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约伯书的神学

第十章 三友言论的神学


 
 
约伯三天的言论具有许多文学图像,是为一项明显的特征。这些图像有时令人觉得恐怖,有时富于讥讽的意味。至于言论本身则往往不易为人当下所了解。一般最粗浅的看法是这些言论无非在阐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事实上,三友的言论是否仅及于此呢?即使如此,这一思想又从何而来?有什么神学基础呢?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指出三友的言论,实可综合为一,相提并论;其次发掘这些言论的基础与中心思想;最后提出由此中心与基础引伸而来的思想。
 
一、三友的言论实可综合为一,相提并论
 
由本书的诠释部分,不难看出三友往往使用类似的词汇指陈同一事物,许多言论可以归纳于同一标题之下。由此可见,约伯的「对手」,虽不只一人,却共同形成一道坚强的阵线,与约伯旗鼓相当,这点或出于诗人(作者)的巧妙安排,为使对话更富戏剧性而让三友分担同一角色。实际上,约伯三友的言论,确可综合在下面三个标题下:
 
(1)恶人的恶运
 
从下表可以看出,这是三场对话中,几乎每位朋友的言论皆有的主题:
 
厄里法次                                    彼耳达得                    左法尔
第一场      四7~11;五2~7   八8~19                十一20
第二场      十五17~35                          十八5~21           廿4~29
第三场      廿二15~18                                                               廿七13~23;廿四18~24
 
厄里法次说:「照我所见:那播种恶的,必收邪恶;散布毒害的,必收毒害」(四8)。彼耳达得则以另一形式表达同样的见解:「恶人的光必要熄灭,他的火焰必不发亮。」(十八5)。他将恶人的生活加以界定——「由光明进入黑暗」(十八18),这是一个过程,由短暂的光进入真正的黑暗,而终为黑暗所吞噬(十八6;参廿26;廿一11),他的财富也被消灭(廿二20)。
 
(2)善人的幸福
 
这个标题和上述「恶人的恶运」相连,然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附属于前者,具有补充作用:
 
厄里法次                           彼耳达得                                       左法尔
第一场      五17~26           八5~7,20~22             十一13~19
第二场
第三场      廿三21~30
 
由上表可知「恶人的厄运」和「善人的幸福」两标题并不平行发展:后者在第二场对话中从缺,第三场则仅出现一次。观其内容,善人的命运正与恶人相反,他由黑暗进入光明,或由微弱的光明趋向强烈的光明,左法尔郑重地肯定这点。厄里法次则与其它二友稍有不同,他更强调精神价值(廿三23~26)。三友一致认为:倘若约伯纯洁正直,一心寻觅天主,必蒙天主垂顾,使他兴隆强大(八5~7)。
 
(3)赞美诗
 
第三个标题是赞美诗,其分布如下表:
 
    厄里法次       彼耳达得         左法尔
第一场 五9~16                   十一7~11
第二场
第三场 廿三12(29~30)廿五1~6;廿六5~14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赞美诗,和圣经上常见的赞美诗不同,毫不涉及以色列的历史以及天主在救恩史中所显示的威能,显然作者无意把三友局限在以色列的范围内。反之,在他的心目中,智者(三友)的视界遍及普世。只是他在描写人在神圣尊威之前显得何等卑小不堪时,依旧援用圣经赞美诗的类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赞美诗的文学脉络: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三友都不是白白地来唱一首赞美诗,而是各有用意,其目的在于藉此引出后面要讲的道理,那就是:天主的行径高深莫测。他主持公道,赏善罚恶,因此约伯应当自谦自下才是。例如五章厄里法次的赞美诗便引进一个十分巧妙的伦理思想:「天主所惩戒的人是有福的,全能者的训戒,你不可忽视。」(五17);左法尔由赞美迅速转入劝勉(十一11ff);至于彼耳达得的赞美诗则干脆否认人能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二十五6)。
 
根据以上简短的分析,我们得以把约伯三友的言论归纳为一,虽然他们代表三种个性不同的人物,但所处的立场却相同,此种立场可能出自同一学府,下文将探讨此学府所传授的主要思想。
 
二、三友言论的基础和中心:天主的公义
 
在以色列传统之外的人们,对于圣经内若干特殊的讲法,往往难以领会,因此不能深入其内蕴。探究三友言论的核心时,也会遭遇此困难,圣经原文将有助于解决此项困难。
 
约伯的朋友们三度言及人在天主前的不堪(indignity)——厄里法次两欠:四17和十五14,被耳达得也以类似的词汇表达同一思想;廿五4。要明了以上三节的涵意,我们先要懂得整部旧约中「正义」(sedaqah)此一概念的意义。
 
