七天


 
1、  与他同死同生(罗6:3-10)
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中的逾越奥迹出现在耶稣身上,在历史的过程中,他死了,他也复活了,圣经的资料帮助我们回忆耶稣的死亡与复活,藉着回忆,让耶稣的死亡与复活的能力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不仅回忆耶稣的苦难,而且是藉着这种记忆,使我们现在就已经体验他的死亡与复活能力已经进入到我们生命中。
耶稣的死亡与复活的形式表现在圣事中,罗6:3-10中,以圣洗圣事表达耶稣的死亡与复活,然而圣体圣事更能表现这逾越奥迹,藉着圣事,死亡复活的耶稣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领受圣事时,耶稣的死亡与复活藉着圣事的象征真实的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天主的救恩藉圣事进入我们的生命中,但是天主要求我们藉着这恩宠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所改变。换言之,即是,在实际生活中死于旧我、死于罪恶,而活在基督的新生命中。这样死亡与复活的生命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以我们的自由,以我们的参与,将我们生命中属于肉欲的因素予以根除。而进入[灵]的境界,圣神自由的境界,这便是逾越奥迹。
一、             瞻仰耶稣苦难(路21:39-23:49)
我们称四福音中前三部福音为对观福音,因为这三部福音资料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做比较。有关耶稣的公开生活的资料是如此,有关耶稣的苦难的记载更是如此。
耶稣的苦难史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耶稣被捕,第二部分是司祭长审问,第三部分是比拉多审问,第四部分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虽然对观福音中的耶稣苦难史极为相信,但是,每部福音仍然有自己较为特殊的资料或记录,或在字句上略为不同。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每一位福音编写者有其特有的风格或观念,他愿意将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在这些资料上,换言之,他在资料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化上表达自己的观念或思想。要读者看出他要人特别注意的地方。
马尔谷愿意藉苦难记载要人感到惊讶,在惊讶中有信仰的反应。因此,马尔谷福音的用词简洁而强烈,使人念完之后能产生信仰回应。
玛窦福音的对象主要是犹太人,因此,作者的手法是要如何使犹太人相信耶稣完成了古经中先知预言,因而,由这些资料中,犹太人相信耶稣是默西亚。
部福音中较为细腻的是路加福音,作者以灵修立场来描述耶稣的苦难。使人由这些记载中看出这位爱我们的师傅为了我们的罪而遭受种种的酷刑拷打,最后悲痛的死在十字架,而激起跟随耶稣的意念。
在对观福音中,我只提出路加福音中有关耶稣苦难的特殊点。其目的是要我们知道路加在想什么?他愿意传达给我们什么经验?现在,我们由耶稣被捕开始讲:
耶稣被捕分为两段,首先是山园祈祷,其次是被捕。路加在山园祈祷的记载中特别注意的是耶稣的祈祷及他祈祷的态度,他的祈祷是如此的真诚、深切。由于路加注意灵修,他以灵修的笔法描述耶稣。因此,他将许多强烈的或人不愿意用来描写耶稣的字句都省略了。例如马尔谷福音的山园祈祷记载里用[惊惧][恐怖]来叙述耶稣的祈祷,这类的词句在路加福音的山园祈祷中看不到的。在路加福音的叙述中,他只要我们看我们的师傅,我们的主,而将[惊惧][恐怖]等这类的词句都免掉了。
