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天道人语

四、德训篇:识得生活的人


 
训道篇写完之后约一百年,在耶路撒冷另有一个开始写作,他是息辣之子。因为他的著作常在集会中育读,拉丁通行本称之为“教会经典”(ECCLESIASTICUS),因为古时教会常以本书作教训慕道者的课本,因其内容包括“诸德智训”,我国教会遂以“德训篇”命名。大约五十年之后,作者的孙子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将之译为希腊文。在此城中住有一个奶大很重要的犹太团体,少不免与希腊文化相接触,有如他们的祖父时代,在耶路撒冷也受了同样的影响一样(见第九册:赴汤蹈火)。谁是这位息辣之子?他应属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就受了良好的教育。
“当我年轻时……
我公开以祈祷来寻求智慧。
我曾在圣殿前,
恳求过智慧;
对智慧,我要寻求到底,
因为她的花,开得有如成熟的葡萄;
我的心喜悦智慧。
我的脚总踏在正直的路上;
自我青年时,我就到处追求她。
我稍微侧耳倾听,就接受了她。
为我自己找到许多教训,
因了她,我得到许多利益”(51:18-22)。
 
他也常出外旅行:
“我旅行时,见过许多事情……
我虽然明白,却不能用言语形容出来”(34:12)
 
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一个热心虔诚的人:他喜爱圣殿里的礼仪,也显示出他个人的热诚。他精通法律,在聚会中具有相当的权威。他也是受人尊重的人。他的著作使 人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有产阶级身份有些自满,因为他想:劳苦的人和工人,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因而得不到智慧。
下一段记述,可能即是他对自己的描述:
“那将自己的精神,专注于敬畏至高者,
专注于认识生命的法律的人,就迥然不同。
明智人必考究历代古人的智慧,
必专务先知的预言,
必保留名人的言论,
必领司比喻的妙理,
必考究箴言的微妙。
他出入伟人之中,
出现于王侯之前;
周游异民的邦国,
考察人间的善恶。
……
他的记念总不消失,
他的美名永世常存”(38:38-39:1…13)。
 
德训篇的作者,提起笔来,并不像约伯传一样,只是哀怨;或如训道篇一样,期望摆脱苦恼;他只是以平静的手笔,给我们描述一个正直的人,在天主前和人前所应有的态度,且以格言的方式描绘。
他不是看不见正直的人受苦,但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试探或磨炼。这不是他反省思索的主题。他的计划是要给人,无论在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上,提出一些规律。他由所接受的文化和他亲自的经验开始,讨论了许多主题。他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适应时代的人。他面对传到耶路撒冷的一些希腊文化的新事物,不像某些人一样,一概拒绝。他的态度可用一句话来表明:“有些事物要保持,有些事物要防御”。
此人虽忠于过去,但事事具有分寸,甚至连丧期的悲哀都包括在内:
“我儿,对死者,你应流泪痛苦,
有如受重苦的人开始痛哭;
又要按死者的身份,安葬他的遗体,
不可轻忽对他的丧仪……
为避免人的非难,
你要按死者的身份,
追悼一天或两天,
以后便要节哀;
因为悲伤令人早死……
心中的忧苦,使人精神颓唐”(38:16-19)。
 
训道者询问人是否能够得到幸福。息辣之子探索人如何才可得到幸福。他给我们建议了一种生活的艺术,即万事要平衡,不应被不适时的问题,或为人太难的问题所困扰。因为,那不是智慧所能答复的问题,无论这智慧是由传统而来,或出于经验,甚或是由敬畏天主所保证的。
关于死亡又如何?那是摆在目前的事实,人决不会不提。
在息辣之子时代,人都以为在死者居住的地方(阴间),无论好人或坏人,都只有一个昏暗和麻庳的存在。约伯传和训道篇的作者 ,认为阴间完全控制在天主的公义之下。息辣之子不反搞此点,认为这种毫无希望的处境是自然的事:
“凡有血肉的,有如衣服,逐渐陈旧,
因为,自古以来的定案是:你一定要死;
又如葱笼的树上发的枝叶,
有调零的,有发芽的;
有血肉的种类也是如此:
这人死去,那人出生”(14:18-19)。
 
“不要怕死亡的定案……
你论活十年、百年,或千年,
在阴府里,
对生命的长短,再没有怨尤”(41:5…7)。
 
因为死后再没有什么所期待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在此世好好地生活,以得幸福:
“我儿,该按你所有,好待你自己,
并向上主奉献相称的祭品,
要记住:死亡决不迟延,
阴府的约期,你又无从得知。
未死以前,你要厚待你的朋友,
按你的力量,伸手加惠于他。
不应取消你佳节的喜乐,
连一点好希望,也不要轻易放过。
难道你把你劳碌所得的留给人?
难道把你辛苦所得的,叫别人抽签分得?”(14:11-15)
 
如果要悔改,也只限于在现世赔偿,因为,以后就太迟了:
“你应归向上主,离弃邪恶,痛恨一切可憎恶的事。……因为在阴府里,有谁代替活着而称赞他的人,颂扬至高者呢?……惟有那活着而健在的人,能赞美上主”(17:21…27)。
正直的人也受苦,并且,死后也得不到正义的赏报,这一事实,并没有防碍息辣之子的乐观。因为,这也正符合他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当然,如果一个人没有遭受痛苦,平心静气地来讲论,比较容易;但是他这种乐观主义,也是由他长期的反省思索,观察天主无论在大自然界,或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中的照顾工作之所致。息辣之子所得的最后结论,是天主常将一切转变为善。因此,智进还有什么可怕的?人应该时时依恃上主的忍耐和仁慈,因为,他使人在此世受苦,只是为纠正人的行为,提醒人遵守法律。
“人是什么,他有什么用途?
对于天主,他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害处?
人的年龄,至多一百岁,
就像海水的一滴,沙中的一粒,
在永远的日子里,连一千年,也不过如此。
为此,上主忍耐他们,
在他们身上倾注自己的仁慈
……
为此,天主对他们大加宽恕……
人的慈爱朝向自己的近人,
而上主的怜爱,
却临于一切有血肉的人。
上主劝告、惩戒、教训世人,
领他们回来,
正如牧人领回自己的羊群”(18:7-13)。
 
息辣之子在全书中,尽量描述人在各种处境中待人接物的态度。他确信“上主的祝福,是虔敬人的赏报”(11:24),并相信“在死亡之日,依照人的行径报应人,为上主是一件容易的事”(11:28),他再没有什么可添的了。如果一个人生活正直,天主使他一生幸福,当死亡来结束他的生命时,他只有为世界的和谐而感谢天主:
“现在,请你们赞颂万有的天主,
因为他处处行了伟大的工程,
他从母胎时,就增加了我们的岁月,
按他的仁慈恩待了我们。
愿他赐给我们愉快的心灵,
并使以色列现时平安,
永远平安”(50:24-2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