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传教工作法令(AD)

第二章 论传教事业


绪言 

    10 教会受基督派遣,向全人类及各民族揭示并输送天主的仁爱,自知应作的传教事业仍甚艰钜。世界上二十万万多人 ﹣ 其数目且与日俱增 ,靠着稳固的文化联系、古老的宗教传统,以及坚强的社会关系,联合成若干广大的集团,他们完全没有或者仅仅偶而听到过福音。他们中有的人信奉某一大宗教,有的人对天主的观念甚为陌生,有的人则公开否认天主的存在,甚至反对天主的存在。教会为了给所有的人介绍得救的奥迹,以及天主赐给的生命,应该打入所有的这类集团,其所根据的动机,完全是基督亲自降生取人性的榜样,祂把自己和所接触的那些人的社会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 

    第一节 论基督徒的见证 

    论生活的见证与交谈 

    11 教会应该藉着自己生活在当地的子女们,或藉着派往当地的子女们,侧身于这些人类的集团中。因为所有的基督信徒,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应该以言以行,昭示他们因圣洗而改造的新人,以及他们因坚振圣事被圣神所激起的德能,好让别人看见他们的善行,光荣在天的大父(参阅玛:五,16),并使别人领略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人类共融的大团结。 

    为使基督信徒能够有效地提供基督的见证,他们应该以谦敬仁爱和别人联合在一起,应该承认自己是共同相处的人群的一份子,应该藉着人类生活的各种事业与关系,参加文化与社会活动;应该熟悉地方的风俗及宗教传统,应该以欣然起敬的态度,去发掘蕴藏在这些事物中的圣道的种子;同时要密切注意各民族的深刻变化,努力使我们这一代的人,不要过份注意现代的科学与技术,而远离天主的事务,反而要唤起人们渴望天主所启示的真理。基督曾经洞察人心,并曾以真正人性的交谈引人走入天主的光辉;同样地,基督的弟子们,充盈基督的圣神,也要认识与他们共同相处的人们,要和这些人互相往来,好能藉着坦诚耐心的交谈,使这些人知道宽宏的天主分施给万民何等的财富;同时,信友们又要在福音的光照下努力阐扬这些财富,排除障碍,而归纳于天主救世的领域内。 

    爱德的表现 

    12 置身于人群中的基督信徒,要怀有爱德,就是天主曾经爱了我们,也要我们彼此相爱的那种爱德(参阅若一:四,11)。基督徒的爱德实在是不分种族、阶级或宗教,普及全人类的,又不希冀任何利益或酬报。就如同天主曾经无偿地爱了我们,我们也要以同样的爱德关心他人,完全和天主寻找我们的动机一样。基督曾经巡回于所有的城镇,医治所有疾病,以示天国的来临(参阅玛:九,35等节;宗:十,38);同样教会通过其子女们,也要去接近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穷困和受难的人们,甘心为他们牺性(参阅格后:十二,15)。教会与人同乐同忧,了解人们的要求和生活问题,同情死亡的痛苦。教会以友善的交谈,切愿答覆那些追求和平的人,从福音中带给他们和平与光明。 

    基督信徒们要努力,并且要与他人合作,在经济及社会问题上寻求合理的解决。应当特别注意那些专门教育儿童青年的各种学校,因为学校不仅是培养扶育教友青年的卓越方法,而同时对人类,尤其对那些新开发的国家,为提高人权,为准备更合乎人道的环境,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服务。基督信徒还要和反抗饥饿、文盲、疾病,通力建设更完美的生活环境、巩固世界和平的那些民族,并肩奋斗。在这种活动上,所有公私机构、政府或国际组织、各基督徒团体或非基督宗教等所发起的运动,教友们都要明智地拿出合作的决心。 

    可是,教会决无意干涉国家的政权。教会不要求别的权利,只希望在天主的助佑下,以仁爱和忠诚的服务精神为人类工作(参阅玛:二十,26;廿三,11)(一)。 

    基督的弟子们在生活与工作上和别人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希望给这些人昭示基督的真实见证,也希望为他们的得救而工作,连在不能公开宣传基督的地区,亦不例外。因为基督信徒所企求的,不是人类纯物质的进步昌隆,而是传授基督真光所启示的宗教与道德真理,促进人格的尊严、兄弟的友谊,这样逐渐敞开走近天主的门路。于是,人类藉爱天主爱人之德,将有助于获得救援,基督的奥迹也开始放光,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人(参阅弗:四,24,在基督内变成新人,天主的圣爱在基督内也显示出来。 

