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教会学 |
第一章 新约的教会 |
「教会」一词的含义及应用
旧约圣经
εκκστα 一词来自一个通俗的希腊文, 英文叫做 church , 是译自德文 Die kirche , 正确的译法应当是 the household 或 family of god 。原则上应当是解作聚会, 基督教译为团契, 较为贴切。此词英文即为 assembly,在古典希腊文化当中, 与宗教毫无关系, 反而与城市有关, 人与城市有关的讨论, 就称为 εκκηστα。字根来自两个字: εκ-[略] , 就是从某某当中召唤出来的意思。所以, εκκηστα 是指有一群人被召集, 一同做一些事或讨论一些问题。旧约圣经是希伯来文, 而在七十贤士本中, 用希腊文翻译, 而当中有百姓/子民 qahal 一词, 当时就用εκκηστα来代替此词。但「百姓」一词是专指流落旷野中的天主子民。崇拜团体中, 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聆听天主的法律。七十贤士本用 εκκηστα 译 qahel, 只是留下聚会之义, 而把其它历史意义抽空了, 改变一词的特质。在七十贤士本中, εκκηστα 引入了宗教的范畴, 成为宗教的术语。在旧约中, qahel 与 Yahweh 时常连起来用。因此, 在七十贤士本用此词时, 就会称为 Assembly of God.
新约圣经
在新约中, εκκηστα 出现得最多的是保禄的书信, 其次是宗徒大事录。在福音书中,只有玛窦写伯多禄为盘石处曾经出现。玛的用法与犹太会堂都很相似。余下的是宗徒大事录和保禄书信。宗徒大事录出现过 εκκηστα 一词, 有时指城市中的教会, 有时是跨越城市, 是一个大区域的教会。有时指以犹太人为主的教会, 有时却指撒玛黎雅的教会, 可见此词的超越性。耶路撒冷教会是首先用 εκκηστα 来称呼自己。主要是犹太人教会, 在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一个准绳。 宗徒大事录此三处用 εκκηστα 时候, 都保持一个特点: 都会把 Assembly of God 的涵义保持, 即把教会一词与天主连在一起。他似乎想表达出新约的子民是代替或承继了旧约的子民的身分。他们与旧约子民既相辅相承, 又代替了他们的使命。
保禄书信中, 共享了六十五次 εκκηστα 。只在格前中, 已经出现了廿二次, 是极其重要研究 εκκηστα 的书信。另外, 哥罗森书和厄弗所书中, 看到 εκκηστα 的宇宙幅度。我们综观保禄在十四封书信中如何用 εκκηστα,看到有两个特征: 故意要保持与宗徒大事录及旧约圣经的互相呼应。当他到 εκκηστα, 会加上天主的概念。因此, 他希望透过这个文学技巧, 表达出各处他所建立的教会, 是与耶路撒冷, 以及旧约教会, 都是一脉相承的。表达出同一教会的意思。当中亦有突破: 只有在保禄的著作中, 为 εκκηστα 加入了基督学的幅度, 指出天主的教会在基督内, 以基督为中心的。我们不要轻视这个创见, 因为在弥撒中在基督内, 偕同基督等说法, 就是由此而来。此词是保禄基督奥体的教会观的前身。到了晚期的保禄著作, 才看出保禄完整的教会观, 因为他的观念是慢慢成熟的。要到狱中书简, 才可以看到完整。
构成教会的四大特质
我们要看耶路撒冷团体, 如何看自己的特征, 而其它团体有没有, 而这些特征如何发展。 从宗徒大事录 看到耶路撒冷教会的建立, 而这个教会如何描绘自己呢? 宗徒大事录是教会第一部历史书, 而前面的几章 有三个撮要, 可以看出是早期教会的面貌。
1. 宗徒的训诲 当时人是明白宗徒的训诲是延续基督的训诲。
2. 时常团聚 教会的特质和本质。是指灵性的团聚显示在物质的层面上。
3. 擘饼 初期耶路撒冷教会如何显示团聚呢?就是擘饼。
4. 祈祷 几时可以一起祈祷。
这四个特征在耶路撒冷教会出现了, 而吸引了很多人天天加入了。 换言之, 这些特征是令教会只得自己 与别不同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看四个因素全都是信仰的因素。 故此, 无论是保禄还是其它书信的作者, 不用其它因素来判定 εκκηστα, 而是用这四个信仰因素来决定是否εκκηστα。 其它教会是否也有这些因 素而成 εκκηστα? 保禄后来建立的教会, 是否又有这四个因素。
宗徒的训诲 在耶路撒冷教会, 很明显是指十二宗徒的训诲, 但是外邦教会是否有宗徒的训诲。 因为我们在圣经中, 看不到十二宗徒到过这些地方。 于是要看看保禄是否宗徒? 在<迦>中, 保禄就在保卫自己的宗徒权。 由此可见, 当时已经有人认为他不是 宗徒; 亦捍卫自己传的福音是宗徒的福音, 可见亦受人质疑。 另外, 在宗1: 21-26中, 路加也表要选新的宗徒就要两个条件: 曾经与耶稣生活过一起; 耶稣死亡 复活的见证人。 要符合这两个条件, 才是宗徒。保禄两个条件都不符合。 故此, 路加在宗前十三章中, 从不用宗徒来称保禄。
时常团聚 保禄的时常团聚与耶路撒冷的团聚是否一样呢?
