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教会学 |
2. 教会学的历史发展 |
引言
教会学的出现相当迟, 但是关于教会学的讨论就很早, 只是作为一科专门的学问就很迟。我们现在看看教会观如何由雏型发展到今天的各种教会论的说法。不同的教会观会做成不同的教会, 令人有不同的做法。 如果是「凯旋教会观」(即视教会是得救的唯一门径)的话, 教会会有圣与俗之分, 目的是把全部人扯入教会, 才能得救。因此, 教会观影响教友与世界的关系, 与其它人的关系, 整个信仰模式都不同了。如果教会观是视教会是人类世界的一份子, 我们教会就是分享世界的喜怒哀乐, 一同分担, 教会是在世界中。 这样的教会观的做法就很不一样, 因为她不一定要扯人进入教会, 而是注重教会的酵母力量, 如何潜移默化整个世界。这样的教会观, 会较重视质, 而不是量。我们应该要「教会是一个人影响十个人, 而非十个人不能影响一个人」(拉内语), 可能是小群的团体, 但是力量十分强大。
由耶稣基督降生开始, 教会就已经诞生, 而特别是耶稣基督拣选十二人, 是教会成立的特别时刻。 「十二人」是一个专有名词, 后来才把「宗徒」与「十二人」结合起来。保禄本身是否宗徒呢?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因为要了解宗徒一词的历史发展。(后来再讨论) 整部新约圣经 是一面镜, 不断反映第一代信徒的真实面貌, 而第一代信徒信仰生活的结晶。同时, 她是后来教会的一面镜。 以若望宗徒去世为止, 我们称之为启示教会。教会不断前行, 有时会失去了耶稣基督的特质, 故此要以新约为我们的镜子, 看看我们是否离开了耶稣基督。
问题: 在启示时代(或耶稣与宗徒的时代), 有没有教会学呢? 严格而论是没有教会学, 不过有教会观, 即 他们如何看自己的团体。当时教会已经存在, 而有自我意义, 自我了解, 自己是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当时 的教会观。故此, 今天我们视此时期为原始资料, 因为未经过加工。在此, 我们又问: 在当时耶稣基督选十二人(亦有人争论耶稣是找一个人还是十二人), 祂是要建立一个college[源自希腊文, 是团的意思, collegeality由此词引申而出, 这个字是很特殊的意思, 是指天主教教会的独特结构, 但今天仍然未有定论。]吗? Apostolic College 宗徒团: 今天主教组成主教团, 是继承AC, 而AC的首领是PETER, 而主教 团的领袖就是POPE。 十二人这个团一存在, 他们都有自我意义, 而当时他们对自己的了解的表达, 就用 了很多当是近东民族的言语, 而这些语言的特点是用很多IMAGES/SYMBOLS[图像/象征语言]故此, 当时称 自己为羊栈、葡萄园、新婚等, 都是作为象征, 而只是围绕着一个中心: 与耶稣基督的关系。
1. 第一世纪的时代的教会观可称为图像教会观。
四福音往往用不同的图像来描述教会。 (在中世纪时, 耶稣基督建立教会的说法, 有很大的争论, 往往会讨论到如教会中什么是耶稣基督建立的呢? 于是有不同的建立论 (如直接/间接/明显/隐性等等), 来解释。其实, 建立一词是模拟性的。 教会确实是耶稣基督「建立」, 但是更准确是教会「来自」耶稣基督。我们今天看耶稣基督建立教会, 不会用静态的概念来理解, 而是动态地理解, 认为耶稣基督「一次而永久」建立教会, 祂一次就建立了教会, 但是同时不断地建立教会, 不断参与建立教会。) 今天基督教的朋友会质疑天主教的架构, 因为他们会疑问初期教会是否有结构, 是否有职务呢? 为何今天天主教会有这么多职务。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如果查教圣经, 我们会发现有两层结构的职务, 在弟铎书1: 5-9【我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整顿那些尚未完成的事,并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长老应是无可指摘的,只做过一个妻子的丈夫,所有的子女都是信徒,又没有被控告为放荡不羁的,因为做监督的,既是天主的管家,就该是无可指摘的、不自负、不发怒、不嗜酒、不暴戾、不贪污;但该好客、乐善、慎重、公正、热心、有节,坚持那合乎真理的真道,好能以健全的道理劝戒并驳斥抗辩的人。】. 弟前第三章都谈到这个问题。在保禄书信中, 有「监督」、长老、执事DEACON的职务出现。监督是OVERSEERS, 但是其它经卷会把监督和长老的职务混淆。因为要工作, 所以就有职务, 亦有权威AUTHORITY, 不过权威与职务是不可分割, 而职务是为服务, 故此权威是为了服务, 所以第一代宗徒没有权威的问题。