三部福音中只有路加福音在山园祈祷的记载中提到天使显现。在圣经中,天使显现常是象征上天的答复,路加要在这里告诉我们,耶稣的祈祷获得父的答复,有天使的显现来加强他的力量。总之,作者要藉这段描述告诉我们祈祷是何等的重要。不仅如此,在路加福音中我们常可看到他描述耶稣的祈祷,总之,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是一个祈祷的人。
路加福音在山园祈祷中另一特点是叙述耶稣的汗如血珠滴在地上,这是作者要表示耶稣祈祷如此之深切,而导致这种生理现象。他愿意藉这些资料要我们有些反应。
发生在山园祈祷中的第二件事是耶稣被捕,四福音都分别记载这事,但是路加在这件简单的事上又提出了他的主题,要我们看看我们所爱主在面对这件事时所持的态度。首先是对犹达斯的反应,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没有对他说任何话,玛窦福音中耶稣只说;“朋友,你们到这里作什么?”路加福音却用很亲切的言语,要使犹达斯在最后关头觉悟他所做的是什么?作者用接近灵修的言语来描写这件事。
耶稣被捕时,伯多禄削下大司祭仆人的耳朵,四福音都记载此事,但是,唯有路加记载耶稣治好仆人的耳朵,这件事要我们看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耶稣仍然关心别人。
第二部份是司祭长审问,在马尔谷及玛窦的记载中有两次审问,在路加记载中却唯有一次审问,而我们的重点仍然放在路加福音中。
在这段记载中首先提出来的伯多禄背叛耶稣,四福音都记载此事,但是,描写却完全不一样,路加的记载要我们每人都承认自己是伯多禄,由于我们的软弱与无能才背叛了耶稣,而不是出于恶意而如此做的。马尔谷描写的伯多禄却不如此,他用很强烈的言语,例如[发誓][诅咒]等词句表示他不认识耶稣,而在路加福音中却没有这类的文词。路加在编写伯多禄背主的次序方面也有变化,玛窦、马尔谷记载伯多禄背主是在司祭长审判了耶稣之后,这表示他与司祭长站在一起,司祭长审判了耶稣之后,伯多禄也背叛了自己的老师。在路加福音中,司祭长的审问是在伯多禄背叛了耶稣之后,这表示他的背主与司祭长的审问是两回事――两件不相干的事,伯多禄背主出于他个人的软弱。由伯多禄背主之事的次序上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出路加要如何描写伯多禄,他要我们藉着伯多禄看到我们自己。
路加以极为感人的词句来描写伯多禄,伯多禄的觉悟及悔改是因为耶稣转过身来看了他一眼,路加福音中屡次用了[看了看]这类词句,表示我们所跟随的主在这种情况下很关心他的弟子们。一般而论,路加用很多富有情感的字句来描写伯多禄的悔改。,伯多禄觉悟后便[悽惨]的哭了起来。表示他的痛悔是如此之深。
路加以较为温和的言语来形容耶稣所受的凌辱,他将马尔谷所用的残酷凶狠的形容词全部删去,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深爱的主忍受非人的凌辱。
玛窦及马尔谷的记载中把[亵圣]的罪名加在耶稣身上,而路加却没有用,因为他要以庄严尊严的笔法来描写耶稣,所以,不将[亵圣]一词加在耶稣身上,耶稣是天主子,他绝不可能做出诋毁或侮辱天主的父的事,由此可看出,路加在描述方面的细腻之处。
第三部分,当耶稣接受审讯时,路加特别安排由比拉多口中四次说出耶稣是无罪的。一方面初期教会编写福音时愿意提及罗马人如何参与耶稣的苦难,另一方面,路加将这位无罪的耶稣放在我们面前,是要我们反躬自问究竟有罪的人是谁?其实是由于我们的罪导致耶稣的受审及被死刑。作者也要我们在耶稣的苦难中想起自己的罪过。
在耶稣受审的过程中,唯有路加记载耶稣被解送到黑落德面前,为何他特别注意这件事呢?其实,在这件事上路加所注意到的是咏第2首第2节――[世上列王群集一堂,诸候毕至聚首相商]――此节中的王是指黑落德,耶稣是默西亚,代表人的比拉多与代表犹太人的黑落德聚在一起共同反对默西亚。然而比拉多与黑落德成为朋友却是很难解释的一段,按照灵修性的解释,可以说因着耶稣的苦难导致仇人的和好,但是,按照历史背景而论,他们二人的和好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描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们二人的结局是相同的,因此,在审判耶稣时他们二人成为朋友,意味着他们二人的最后命运也是相同的。
