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学

第二章 教会的不同图像及模式


 
 
一、导言
 
图像是一种语言系统。 针对中世纪时强调语言及理性的倾向, 具体的图像, 进入无形而更深的事实当中。 不仅在于想象力, 也与经验有关。 圣经中耶稣谈天国, 而天国很难掌握, 于是耶稣用很多图像来描述, 而这些图像是人们可以接接触和经验到的, 如芥子是天国, 对当时的人来说, 很容易明白和接触到。
不过, 每一个图像都有其局限, 因为它不能完全涵盖事物本身。我们往往要用好多个图像, 合并起来, 才可以明白到什么是天国。
 
在梵二中, 亦是如此。梵二开始, 我们放弃了系统的语言, 因为它有其不足之处, 因为与人的信仰经验 割离了。 图像与模式有何不同呢? 它与图像有相同之处, 在于都是用日常可见的事物, 不过模式就多一 点人的反省在其中。 因为图像与喻体本身的特质有很密切的关系, 亦止于这些特质。  模式有人的反省 在其中, 自然多了一些抽象的概念。
 
二、教会的不同图像
 
1.                基督身体
 
来源及圣经的应用
 
基督身体是由「基督」和「身体」两个概念组成的。保禄的创造, 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 在圣经中, 身体这个概念, 出现了许多次, 在希伯来文化中已经常用, 故保禄是借用了希伯来 文化的概念, 加上耶稣基督身上。
 
保禄的思想背景
 
集体位格的概念
这是以色列人独有而特殊的概念。 在旧约中, 集体位格的意识很强。如亚巴郎, 他不仅 代表一个民族, 而是整个民族就在他身上。 亚当犯罪全世界都获得原罪了。 耶稣一个人就救了整个世界。 这个思想为保禄基督身体的产生, 作出远准备。
 
希腊文化的背景
保禄同时受到希腊文化与牧民问题的影响。外邦人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很深, 往往也是用 二元论, 思想好, 物质坏。保禄发现皈化的人, 都仍然有这样的概念。 特别是保禄在 格林多传教时, 面对很多伦理生活的问题, 好容易用身体犯罪。保禄针对这两个问题, 故要强调身体是贵重的。 有学者研究, 在十四封保禄书信中, 出现九十一次之多。 其中<格>及<罗>中出现了六十九次之多。
 
礼仪
保禄时常参与礼仪生活, 而他从擘饼中体会经验到与基督同一身体, 这也令他浮现出 基督身体的图像。
 
分析保禄的著作
 
“身体”的概念是渐渐成熟的, 直至保禄坐牢时, 写[哥]和[厄]时, 这个概念才成熟。  在<格>中, 没有 “头”的概念。
格前六: 12-20: 针对伦理问题: 第一次出现身体的概念, 指的并非是集体位格的, 也不是指教会, 只是指每一个人的身体(PHYSICAL BODY), 因为 他到达格林多传教时, 发现归化的基督徒有很强的精神主义, 对身体和物质都不太重视, 常以身体犯罪, 所以 保禄便作出训示, 指出身体就是基督的肢体, 是圣洁的, 是圣神的宫殿。
格前十: 14-22: 针对祭肉的问题: 当时的信徒一方面又吃祭肉, 又领圣体, 故保禄 提出领圣体已经是与基督结合, 此概念仍没有集体位格的观念, 因为保禄曾引用创2:24 亚当和厄娃的结合, 是一种很真实的结合, 不是COLLECTIVE , SPIRITUAL的意思。
格前>十二: 4-31: 针对神恩问题: 神恩不同, 但在同一圣神内, 我们成为同一身体。 开始发展到 “教会” 的集体位格概念。保禄很强调大家是肢体, 应该融洽, 合一, 但仍 未有 “头” 的概念。
哥罗森书及厄弗所书: 针对希腊宇宙观的问题: 由于<哥>的希腊文化认为世界有很多神体 存在, 每一个神体都有特定的职务, 容易把耶稣定为其中一个神体而非唯一救世主。 信徒 更不接受基督的复活和降生, 因为精神应该离开身体才是最好的, 不应该复活, 让精神重 入身体; 更不应该让一个神进入人体内, 降生成人。 故保禄一方面要尊重希腊文化, 一方 面要纠正这些思想, 便引入 “头”的观念, 基督是唯一的至高的神, 是 “头”, 这个观念是从 希伯来人文化借过来的, 代表权威, 父亲就是头, 是家中的 权威; 保禄便提出基督就 是元首, 是头, 是一切万物的头; 整个宇宙就是身体, 基督就是 宇宙的头。 保禄强调 元首一方面是宇宙的头, 一方面是教会的头; 所以教会 这个身体, 加 上了头, 但未解释 头和肢体的关系。 直至<厄>书, 写于保禄牢狱中, 认为天上地下一切总 归于基督, 第五 章提出基督和教会的关系, 基督是教会的头,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 提出两 者的结合是一 种爱的结合, 基督爱教会, 为教会交付了生命。 其结合是以水洗和语言不断洁净和圣化 整个身体。补充由于头, 全身的关节和脉络才得到滋养和生命。 头和身体的结合是一个 伟大的奥迹, 从此基督爱教会成为了伟大的奥迹。基督身体的概念也成熟了。
   