擘饼 保禄书信中都没有提及擘饼, 用上了「主的晚餐」, 究竟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呢? 其实, 在希腊文中, lord’s supper 应该是 lordly supper。 在保禄书信中都找 不到擘饼, 是否不同于耶路撒冷的福音呢? 「主的晚餐」与擘饼有何关系呢?
祈祷 宗中提到耶路撒冷团体时常上圣殿, 做礼仪; 而保禄没有圣殿可上, 往会堂都是 辩论的地方, 反而是在家庭中聚会, 所以在十四书信中, 有些是致某人的家中, 正 显出这个特点。
在表面上, 保禄的教会似乎都不合于四项因素。 我们要深入剖析各种因素, 看出各种因素的核心, 内在的 本质, 看出什么是外在表达与内在本质。 耶路撒冷教会与保禄的教会因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 但是 更着重的是其内在的核心。 们必须做这个功夫, 否则很难出耶路撒冷与外邦教会的一致性。
1. 宗徒的训诲
耶路撒冷教会
耶路撒冷教会以十二宗徒为主的教会, 而早期归化的基督徒, 都意识到宗徒的训诲是耶稣基督 训诲的延续。 故此, 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 这里有两个问题: 路加在其它地方, 都会用一 对词: 宗徒的「训诲」和「宣讲」。 事实上, 早期教会的建立和宣讲有很大的关系, 是颇重要 建立教会的因素。 为什么路加在第二章讲到构成教会的因素, 只提训诲而不提宣讲呢? 既然早期 基督徒相信宗徒的训诲就是耶稣基督的训诲, 为什么在四福音中的训诲与宗徒的训诲的内容不一致 。 耶稣讲道的中心是宣讲天国, 但是在宗中伯多禄宣讲的内容, 并不是讲天国的来临。 而是耶稣 基督的死亡与复活。 除非我们能找到二者彼此的关系, 否则不能说宗徒的训诲就是基督教会的 因素。 因此, 要搞清耶路撒冷教会关于宗徒训诲的几个疑问。
- 点解宗徒的训诲会改变呢? 或者问: 直到耶稣死亡、 复活、 升天, 有什么冲击, 令他们 不宣讲天国的来临, 而要谈耶稣的死亡与复活?
- 点解路加要以宗徒训诲为教会的原因? 而不要宣讲呢?
