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第四世纪教会的发展

教会的转折点


上一部分介绍了北非迦太基基督徒教义学院的两位教会历史上著名的护教学者、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戴尔都良和圣西彼廉主教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圣教会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也谈到了所谓“伪经”的问题。这些主题介绍过后,也就把上古时代教会的林林总总,大致上都介绍完了。下面的内容是第四世纪的教会,也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3年“米兰诏书”以后教会的情形。
第四世纪,在教会的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君士坦丁不但给了教会和平,而且也给了教会不少特恩,到了狄奥多西在位时,更宣布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至于教会的坚强生活,在下面的几件事实中更为的明显,像教会的机构在不停地增加、隐修生活方式的制度也从这时候开始了;还有,许多教会建筑物公开的建造起来了,公教文学,尤其是第二代教父们的作品也在这时期大显光辉。对教会而言,具有危险威胁性的各种异端,并没有动摇到教会,反而促使大公会议的召开,并且用清晰的字句确定了好些重要的当信的信条,下面逐个介绍。
下面就来说说公元第四世纪的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当然啦,就得来谈谈君士坦丁大帝本人和教会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君士坦丁个人的宗教信仰。君士坦丁是一个个性相当复杂的人,他对圣教会一贯的保持着尊敬的态度,公元315年,他曾说:“我对天主教绝对保持尊敬”。20年后,他的话更为诚恳,他说:“我信仰最神圣的天主教,没有人能够否认我是天主的忠仆。”从公元317年开始,罗马帝国的军旗上都有十字的徽号,货币上都刻有CHR的图案,有的货币上还过刻十字圣号,他颁布保护圣教会的法令也指不胜属,司铎可以免纳市政捐税,立遗嘱的人可以在遗嘱内指定教会为受益人。
但是,另一方面呢,在君土坦丁一生的历史中,也可以找出许多令人费解的事迹,我们不禁会问,他是否已经和外教断绝关系了呢?他和历代罗马帝国的皇帝一样,也保持了大司祭的名衔,但是,他并没有执行过大司祭的职务,遇到有宗教仪式的时候,他就派代表去参加。君士坦丁占据了罗马以后,便修建家祠,但奇怪的是他也准许人民修建祭祀外教的庙宇,也不加以干涉。他的态度看来似乎很矛盾,他的皈依,并不像圣保禄那样,一开始就完全的改变归正为基督的信徒,他却是按照一种教会虽然不赞成,而在当时却相当盛行的恶习,把领洗拖延到临死之前才领受他一生做着半个教友。君士坦丁大帝他那外教主义的情绪有时也会发作一下,他贵为一国之君,政治的动机和宗教的信仰同样引导著他,以当时的帝国而言,基督徒必竟仍然是少数,大半以上的居民仍然是外教人。按外教的惯例,国家的元首同时也是宗教的元首,他忠于“米兰诏书”的条款,只要不直接妨害公共的风化,保证外教崇拜的自由。时间一久,他也渐渐的显出对天主教的好感,他建造了许多圣殿,他还把罗马的拉特朗宫,赠送给教会。一直到中世纪,拉特朗宫一直是教宗惯常的住所,在宫殿旁边建造了拉特朗大殿,在梵蒂冈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坟墓上,又盖了华丽的大殿。君士坦丁年纪越大,似乎信仰越虔诚,他在宫中布置了一间小圣堂,堂里的布置再简单不过了,只有一尊苦像,皇帝每天必定到小圣堂去祈祷。君士坦丁,具有三重个性,他自大、充满孩子气,而且还有野蛮凶残的一面。他将投降的日尔曼族的领袖供野兽吞噬、将六千名战俘拷打到死、借故杀死妹夫,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李西奴、甚至他的亲生儿子和发妻。这些行为,在道德的尺度下,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李西奴和君士坦丁相反,李西奴在“米兰诏书”上签字,只是为了政治的理由,当他回到东方去后,便渐渐的对外教主义青睐有加,而对天主教呢,却没有好感,而且,还用各种方法为难天主教,这一点呢,给了君士坦丁很好的借口,于是君士坦丁就以宗教自由保卫者的名义,在公元324年向他宣战,战胜了他,六个月后,还以李西奴阴谋叛变为由处决了他,从此,罗马帝国又复归统一,只有君士坦丁一位皇帝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来说,他对教会的确也有著宝贵的贡献,君士坦丁所推行的,是所谓基督化国家的政策,教会的许多原则,很快的反映在罗马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内,教会和神职人员获得了法律的保护,主日也成为法定的休息日,为了纪念救主基督的苦难,十字架的苦刑废止了,也严禁在囚犯的脸上烙上火印,因为他说:“人是按天主的肖像造的。”教会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则、价值观在社会秩序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既深且远。罗马家庭的组织也趋于合理化,被遗弃的穷苦病弱者和孤儿,也能得到政府的救济和保护,奴隶也明定法律保护,免受主人的暴力虐待。奴隶的被释放也变得更为容易了,他还颁布法律,严惩通奸、纳妾、强迫未成年女子卖淫。
君士坦丁重振道德的措施,虽然没有将罗马教会彻底的改造,至少可以证明,道德律多么受到政府的重视。别外呢,罗马社会上的一些外教风俗习惯,逐渐的在减少和改变,基督化的生活方式一天比一天的流行起来,圣教会内的一些节日,像是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等等,代替了外教的节日,成为公共假日,各个城市兴建了不少的大小教堂,十字路口的神像,逐渐的被圣人的图像代替了,教会所采用的许多术语,也逐渐的流行。
君士坦丁获得东罗马后,他就有意要把帝国的首都搬到东方去,他选定了拜占庭古城为新都的所在地,为什么他会有迁移到拜占庭的打算呢?第一,是战略方面的理由,新都拜占庭距离多瑙河比较远,不容易受到从北方入侵的蛮族的骚扰,新都的防御工事又很坚固,可以视自坐镇抵抗东方波斯强敌的入侵。第二呢,就是经济上的理由了。罗马城到了公元第四世纪,已经失去商业中心的价值,当时的贸易已经偏重向东方的发展了。拜占庭的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可以连接欧亚两洲,是一个很理想的商埠。但是,最有决定性的理由,还在于“君士坦丁”的看法,他认为必须放弃旧日的京城罗马,因为他决心要与古老的外教传统断绝关系,为的是更有利于传教事业。皇帝一声令下,许多建筑师和工人便开始工作起来,耗费了六年的工夫才告完成,这座新城也就被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建筑工程完成后,君士坦丁招人来新都居住,应召而来的有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有贫有富、有商人、有工人。
也在这个时期,朝圣者开始涌向巴勒斯坦,去敬礼被救主基督生活与苦难所圣化过的地方。但是,自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后,加尔瓦略山以及圣墓的旧址,都已完全湮没了,在君士坦丁的命令下,考古学家确定了圣地的旧址后,大批的工人挖掘加尔瓦略山和救主基督的圣墓。君士坦丁的母亲,圣妇赫勒纳,虽然已经是78岁的高龄,还亲自前往圣地,鼓励并领导著工人。在古迹发掘的过程中,找到了当年的那个主耶稣基督亲自背负的十字苦架,这个尊贵的十字架被分成无数的小块,分散到世界各地,为了满足教友们的虔诚敬礼,君士坦丁大帝在基督的圣墓和诞生之地的白冷,都建造了华丽的大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