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中古前期

中古前期的教会知识生活


中古前期的主要作品
下面要探讨的是中古前期圣教会内知识份子的生活情形,和当时研究学术的概况。圣教会在道德和伦理方面,所施的教化工作,在知识方面呢,也照样的做了,不过应该承认,在蛮族入侵以后的几个世纪内,知识生活的水平,已经显著的降低了,连所剩余的一些,也是拜教会保存之功。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完全在民间绝迹,就是靠了神职人员在本堂区,以及修士们在修院的一角还不停的开办学校的缘故,我们所以能将古代拉丁文学的宝藏保存下来,也是因为有修士们坚苦地抄写了那些古文。这些古文大都被抄写在羊皮上,划上彩色美丽的花纹,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够在欧洲的一些著名的图书馆中欣赏得到。而那时候的历史,也是靠主教们或修士们,以拉丁文写在年鉴上面,使得后来的人,能够知道当的历史。
蛮族入侵以来,西方文化逐渐衰退,教育水平也降低,一般人民既没有读书的闲情,也没有读书的必要。因此,在知识生活上应运而生的是一些摘要、菁华、或大纲之类的简畅读物。它们将古人的书籍,以集锦的方式,浓缩成一些片段的,没有系统的常识手册,包括史地、科学、哲学和文法等知识,以教科书的形态出现。早期的中古时代,最盛行的一本教科书,是第五世纪非洲的一位名叫喀贝拉的学者,他所写的一本名叫《麦克瑞和裴洛洛季的结婚典礼》的小册子。这本书,包括当时作者认为最基本的知识,奠定了西方文艺教育的基础,书的名字,正说明了当时教育圈子里读书兴趣的低落,必须利用传奇性的幌子来吸引学子的注意。作者借麦克瑞和裴洛洛季结婚场面引出三文和四艺的介绍。新郎给新娘的七件礼物是,文、修辞、辩证,这三项称为“三文”,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称为“四艺”。内容是摘取古人文章杂乱搜集而成。古人的片断思想和知识也就借此在学校里一代代保存下来。中古时代的学校既为教会所包办,这本书也就成了训练神职人员和修士的教材,喀贝拉的书是教士专业训练的教科书,数百年来是最受欢迎的著作。此外,比较严谨的著作,像第四世纪“纳多斯和第五世纪普利先的文法书,也是中古学校所习用的教科书。第五世纪末和第六世纪初,西方最重要的学者是波其武。他出身罗马贵族,在东哥德王狄奥多理时,曾任执政官,后来因为卷入一场宫廷政变,被捕入狱,在拘禁期间,波其武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哲学的慰籍》。虽然带着哲学的书名,却不是讨论哲学的东西,他以待死于囹圄中的人,想到世态炎凉,祸福不测,不禁有无限的感慨,因此,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写成了《哲学的慰籍》。一则用以自我安慰,二则也可以安慰他人。他的思想是外教与基督教义的融合,因此在中古时代极有影响力,还被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13、14世纪的但丁、乔塞等学者,都曾受到他这本书很深的影响。波其武的这本书写成于公元524年,许多学者认为是古典哲学最后一本重要作品。波其武又翻译了希腊哲学,他虽然没有留下创作性作品,但他的译作在中古学术界极受欢迎,而在传递古典知识上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有人说他融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计划,启发了12世纪“士林哲学”的兴起,同时他又企图贯通亚里斯多德和圣经,更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士林哲学家”。另一位服务于东哥德官廷的学者是加西道拉斯。从他的作品可以知道他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拉丁文的雄健和辞藻的绮丽,更可以证明他对古典文艺的造诣,而他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修士从事古典作品抄写的工作。公元548年,加西道拉斯在自己广大田园里建立了一所修道院,修士们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抄书,也因为他的倡导,圣本笃的会士们后来也从事抄书写古典书籍。抄书的工作,不过是加西道拉斯传给后代最显著的一项工作之一。其实他主要的目的,是要将修道院变成教育和学术的中心,在他的《圣学与俗学纲要》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雄心是,希望自己的修道院能和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基督教会学术中心”、以及当时的叙利亚的尼西比斯的“希伯来学术中心”相媲美。修士们不仅研究圣经和教父们的作品,他们也攻读“三文四艺”。加西道拉斯还写了一本《正确拼音法》,作为研究古典文章的基础。又翻译了犹太著名史学家若瑟夫法斯的名作《古代事迹》。