首先, 在基督的死亡至升天之间, 发生了圣神降临, 令他们理解到旧约中描述的天国, 由耶稣基督 的死亡与复活, 已经降临了。 要明白早期基督徒是以犹太人为主, 而因为在旧约中, 天国就是雅 威爱的能力出现在人间。 故此, 耶稣基督讲天国来临, 而且祂不仅宣讲, 实质透过奇迹明白到 雅威爱的能力已经出现在人间。 故此, 奇迹之奇, 只是因为我们的境界不能理解而已; 如果进入 救恩的境界, 就会视之为正常。 这就是天国的来临。 宗徒正是由圣神而明白到天国来临, 而对 他们来说, 最大的标记就是耶稣的死而复活。 这就是强调天主的爱的降临, 宗徒明白到耶稣死 而复活是天主的爱的最大标记, 故此宗徒不言天国, 而言复活, 正由于此。 因此, 宗徒的宣讲 焦点好似改变了, 把重点放在耶稣为默西亚一事上, 但是在内在的联系上, 是一致的。 故此, 宗徒训诲所以成为当时信徒的核心, 正由于当时的教友明白到二者的联系。
其次, 为什么只讲宗徒的训诲。 要知道, 路加是从救恩史的角度来写作, 耶路撒冷是救恩的中间 点, 耶稣在此完成救恩, 而救恩亦由此传播。 故此, 当路加讲宗徒训诲才是教会的必然因素, 不是 只往前看, 而是从整个救恩史的角度来看。 路加有写到耶稣不断地训练门徒, 由此可见, 耶稣基督的培训是组成教会的重要因素。 宗徒在耶稣基督训诲当中, 已经形成了十二人的团体。 所以, 耶稣的训诲, 是团体的中心, 没有耶稣的不断训诲, 他们没有训诲和宣讲的内容。所以, 在整个路加的救恩史角度, 是很重要的因素。
保禄的教会
圣经中看不到十二门徒曾到访保禄建立的教会。 如果保禄不是宗徒, 就不是同一的教会。 究竟 保禄是否宗徒呢? 保禄不是十二人之一。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宗徒的意义是什么? 而这个词是否有 演变过呢? 研究这个问题, 就是研究宗徒的意义。 在希腊文化当中, apostle 是指 being sent by somebody, 是很普通的一个字。 到新约的写作中, 十二人与宗徒两个词是分开的。 马尔谷用 十二人来形容耶稣的跟随者, 而不用宗徒一词的。 “十二人”一词是先出现于”宗徒”一词。 后来, 马尔谷就渐渐把宗徒一词应用在十二人身上, 是耶稣基督所遣派的一群人。 成为宗徒有两个条件: being with Jesus & witness. 到了玛窦时, 加上第三个条件: 舍弃。 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
到了路加, 他有更深的演绎, 要求更加彻底地舍弃, 不仅是财富, 而是完全放弃自己, 弃绝自己。
如果我们视路加两部著作是有某一关联, 我们可以看到宗徒大事录一至三章, 是刻意回应 路加 福音。 例如第一章廿一至廿六节, 可以看到路加仍然保持福音的传统, 他仍然把十二人和宗徒 联系起来。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条件来选宗徒, 保禄不是宗徒。
问题是在宗十三章之后, 路加把宗徒的观念抽出十二人之外, 亦应用在保禄身上, 同时也放在 巴尔纳伯, 以及与巴氏一同传教的人身上。 究竟由耶稣升天到保禄被称为宗徒, 有何演变。
据圣经学者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 有好几件大事发生, 冲击初期教会, 令教会有所改变。
伯多禄宣讲
伯多禄其实是最早向外邦人的宗徒, 亦是首先令外邦人归化。 这对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 是一 个冲击。 因为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 是相对保守的教会, 他们是犹太人的教会, 而看到伯多禄 为外邦人施洗, 令他们看到外邦人也有救恩。
保禄的皈依
他本来是迫害教会的, 但是竟然皈依, 后来上耶路撒冷教会时, 亦获得耶路撒冷教会的承认。 这令耶路撒冷教会明白到耶稣基督不仅在世时可以召叫门徒, 亦可以在不在世时继续 召叫祂召叫 的人。
保禄的传教
保禄的宣讲和建立教会, 人们看到他的行为与宗徒建立教会一样, 似乎同样地是为耶稣基督所 派遣的。 这令我们看到, 宗徒可以超越十二人, 故此, 可以用在其它传教士身上。
不过, 在宗徒大事录中, 用宗徒一词, 也有层次。 因为他指十二人为宗徒, 是最高的层次。 只有 十二人才符合两个条件。 另一个层次就是保禄。 他与巴尔纳伯也有不同, 因为保禄被召叫是特殊 的, 他是被耶稣基督特意召叫的。 而且, 在早期教会中, 保禄是建立最多地方教会的宗徒。
由于我们由此建立了保禄的宗徒权, 所以他所建立的教会, 是有宗徒的训诲。
耶路撒冷教会的宣讲与保禄的宣讲
耶路撒冷教会宣讲是大量引用圣经的。 由于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默西亚, 故此宗徒不断引用旧约 和先知的说话, 来证明耶稣基督是默西亚。 但是, 保禄对外邦教会传教, 从不引用旧约, 只有在 会堂争论才引用, 大部份时间都直接讲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 因为外邦人不懂旧约, 大部份只 懂希腊哲学。 虽然二者的宣讲的方式不同, 但是内容是一致的, 都是宗徒的训诲。 由此可见, 教会是生活团体, 故此构成教会的因素也是活的, 这可以令我们明白到为何在耶路撒冷是这样; 到保禄时就有所变化。 我们看到耶路撒冷教会有宗徒训诲; 保禄亦然。
2. 时常团聚