最后部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全部苦难史的高峰,其中资料很多。首先是基勒乃人西满帮耶稣背十字架,路加的记载是西满背着十字架跟在耶稣的后面走,但是,马尔谷记载中的西满是被迫耶稣背十字架,而路加将[强迫]一词省略,因为,他愿意我们在西满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并积极的参与耶稣的苦难,与他同走苦路,如同这位基勒乃人西满一样,走在耶稣的后面,跟随他。
路加记载的苦路上妇女的出现,一般而论,在全部路加福音中,作者很注重妇女参与耶稣的公开生活及他的苦难。在受难史中,路加特别描述妇女们参与耶稣的苦难的态度,但是尤该注意的是耶稣要她们为自己及她们的子女哭泣。这句话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具有神学性,即是末日来临的神学思想,另一方面是人面对耶稣苦难的灵修思想,真该接受苦难的是我们而不是耶稣。
现在让我们站在十字架下瞻想主耶稣的十字架:
所谓临终七言是四福音受难史总共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所说的话,七言中,路加特别记了三句话,是其他福音没有记载的,第一句便是:父,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一个灵修思想,是弟子与老师之间的瞻想,因为耶稣在世时要求他的门徒原谅别人并如同父一样的怜悯别人,现在将天国的重要思想放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的口中,甚至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仍然如同父一样宽恕别人,怜悯别人。第二句话是:今天你(右盗)就要同我一起在乐园中,即是救恩完成了。此处的[今天]是救恩的[今天]。路加福音中常用[今天]即是强调今天我们念这一段圣经时,救恩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因此,[今天]一词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第三句话是: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中,在玛窦及马尔谷的记载中耶稣大声向父呼喊:“父啊!你为什么舍弃我?”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强烈感到的,似乎父已经不与他在一起了,罗马士兵,过路的人都在嘲笑他,耶稣真的感到呼天不应,呼地不灵,路加却不针如此强烈的话放在耶稣的口中,而采用圣咏中的一句:[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表示在整个苦难中,耶稣都依靠父,甚至在断气之时也将自己的灵魂交托在父手中,这是路加愿意我们看看我们所跟随的主是怎样的。
当耶稣断气后,天地间异常的现象,玛窦及马尔谷都记载太阳失光,圣所的帐幔由上到下分开,天昏地暗等等奇特现象,这是他们的神学思想,表示耶稣的死是末日的来临。路加却将这些景象放在耶稣断气之前,表示某件重大事情的发生,他要我们感到耶稣之死是何等令人悲伤,以至于太阳失光,草木含悲,宇宙为这变色。路加的笔法是要我们以情感,来参与耶稣的苦难。
最后一段是耶稣的亲人,朋友站在远处观看,路加在这里要表达一些很特殊的思想,所谓与耶稣相识的人指的便是他的弟子们,马尔谷的记载是宗徒们都逃散了,但是路加从未如此记载,相反的,甚至在这里暗示宗徒们立在十字架之下,他要我们想像当耶稣断气时,宗徒们仍围绕在十字架下,也要告诉我们,凡跟随耶稣的人,在他蒙召有受苦难时也不要离开他。
2、  磨难与伤痕(格前4:10)
圣保禄在他自己的书信中叙述他自己所受过的种种磨难及痛苦,在他身上带有耶稣的死状,为使耶稣的生命在自己生命中显示出来,此处的死状是指他所受的种种痛苦及在身上留下的斑斑伤痕,它们都是为宣讲耶稣而留下的,这使我们想起在教会历史的各时代中,常有无数的人为宣扬信仰而遭受及磨难,在他们身上带有耶稣的死状,即是,留有伤痕。