    「基督身体」图像的历史发展
 
教父时代
基督身体在教父的时代仍然常用。但是在二,三世纪时渐被放弃。原因是当地有神秘宗教, 强调神道, 崇拜大自然的神, 强调生命的能力。 当教会传入这些地区时, 教父为免与这些 神秘宗教的特点混淆,故此不用基督身体一词。 亦因这个缘故, 保禄言基督身体, 并没有 奥秘一词的, 只是身体。要到教父时才用上奥体一词, 但最初不是用来称教会, 而是用来 称圣体。由二世纪到奥斯定时代, 都是圣体圣事的教会观。 所以渐把奥体的概念, 应用 在教会上。
 
中古时代
教会已传至各地,学院神学发展亦处于黄金时代。可惜,当时的思路令这个图像不能再复苏。因为当时重视理性的推敲,加上对教会的看法倾向制度化,强调有形的一面,所以基督身体的概念就没有空间重生了。原因? 这个图像缺乏理性的推敲; 不符合制度性, 因为
强调恩宠性的结合。
 
庇护十二世
颁布<基督奥体>的通谕, 用了基督奥体来讲教会。 因为这个官方文件, 带领这个思潮的 复苏。 后来颁布<天人中保>通谕, 再一次强调这个概念。 不过这两个通谕对其他教会有 对抗性的态度, 因为合一运动尚未开展, 原来的通谕指基督奥体等于天主教会, 但是后来 的合一运动, 就带出基督奥体不是合等于天主教会的。 圣事与教会相连, 仍然脱离不了 中古时代神学的法律色彩。
 
梵二
<教会宪章>不仅是牧民性的文件,更有教理的成份。原来是用基督奥体为主线的,但是因为传统的解释方法,令这个概念强调法律色彩,有形部分,故此弃而不用, 终于采用了 天主子民的概念。 梵二之后二十年, 信理部指出我们不能割离这两个概念来讲教会, 要 把二者互相补足才可以。
 
优点 -来自圣经
-能够表达出教会与基督之间的关系, 其浓厚的基督学的幅度
-强调肢体与肢体的共融
-说出教会的奥迹性
-这个图像很可以促进合一的, 可惜在历史上有一个解释, 把奥体狭窄了
 
缺点 -看不到身体与社会的关系
        -缺乏历史幅度
 
2. 教会是「天主子民」
 
导言
 
这个图像是相当古老的。 1963, 若望廿三世已逝世, 保禄六世继续召开大公会议, 发表了一篇 很有深度的讲话关于教会学: 支持较具体的教会学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 「天主子民」的概念 脱颖而出, 成为<万民之光>第二章的重点, 而自此以后, 就成为官方教会学主流。 当时比利时 Bruges的一位主教De Smedt认为教会是人类大家庭的一份子。
 