希腊文化的意义
「时常团聚」并不能把希腊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参与 participation; 保禄采用这个意思来写 κοινωνια。 亦可以翻译成团体 community; communion; 社团、协会之类 association; 亦可以 译为 fellowship 手足情谊, 本地基督教会翻译为团契。 在圣经中, 出现了十八次, 而单在 保禄书信中, 就出现了十三次, 宗一次。 要处理宗徒大事录那一次有困难, 路加讲得太少, 令 我们难以入手。 有学者把研究 κοινωνια 的说法, 可以归为四大类。
1. 精神上的手足情谊、 共融。 强调精神上的联系。 因为下文谈到一心一德, 可见是精神的一致。
2. 圣统的共融, 因为时常团聚, 是紧接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 所以是以宗徒为 中心的团聚。
3. Table Fellowship, 因为是擘饼的团聚, 故此是礼仪中的团聚。
4. 财物共享, 因为在三个撮要中, 都有财物共享的特点, 所以通财就是其特点。
而最接近路加的解释, 应该是精神上的和财物共享, 合二者来看, 才可以较全面的。 如果我们 探讨宗 2: 42 的耶路撒冷教会, 应该有两个幅度, 不可缺一。 因为教会有精神的(不可见的), 同时有财物共享的行动(是可见的), 而可见的是由于不可见而来的。
圣经学家视路加在宗中的 κοινωνια 是横面的 fellowship。 因为这个 fellowship 只是讲到人 与人、 信徒与信徒之间的共融, 只是同一层面的共融, 而未有探讨到人与神的共融。
保禄的教会中的κοινωνια
精神上的手足情谊:
格林多书信最提得多。 保禄不仅留存了横面的 κοινωνια 意义, 更挖深地给予它纵面的深度。 因为为保禄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团契, 是不可能恒久, 除非有纵面的 fellowship 才可以, 那么, 纵面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格前1: 9, 提出横面 fellowship 的基础。 当中「合而为一」, 就是 指 κοινωνια。 故此, 保禄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是与耶稣基督有共融, 亦只有与耶稣基督有共融, 才能够有人与人的共融。 与子结合就是指与子的体和血的结合。 但是为保禄更深的思想, 就是 教友与子的体和血结合, 就是与子一样, 能够不断为别人, 交付自己。 只有这样, 才可以共融, 做到一心一德。 有学者认为<斐>把纵横面的 κοινωνια 具体表现出来, 当时保禄是坐牢的, 一开始 , 他就说斐理伯教会自始至终, 与我一同为信仰而奋斗, 以往固然, 今天保禄入狱, 斐理伯教会 仍然会继续他的工作, 甚至称之为自己的冠冕。 此段圣经解释了二者的关系为何能如此长久。 因为斐理伯教会很渴望参与基督的苦难, 这就是 κοινωνια。 而保禄亦是很渴望参与耶稣基督的 苦难, 斐理伯教会认为参与保禄坐牢的苦难, 就是参与基督的苦难; 而保禄参与斐理伯教会传教 的苦难, 亦即参与耶稣基督的苦难, 故此, 二者的结合, 就是耶稣基督的苦难。 能在苦难中为 信仰而奋斗。 他们在基督的苦难中合而为一, 就是真正的 κοινωνια。 保禄在其书信中, 不仅言 横面的 κοινωνια, 也就是接受了路加在宗徒大事录的概念, 更加入了 纵面的 κοινωνια, 以此为 基础, 令 κοινωνια更恒久。
财物共享
保禄的教会是否有物质共融的层面呢? 在十四封书信中, 不仅有, 而且加以扩阔。 因为在保禄 书信中, 不仅是个人与个人的物质共融, 而且还是地方与地方教会之间, 有财物共融, 如格后 第八章和第九章, 谈到捐助行动。 内里谈到如何捐助耶路撒冷教会的行动。 保禄亦在各地要求 各地捐助耶路撒冷教会, 一路收集, 表示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希望与犹太人教会合一。 保禄对 格林多教会的劝捐, 甚至以马其顿教会为典范, 要求格林多教会捐献。 有一个很重要的讯息: 格林多教会富有而不捐; 马其顿少而愿捐, 故此保禄就要向格林多教会明白什么是 κοινωνια, 什么是一心一德, 什么叫财物共享。 如果是自己足够才捐助, 这是施舍, 而不是 κοινωνια。
除此, 保禄是首位作者, 格后8: 4, 写出「供应圣徒的恩惠」。 这里的供应 ζιακονια, 是保禄把 κοινωνια 与供应结合一起, 因此共融不再只是物资的分享, 而且是彼此服务的; κοινωνια 是在 服务中形成的。 任合爱心的捐助是服务, 财物固然是可以共享, 但是彼此服务才是真正的 κοινωνια 。所以, 教会的使命是服务。
3. 擘饼
耶路撒冷教会的擘饼传统:
宗: 2:42-47; 出现了两次擘饼, 圣公会的圣经学家 O. Cullmann 研究之 “Last Supper” 中, 认为46节中所说的 “gladness”, 希腊文是αδαλλιασει, 意思是不可言喻的喜乐, 时常与复活及 耶稣显现相连, 可见初期教会中, 耶稣跟宗徒进食复活的餐, “Easter Meal”, 正如厄玛乌的门徒 与耶稣擘饼时才认出耶稣, 所以在初期教会的擘饼礼中就是充满极度的复活的喜乐, 故此与最后 晚餐中的流血, 悲伤, 死亡等因素都是没有提及的.