2. 第二个时代: 教父时代的教会观(三至五世纪)
最重要是安提约基雅的圣依纳爵。从他的七封书信中, 我们可以看到圣体圣事的教会观及三层的教会结构。他是首先用基督徒一词。此词最早用于亚里士多德, 是普遍 (universal)的意思。到了圣依纳爵采用catholic一词, 首先用于地方教会身上。 因为他承接保禄的传统, 并且看出教父他们已经认为整体教会是出现在地方教会身上, 故此, 地方教会同时有普世教会的特色。这是圣依纳爵认为他的地方教会就是普世教会, 所以有这个看法, 是与他们已经有圣体圣事的教会观。他们在圣体上, 经验与耶稣基督的关系, 令他们再思考教会的意义。他们从圣体上明白到, 多细小的一份饼, 同时都是基督的全部, 他们就是以此去理解地方教会与整体教会的关系。因此, 他们称教会是一个奥迹。保禄时已经明确说: 每一个教会在诞生时, 同时是地方也是普世教会。 这是奥迹的特质。圣依纳爵用更明确的文词说明这一点。 除此以外, 他们在圣体圣事的教会观看出另一点: 教会是一个共融的团体。这一点也是承继保禄的教会学思想。共融是以圣体圣事来反省。我们的教会应当是围绕祭台的教会, 耶稣基督是整个教会的中心, 因此, 主教是圣事的施行人。 当时, 他们称邻近的教会为sibling communion, 有一份姊妹的共融。 在当时亦有关于职务的发展。由两层演绎为三层结构。在圣依纳爵时代, 把监督与长老的职务分开, 监督的责任明确为主教, 而长老就是神父。 [到现在又变为两层] 主教的职务的明朗就是从第二世纪开始。
奥斯定亦是很重要的教父。他的教会观是衔接新约, 亦承继了圣依纳爵的圣体圣事的教会 观。不过, 当时亦很流行一句话: 整个教会在地方教会当中, 而地方教会亦在整个教会之内。由此可见, 奥斯定时代已经很清楚了解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到晚期教父 (六至八世纪), 仍然是三层的教会结构, 而由于以圣体为中心, 所以是共融的教会观。看今天的教会宪章, 亦是这个取向了。八世纪后, 是教父时代的结束, 而八至十世纪, 是一个准备时期, 亦是教会最混乱的时期, 准备的是经院(士林)神学的大盛。为何叫士林神学呢? 因为早期的神学基本上是从牧民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响应当时教会的问题, 生活上的问题, 他们就去反省, 从而形成自己的神学, 即使是针对异端而发的理论, 仍不离生活。故此, 早期教会的神学不大有系统性的, 可以称之为智慧神学。但是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经院神学(即士林神学)的黄金期。称之为经院, 因为神学已经不止于修院, 而是进入大学的范畴。中世纪, 完整的大学是不可欠缺神学的。(不过当时神学与哲学并未分家)他们多是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 形成有系统的神学体系。经历了黑暗时代, 进入经院神学时期, 教会观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强调外在的问题, 强调可见的幅度。教会本身是奥迹, 她本身有可见与不可见的部份, 但是在中世纪时, 早期(12-13世纪)还能平衡, 但到后期(15-16世纪)就完全失衡。因此法国一位神学家认为中世纪的与其说是教会学, 倒不如称之为圣统学, 只讨论到教宗的权力, 主教与教友的关系等等。为何有这样重的法律色彩, 而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呢? 最早可由四世纪开始讨论, 当时已潜在了这个问题。当时君士坦丁大帝皈依, 令天主教由多元而走向统一。更重要的是政教关系的改变。由于教会本身亦是现实生活上的团体, 自然受政治社会的影响。