古典希腊文化中的意思
 
「天主子民」原来就是百姓的意思, 但是到了七十贤士本, 翻译为希腊文λαοζ。这个字在希腊文中很普通, 但是它有一群的意思。不过, 我们看到七十贤士本的翻译时, 有所改变, 把这个字只是用在以色列民族时, 不再用于其它的一群了, 如近东民族时, 该本就用另一个字。故此, 把这个字宗教化了。
这个字在新约中都是这样用, 但是在保禄的书信中, 他把这个字与γενοζ, 因为λαοζ太专指以色列民族, 而保禄有很多外邦的人成为教会的一份子, 所以他用另一个字眼。
 
旧约
 
由两个概念组成: 天主+子民。两个概念是以盟约的概念结合成一个词, 因着盟约而把天主与 子民结合为一体。 没有盟约的概念, 就没有天主子民了。 在旧约当中, 天主与人立的盟约, 是西乃山的盟约。在近东的历史, 立约是要双方的地位平等, 但天主采用这个方式, 却不是平等。 这个盟约的中心是: 我是你的天主, 你是我的子民。 「选」的恩典: 天主可以和其它民族结约, 但是祂选了以色列。 所以, 天主的选择, 这亦是「天主子民」的基础。 这个选择不可以解释的, 可以说是一个奥秘。
 
新约
 
基督学的幅度出现了, 因为新的盟约, 是透过耶稣在加尔雅略山上的祭献而成的。 这新约可以 看到天主的自我交付和完成。 自梵二以来, 不少人采用此词来讨论教会学, 所言的天主子民 不是乌合之众, 而是一个独特的团体。 它是一个Given的团体。 教会从来都不是由人自行组成 的, 而是每一个个人被天主所召叫加入这个团体。 所以,团体是先存的。 基督想要一个团体, 建立团体的意念先于召叫。
 
「教会宪章」中「天主子民」的神学思想
 
由洗礼而形成的「天主子民」, 在信仰上基本上是人人平等; 因此, 所有信徒都有一般的 召叫。 教会的圣统制是建立在一般召叫之上, 可以称之为特殊的召叫, 而因此有特殊的职务。 但是, 在此宪章中, 它排除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不再如中世纪认为是神职的、 就不是教友的, 并且演化出有训导的教会被训导的教会, 有圣化的教会被圣化的教会。 在此宪章中, 它不 否定有此区分, 但是不是截然分开。 整个教会都是训导的教会, 当面对世界时; 但当教会面 对天主时,就是被训导的教会。而且,一般与特殊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
评估得失
 
优点   扎根于圣经中
合一交谈上
有历史幅度, 这个概念亦同时能表达出教会是历史中的团体。   
不会有凯旋的教会学,因为它会把教会圣的与有罪的特性完全表达。
 
缺点 需要基督奥体的补充
看不到「天主子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面对世界的挑战,不能表达出先知角色的特点。这需要仆人的图像,得救的圣事的意象等。
「天主子民」用至极端时,就形成反建制的说法。
 
3.  教会是世界救恩的标记 :「圣事」
 
导言
 
这是一个模式, 不是图像, 且是一个神学的模式, 非来自圣经。 可勉强说是公元四世纪产生, 但 远因是哲学发展, 严格而论, 是梵二的产品, 当时的礼仪改革运动, 形成这个模式。 
 
圣事是「标记」及「象征」
 
奥斯定界定圣事为标记, 是有形的标记通传无形的恩宠。 中古世纪, 仍引用奥斯定的工具性的 标记, 是通传恩宠的工具。 由于言语学的研究, 提出标记和象征应有分别, 标记是较具体, 象征 是较精神化, 所以象征一定有标记的因素, 但标记未必有象征的因素。
 
工具性标记
例如, 红绿灯, 绿灯指向「行」, 红指向「停」, 这些意义非来自红绿本身的, 而是由人 赋与的, 协议的, 是 conventional meaning, 是由「标记」和「意义」以外的「第三者」 决定的。 而圣事的标记不是这一种, 否则恩宠和标记会被分割。
 