保禄的教会与「主的晚餐」
虽然保禄在不同教会中有擘饼礼, 但他却很少用这个词, 反而创造了「主的晚餐」这个词. 事实 上, 擘饼来自犹太的文化, (由一家之主擘饼, 分给家人, 是生命的交流) 并不是耶稣的创造, 只 是借用了犹太的文化, 建立圣体圣事。 但当保禄进入希腊文化时, 发现他们是进餐的, “dinner /supper /banquet” δειπον, 且分两种: ordinary meal (日常) & pagan meal (祭神), 保禄害怕 耶稣的圣体圣事是祭神的餐, 故采用了餐这个字, 并加上 “主的” 两个字 (Lord’s Supper : 但是, 希腊文的意思应是 Lordly Supper κνριακσν, 用意是: 一. 有别于pagan meal; 二, 主的”是形容 词, 所以这个晚餐是渗透了主, 并不是 “主的”, (possessive的意思), 二者可以分开, 不融为一 体。
「主的晚餐」一词的来源:
格前第十章, 都是说圣体圣事, 也是格林多传统的圣体圣事:
格前十一:23a 「从主所领受的…. 传授」
格前十一: 23b-26 「主耶稣… 拿起饼来, 祝谢了, 擘开, 递给门徒说」(此乃格林多传统的圣体圣事)
谷十四 22-25 「耶稣拿起饼来, 祝谢了, 擘开, 递给门徒说」(此乃对观福音的传统)
玛廿六:26-29, 路廿二:19-20 (与谷很相似)
在格林多最多问题, 故书信内容也很丰富, 并解决了不少融合文化的问题, 由于当地门徒在 两种文化之中, 故又拜邪神, 又擘饼, 保禄认为他们是邪淫的, 故必须纠正。 「这是我从主所 领受的, 我也传授给你们了」, 而传授的就是与福音传统相同的圣体圣事的传统, 但是,
1. 保禄没有参加最后晚餐, 也没有在大马士革时, 由耶稣传授圣体圣事, 为何 保禄说他是 从主所领受的? 当比较格林多十一:23-26, 和福音, 发觉只是多了 “主”一个字, 其余都 是完全一样, 原来, 保禄在大马士革, 耶京和安提约基雅 (一年之久)的时候, 也有行擘饼体, 他在大马士革的与主相遇的经验很影响他 传福音的动力, 他知道擘饼体不是来自不同教会, 而是来自耶稣建立的; 加上 他深信建立圣体圣事的历史中的耶稣, 就是他在大马 士革碰到的复活的 “主” 耶稣; 因此他加上 “主”, 成为两个主词 “主””耶稣”, 以加强 “耶稣” 这个主词.