在这段漫长的文化低潮时期,第三位值得我们注意的古典知识的传递者,是西班牙的塞维尔城主教伊塞多尔,他的名著是《辞源》。这本《辞源》可以比拟为现代的《大英百科全书》,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以单字为基础,先解释每一个字的起源和变化,再叙述它的意义和历史沿革。内容包括了宇宙、天体、地球、人、鬼、动物、医学、娱乐、经济和政治地理等,真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容。虽然他所记载的不全可信,甚至有的还迹近神话怪谈,但是伊塞多尔是当代最博学多闻之士。他的《辞源》,代表当时的全部知识,由此也可见这时学术的低落。不过,借着《辞源》这本书,古代的知识也因而流传到中古。《辞源》就成了中古学者的重要参考书。在整个学术低落的时代,历史方面的作品是比较有成就的。
中古时代的前期是一个学术低落的时代,只有历史方面的作品是比较有成就的,尤其在基督教会的发展和日尔曼民族的迁移方面,这些历史学家遗留给我们宝贵的资料,足以让我们了解,基督的教会和日尔曼民族是如何合作来发展一个新的文化。
中古时代的前期,接受教育的人,既然大多是修士们和神职人员,而他们的兴趣呢,也多限于宗教方面的活动,所以呢,这时候的历史著作,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他们对历史的解释,也是以“天主保佑”为基础。天主不单单只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统治者,人间的一切都在天主的掌握中逐渐展开。天主给人画了一张蓝图,人类的历史,大至国家的兴亡,小至个人的成败,都是这张蓝图的实现。当然啦!这种历史观,是受到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斯定圣师的著作《天主之城》这本书的影响,它支配了整个中古思想界,一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才受到了“人本”历史观的影响。
中古前期的历史作品
中古时期的历史作品就体裁而言,这时期的历史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我们称它是“圣人行传”,它们都以劝人为善为主题,是最受欢迎的传记文学,虽然这一类的作品中,参杂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不过呢,也有不少具有真正历史价值的资料。从“圣人行传”到后来,又产生教宗、帝王和主教们的行传。第二种是“民族史”,它所记述的是日尔曼各民族,像哥德人、法兰克人、伦巴人等民族的起源和迁移,其中比较重要的都会介绍到。而第三种就是“世界史”,都采编年体的体裁,所用的编辑方法是从天主造天地,直到犹太民族的兴起,从犹太民族的历史为主,而以其他各国的历史并列为辅,一直到耶稣诞生,耶稣诞生以后,世界史又合而为一,以教会史为主干。首先创立这个体裁的是第四世纪时,东方凯撒勒亚的主教欧瑟比。这种体裁也就成为中古编年体作品的圭臬。中古编年史的作家,大多采用一种共同方式,就是先将自己时代以前的历史,做一个摘要的介绍,材料呢,大多取自欧瑟比和他的继承人的作品,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才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这些历史学家的写作方式,含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个呢,是要表明一脉相承的道统。另一个目的呢,则是因为那时候的书籍太缺乏的缘故,读者需要对当代以前的历史先有一个概念,而不需要去参考其他的书籍。现在,我就介绍欧瑟比。欧瑟比是第一位教会历史的作家,对中古历史的写作影响也最大。他除了撰写《君士坦丁传》之外,还有两部重要的著作,一是《年鉴》,另一部就是《教会史》。《年鉴》这部书属于世界史。按照年份的先后,记载了从希伯来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直到公元324年的世界大事;此外,还有古代民族,像亚述、希腊、罗马、希伯来等民族的年表作为对照,是用希腊文写成的,由热罗尼莫翻译为拉丁文、并且,继续补到378年。