当时由受难变得特权, 渐渐政教合一。由四至六世纪, 神职与教友渐渐涉及政事与民事, 更甚会有爵位。在第六世纪就更明显, 因此做成教会与政权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情况, 令教会受到俗世的结构与权力观所影响, 改变了教会的自我反省。 另外, 罗马的兴盛, 而罗马的法律亦是较健全, 他们注意法律, 又自然把这个因素渗透入教会的结构及礼仪的观念了。到了十至十一世纪, 如果我们问教会是什么, 与初期教会的答案, 已经截然不同。圣多玛斯的老师回答教会是什么时, 已提出教会是一个组织。当时法国一位主教Peter Lombord的书是教科书, 他的答案是: 教会是一个完备的社会。因为只有教会才有耶稣基督给予的一切得救的因素, 而其它社会所无, 故此教会是一个完备的社会。 再看圣多玛斯的看法。圣多玛斯的时代, 有很多社团组织, 这对圣多玛斯对神印的看法有很大的影响。圣多玛斯的伟大, 在于他能把各种学问融会贯通, 亦不失启示的幅度。
为什么教会论要到梵二前几年才开始蓬勃起来呢? 学者认为早期教会的教会观失诸零碎; 而中世纪时, 我们即使从圣多玛斯的<<神学大全>>, 也找不到完整的教会论; 他关于教会的论述, 都是散见于不同的著作。如果我们要理解圣多玛斯的教会观, 就要从他不同的著作来看。所以, 可能是由于经院神学仍未有完整的教会著作, 令教会学始终不能发展。 圣多玛斯能把教父的传统与当时的法律主义平衡起, 平衡了教会的可见与不可见的两部份。其实圣多玛斯承接了不少奥斯定的看法, 如圣体圣事的教会观等。 圣多玛斯讲教会, 必然会连同耶稣基督来讲; 另外, 他亦强调圣神与教会的关系。另外, 他讲教会职务时, 亦与强调教会与宗徒的关系。圣多玛斯代表中世纪的教会观, 是综合了当时的法律主义与早期教会观。但是, 这个平衡随圣多玛斯而逝。十三至十六世纪是 经院神学的末落期, 是象牙塔内的神学。神学问题完全脱离生活, 没有力量带动教会生活。 例如: 讨论圣事不在于圣事与人的关系, 得救的内容, 而是注重圣血的成份, 又或经文的多寡, 才能令圣体/圣血变成基督的奥体。可以说, 当时的神学是唯名主义, 形成教会生活是极端物化。因此, 此时期的教会观极端制度化, 而且极注重讨论权力的问题, 更甚只讨论教宗与主教的权力。可以说, 是圣统学多于教会学。
3. 马丁路德的教会观
他的教会观主要针对制度化、权力中心的教会。他认为什么是教会呢? 是信者的团体。 不过, 团体仍然有中心, 就是以圣言为中心。因此, 与天主教以圣事为中心的教会观就已经有截然的分别了。天主教即使强调圣言, 也是把圣言放在圣事内。 由于马丁路德的教会以圣言为中心, 所以宣讲、宣信等行为是极其重要。但天主教以圣事为中心, 传教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从马丁路德来看, 教会制度及结构, 并不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 亦不是来自天主的, 而天主教的Divine Institution为马丁路德所否定, 他认为天主教只是历史的产物, 因此人可以改变。我们认为圣事的结构由耶稣基督而来, 故此不易改变。对于权力, 马丁路德同意权力是为了服务, 故此有必要的。不过, 他认为权威的方式亦是历史的产物。马丁路德认同五件圣事, 只否定病人傅油与圣秩圣事。后来的教派接受就愈来愈少, 结果只接受两件圣事。这是由于「唯一圣经」的缘故。再者是「唯一信仰」, 因为信仰是通往天主的唯一道路。 职务问题: 基督教可以废牧师, 而天主教行圣统制, 神职是由圣事而来, 是天主所给予的, 神职与教会团体是二而一。但基督教派以圣言为中心, 牧师只是宣讲, 牧师的职务是低于教会团体的, 他是服务团体。为马丁路德来看, 教会最高的权威是圣言(圣经)。 马丁路德相当关注圣餐礼, 但是, 他仍然以团体为第一, 故此圣餐是为了团体的。只有当人聚会在一起, 信友的团体令面饼变成圣体, 但是信友团体散开, 就不再是圣体的了。 所以有这样的看法, 是因为他以团体为中心, 所以有这样的圣事观。 马丁路德看天国与教会的关系。虽然马丁路德同天主教一样, 认为二者不是一者, 但他认为教会不能令天国临在世界, 只有天主才能够令天国临在(唯一恩宠)。在他眼中, 教会的行动象征着信仰, 唯有天主看到人从行动中的信仰, 才会临于人间。