2. To receive from and to deliver to 是一个动词词组, 因为当时的犹太经师 才用这个词组, 为表示一个即连绵不断的传统, 有代代相传之意。 而保禄以此 表示圣体圣事并非保禄的创造, 而且, 是由主传授的连绵不断的传统。
3. 他加上第26节, 「直到主再来, 你们每次吃这饼, 喝这杯, 你们就是宣告主的 死亡」 , 因为是牧民的原因: 格林多教会分党分派, 有阶级, 贫富, 因此保禄 要宣告主的死亡, 强调耶稣为人人死, 圣体圣事是 “爱的筵席”, 无分彼此。 护教作用: 由于教会着重了 Easter meal 的喜乐, 而忘了 Last supper, 故保禄要强调 Easter meal 是来自 Last supper. 保禄圣体圣事的传统 是很丰富的, 由主的死亡, 主的复活和主的再来。
其实保禄的格林多圣体圣事传统与耶路撒冷教会的传统一样, 只是为了适应外邦教会, 而作出了修改, 是互相补足的
保禄的教会观
(宗徒如何把本质保留, 而又作了本地化)格前10: 14-22, 一个身体、一个饼。在这段圣经, 关键16-18节, 因为在圣经的传统中, 叙述饼酒是有程序: 先饼后酒。但在这一段, 把二者倒转 了。原因: 要把饼与身体相连接, 显示出保禄的教会观。哥1: 18节, 言身体就是团契。故此, 保禄是圣体圣事的教会观。因此, 七件圣事有其次序(order)的, 当中圣体圣事是七件圣事 的中心。也可以说, 他的教会学是共融的教会学, 共融于饼中。 同时, 格前第十一章、 十二章 中关于教会的看法, 其实都是由第十章而来, 是肢体的教会观。整个格林多人书中, 强调肢体合 一, 而要到晚期著作(<厄>、<哥>)才谈到头的观念。
结语
擘饼这因素, 亦在保禄所建立的教会中, 虽然他改为主的晚餐, 其实有护教及牧民的作用。 在饼 酒的传统中, 他亦表达了自己在大马士革的信仰经验。而教会的传统, 亦都在历史的时空中, 不断 的发展、深化。 圣体圣事亦见于混合的教会团体当中, 可见于<宗>及<十二宗徒训诲>。
4. 祈祷
在<宗>第二章中可见这一点。祈祷的希腊文πρ。在路加看来, 祈祷是教会构成的因素, 是从神学方面来看的。
字义:
在古典的希腊文化中, 并不是指一个行动, 不是指崇拜的行动, 而是指地方: the place of prayer。到了七十贤士本中, 把希伯来文的旧经译为希腊文, 在此就转移为行动本身了。 直到教父时代, 就愈来愈多用此词指行动。
耶路撒冷教会的祈祷 (宗2: 46)
地方
圣殿 因为第一代基督徒都是犹太人, 所以很自然在圣殿祈祷。 但是, 由于犹太教信徒
都是用圣殿, 故此就有冲突。加上二者的祈祷的态度不同。 犹太教主要用 圣殿 做祭献, 但是据学者研究, 基督徒即使在圣殿祈祷, 都不进行祭献。(因为耶稣已 为我们进行一次而永久的祭献。) 基督徒学者D.G.Delling研究祈祷这个问题, 他认为首要搞清楚: 什么是崇拜? 定义: 每一个宗教都有的行为。为什么全都有 呢? 因为宗教的特质是一个自我流露/自我表达的行动, 而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 看到其宗教的特质。再问下去: 什么是祈祷呢? 他认为祈祷不是崇拜的一部份, 而是崇拜的本身。所以, 祈祷就是每一个宗教自我流露的本质的行动。故此解释 了为什么祈祷是教会构成的一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为这是教会本质最有力的流露。
在圣殿祈祷中, 门徒会求耶稣基督, 就显出他们与犹太教的不同了。他们又不 祭献。这些都显出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 而不是一个新的宗派。但是犹太人就觉 得他们是叛徒。亦由于基督徒在圣殿祈祷, 所以犹太教的影响仍然很深。
会堂 在圣经中, 虽然耶稣会上圣殿, 但是更多是往会堂, 所以耶稣时代就已经有会堂 制度。会堂制度几时兴起? 会堂制度有何作用呢? 按学者研究, 会堂应在公元前 445年已经存在。因为会堂的兴起, 与以色列被放逐往巴比伦有莫大的关系。在巴 比伦时期, 犹太人为了维持宗教生活, 就只有在巴比伦兴建会堂, 目的是维系 以色列人在流放时期的宗教生活。后来居鲁士放以色列人回国, 这种制度亦随之 回归, 二者并存。考古学家也在圣殿附近找到会堂的遗迹。二者不会互相取代, 而会堂更是平日宗教活动的中心, 而圣殿则是大节日的中心; 侨居的以色列人就更 需要会堂来过宗教生活。 耶稣升天后, 第一代基督徒仍然在会堂中祈祷, 这亦构 成与犹太人的冲突。在安提约基雅, 是首先被人称为基督徒, 但是这个名称是有 轻视的意思, 不过当时的基督徒亦甘于接受。会堂是犹太人日日活动的地方, 所以亦是很重要地影响基督徒的祈祷。