自然标记
其「标记」和「意义」是有自然和内在的标记, 例如有烟便是有火的标记, 因为有火才有 烟, 两者有必然和内在的关系, 不需要第三者决定, 圣事又不止于此, 因为自然标记的 因果关系很清楚, 而圣事却不是。
 
圆满及真实的象征
-象征和所象征的是必然内在, 无需第三者定
-其关系是互为因果
-两者是互相圆满和完成和启示
例如: 友谊是存在的, 但是无形的, 其出现必需有象征来表达, 如微笑, 握手, 是非物质 的, 超越标记, 但可见的。 象征是圆满的, 其出现而被接受, 便会圆满地完成。
 
 
教会与圣事
 
基督是「原始」圣事
在教会未建立、七件圣事未建立, 这个圣事就已经存在。 父子神三位, 而父是不可见的 根源, 但在新约当中, 父不断交付与子, 所以, 子是父的印号, 是同圣同体。 历史 当中的耶稣基督, 就是一件圣事, 因为祂是可见的标记, 不断反映出不可见的父。 所以在若望福音中言见到耶稣就见到父,即显出这个特点了。
 
教会是「基本」圣事
指教会是七件圣事的基础。 教会是耶稣基督在世的延长, 因为她是耶稣基督的身体, 延续基督在世的使命, 宣讲救恩。 因此, 基督充满于教会内、临在教会内。 这个不可 见的耶稣, 为了让人可见, 于是就建立教会了。 故此, 教会是可见的标记, 让人看到 基督的临在, 所以教会是一件圣事。 故此, 基督是父的圣事, 而教会是基督的圣事
 
七件圣事
圣事是动态的, 故此圣事是指教会在行动中。 教会本质是奥迹, 而其中有很多特点与 本质, 例如教会是真理性的团体, 故此宣讲真理是教会的本质, 礼仪性亦是本质、 救恩性亦是其本质。 不过, 不是教会每一个行动, 每一个时刻都完全实践出来。 在教 会生命中, 只有几个时辰、 几个行动中, 教会才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能错的时刻。 经 过十二个世纪, 教会才意识到自己有七个时刻是不能错的, 这就是七件圣事。 因此, 教会作为一个救恩性的团体, 但是要在七件圣事上, 教会能完全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分施 基督的救恩予别人。 七件圣事是教会的行动, 是教会在行动中。 七件圣事是七个不同 的标记,七个象征,是当基督要在领受者不同的时刻,需要祂的救恩的时刻,基督把自己交付予人。
 
 
评估得失
 
优点   能平衡教会作为制度的模式的缺陷, 因为中世纪以来, 都强调教会的有形的  一面, 而圣事模式能把可见与不可见的部份, 变得不能对立和分割了。 可以说 是针对了中世纪以来金字塔式的教会学。
教会是圣事, 为世界而存在的圣事, 指出教会是存在于世界当中, 而不是在 其上。 所以不会与世界割离。
这个模式回到教父时代把教会与圣事相连的观点。
 
缺点   讲不出其参与的方式, 未能表达出在社会使命上的方式。
因此需要补充, 要带出服务的重点。 以仆人的模式补充。
 
4.  教会是「仆人」的模式
 
导言
 
这不是很明显直接来自圣经, 是耶稣自己的行动则充分显出这个模式的特点。 是间接地扎根 圣经上, 为它扎根在基督的行为上。 个模式可以在梵二后风行, 教会文件也有莫大的关系。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也有这个意识, 上梵二后不少地方的主教团文件与会议, 采用这个 人的模式, 别是在拉丁美洲。 1968年拉美主教团在medellin召开会议。 1971年在罗马召开的 世界主教会议(Synod of Bishops) , 屡屡应用到仆人的模式。 所以, 梵二虽然没有出现仆人的 模式, 但是在梵二后就很蓬勃采用。
 