他的成义论被天主教称为「法律/外在称义论」, 而我们的是「内在称义论」。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是史上很长的一个会议, 是针对马丁路德而开, 因此全面地检讨教义, 并重新肯定天主教教义的核心, 如原罪。这个大公会议最大贡献是司铎生活的重整。因为当时教会生活确实有问题, 故此特利腾大公会议更新了神职的生活。无论如何, 特利腾大公会议在今日的角度来看, 由于过于针对马丁路德, 故此马丁指责的事件, 好多时都不愿改革, 结果重心就不清楚了。明显就是由于马丁推崇奥斯定, 结果令教会不谈奥斯定, 只重圣多玛斯。这情况到梵二才改变。所以, 梵二的贡献不在于她所发出的文件, 而是梵二的更新精神。梵二强调教会要活出真理, 而不是针对别人; 正由于活出真理, 就成为真的盐和光。所以梵二的文件全用陈述的句式, 因为她只是客观地呈现真理, 而不再用谴责的字眼。这种态度才令教会能立足于现代世界。如果这种态度倒退, 才是教会真的退步。 特利腾大公会议建成一个篱笆, 没有人敢越过这个篱笆。 如指教会是信者的团体, 就没有人敢讲了。因此, 十七至十九世纪, 教会学没有长足的发展, 主要是讨论教宗与主教权力的分野。直到十九世纪, 才有改变。可以说, 十九世纪是十六世纪的思潮发展至巅峰。
5. 十九世纪召开梵一
梵一要面对的是现代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端。这群人相同人的理性可以完全认识天主的真理; 亦有半理性主义, 即指人不能完全理解天主的启示, 但是也有可以的, 但基本上都是相信人的理性可以穿透奥秘。他们本来都是好意, 因为希望融合理性与信仰, 但是结果令信仰受到损害或偏差。另外, 十九世纪又是反权威的时代。当时反权威、反教条, 所以梵一也反过来强调权威与教条。1869召开, 未够一年就结束, 原因是当时欧洲发生内战, 所以中途中止。1958就召开梵二, 因为梵一只是刚开始, 所以要有梵二跟进。让我们看看梵一的内容: 梵一只出了两个文件:
(1)「天主之子」, 内容是论天主的启示。因为当时最大 的问题是天主的启示, 理性主义认为人可以理解天主所有的东西, 但理性主义不同意。
(2)「永远牧人」: 主要是论教宗的权力, 本来这个宪章是要论教会, 但是一开始谈, 就要 面对反权威的思潮, 故此就论教宗的权威。这份文件一出现, 不少教长疑问这个宪章是否 已经足够, 因为教会不仅是教宗。所以, 不少人认为需要有下集, 要讨论主教的职权, 以及教会的性质与使命。可惜, 「永远牧人」草稿一出, 战争就开始, 故此并未有讨论下去。 所以, 梵二是要完成梵一未竟之志。因此, 若望廿三提出开梵二, 不少学者都发表文章, 提醒要出席的人谨记, 上次讨论教会本身并未完成, 应该要在梵二完成。
梵一「永远牧人」可以反映当时官方/主流的教会观。「永远牧人」共有五个题目:
(1)论教宗的权力范围; (2)论宗座与主教的关系; (3)讨论教会对现世的权力到达哪里; (4)论教宗不能错权(奥脱: <<天主教信理神学>>); (5)基督教教友归化问题。「永远牧人」 论教宗权力、主教与教宗的权力关系, 均用法律模式来界定, 非常法律主义。由梵一至梵二中间七十多年, 教会内外都发生很多变迁, 而形成梵二对教会的看法。梵一与梵二的口吻, 截然不同: 梵一是法律口吻, 梵二就彻底改变, 不再是自我保卫的意识, 不似由十六世纪至梵一以还, 浓烈的护教色彩, 给人一种保守的印象。但是, 到了梵二, 强调开放、交谈。为何有这么大的改变呢?有两方面的原因: (1)外在的原因: 梵一自欧洲内战发生后, 人类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洗礼。因此, 我们看到在升平的时代, 人会喜欢健全的制度、法令, 给予人很大的安全感, 故此十七世纪以还, 大家都喜欢健全的制度; 但是, 在大战中, 人经历了没有制度, 没有安全感, 甚至经历了罪恶制度的可怕, 人的心就转移, 认为人不能把自己的安全放在制度上。 再者, 二次大战接连爆发, 人的尊严重重地被践踏, 家园被毁, 人的疏离, 而集中营的经验, 人不仅经历了生存的焦虑, 又经历了集体屠杀的可怖。人变成一个号码, 没有了人的独特性。所以, 人不再向外找寻自己的尊严与意义, 而是从内在去找寻人的价值与意义。二次大战, 令教会以至整个人类, 不再靠外在的制度, 而是从内部认识人的尊严。因此, 教会内关于基督奥体的概念就复苏了。 基督奥体概念强调关系, 故此制度不被强调了。(2)教会内在的因素: 梵一至梵二期间, 教会内部都有很多变革, 而其中三个最能冲击教会, 令教会改变自我的观感。所以, 梵二文献是结果, 是这三个运动的结果。