「正义」一词可能带有法律性的意义,然而绝不止于此,因为其中隐含一种关系,这项关系是以色列人伦理生活的最高准则:人们对生活中种种行为的评价并不基于抽象的价值观,而是在人际关系中,在具体的情况中判断这人对那人应当如此、这般,可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忠信(参创卅一36)。因而在旧约的背景中,「正义」一词实已超越法律的范畴而具体见之于日常活动。当人们把此观念用来描述天主时,也就不意味一项外加于天主的原则,而是表达天主和其选民之间的实存关系,是项关系的来源是天主本身,他主动和以色列民族建立盟约的关系,并且始终保持忠信,以民历史中所发生的救恩事件(参民五11)可资为证。同样,生活在天主之前的人们,他的正义也在于他和天主的关系中,在于按照他和天主所立的盟誓而生活:「上主吩咐我们遵行这一切法令……我们在上主我们的天主面前,照他所吩咐我们的,谨慎遵行这一切诫命,就是我们的义德。」(申六24~25)。随着历史的演变,以民逐渐获得一番深视,那就是人的一切成就,皆是天主的恩赐,并非出于人的义德(申九4)。
 
现在我们再回到先前论及「人的不堪」之处(四17;十五14;廿五4),从其上下文可见三处具有相似的词汇和语气,就是人不仅不能和天使,天主的仆役相提并纶,甚且还在月亮星辰之下,若是他们在天主面前还算不得纯洁,那么人更将何堪?他只不过是「妇人所生的」(二十五4),「以尘土为基础的」(四19),「像虫、像蛆的人子」(二十五5)。论及上述情况,厄里法次的结语是「何况一个堕落可憎,饮恶如水的人!」(十五16),简直是无药可救了(参咏五三4)。在希伯来文学中,往往将罪恶和生命的脆弱彼此相连,其实两者未必有必然的关系,厄里法次在这里把二者相连,无非是要指出人应承担自己的罪过。以三友看来,约伯断然不能自视为义人,和天主争辩,因为这不就等于将正义归于人自己,而否认天主的正义吗?可是天主才是正义之源,盟约的主动者,人的正义的基础(八3):这是以色列的信仰,这么一来,在三友的心目中,约伯的表现就未免太不知分寸,甚至荒谬绝伦了。
 
总之,在三友的言论中,上述三节经文,就所占篇幅而言,虽极轻微,但在整部圣经盟约的背景下衡量之,却显得具有不可思议的分量。原来整部旧约都笼罩在盟约的气氛下,而为盟约的精神所浸透,只有在盟约的关系中,才能了解以民的生活和思想。事实上上述章节都落在特殊的格式内——厄里法次与神视相连(四12),彼耳达得则在赞美诗内说出。神视和赞美诗两者都是隆重的文学形式,藉以烘托内容的重要性,此点也指证上述三节的分量。
 
三、中心思想的廷伸:世间的秩序
 
约伯三友显然不能承认约伯的正义,上文已经说过。既然如此,约伯自然便是罪人了。这样三友便顺理成章地讲出长段训诲诗。本来论及人的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连系,在上述基本准则(天主与人之间的实存关系)的照明下,智者所关心的问题是:在世事之间是否可以觅得一个秩序,以为行动的指南?对于这点,三友予以肯定的答复,只是其间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而是基于生活的经验罢了——「照我所见……」(四8)。看来厄里法次是三友之中的长者,「有什么事,只有你知,而我们不知:只有你明了,而我们不明了?我们之中也有白头老人,年纪比你父亲还大。」(十五9~10),他还要约伯看出,即便这微不足道的道理,连你(约伯自己)也不难推论出来:「请想:那有无辜者丧亡?那有正直者消逝?」(四7)。彼耳达得则可能是年纪较轻的一位,他不以自己的经验为凭,却以上代祖先的经验为靠山,来肯定同一的道理(参八8等处)。按这个道理便是:世间的秩序就是内在于世界的公道和正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义人的生活渐入佳境,恶人则反是。原来,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善行具有一种动力,定要产生外在可见的效果,例如社会地位,财富子女等等,好人必有好运,反之亦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色列的信仰宣告此项秩序的来源是天主,他透过世上的事物主持公道,左法尔在他那段「恶人的恶运」中也标明此点:「这是恶人由天主所应得的一份,是天主为他所注定的产业。」(二十29),世上的秩序原是天主所立,其间的种种也反映这个秩序(八5~7),因此透过生活经验的反省,便能寻得世间的秩序。不过,人一旦遭遇不幸,也不必自绝其路,因为天主永远忠于盟约,只是祂可能藉此不幸来训戒一个人,厄里法次似乎有意为约伯打开一道门径(五8a、17)。廿三6~9列举种种可能犯的罪状,显示三友刻意描绘恶人的恶运,实着眼于促使约伯反省自己的生活,在他们想来,约伯并非毫无希望,只要他肯认罪,投靠天主就行了。因此一致努力催促约伯从事一项神圣的纤悔(sacra confessio),若是如此,那彰显天主公道的世间秩序定要改观(参列上八33~40),厄里法次还特地指出:仁慈的天主要使这样的人重享幸福和兴旺(廿二21、23)。由此观之,三友心目中的天主并不是一位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天主;反之祂认识人,也爱人,垂顾心地忠信和谦卑自下的人们。对骄傲蛮横的人,则从不加以纵容,对于这一类人,祂施以适当的惩戒,令他改过迁善。天主的公义,堪称卓绝无匹。
 
结论
 
三友言论,对于约伯,颇有谴责和贬抑之词,然而并无恶意,他们的确想助约伯一臂之力,对自己的立场极具信心,对于约伯则满怀希望,无奈事与愿违,到底约伯为什么不了解、接纳三友的肺肺之言呢?这是下章将要触及的问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