先驱神学家
 
德日进
为了把科学与宗教融合, 他要找到一个支点, 平衡二者。 以宇宙的耶稣基督作为支点。 当日, 德日进是拥护进化论的学者, 不过, 他力图把信仰与进化论的结合。 他的进化是基督进化论。 他认为进化不是盲目, 而是由始至终的, 在基督之内进化。 因此, 基督是进化的完美的模式。
故此, 他认为宇宙是由很多不同的能量凝聚而成, 不断进化, 而耶稣基督就是其凝聚点。 宇宙 一切的力量会在基督内合一。 回到德日进的教会观,  由以上的宇宙观, 他认为教会是世界一切 爱的力量的中心点。 所以, 宇宙的爱以教会为凝聚点。 教会是宇宙融合的中心, 而教会最大的 责任是使宇宙的生命力不要白白浪费和消失。教会最大的服务就是把人类种种美好的力量凝聚。
他认为教会和世界的关系是互动的, 教会在世界中。 教会在世界上最大的召叫是成为一个不断 进步的社会。 这是教会的本质, 应该不断成为进步的社会, 而且要成为进化的轴心。 要达成这 个使命, 教会要不断对人类的科学与科技中表达出的美善开放, 不可以再以对抗的态度来处理 这些问题。 由于教会是带领世界进化, 她最大的服务就是进化, 令世界进化。
 
潘霍华
教会是手足共融的团体。 故此, 要反映出耶稣基督的特质就是being for other (为他人而存在) , 更是无条件的。 他因此认为自卫是一个权利(right), 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放弃了自我保卫的 权利。 祂完全没有自我保护,  表达出基督无条件的至爱。 爱是超越对错。 因此, 教会亦应该 是 being for other 的, 为世界而存在的。 所以, 也是仆人的意象。
 
其它基督教及圣公会神学家
G.Winter
他提出教会的使徒事业, 首要不在于崇拜, 也不在于宣信与宣讲, 而在于同人类在历史当中 反省天主在历史当中的行动与许诺, 了解当中的意义。 这种说法引来有关教派很大的回响。 他的看法富社会幅度。
Harwey Cox
是俗化主义的鼻祖。 他针对中古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维。 既把任何事情都归咎于神身上, 这种 神本思想, 抹杀人的作用。 天主被关在圣域中, 而不在人间世了。 他就是要打破神人的对立。 故此, 他要圣俗不分家, 超自然在自然内。 强调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好的。 他认为以色列民 流浪于旷野当中时, 就是教会最好的典范。 安全感完全建基于天主。 但是今天的教会有自己的 制度与组织, 于是有很大的安全感, 很怕危险, 固步自封, 并且把组织制度偶像化。 因此, 他虽然不直接反建制、反架构,但是由于他时常强调非建基式的团体,引致后来的反建制思潮。
教会就是仆人, 所以要服务, 要放弃凯旋式、胜利式的教会观, 而为世界的健康发展而服务。
超越性与内在性并不是对立的, 二者是有很密切的关系。 圣在俗中
J.A.T.Robinson
他建议拆除一些对传教工作有所阻碍的制度。 他同意教会是仆人, 而在圣经中, 仆人是住在 主人家中, 故教会应该住在世界当中, 为人间世服务。 他认为人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已经 成熟,而成熟就要负上自己的责任。 因为他认为教会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 要真诚地悔改。
 
以上几个作家都很热心地推动俗化运动, 即恢复万物原来的价值, 不要继续神本主义。 其它天 主教神学家, 比较温和, 而且关于仆人的图像, 倾向内向与灵修化。
 
仆人模式的内涵
 
不是从教义、 圣事、 或基督创立教会的角度, 而是从服务的角度来解释教会, 是面向世界、 社会的。 但是这样, 教会与其它团体有何不同? 因为教会有见证, 这个见证不是在于服务 本身, 而是在服务当中能流露出手足、 兄弟的情谊。 教会亦只有透过不断的服务当中, 才可 以建立起爱的团体。 根据这个模式, 教会的使命不是向教会本身,  而是面向世界整个大家庭 的困难和需要。 教会只有向外看, 才会成长。 因此, 教会最大的使命在于有没有真正协助 所有她接触到人、 服务到周遭的人, 为所有接触到人带来生命与希望。 这个模式到达极点, 就有另一种福传的方式, 认为服务别人即可以, 不用他们真的皈化。 但是后来教廷发出文件, 反对这种说法, 因为耶稣要求的悔改, 是完全的悔改, 不可以只是内在的悔改。 要懂得分辨 时代的征兆。 因为要服务人, 必须理解别人的问题。
 