5.1 圣经批判学的开展: 首先, 圣经批判学的原文批判, 在在挑战传统的教会观。因为教会对 教会自我的理解, 往往建基于圣经某些章节, 这令教会原来很坚固的立足点动摇了。再加 上圣经批判学找到新方法, 对圣经的理解更新更深了。庇护十二<圣神启迪>的发表, 为圣 经批判学开了大门, 令天主教学者重新认识圣经的真义。例如法国圣经学者L. Ceifaux 是首在用圣经批判学方法去研究保禄书信中的教会观。三大学派: 罗马学派(传大)、 比利时学派及法国学派, 是最重要的天主教学派, 都采用圣经批判学来研究圣经, 为梵二打好基础。(岩平根学派。)这些研究丰富了关于教会的启示, 不限于玛窦福音。同时, 亦打倒一些传统的教会论的看法。他们发现了教会不同的模式, 更令教会自己认识加深。
教父学的研究: 由于圣经批判学的开始, 教父学亦受到重视, 而且引入了传释学/ 解释学 的方法。所谓解释学, 首先看文本(text), 然后看语境(context), 而可以细分为文字的语境、 社会的语境、文化的语境。当我们看清楚这个文本后, 要再把它放在当下的处境来理解, 明白到这个文件对我们今日的意义。例如: 研究特利腾大公会议的原罪法令, 当中有一句话很出名: 「原罪是由生育而繁延。」如果我们今天用这句话来解释原罪, 必然被人所质疑, 因为今天的科学医学已可证明无关。 我们亦不可以用教条主义去处理。今天, 我们会用解释学来处理。当时的语境是在谈救恩的普遍性, 而历史脉络是由奥良定会议, 而它又由奥斯定而来, 我们就要明白奥斯定的语境, 而奥斯定当时这样说, 是想指出人是由生育的行为来到世界, 就有罪了, 但是他的重点是救恩的普遍性。再下去, 我们又要明白特利腾大公会议所以要引用此句, 是由于(1)否定原罪的异端和(2)马丁路德的悲观原罪论。 因为马丁路德视贪欲为罪, 人完全是罪人, 没有任何自救的可能。 大公会议所以引用此句, 强调的不是原罪由生育而来, 而是其普遍性。用这个方法, 可以让我们明白到信仰的历史深度。
5.2 礼仪革新运动: 由本笃会开始。礼仪运动的开始, 是要反击被动、金字塔式的礼仪, 这种 单向式的礼仪。本笃会要改革这种礼仪, 而强调整体要负责地, 主动地、自由地、积极 地、有意识地参予整个礼仪的每个象征性的行动。因为, 当时金字塔式的礼仪, 也是强化了被动的意识。这个运动很快地展开。要把单向式转为对话式, 这直接影响教会的模式, 变成互动的、同心圆式的教会模式。这个运动不是从理论层面改变教会观, 而是从行动去改变教会观。它让教友从礼仪中经历了新的教会观。这亦合符我们教会的常规: 我们的教理往往是由礼仪的默观、礼仪感受到, 后来再让教会在教理上确认。关于圣母的教理亦是这样。
5.3 合一运动: 合一运动最初是基督教不同教派开始的, 因为她们分裂的情况严重, 变化亦很 大, 于是她们发现如果大家都信耶稣基督却分裂太大, 对传教有很大阻碍, 故此成立WCC (World Council of Church)。这个组织很loops, 只要教会相同耶稣基督是救主, 就可以 加入, 天主教会一直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到保禄六世在大会上发言, 成为associate member 。这个组织一开始, 主要是希望处理一些世界性的爱德问题, 希望从爱德行动上合作, 再进深到信理的交谈。这个组织最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天主教与信义宗因信称义的联合声明。这个组织强调交谈, 不要对骂, 求同存异。这种态度慢慢引进了天主教内部, 令我们较重视交谈。这三个运动, 对梵二影响深刻, 让教会吸纳了七十多年来的运动成果, 令梵二强调交谈。看梵二对自己(教会)的看法。要理解梵二的教会观, 就要看四份文件【指梵二文件】。这四份文件合起来, 让我们看到教会有形与无形的部份, 同时亦处理了教会学中最重要的四个问题:教会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