圣热罗尼莫的拉丁文译文,由普罗士卜继续增补到468年。第七世纪时候的伊塞多尔也编写了一本《世界年鉴》。所记述的最后年代是615年,而世界年鉴中早期的历史部份,完全是根据圣热罗尼莫的拉丁文译本,并没有增加任何新的材料。欧瑟比的第二本巨作是《圣教会历史》。所采用的体裁,是分项记述的方式,有点类似记事本末体,像比较重要的教区主教。教会方面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异端、教难、以及奇迹都逐项记述,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欧瑟比还抄录了许多重要的文件,保存了这些珍贵资料的原文,否则的话,必是失散殆尽,我们后世也就无从得知了。欧瑟比的《教会史》,只写到君士坦丁大帝的胜利为止,继续增补的作家,有苏格拉底,从306年增补到439年;梭左门从323年增补到439年;狄奥道尔托则从325年增补到427年,这些增补的作家们全是用希腊文写的。到了第六世纪,在加西道拉斯的领导下,由爱比达尼等人,重新加以整理,并且翻译成拉丁文,还继续加以增补到518年为止。成为中古时代学校所习惯采用的教科书。
另外一本值得我们注意的世界史,是第五世纪的奥罗西乌斯所编写的《向异教徒辩护的历史七书》。编写这本书的背景是这样的,公元410年,西哥德人洗劫了罗马城,非基督信仰的异教徒,就把这场空前的浩劫完全归罪于基督徒。当时有一位名叫左西莫斯的学者,写了一本《罗马史》,在书中特别的强调这一点,为了答复这种指控,圣奥斯定写了著名的《天主之城》来解释历史演变的意义;强调天主教会历史。同时也授意自己的学生奥罗西乌斯,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事实来加以反驳,这本书有着强烈而主观的护教色彩,不过在中古时代,却是非常受欢迎的读本。
    在民族史这一方面,有加西道拉斯所写的《哥德民族史》12卷,但是已经完全失散了,这本书曾经由约旦内斯缩写成为哥德民族的起源和事迹,在550年左右写成。加西道拉斯写哥德民族史的动机和目的,是要调和在义大利的哥德人、罗马人、还包括了东方的拜占庭,彼此之间仇恨敌视的态度,以致有了罗马人和哥德人同源之说。
都尔城的主教额我略,在第六世纪末,完成了《法兰克民族史》10卷。前3卷自天主创造天地到511年,大多是抄袭热罗尼莫与奥罗西乌斯的作品。第四卷到第六卷写的是他自己当代的历史,也比较真实可靠。第七到第十卷,额我略则是日记的体裁,记载当代重要的事件,时间是从584年到591年,已经是他在世的最后几年。我们猜想,这种日记式的体裁,是他准备继续写史的材料,他在序文中曾经声明,为他自己粗俗的拉丁文致歉,因为在当时一般人的教育水平降低,为了迁就读者的程度,不得不用通俗化的拉丁文来写作。额我略的《法兰克民族史》,经后人摘要成书,并增补到768年查理曼登基为法兰克国王为止。塞维尔的主教伊塞多尔编纂了《西哥德王国列王传》和《汪达尔人与苏汇维人史》。书中描述了一些西班牙的城市、山川,给我们保留了很多地理上的知识。
除了这些以外,编写类似民族史的,还有两位英国修士,一位名叫基尔特斯,他编写了《不列颠征服记》,使我们对有关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大不列颠的历史,有了完备的资料。第二位是圣伯达,有“英国历史之父”的荣衔。他生于672年,死于735年,圣伯达所写的《英国教会史》,是从凯撒征服马大不列颠写起,直到公元731年,他去逝前四年为止。这本书记述597年以后,历史相当的详尽。圣伯达的《英国教会史》虽然以教会史为书名,但是,在内容方面是继基尔特斯之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历史。我们认为圣伯达的民族史,是中古所写的所有民族史当中,最具有价值的作品。圣伯达也是用耶稣降生作为纪年标准的首创者。这位英国著名的隐修士圣伯达,也是当代学问最好的一位。19世纪时的纽曼枢机主教对他推崇备至,他说:“圣伯达是本笃会的精英,有如圣多玛斯,是道明会的精英一样。”圣伯达七岁的那一年,父母双亡,被寄养在本笃会的隐修院中,自传中他曾说:“他一生在隐修院中渡过,以他全部的精力研究圣经,遵守隐修院的戒律,每天在圣堂里专心的颂扬天主,他以学习、讲授和写作为乐,就这样一直到生命的末刻,虽然感到精疲力尽,仍然不停的每天工作、祈祷和读书。”他的著作,除了最有权威的《英国教会史》之外,还有《圣经注解》、《讲道集》、以及天文、算术、文学、诗哥等作品。