评估得失
 
优点  -有圣经的基础, 因为这个模式是扎根于耶稣基督身上。
-可以推动与其它宗教+无神论者交谈, 因为谈到人类福祉,
-对现代人较有吸引力, 因为人可以看到教会的行动。 用行动来宣讲, 比较有力。
-在关社方面是很明显的。
-教会意识到自己有罪,有缺陷,明白自己的限制。
 
缺点   -看教会的使命是视乎人们的需要, 很少向内看。
-往往会流于行动主义者。
-有失去身份的危机, 又可能沦落到与慈善机构没有两样, 失去了自我身份 的真确认识。
-政教混淆/对立。
 
 
5                    教会是「传布者」模式
 
导言
最大的特点是把天主的言放在最高位置。 教会是服务, 但是服务的对象首要是天主的言。 所以, 最重要的行动是宣讲。 这与仆人模式有所不同。 它认为教会是围着天主的话而出现的 信者。 这个模式最重要的不是成文的圣经, 而是被宣讲的福音。
 
基督教学者
 
卡尔巴特
自称新正统派, 为要与十九、 二十世纪的自由基督教派对抗。  他采用辩证方法, 建立 辩证神学。 认为天主之言固然临在教会中, 是同时也是超越于教会之上, 所以教会与 天主之言是有距离的。 教会是一个地方, 让人可以听到被宣讲的天主之言。 为巴特而 言, 宣讲是很重要的事件, 因为没有宣讲就没有教会。 透过宣讲, 天主之言才能够传 入教会中, 从而令人发信仰, 并团结了教会。 这是很典型的路德派看法。 所以, 唯有 被宣讲才是教会。 不过, 人听到天主之言, 就会悔改和更新, 但是为巴特而言, 这并 不是宣讲者令人悔改和更新, 而是天主之言本身的力量。 因此为巴特而言, 教会是宣讲 的团体。 整个教会是听天主之言、 服务天主之言、 把天主之言带到世界上。
 
步特曼
他的看法基本上与巴特相同, 强调教会是此时此地的教会。 为他而言, 天主之言在过去 与将来是否存在, 不重要, 最重要是在此刻产生力量, 带来救恩。 他说耶稣基督是 复活了, 在于宣讲中, 是在宣讲中复活, 而人听到宣讲就可以接触到基督, 获得救恩 。 他把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分开了, 这是他的特点, 但也是其缺失。 他的看法有 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到最后,会完全否定了教会的存在。
 
天主教神学家
 
汉斯龚
他在  “The Church” 中, 才有这样的模式。 他认为教会是为圣言作证, 而不能真的  带来救恩。
 
「传布者」模式主要内涵
 
两条柱:天主的话及宣信。
 
为这个模式, 信仰是极其重要, 因为要有言, 然后有响应, 才有真的教会。 这可以 解释为何基督教要用大型的布道会, 要人当下宣信。 由于这个模式, 故此所有的信义 宗, 都是以地方为主, 而没有普世性的教会。 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礼仪、 自己的职务、 甚至自己的信经。 不过, 他们仍然有共同点: 宣讲。 这是最大的一件圣事, 远超其它 圣事。
 
评估得失
 
优点   -富圣经基础: 旧约先知传统。 先知本来就是传播天主之言,同时也扎根于保禄书信。
-教会很清楚自己的使命: 宣讲。
-在教会生活中产生很好的后果: 服从天主之言。 深信圣言可以令自己悔改。
-强调内在的生活
 
缺点   -天主教神学家批判其把天主的话狭窄, 只是把天主之言的先知性强调出来, 因为天主之言不仅被宣讲, 也会临在圣事标记中。
-背弃圣经: 在圣经中, 可以看到教会有其历史性的延续, 而且即使在早期 教会,就已经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
-有反制度、 反圣统的危机。 因为权威是中性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