由这些磨难及伤痕,我们可进入到另一种印在人身上的耶稣基督的死状。在教会历史中,某些伟大的圣人,在他们身上很神奇的留下耶稣的伤痕,由于他们对耶稣苦难认识得如此之深,内心对耶稣的苦难爱得如此之切,以至于在他们身上神恩性的留下耶稣的伤痕,圣五伤方济各便是这样一位圣人,在他身上带有耶稣的死状。此外,与我们同时代的毕奥神父(一九六八年去世)亦有此种奇恩。
藉着圣洗圣事,所有的基督徒都在自己身上带着耶稣的死状。[圣洗]一词原文的意义便是打印的意思,领受洗礼的人便是领受一个印记,这是耶稣基督苦难与复活的印,它藉洗礼深深的印在我们身上。虽然这是圣事的印记,将耶稣的死亡印在我们身上,但是,无论那种形态的死亡都具有一种要求,保禄遭受种种磨难,忍受耻辱,这表示他在自己的生命中已接受耶稣的苦难,与他一直受苦。那些在身体上印有耶稣五伤的圣贤之士,是因为他们对耶稣苦难的深挚情爱所致,同样,藉圣洗圣事印在我们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耶稣苦难的效果。
在梵二大公会议的教会宪章中有一章谈论修会的生活,宪章中称有些人为要在自己生活中更丰富的将圣洗圣事的实际表现出来,而献身修会生活,即是度三愿的团体生活。
究竟在何种意义下,我们说度修会生活的人能更丰富的将圣洗圣事的效果表现出来呢?我们不能说进入修会的人在圣德上超乎其他任何人。这在理论及实际上都不正确。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三愿生活是圣洗圣事更圆满的表现的呢?
事实上,我们要承认三愿生活是有形可见的生活方式,在教会团体中有些人公开誓发三愿,他们按照各个修会的特恩,以某种生活方式表现服从、神贫、贞洁三方面的精神。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能与圣洗圣事的标记――入水、出水相连接而更深入耶稣基督死亡与复活的标记中呢?在修会生活中,以三愿的标记在延长圣洗圣事的意义,并使其意义更丰富,由此可见,三愿生活是一种标记性的生活,它有消极的一面,即是,舍弃的一面:服从愿使我们舍弃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有时变成一种束缚,因此,在服从愿中,我们舍弃这一面,即是在服从愿中舍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使自己死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自由;贞洁愿使我们舍弃人在性方面的束缚,死于性的束缚及性所导致的罪恶倾向:神贫愿使我们放弃对财物的占有或挂念。而不受财物控制或束缚,而达到内在的自由。
修会生活在三愿的确具有有形可见的生活方式,它们所象征的便是死亡,死于与三愿有关的种种倾向。但是修会生活的三愿所给予人的是新生命,使度三愿生活的人能自由的按照天主的要求及周遭兄弟姐妹的需求来生活,这便是新生命。
修会三愿生活之所以能使圣洗圣事的效果更趋于圆满,是因为它是一种标记,它以另一种圆满方式表达圣洗圣事中入水与出水的象征意义。既是舍弃人性中的束缚而达到内心的真正的自由。三愿生活所象征的内容与圣洗圣事象征的内容在基本上是相同;圣洗圣事象征与基督同死同生,三愿生活所象征的亦是如此。身悬十字架上的耶稣,在他的圣死中包含三愿因素,他将自我意愿作为献于天父的祭品,实行父对他的要求;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一位贞洁的耶稣,他没有另一位伴侣与他一直作同样的奉献;耶稣身无常物,一贫如洗的死在十字架上,他的确是一位贫穷的耶稣。
因此,我们的三愿生活所象征的是十字架上服从的,贞洁的及神贫的耶稣基督,若三愿生活的目的是要舍弃一切而得到真正的自由,则它也象征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不久便要获得新生命――即复活的生命。
