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宗徒时代

执事制度建立


让我们回到初期教会在耶路撒冷一带发展的情形,时间大概是在公元30年到斯德望殉道为止的六、七年之间,大约正当中国东汉光武帝在位的第六年到第十二、十三年之间。
基督的教会建立以后,便立刻向外扩展,而且继续不断地扩展着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两千年来天主教全部历史最是令人感动、最清楚而明显的特征。天主教,绝对不是一个凝结顽固、受物质条件限制、胶着不动的团体,它有着一般不断进展的力量,是一个由人组成,依照有机性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发展着,而且相当具有弹性,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会利用各种地域和时间的条件,去实现它的目标,在果敢中保持谨慎、在决裂的场面下,仍然抱着耐心劝导的态度,总而言之,它在一切事上,努力追求那唯一的目标,也就是要在世界上建立天主的国。
教会,最初的开始,是在狭小的耶路撒冷区域内,随着客观情势的发展,很决的超出了耶路撒冷的范围,迅速的传到巴勒斯坦全境以及附近地区。
近东以及埃及一带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会区,也就成了欧亚非三大洲交通来往必经的桥梁,当地的人根本就不把旅行看作是件苦事,有着惊人的人口流动性,当我们研究初期教会历史的时候,得在我们脑海中有这样的一幅景象,才能了解教会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如此快速地扩展的。那就是近东各民族包括以色列人在内,不断的在巴勒斯坦各地区内来往移动,各条重要的大路上满是骆驼、驴子的沙漠商队,旅店中经常拥塞着满满的旅客,就用福音中描述圣母玛利亚长途跋涉做例子。她从纳匝肋到表姐依撒伯尔家去照顾她的表姐,又再回到纳匝肋,再又身怀着耶稣和若瑟赶去白冷城,耶稣诞生后不久,又匆匆逃往埃及,待黑落德死后,他们一家三口又风尘仆仆的回到耶路撒冷,在这些遥远艰苦的旅程中,她只用一头蹒跚的毛驴工具。像这样的一幅图像,您也就不难明白,近东的以色列人及其他各民族就是借着这种迁移流动的机会,把各地的消息,很迅速的到处传播。
犹太民族流动迁移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属于宗教上的。犹太人在每年当中各种重要的宗教节,大都会到耶路撒冷圣殿去朝圣,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逾越节,耶路撒冷吸引了数百万人到圣殿祭献天主,这些虔诚的朝圣者来自巴勒斯坦各地,节日以后,又各回自己的家乡,就把在圣城及沿路所见所闻的事说给没有去朝圣的人听。
贸易的交流和到耶撒冷朝圣,促成了福音的迅速传扬,而这两大现象又不只是以巴勒斯坦的居民为限,还包括了散居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侨民。其实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大批的犹太人从撒马利亚被放逐到西里西亚,从犹太被放逐到巴比伦,实际上,早在被放逐到巴比伦之前,大马士革一带,已经有犹太侨民移居到那儿经商。旧约多俾亚传和艾斯德尔两部书中记载,不但在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有犹太人居住,甚至在伊朗高原一带,也有犹太人的足迹。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将一批犹太人安插在他新建的亚历山大里亚城,还曾经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规划给犹太人居住,塞琉西阿人曾经鼓励犹太人往安娜托里亚移民,罗马人曾把因战败被掳的巴勒斯坦军队安置在义大利境内,这些历史事件,也都促成了犹太侨民向外移植。
公元一世纪的初期,罗马帝国各省都有犹太侨民的踪迹。研究犹太历史的权威史学家夫拉威.若瑟曾经说过:“要找到一个没犹太人的城市是很难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辛尼加说:“这个可恶的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竟在一切国家都建立起来了。”散布在各民族中的犹太人,并不与当地人民相混杂,他们虽然过着当地的生活、说当地的话,但他们有属于犹太人自己的会堂,服从长老会议和公选领袖的领导,而且和巴勒斯坦还经常保持联系。耶路撒冷始终被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致公认为“圣城”,犹太公议会继续对世界各地的犹太侨民行使它的最高司法权。年满20岁的犹太人,每年都向圣殿捐税,每年重要节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成群结队的前往圣城,这种继续不断的来往,正说明了福音之所以能迅速地向外传播,耶稣死后不久,祂的事迹和思想,就由朝圣的犹太人向世界各地传播。