家庭 这个宗2: 42-44亦提到这个祈祷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 是纯教友的团体, 没有了 犹太人的影响。家庭是唯一的空间, 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信仰特质, 尽情发挥, 建立自己的特色。这在保禄的经验中就更明显。保禄往何处, 都被逐出会堂。
"这三个地方都影响到其祈祷的特点。
对象与内容
有两种祈祷: 个人/私人及团体的祈祷。今天我们言教会的因素, 主要指团体的祈祷。 他们虽然用圣殿及会堂祈祷, 但是他们的对象不同。?呼天主为阿爸父; ?直接求主 耶稣基督, 由此可见他们肯定耶稣基督是天主子; 内容上: 所有祈祷, 都是在 基本关系上发出来的。 基督徒都定位是子, 而祈祷是向父向兄长。这和犹太教 亦不同。可以说, 教会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子格(sonship)。因此, 早期基督徒 最大的特色是自己是被俯听的, 这是和犹太教最大的分别的。早期教会的祈祷 内容主要浓缩在天主经中。在天主经中, 看到初期教会的祈祷基本态度是: 求天父 的国来临, 希望天主的爱临在人间, 后来再求自己的所需。而犹太人是用法律的 态度来进行祈祷。
保禄及其教会的祈祷
学者发现在<宗>中, 路加描述保禄三次传教的过程中, 特别采用一种文学技巧, 让读者 找到两个讯息: ?知道保禄传教活动是以祈祷作开始; ?特别在写第二部份时, 故意描写 一种反犹太的含意。 现在, 我们看看那个技巧。 ?首先, 祈祷的希腊文学( ), 这个字 是指祈祷的地方, 而不是祈祷本身。要到「七十贤士本」才变成祈祷。 路加本身是 希腊文修养相当深的作者, 故此他很熟悉祈祷一词及会堂的性质,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保禄 每次到新的传教点, 就马上进入会堂。由于会堂就是祈祷的地方, 所以意思是指保禄的传教 是由祈祷所流出的。宗9: 20节言保禄在大马士革皈依后, 立刻到会堂; 宗13: 14节, 言保禄到安提约基雅传教时, 就进入会堂传教; 宗14: 21, 在依科尼雍亦然: 宗17: 1-2, 得撒洛尼亦然; 宗17: 10. 贝洛雅亦然; 宗17: 16-17, 在雅典亦然; 宗18: 19、19-8, 在厄弗所住了好一段时间, 都是由会堂开始。这种写法, 就是证明了保禄的传教与祈祷是 息息相关。?保禄虽然是外邦宗徒, 但是不是忽视了犹太人, 所以路加写他先到会堂, 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是他每次都是被逐出会堂, 可见犹太人对救恩的拒绝, 而救恩因此 走向外邦世界。
保禄与「会堂」
保禄的教会与圣殿绝缘的。加上, 保禄每次都被逐出会堂, 所以可以看出当时的外邦教友并不能 入会堂, 故此, 他们祈祷的地点只有家庭。可以说, 家庭教会是早期外邦 教会的基础。因此, 今日研究保禄十四封书信的学者找到很多伦理教训, 并不是偶然发生, 而是因为他要以家庭为教会 的基础, 所以一定要把家庭基督化, 所以有这么多伦理的教训 。再者, 书信中是有给予家庭教会 的, 这不用惊奇, 因为当时?礼仪往往在家庭聚会中 进行的; ?书信是很礼仪性的, 方便其大声 诵读。还有, 初期教会并没有教育的场所, 所以家庭就成了教会领袖的摇篮。为此, 家庭是保禄心 目中最理想的祈祷场所了。同时, 由于在家庭中进行, 完全摆脱了犹太教会的影响, 而能够自由 地发展。
祈祷的对象与内容
保禄并非十二宗徒, 所以他并不是耶稣亲自教导祈祷的内容。不过, 学者研究保禄的祈祷 抽出来, 加以分类为十类, 发现?注重天主父的主宰品位(Lordship), 所以时常呼求天主; ?同时, 他亦有不少祈祷是向耶稣基督的, 也是呼耶稣基督为主, 所以可以看到他视耶稣 基督有其主格。?不过, 二者的主格有所区分的, 而我们已可以看到三位一体的训导了。