综合以上所讲可以说除了为基督受苦的人身上有他的死状,除了度神秘生活的人身上有他的伤痕,除了基督徒身上有他的印记之外,献身修会生活的人身上常有三愿带给我们在生活形态方面的死亡,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在修会三愿生活中是一个象征,凡跟随他的人,要在实际生活中,将三愿生活的内容具体表现出来。舍弃一切,而达到耶稣基督要赐予我们的自由。
二、    瞻仰耶稣复活
圣依纳爵在神操第四周中劝告作退省的人以种种方法瞻仰耶稣的复活,并使人在心中体验到喜乐,我们要与路加一同瞻仰耶稣的复活。这是一段文字极美,文学技巧特殊的记载,即路24:10-35。这是全部路加福音中最美的一段,真可称为路加福音中的珍珠。
一、    经文文学分析
圣经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这种体裁也常出现于中文里,既是前后对照,互相呼应。圣经中的这种文体也是屡见不鲜的。因为古人写文章不像我们今人,他们不分章节,亦不用标点符号,他们常用前后呼应法来表示一个思想的终止或一段文章结束,在完成一个思想时作者通常重复同样一句话或同一词汇。路24:10-35极明显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现在就分析一下:
(一)24:10-11到24:35  报告,述说
(二)24:12到24:34  伯多禄,西满
(三)24:12到24:34  只见,显现(被看见)
(四)24:13到24:33  耶路撒冷
(五)24:14到24:32  谈论,彼此说
(六)24:15到24:31  耶稣
(七)24:16到24:31  眼睛
(八)24:17到24:29  站住,住下
(九)24:19-24到24:27-28  讲论纳匝肋人耶稣
(十)24:25-24:27  先知
在上面的对照及前后呼应之后,剩下24章26是单独的,26节说明默西亚要受苦受难之后才能进入他的光荣,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路加运用当时的文学技巧向我们描述厄玛乌二徒的事迹,但是在他的写作技巧中,他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便是默西亚必须先受苦,然后才进入光荣之中。事实上,在整个复活奥迹中,路加认为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不仅在26节讲这件事,46节里也重复一次,此外在第7节中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由文学分析中可看出作者将最重要的一句话放在我们眼前,这是路加的复活神学,也是复活记载的中心思想。由于释经学的发展,今天我们知道圣经是天主的书,也是人的书,是天主的话,也是人的话,换言之,天主藉用圣经作者本有的文学才华及写作技巧,写出天主要讲的话。虽然圣经是天主的书,但是天主利用人的一切能力与才华来启示他向人类发出的讯息。
二、    经文的信仰讯息
主要的讯息是默西亚必须先受苦,然后才能进入他的光荣中。我要先解释[必须]二字。
[必须]的意思不是说天主如此要求人,而人完全没有自由。在圣经中有关救恩,有关人得救的事都用[必须]一词,它是来自天主计划的[必须]。路加说默西亚[必须]先受苦,然后才能进入光荣,可能有其时代的背景。复活的信仰可由许多面表现出来。诚如我们所知,路加的教会团体是一个贫穷的教会团体,他要告诉这个教会团体耶稣基督是经过苦难之后才进入光荣之中的。因此,他将中心思想放在这里,对路加而言,默西亚先受苦,然后进入光荣中的这一个信仰改变了一切人物、事情,使一切的一切都有彻底的变化,耶稣复活的事实使基督徒的经验有完全的改变。
现在我们根据上述的前后呼应的文体来说明耶稣复活前后的改变:在没有信仰之前人如何痛苦、愚蠢,接受信仰之后人又有如何的改变,心中有如何的信仰感受,上述的每一个对称都是一种变化,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              妇女们去报告,她们得到后果是宗徒们的不相信,认为是无稽之谈,这表示人在接受复活之前,心中不易接纳好的讯息。三十五节是两个弟子重述耶稣复活的事件,耶路撒冷的门徒与他们一起欢欣喜乐,这过程中他们在心灵上有很大的变化同,由不信到相信。
