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学

导论


 
 
1. 方法论
不是回答什么是教会这个问题,而是回答什么是教会学[ecclesiology]。我们从现代的观点看教会的意义,并且以圣经、信徒、教父及教会训导来看教会的本质。教会学复杂但并不抽象。教会学围绕一个问题来探讨:what is the church? 想了解教会的本质、特征。教会学不能孤立而论,因为它与基督论及传教学息息相关,特别与传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例如说:我们对教会的理解是高于世界,是基督与世界的媒介,是超然于天下之上,则传教就是把全部人拉出世界, 进入教会,才可到达基督处。如果我们理解教会是地上的其中一个组织, 是世界的酵母, 则会有影响世界的传教学。 前者是离开世界, 后者是进入世界的传教学, 可见二者的息息相关。第二个问题: 教会的工作是什么?(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这是由第一个问题引申出来的。二十世纪是教会论的黄金时代。其中最特出是梵二的<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它带来一个崭新 的视野。 在导论中, 我们先要厘清教会学种种的问题, 才可以进入教会是什么这个问题。
What is ecclesiology?
Etymological(字源学) 我们把此字拆开, 由两个字合成的: ecclesia + logy. Ecclesia是拉丁字, 但它 本身亦是译自希腊文εκκλησι’α而来, 在新约, 尤其是保禄书信, 几乎每一篇都有这个字的出现。而logy, 是 word, theory, 中文即言、道、学等, 而这个字亦是源自希腊文λ’ογοδ◦ ecclesia如果用英文翻译, 最贴切是assembly, 故教会学, 就是研究一个基督的聚会, 天主会众的学问。故此, 教会学最后是针对一个活的组织(living community), 是研究一个动态的团体, 而非一些静态的规条。故此, 关于教会的法规, 行政组织, 虽然都可以是教会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它不是教会学中首要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会学研究对象? 当然是教会了, 但是, 教会同时也包括研究者本身。如果不是有信仰者来研究教会, 就不属于神学的范畴了。方法自然就很不同了。
 
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相同, 因此教会学就是教会对自我的理解。不过, 仅仅是自我理解并不足以成为 学问, 必须有本身的系统。这就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了。要有一个方法(way)来研究, 才可以称之为学问。 从神学角度来看: 教会学就是一个信者的团体, 有系统有方法地反省本身对教会的自我理解。当基督创立 教会后, 教会是一个婴孩, 故此她有自我意识, 虽然未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个自我理解, 是要透过一段 漫长的时间, 才渐渐表露出来。在早期教会, 表达不完整, 亦由于当时教会未有自己的语言, 惟有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而且早期虽然有教会观, 却没有教会学。 因为教会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所以教会学亦不断发展。因此, 教会学本身是不断发展下去的, 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活的 有机体, 不断有新的自我理解意识。一个地方, 即使没有宗教自由, 但是只要有两三个教友聚在一起, 就是教会了; 不过, 这样的教会形式是不完整的, 因为教会同时是有形与无形的奥秘。
 
方法论可以分成两大派: 传统的教会学方法(由上而下)[from above]及梵二以后的教会学(由下而上) [from below]。不过, 重要的是达到目的, 而非看方法本身的好与坏。故此, 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 最重要是它能否达到教会自我理解。不过, 方法论亦有其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法, 不一定在这个时代能达至目的地。例如古时用骑马、乘轿以到达彼方; 但今天不会用此方法, 而是用飞机、汽车。虽然二者都能到达目的地, 但是各自有其时代局限的。故此, 传统的方法论在其时代是很好的方法论, 如圣多玛斯都采用此法; 但是, 在今天, 由下而上的方法论, 改良了传统的方法, 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教会的本质。
 
由圣多玛斯至梵二前十年的教会论, 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论。这是一个统称, 是一个进路(approach), 有不 同的学者的理论。这种进路的特色如下:
 
1.1    出发点(starting point): 由普遍性的概念出发, 以教会的训导----信条(dogma)作为 理论的基石。换言之, 此进路是由权威、定义、信条开始, 往往是由教会是由耶稣基督 所建立。
1.2              证据(Evidence): 找证据证明上面所提出的出发点是无误正确的。首先从圣经、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又可分两大类:
(i)              早期历史文献, 主要指教父著作(教父时期分三个阶段, 一是公元1末到2世纪的 宗徒时代教父[apostolic father]; 二是护教教父(catholic father)时代: 3世纪至5世纪末期[多出名教父, 亦多是学者]; 三是晚期教父, 6至8世纪, 他们 最大的贡献是准备中世纪神学, 特别在圣经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 由9世纪开始 黑暗时代。13世纪是士林神学的巅峰时期, 至14、15世纪是经院神学的末落期, 16世纪是宗教改革。)
(ii)          晚期的历史文献, 指所有大公会议的训导。
1.3   结论 : 从证据中看到出发点是正确无误的, 并且从寻找证据中深化其中的意义。到了今天, 这种进路站不住脚的, 尤其在合一交谈的过程中, 问题丛生。因为这个方法是先假定出发点的正确, 对出发点有背后的种种假设。 例如「耶稣基督建立教会」这个出发点, 别人一定会问你证据, 而你回答是据玛16章18节, 今天的圣经批判学会告诉你, 这句有原文问题。如此一来, 你的理论就全体崩溃了。再者, 这句用了εκκλησι’α一句, 与保禄所言的εκκλησι’α并不是一样, 因为在玛的一句, 只是指犹太会堂的结构。 因此, 由上而下的进路, 缺欠了交谈的能力, 既不能与其它科目进行科际交谈, 更加做不到宗教交谈。 何况, 这种进路, 圣经不是做神学的第一个泉源, 只是用了作为辅助工具, 去支持信理, 而不是圣言本身了。 因此, 在梵二前, 就开始发展第二个进路的研究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论。这个自下而上的方法论就更为复杂。它最大的特色是可以进行宗教交谈, 并且可以科际交谈。这个方法, 并顾神学的实证与推理功能, 而不偏向一边。
 