教会的自动发展过没多久,就遇到了来自教会内部的困难,几乎形成了分裂与不合,事情是这样的。在耶路撒冷,有来自外乡的犹太侨民,信教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同时在罗马帝国的犹太人民中间,基督徒的核心也组织起来了,由这个情况,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当时教会及信仰的前途,全系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很久以后,在以色列人中,便有着两种精神潮流,交叉并行着,而这两种精神潮流,决定了犹太人对于外国人,所采取的两种绝对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潮流,我们称它为“个体主义”、“孤立主义”,这一派的人骄傲地坚持着,以色列是天主唯一特选的民族,他们振振有词的出指,正因为以色列民族传统上绝对避免与外教人接触,才能延续下来,完成它的神圣使命,所以他们坚持主张,犹太民族应该和其他民族严行隔离,并认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任何接触,都是一种污辱和不洁,这种思想,渐渐的由单纯的厌恶心理演变为积极的仇恨,成了一种绝对的排外主义。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紧紧地偎依着圣殿而生活,对于外教人摧残圣地的暴行,常牢记在他们的心,所以他们高傲地忘掉周围的世界,而且也不愿做这世界的一份子。
另一种潮流,我们称它为“大同主义”。这一派的人尊重外国人,欢迎一切道德高尚的人,也不排斥教外的人,他们领导胸襟开阔大方的犹太人走向耶稣所指示的道路。老多俾亚就曾说:“天主把你们散布在不认识祂的各个民族中间,是要你们讲述祂的奇迹,使他们知道,除了天主以外,没有别的神。”这种大同主义在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侨民之间最为明显。他们虽然与耶路撒冷保持密切的联系,但也随着时代的进展,在思想上变得比较开通、有弹性,为了商业的需要,他们学会了希腊话,只有在宗教典礼上,才使用希伯来文。他们绝大多数始终都忠于梅瑟的法律,但也企图吸收新文化,例如希腊文化。但对犹太本土而言,这种大同主义是不被认同的,所以,在巴勒斯坦的本土,外邦人归化进入犹太教的不多,但散居各地的犹太侨民中间,由于大同主义的自然影响,许多外邦人归化改信犹太教,但是有许多犹太人却看不起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
“个体主义”在公元70年罗马攻陷耶路撒冷以前,一直是疯狂地高占优势,“大同主义”本身虽然很合理,可惜这一派的人,一直不敢贯彻他们的主张,不敢主张受与不受割损礼的归化者本身丝毫不应有差别。
初期教会的信友中,也同样有着个体主义与大同主义的看法,这两派的信徒就在教会内发生了争执,双方由理论上的对峙,演变转移到了实际问题上来,团体的共同生活引起了具体的,关于行政管理和食物分配的问题,说希腊话的基督徒,怕在食物分配方面,忽略了他们的寡妇,而这一类的不满和怨言越演越烈,因而宗徒们召集了所有的信徒,在原籍并非巴勒斯坦的犹太信徒中间,选出七位有好声望、充满圣神和智慧的执事,派他们管理这些事务,宗徒们就可以不必担任行政管理的工作,而专心从事传扬天主圣言,专心祈祷,并为真道服务。新选出来的七位执事,都是说希腊话的信徒,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行政管理之外,也分担了讲道、付洗和传教的工作,宗徒们在祈祷之后,为他们举行“覆手礼”,祝圣了他们,这一批新选的执事,在初期教会的组织和管理上,无疑的是年富力强,性情活泼的好帮手,富于向外发展的精神,不像犹太人那样的保守,给了新生的教会一种坚强的新动力。在教会神职系统中执事的品位,直到现在一直保存在神品圣事中,成为神品中的一级。选任七位执事的事件,对说希腊话的信徒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宗徒们已经充份的认识,不应受限于种族的狭窄范围,也不应受保守主义的束缚,因此,圣史路加在宗徒大事录中,记载建立执事制度的末尾曾做了这样生动的描述:“天主的圣道渐渐传扬,门徒的数目在耶路撒冷大为增加,司祭中也有许多人,服从了信仰。”
七位执事,有一位执事叫斯德望的,他是一位火一般热烈勇敢的人。他精通犹太哲学思想及传统制度,也是新派精神的典型代表,富于进取的精神,不怕与旧势力冲突决裂,也不怕触怒笃信法律的犹太人。斯德望所宣讲的,都是宗徒们所传授下来耶稣的教训,他特别强调耶稣是默西亚,新的教会要以精神和真实来信奉,新酒不应装在旧皮囊内,新布也不适宜补在旧衣服上,不应再迷信外表的仪式等等,这些都是犹太人最不爱听的,于是惹起犹太人对他的反感,但又无法反,就对他动了杀机,控告斯德望亵渎圣殿、毁谤梅瑟的法律,于是召开了公议会,把斯德望捉来审问。斯德望却视死如归,大义磅礴,沈毅果决,直言谴责他们说:“头脑顽固,心灵和耳朵好像未受割损的人啊!你们时常反抗圣神,你们的祖先怎样,你们也要怎样,那一位先知,你们的祖先没有迫害过?他们杀了那预言义人来临的人,现在你们却成了那义人的出卖者和凶手,你们这些人接受了借天使所指定的法律,但却没有加以遵守。”犹太人一听这些话,怒从心起,向他咬牙切齿,斯德望却注目向天,看见了天主的光荣,并且看见耶稣站在天主右边,斯德望就说:“看!我见天门开了,看见人子站在天主右边。”愤怒的群众疯狂地扑在他身上,把他拉出城外,用石头猛烈的砸向斯德望,斯德望临死的时候,祈求说:“主,耶稣 接我的灵魂去吧!”于是屈膝跪下大声呼喊说:“主啊!不要向他们算这笔罪债!”说了这话就死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