(二)              伯多禄受难时曾背叛耶稣三次,现在跑到坟墓前,探头向内观看,却什么也看不见,心中一定很丧痛,但是在26节之后,耶稣显现给他,此时的他必有彻头彻尾的改变。
(三)              伯多禄向坟墓中探望时只见到殓布,而不见耶稣,在三十四节却是耶稣显现给他。在伯多禄的经验中前面是失掉耶稣,而后面则是得到耶稣。
(四)              路加福音中的耶路撒冷是极重要的地点,因为这是救恩开始及完成的地方。复活讯息之前二人要离开耶路撒冷,这暗示他们要离开救恩的团体,三十三节是他们回到耶路撒冷,这表示在的经验中,他们又回到救恩的团体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二人在复活经验前后所有的改变。
(五)              二人离开耶路撒冷时以失望与空虚的心情谈论所发生的事,而在三十二节上他们彼此述说当耶稣与他们谈话时心中的情况,这是两种不同的内心经验,前者是失望悲伤,后者是热血沸腾。
(六)             26节前,耶稣亲自接近他们,然而二人没有认了他来。当时,耶稣虽然与他们在一起,等于不在;三十一节上,虽然耶稣隐没,但是却等于与他们在一起。当耶稣与他们同在时,他们认不出他来。然而当耶稣离去后,他们却体验到耶稣的临在。这是信仰上的转变。
(七)              16节说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有眼无珠,看不见,三十一节说他们的眼睛张开了,看见了,这便是信仰,信仰是心灵的眼睛,有信仰时能看出属于天主的事,没有信仰时便视若无睹了。
(八)              17节中,他们面带愁容,失望的站住,29节中,耶稣进去与他们同住,当耶稣与他们在一起时,他们内心已有了转变。
(九)              二人在路上以失望的语气谈论纳匝肋人耶稣,但是27节到28节却是梅瑟及先知的话,因而他们渐渐明了了。
在这种文学技巧中,我们已经看出中间是复活信仰的产生,在复活信仰之前,人的反应是失望,是痛苦,是愚蠢;在复活信仰之后,人经验到内在的喜悦,内心中的热火炎炎,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都是路加告诉我们的信仰讯息。要我们看出若人接纳复活讯息会有怎样的转变。
三、    经文的生活反省
路加表达的复活讯息是默西亚必须先受苦,然后才进入光荣中。他也藉写作技巧来告诉我们宗徒们在内心及外在上真实的改变。其实,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其中也充满了困扰、限制、挫败等等,假如耶稣必须受尽痛苦折磨,则我们也必须有生活中的种种考验,而在这里,路加肯定的一点是:一个活泼的信仰能使我们转变,他强调的讯息为每一个人都是千真万确的。相反,假如基督复活的讯息对我们毫无影响,则我们的生活便会是一片空白,我们的痛苦将永远埋藏在心中,对生命只抱以消极茫然的态度。路加在这里大胆的肯定,只要我们有活泼的信仰,我们的内在必有转变,此时,虽然生活中的困难、痛苦等等仍然存在,但是,藉着活泼的信仰,我们会以另一种态度来面对它们,只要我们的内心有转变,我们以人生,对无数大小事情的观点及态度亦会随之而变。让我们记住保禄所说的名言:现世的苦楚与未来的光荣是不能相比的(罗8:8)愿在瞻仰耶稣的苦难时,我们的心能充满希望与信心。
3、  显现及赋予使命(玛28:16-20)
福音中记载耶稣复活后的显现几乎都有相同的结构,只是在描述方面有些差异。这种结构是:耶稣首先显现给门徒或其他的人,并不是他们相信之后,才发生显现的事,而是耶稣主动的,自由的显现给他们。其次在显现过程中常产生疑惑。最后,是门徒的相信及耶稣给予他们使命。
描述复活的显现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是福音作者们在态度及叙述方面仍有,通常路加及若望所描写的显现中,耶稣是和蔼亲切的,具体且给予人真实感。例如:别人可以接近他、触摸他,甚至他为门徒们准备早餐等。而玛窦福音中的显现却不相同,耶稣以隆重的姿态出现,宗徒们跪地朝拜他,现在,我要对玛窦福音中隆重的显现作些解释:
在这显现中有一个因素是我们通常不太注意到的,即是到山上去,在全部玛窦福音中[山]是很重要的。例如,当耶稣受诱惑时,魔鬼将他带到山上去,将天下万国指给他看,只要耶稣跪在朝拜他,这眼前的一切便都属于他了。后来耶稣显圣容也在山上。现在当耶稣复活后显现给宗徒们时也在山上,以前,是魔鬼将世上的一切作为诱惑摆在耶稣面前,现在,耶稣已经了完成了他的使命,因此,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掌握在他手中了,这种权柄不来自魔鬼,而是出自天父。
玛窦福音中的另一重要事件,即真福八端也是发生在山上,耶稣以新梅瑟的姿态向四周的群众宣告天主的喜讯,现在他也在山上,在复活的光荣中完成他在公开生活中所宣讲的一切。
在若望福音及路加福音中都记载耶稣升天,但是玛窦福音却没有这类的记载,其实,这是对复活后的耶稣基督的临在的两种表达方式,玛窦的表达方式与若望及路加的表达方式是相互补充的。耶稣升天后,离开人间,可能给予我们耶稣已经不在了的观念,而在路加的思想中,虽然耶稣不在人间,但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同在,即是在圣神内与我们同在。玛窦没有记载耶稣升天,因为在他的思想中耶稣天天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末日。为了要避免给予我们耶稣已不在了的错误概念,玛窦便不说耶稣升天,他只说耶稣在复活后的光荣中天天与我们同在。此外,复活后的耶稣基督拥有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他将这些权柄交给了教会,并赋予使命。
我们应该由福音的观点来了解这权柄的意义。一般而论,我们常由法律或制度方面来了解权柄的意义,便是在福音中的权柄指的是一种能力,例如福音记载耶稣的话具有权力或权威,它所指的是话有能力,他的话就是能力,而不是指法律上或制度上的权柄。耶稣进入自己的光荣中有了权柄,他的权柄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而换取来的,而是他整个生命中的爱。在他的复活境界中天主的爱实现了。其实,真正进入人生命中的最大能力便是爱的能力,由于有发自内在的爱,人才能真正遵守法律或诫命,若只是来自外在的因素,一切的法律或诫命只能给予人痛苦。因此,此处所谓的权柄实在是指耶稣整个的生命中的言语,他的神,他的爱通传到宗徒们身上,使他们完成他的福音的讯息。
在我们会晤了复活后的耶稣基督之后,我们这些跟随他,相信他复活的人应该在个人生命中传扬这个喜讯,这便是传教。梵二大公会议告诉我们,教会的本质是传教的教会,人人都参与传教工作。我们的传教使命感不应只停留在外所接受的不能推脱的命令上,而应该是由于耶稣的权柄,耶稣的爱已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经验,将天国的来临传给别人。因此,,保禄宗徒说基督的爱催迫他去完成传教会使命,基督的命令已经内在化了。他也说如果他不宣传福音,他就有祸了,因为他还能反抗内心中那股催迫他宣讲蝗力量,他必须要顺从那股力量的推动。
因此,身为教会中的成员,若深知教会的本质是传播福音,则我们也负有传教使命,当我们与复活的基督相遇之后,内心已领受他的救恩,体验到天国的来临,此时,我们也要如同圣保禄宗徒一样的说:“我不得不传教”,因为,我们要将我们内在的经验表露在生活中,在具体的行动中为复活的喜讯作证。
4、  基督的证人(路24:36-53)
这是在路加及若望福音中共同所有的,耶稣复活后当晚的显现,其内容颇为丰富,这段经文的结构是:耶稣首先显现,弟子们怀疑,耶稣对他们说话,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最后耶稣给予他们使命。若将这段记载与玛窦的记载相比,则不如后者的隆重,但是却表达出耶稣的亲切。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路加福音及宗徒大事录中都写到耶稣要他的门徒们为他作见证,换言之,在路加笔下,宗徒们是见证者的团体,在新经中见证者具有特殊意义,他们是耶稣所派遣的,从耶稣在约旦河受洗起,他们便跟随到加里肋亚,到犹太各地,最后在耶路撒冷亲身与耶稣一起经历他的死亡与复活,并领受耶稣所赋予的使命,因此他们被称为见证者的团体。