由下而上的方法论:
 
出发点: 由历史事实出发。这个方法不假定权威, 而是由事实去建立。这首先面对的困难 是如何掌握历史, 这就要依靠可靠的历史文献。这里, 就有(i)经外文件; (ii)圣经文件◦ 例如关于保禄, 我们在圣经中可见他是伟大的传教者, 在罗马历史上是动乱者, 在犹太历史中是叛徒, 但是无论如何评价, 至少证明了保禄的存在。故此, 一开始, 我们就要进行批判的功夫。例如教会是否由耶稣基督建立呢? 我们要从犹太历史, 罗马历史(如约瑟史的著作), 亦要看圣经的内容。不过, 我们的原则是以圣经为首先, 经外文件为次要。因为, 教会学是教会对自我的理解, 所以圣经是团体内最重要的反省, 故此是首要。 而经外文件的著者并不是团体的一员, 所以并不是教会本身的自我反省。可以说, 这个主次之分, 正好说出我们是要「经中找经」, 换言之, 希望透过与经外文件的对照, 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圣经涵义。因此, 由下而上既从实证中出发, 但是又必须推理。因为实证, 所以有与其它人沟通; 但是, 只有实证而欠缺推理, 令事实本身并没有意义。
 
「经中找经」: 我们要在廿七卷新约中, 要找出何者的历史事实更重要, 这可以分开三种: 保禄书信、宗徒大事录和福音。如果探讨教会学, 则以保禄书信最重要, 因为他建立很多 教会, 这是非常重要。但是, 同样地, 保禄书信中又以四大书信为最重要, 因为这四封书信才是肯定是保禄所写。同样地, 宗徒大事录都有不少教会的记载, 但是它成书较晚, 而且路加本身是神学家, 他在纪录中可能已加添自己对教会的理想。不过, 宗徒大使录记载了耶路撒冷教会, 而这是教会第一个教会, 所以亦十分重要。然而, 我们必须在探讨时注意: 他在何处是报导事实呢? 何处是神学呢? 今天, 我们根据考古研究, 知道宗1-5 章的内容, 确实是发生在耶路撒冷。我们同时亦要从中看第一代信徒如何看教会, 如果看教仰的团体, 就是我们早期的教会观。故此, 从福音中亦可以看到教会观, 这虽然不是历史, 但是亦是我们要注意的。因此, 我们要看看(1)第一代宗徒(保禄)如何看教会; (2)路加如何看教会; (3)耶路撒冷教会如何看自己。 [(2)和(3)都是据宗教大事录而得来。] 我们在看过经内文件后, 再看看经外文件, 看看是否真的存在。故此, 出发点是实证的功夫。当我们找到历史事实后, 我们就开始反省「为什么」及「如何」的问题。我们会问: 耶路撒冷教会自称为εκκλησι’α, 而保禄在格林多建立教会, 亦用εκκλησι’α一词 , 外邦教会亦称为εκκλησι’α, 而这样的称呼, 并没有人反对, 可见大家都同意各个不同的教会都有共同特质。 保禄等宗徒逝世后, 教会主要有三种形态: 犹太人为主的教会, 如耶路撒冷教会, 在早期仍然要割损, 才能成为犹太基督徒。这类团体是第一类, 比较保守。第二类是混合团体, 主要是安提约基雅教会, 这与耶路撒冷地理上很近。 由于犹太人与外邦人混合, 所以有很多教会内的冲突, 不过这处亦是传教站, 传教热诚很高, 而亦是在此地首先被称为基督徒。同时, 此处是首先与犹太教分裂。 因此早期教会其实 很受犹太教的影响, 但是到了安提约基约教会, 就公然决裂。 第三类纯以外邦人为主的 教会。这三类教会团体时常发生冲突, 故此保禄经常要当桥梁, 希望彼此修和团结。
有趣的是, 三类团体都称自己为εκκλησι’α, 亦不会彼此排斥。我们就要探讨其共同的特征。找到共同的特征后, 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团体是动态, 故此这些特征是有生命力的, 会随团体而发展, 故此我们还要追查这些特征的发展, 而因此后来有些特征会 成长成熟起来, 到了今天, 我们能否找到与初期教会的特征是一致, 看看这些特征是由初期教会发展到今天, 才能称自己是与初期教会一脉相承。最后, 我们要探讨有这些特征的教会的意义何在。从中明白到教会存在的意义, 在世界上的意义, 并且这个意义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因此, 由下而上是由历史事实走向一个抽象的、普遍的意义。因此, 用这个进路来看教会, 既可以从横面看到教会的发展, 亦可以与分裂的弟兄交谈, 与科际交谈。从中国圣人封圣, 看到教会是「旅途中的教会」, 她会不断犯错, 但是她会不断改过, 在跌倒后再起来, 不断更新。这是圣教会的真义。
 
两种方法各有长短, 自上而下是 十分清晰的; 而自下而上则较扎实, 而且由圣经出发, 并且与生活、团体生活较密切, 而且近于天主的启示。做神学, 往往用思维来解释事物, 而自下而上, 思想先是静止的, 先 聆听第一代宗徒的说话, 历史的情况, 才开始推理, 并且要留意一些当时没有留意、面对的问题, 而是今天的情况, 要如何处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