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3. 恩宠在中世神学的讨论

3.3. 脱利腾大公会议


 
 
3.3.1. 历史背景
 
脱利腾大公会议一方面是为了正面响应马丁路德,而另一方面教会作全面的反省。恩宠论由于受到当时历史的限制,是在罪恶的脉络中去看,而不是在圣经的根源去探讨,甚么是恩宠和成义。此外脱利腾大公会议为了指出教会和马丁路德的不同,因而是以护教的语气去表达,恩宠的定义是以对比的形式出现,路德以这一种看法,教会用另一种看法。虽然文件引用了很多圣经,但是以一种士林哲学的方法去处理,因为整个文件亦是充满当时士林哲学与马丁路德的语言。整份文件分成两大类,1520至1550年分成十六章,主要是对马丁路德作出正面的响应,而1551年开始加入三十三条条例,指出谁人若这样说应受处罚。
 
3.3.2. 脱利腾大公会议的教导
 
i)  人不能依赖人性而获得成义,DS1521(Canon 1-3),指出人的成义不是出于人的本性,工作或梅瑟的法律。
ii)  成义是真正的赦罪,回应马丁路德对罪人和成义的看法,DS1524,指出人本性上的转变,由罪恶的境况而转变成恩宠的境况,这转变是从耶稣基督的死亡而带来的,DS1522,指出人在成义的过程中会拒绝天主,或士林哲学不敢肯定人的得救,但从天主的角度而言,衪已绝对地战胜了罪恶。DS1537,不能阻止恩宠的力量。
iii)  成义后果也使人内在圣化,DS1528(Canon 11),这成义是透过圣神在人内在的转化而达成,所以,焦点是针对恩宠的后果只是罪恶的赦免,DS1561。
iv)  在成义的过程中,人是与恩宠合作,人主动地准备参与成义的不同阶段。
- 主动性首先在DS1521肯定,
- 为成年人来说,成义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DS1529(后半部)。
- 因此,当恩宠推动人时,人在内心是感受到天主的召叫,这份召叫要求人的参予,但人可以接受或拒绝的,DS1525。
- DS1526是这种成义过程的例子、心理上。第一个例子,人听到天主的道理后,人自由地转向天主时,这就是恩宠进入人的心里,人愿意去响应。第二个例子,人了解到自己是罪人,愿意回头忏悔。第三个例子,人愿意跟随天主,领受圣事,渡一个新生活。这些肯定是为指出马丁路德两点有关恩宠的不正确地方。
a.  人在领受恩宠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看法。
b.  针对因信成义的看法,认为成义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信外,还有其它因素使人成义,例如,爱德和望德等等DS1530-1531、Canon 9。不过,要注意脱利腾大公会议所指出因信成义的不正确,并不是说意义上的错误,而只是反对马丁路德的绝对化的看法,因信成义这句子是正确的,因为圣多玛斯也说过这句话。
 
v)  成义的后果是成义的人
DS1529后半部指出义人不是天主算你为义,而是确实的义,出于人自己的。虽然在这里并未引用士林哲学的字眼,habitual,created grace等字眼,但思想的概念,理句或作出这些讨论等背后的思考方式,基本上也是士林哲学的思想。主要是针对马丁路德认为人的成义是因着基督的救赎,在人的角度而言人是一无所有的。
 
vi)  人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必然得救
反对马丁路德认为人必然得救的思想,理由是DS1533,补充DS1534,在主观的幅度,耶稣基督的救赎是绝对没有怀疑,而是人自己主观的善怕,才是人有所怀疑的。
 
vii)  人的成义可透过遵守法律、接受教会的训导等可以使到这份成义得到增长。
主要反对马丁路德认为人的成义是因着信德,DS1535,指出义可以增长,在基督内透过善功去配合。DS1536指出人需要遵守诫命和必要性。
注:
a.  马丁路德指出因信成义是在一刻中发生的,因为基于他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以天人关系的转变而言,但他忽略了成义和圣化两者之问的分别。两个大公会议也没有仔细去分辨两者之间的分别,而只是说成义不是在一剎那间发生的。其实大家也是在说同一事件,但双方没有办法说出成义和圣化的分别,而造成双方的误解。
b.  在DS1536,其实天主教传统亦是着重罪人和义人同在,只是大家的结构不同,在1536中说出人不应只想已是自由了,不用遵守诫命,其实为了成义,人在日常生中应遵守诫命,在这过程中罪人与义人是同在在的,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犯一些小罪,其实与马丁路德所说的分别不大。 
 
viii)  义德可以因大罪而失去
脱利腾大公会议认为义德不只因为信而有,故此失去义德,也可以因大罪而失去而非只因信。反过来义与信没有一份内在关系时,人可以因为大罪而失去义德,但人仍然有信德,人可以因着修和圣事而得回义德,一如人在圣洗圣事中得到成义,但在日后生活失去义德时,可透过修和圣事得回义德。DS1542指出教会将人的圣化放在圣事脉络中去看,与马丁路德是很不同的。
 
ix)  人的善行有助于得救
马丁路德强调恩宠是天主的白白赏赐,故此人无论做甚么,对于自己的得救帮助不大,他是以一个这样的角度去否定善行。DS1545的响应,教会想正面肯定善行的意义,但说是一份赏报,应得的思想太强,可说是由于历史的背景,想平衡马丁路德的思想。
 
3.3.3批评
 
脱利腾大公会议的思想基本上是士林哲学的思想,以本体论的结构去讲论恩宠,因此脱利腾大公会议有一切士林哲学对恩宠论不足之处,其中两点是特别明显的:
i)  如果人成义后的义,完全是他自己的义,而不是天主以他为正义时,那样怎与圣经中说恩宠是天主白白恩赐相配合,怎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从神学上去理解,人被提升后去到一个天主性的境况时,他不是自主的,而是完全依赖天主的恩宠才可以生活。在教义上,DS1529肯定人的成义,天主是主动因,而不是人,成义是人与天主的ontological union,人在成义之后能作出相应他成义的行为,因为他分享了耶稣基督的天主性,大公会议想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一方面说出人在成义之后的义德是出于人自己,但同时人这份义德是完全依赖天主给予人的恩宠,人要参与了ontological union后,才可做出这些行为。其实这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在人际关系中被提升的思想相差不远。
 
ii)  善行的问题
如果人的成义是一定需要人与天主的恩宠合作时,或者人的义德是他自己善行的赏报和应得,那样天主的救恩是否会受人的响应所左右。士林哲学认为人与天主的合作,只是模拟语言的一种说法,但人与天主不是在同一层面去合作和工作,那是两个不同的境况。强调人善行价值的说法,目的是想说出人在恩宠过程中人是自由和有意识的。在DS1546脱利腾大公会议尝试做出一个平衡,指出天主整个恩宠的过程中,无论事前或事后是绝对需要的。
 
总结
如果我们细心去分析,其实马丁路德与脱利腾的思想并不是对立的,只是双方以不的语言去说出恩宠的不同角度,或大家对恩宠不同的理解。而两者其实各有所长,一方是以存在主义的角度,另一方则以本体论的角度,在今天而言并不需要找出一套大家也认同的恩宠论。两个传统各有对恩宠独特的看法,今天我们要有一个胸襟去接受多元性,在多元性中去深入理解恩宠广阔的面貌,因为恩宠就是整个圣经和救恩史的事实,不同的传统只是表达了恩宠的其中一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