由于宗徒们称自己为耶稣复活的见证团体,因此,促成日后的教会也称自己为作证的团体。教会的作证与宗徒们的见证虽然在来源上有些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是相同的。所谓来源不同是指今天的教会是由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宗徒们将他们亲眼所见的一切传给今天的教会,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他们所传的内容来作证,但是我们并没有与耶稣生活在一起,而宗徒们却是与他生活在一起过的。并且复活的耶稣曾显现给他们。
在会晤基督的过程中,我们经验到复活的基督,他要我们成为一个作证的团体,教宗保禄六世曾在《新世界传福音》劝谕中称传播福音为生活的作证。由于生活在今天这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人已经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及目标,也不容易肯定生命的价值及内容,因此,教宗特别提醒我们要以生活的作证作为今天世界上传播福音的方法。
所谓生活作证是指教会团体已经经验到天国的喜讯,经验到复活的基督的临在,因而自己的生活有了价值及意义,而能勇敢的生活于世人之中,使周遭的人注意这一个与众不同的团体,听一听它讲的话,问一问为什么这个团体能以不同的面貌生活于世界上,对自己的生命抱以极大的信心而活下去。他们提出这一类的问题是受教会的作证的影响,教会也因此能与别人分享他的生活,然后便开始宣讲,向别人解释为什么我们能持有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我们能过这种生活。在这种信仰生活中,圣事便发挥了它的作用,引领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及生活的美好,这是教宗保禄六世在劝谕中所论及的生活见证,换言之,今天的教会该是以生活为主作证的团体。
今天的教会,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件事,便是世人认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团体,她无法在世界上发生作证的作用。也不能使人对它提出问题。因此今天的教会应该如同福音上基督对宗徒们所要求的,要成为一个作证的团体。教会该以其不同的生活面在世人中作证,激发世人对她提出问题。
路加描述耶稣复活后的情况时,特别加上的因素,门徒们看见复活的主都欢欣不已,在路加的记载中这种喜悦并非只限于情绪方面的,而是在于获得救恩的喜讯。在于体验到天主的救援。由于门徒亲身经历,因此他们作证的记号便是喜乐,因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常认识那些不脚踏实地的人常会喜乐,而有真实生活经验的人无法由内心发出喜乐来。但是,若我们看看宗徒大事录所描写所情形,我们可以知道初期教会的信友并非因为生活在九霄云外才感到喜乐,而是因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而喜乐。例如他们不是一个富有的团体,但是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们感到喜乐;伯多禄及若望因公开宣讲被公议会捉住并重重的鞭打他们一顿,而他们却喜喜欢欢的走出了公议会。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因耶稣而受苦是一件令他们喜悦的事,因为他们体验到复活的基督生活在他们之中,天主的救恩已经藉基督而通传到人间了,初期教会便是因着这些经验而表现出了无比的喜乐来。
在今天教会的作证里,若能表现这种喜乐是极有意义的,也是很重要的,教会应在其生活中显露基督复活的喜悦,并向世人传播喜乐的讯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