这个时期,还有两部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关历史的地理书籍,都是查士丁尼时代的作品。一本是希罗格来斯的《旅行指南》,描述了帝国的政治地理,包括64个行省和92个大小城市的形势。第二本呢,是哥斯莫所写的《基督教地理志》。哥斯莫原本是一个经商的人,具有广泛丰富的旅游经验。以后弃俗,进入亚历山大城的一所修道院隐修,《基督教地理志》就是进入隐修院后的作品,他对于所经历的地区,像红海、印度洋沿海地带,以及在东方的重要港口和都市,都有正确的描述,更可贵的,是有关印度洋东南方锡兰岛的记述。我们可以这么说,在13世纪以前,哥斯莫是基督教作家中,报导东方的情形最为详尽的一位。
下面来谈一谈中古前期的学校教育的概况。我们知道,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有由国家支持的公立学校,学生可以接受完全免费的教育。但是,这些公立学校,讲得明白一点,实际上,它是政府的公务员的职业训练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担任公职。罗马帝国衰落以后,政府公职已无人问津,公立学校也就逐渐减少。第五世纪时在高卢,公立学校已经完全绝迹了。第六世纪中叶,哥德王国被查士丁尼征服以后,公立学校也在义大利绝了迹。本来义大利和高卢,是西方文化水准最高的地区,这两个地区,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其他的地区,就更不必说了。但是,教育并没有因此就在西方绝迹,只不过从政府转移到教会的手里,而成为教士的专利而已!为了培育教会工作人员,教区的主教,早就在他的辖区内开设学校,选择聪明伶俐的儿童,接受教士训练。他们应学的东西,除了圣经和教父的作品外,还有“三文四艺”,当然这种教育是初级的,也没有正式的组织,文化的流传就靠着这种教育,并且传播到教士们工作的地区。第六世纪额我略的《法兰克民族史》,以及高卢的很多主教们的信件,都提到了这种教育制度,也可以说是,后来所谓的“主教座堂学校”的前身。
中古前期的教育
谈到中古学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情形,就不得不提在西欧各地所设立的修道院了。修道院设立学校,训练青年学生的目的,和主教训练教士是不相同的,不过呢,这些修士不只独善其身,也具有兼善天下的精神,随着他们足迹,基督的福音和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也就顺理成章的带给了进入帝国的各个蛮族部落。修士们每到一处,就建立修道院,开始了训练下一代的工作,同时,修士们从事抄书,作为他们的日课之一,如此一来,每一个修道院都有一个学校和一个图书馆,所谓“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座堂学校”就成了中古教育制度中,两个并行的系统。而“修道院学校”在传播文化方面的贡献,至少在12世纪以前,成效要超过“主教座堂学校”。
如果说,罗马军团是扩展罗马文化的最大力量,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从事传教的修士们,是传播罗马文化遗产最有力的工具。第五世纪圣巴特力克的教化爱尔兰;第六世纪爱尔兰修士圣高隆邦教化苏格兰;第六世纪末到第七世纪初,圣哥隆巴诺之传道于西欧,这些都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圣哥隆巴诺所创立的修道院,像法国东部的卢赛、瑞士的圣高耳、义大利北部的波比奥等,都是中古有名的学府。此外,义大利的圣奥斯定奉了教宗额我略一世的命令,率领了40多位修士进入英格兰传教。坎特伯里也从此成为学术的重镇。英格兰的修士圣鲍尼法斯在第八世纪进入法兰克传教,使阿昆及大批的英格兰修士能服务于查理曼的的宫廷中,因而产生了“迦罗琳文艺复兴”,而圣鲍尼法斯所创办的修道院中,富达成了颇富盛名的学术中心。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教会的传教活动,也附带着推行文化的传播,和民族与民族之间思想生活的交流。
在东部,传教士中最有名的应该是,第九世纪的圣塞瑞尔和圣麦少弟两位兄弟,他们在摩拉维亚传教,并且,还为斯拉夫语创造了书写的字母,至于把“拜占庭文化”传入东南欧,更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我在前面提到的从事传教的圣奥斯定和圣鲍尼法斯,都是属于本笃会的修士。在第六世纪以前,西方修道院的制度,大多承袭了东方修道院的制度,生活的方式有宽严不同的系统。自从圣本笃创立修道院以后,由于受到罗马教宗和国王们的支持,直到13世纪,本笃会是西方唯一的修道院制度,圣本笃也享有“西方修道院之父”的美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