?感恩祈祷最重要。据此学者研究, 这种祈祷从来的对象都不是耶稣基督, 而是向天主父父 奉献。在此类祈祷中, 也有耶稣基督, 但是祂不会是最后的感恩对象, 而是感恩的基础和 理由而已。保禄认为, 一切恩宠的根源是天主父, 而耶稣基督是天父给人类的最大恩宠。 我们最后最值得感恩的, 就是父给予我的子。另外, 对父的感恩, 都是在基督内、借着 基督。 这是我们今天礼仪的核心。可以参考罗1: 8、7:27; 哥3: 17、7: 3; 弗5: 20。
论及祈祷的内容, 保禄的教会时时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在保禄著作中, 有两种祈祷是 在其它书信中不明显的, 就是祈祷与圣神的关系。?在圣神内蕴酿的祈祷; ?倾注圣神 的祈祷。首先, 在格林多人书和罗马人书中, 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内容。罗8: 15; 迦4: 16都看到?, 因为是天主父的神进入人的心里, 人才能叫阿爸父呀的祈祷。 这是人人 必须有, 才可能祈祷的。这是保禄心中最基本的祈祷。至于?, 是有先知之恩、语言之恩 的祈祷, 在格林多人书信中就有很多讲述。二者有何分别? 学者会说?是基本的, 而没有? 就没有?, 而?是要加强和深化?的。而两者都有共同的目的: 建立教会, 发展基督的肢体。
另一个特点: 子格, 意即祈祷者意识到自己是天主的儿子, 及自己是被倾听的。
代祷的意义
代祷不是互相帮忙而已, 而是涉及教会的普世性的重要因素。代祷在耶路撒冷教会时代已经存在, 如伯多禄被捕 就是众人为他代祷了。但是当时教会观未成熟。到保禄时期, 就成熟了。在保禄书信中,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代祷都与福传有关, 如厄弗所人书6: 17-20, 保禄坐牢, 他请人为 他代祷, 但是不是为要自己免祸, 而是要为所有圣徒、教徒、以致为自己祈求, 但是是为 他能够大胆传福音, 宣讲福音, 讲相称福音的说话。在同一书信中, 保禄说自己为了 外邦人的缘故, 当了囚犯, 但是仍然要为众人祈祷。同时, 他亦不断请不同教会彼此 代祷。不仅为自己建立的教会代祷, 亦为不是自己建立的教会祈祷。罗15: 30, 弟兄们, 我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并因圣神的爱, 请求你们与我一起祈祷, 与我一起奋斗。
为什么保禄那么重视代祷呢? 因为保禄有代祷的神学。他认为代祷是无形的锁链, 能把基督的教会连系在一起。这种代祷中的连系, 保禄认为是最强的连系, 是能够超越 任何空间和时间。在保禄来看, 教会的普世性, 那么无形的普世性, 就是在代祷中呈现 出来了。教会一日存在, 就是一个代祷的团体, 与代祷的对象联系起来。保禄为我们 设立了一个范例: 你先寻求天国的义德, 其它一切自会给你们。 所以他的代祷都是 为传福音的, 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他的狱中书信往往都传达这样的一份讯息。
结论
经过种种探讨后, 无论是耶路撒冷教会还是保禄的教会, 都证明了祈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祈祷就是我们崇拜的行动。因此, 教理讲授和祈祷, 是相辅相承的。而初期教会的祈祷与 宣讲亦是息息相关的。在初期教会中, 无论犹太信徒还是外邦信徒, 都意识到父子神是有分别的, 他们呼求天主以外, 也呼求耶稣基督。另外, 当时教会祈祷的信心, 是未祈求就已经相信天主的 倾听, 而这个祈求的传统已经渐渐失去了。另外, 代祷的因素亦相当重要, 因为代祷令教会的 普世幅度突显出来。最后, 为保禄而言, 祈祷是神学因素。至于混合教会, 主要指安提约基雅 教会, 亦有很多资料显出她以祈祷为主要因素。所以, 三类教会都以祈祷为中心因素。故此, 构成教会之为教会的四个因素是生活的, 故此虽然有变化, 但是本质是没有变更的。故此, 我们 探讨四个因素后, 发现教会不是一件对象, 而是一个生活的团体, 她是天主子民的聚会, 所以会变 化。而制度, 时时都是手段和方法, 为维护、保护生活团体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只有制度, 就是死 的团体。故此, 最重要的是天主子民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