    第二节 论宣讲福音与集合天主的子民 

    论宣讲福音及皈依基督 

    13 天主在各处开辟宣讲基督奥迹的门路,(参阅哥:四,3)所以到处都要坚毅有恒地(参阅宗:四,13,29,31;九,27,28;十三,46;十四,3;十九,8;廿六,26;廿八,31;得前:二,2;格后:三,12;七,4;斐:一,20;弗:三,12;六,19,20),向所有的人(参阅谷:十六,15)宣讲(参阅格前:九,15;罗:十,14)生活的天主,及其为救众人所派遣的耶稣基督(参阅得前:一,9 ﹣ 10;格前;一,18 ﹣ 21;迦:一,31;宗:十四、15 ﹣ 17;十七,22 ﹣ 31),好使非基督徒因圣神开启心门(参阅宗:十六,14),虔信而自动皈依主,并诚心依附主,因为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十四,6),祂满足人们的全部精神期望,并且超越了无数倍。 

    自然,这种皈依仅是初步的,但已足使人体会到自己已经脱离罪恶,而进入天主圣爱的奥迹内,是天主召叫人藉着基督和祂缔结密切的关系。原来,在天主的圣宠推动下,新皈依者进入一个精神行程,他因信德已经参与在基督死亡复活的奥迹之中,从旧人的地位而过渡到在基督内所完成的新人(参阅哥:三,5 ﹣ 10;弗:四,20 ﹣ 24)。这一过程连带着思想与行为的逐步改变,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后果,都应该看得出来,并要在望教期内逐渐发展。因为他所信的基督就是反对的标记(参阅路:二,34;玛:十,34 ﹣ 39),皈依的人往往会经历到割断分离的痛苦,但也可尝到天主慨然所赐的喜乐(参阅得前:一,6)。教会严禁强迫人接受信仰,或以不正当的方法引诱人入教,同时大力主张,每人都有权利,不得以非法磨难,令其脱离信仰(二)。 

    按照教会的古老习惯,皈依的动机应予考察,在必要时,应使之纯正。 

    论慕道时期及教友的入门实习 

    14 藉教会由天主接受了基督信仰的人们(三),应以圣礼仪式进入慕道时期;慕道时期不仅是信条诫命的讲解,而是全部教友生活的训练和相当时期的实习,藉以使门徒与其师傅基督发生联系。所以,慕道的人应该恰如其份地学习救赎的奥迹和福音精神的实践,以逐次举行的若干圣礼(四),而进入天主子民的信德、礼仪及爱德生活内。 

    再后,以教友入门的圣事由黑暗中解放出来(参阅哥:一,13)(五),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的人(参阅罗:六,4 ﹣ 11;哥:二,12 ﹣ 13;伯前:三,21 ﹣ 22;谷:十六,16),领受嗣子的圣神(参阅得前:一,5 ﹣ 7;宗:八,14 ﹣ 17),与天主的全体子民一起举行主的死亡复活纪念仪式。
 
    大公会议希望将来调整四旬期及复活期礼仪时,要能使慕道者的心灵完成准备工夫,去庆祝复活奥迹,(原来)他们就是在这奥迹的庆节内藉圣洗而重生于基督。 

    慕道时期的这种教友入门实习,不应只由传道员或司铎担任,而应由整个教友团体负责,特别是代父母的责任,这样使慕道者从开始就体验到他们是天主子民的一份子。教会的生活就是传教,慕道者也要学习以生活的见证和信仰的宣示,积极地为宣扬福音、建设教会而共同努力。 

    在新的法典内要确定慕道者的法律地位。因为他们已和教会相连结(六),已是基督的家人(七),屡次他们已度着信、望、爱的生活。 

    第三节 论教友团体的形成 

    论训练教友团体 

    15 天主圣神藉圣言的种籽及福音的宣讲,号召众人归向基督,并在他们心中唤起对信仰的悦服,把信仰基督的人在圣洗池内投入新的生命之后,又把他们集合为天主的惟一子民,这就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得救的民族”伯前:二,9)(八)。 

    所以称为天主的助手(参阅格前:三,9)的传教士们,应该唤起这样的信友团体,使他们的行动相称于所受的宠召(参阅弗:四,1),执行天主所赋予的司祭、先知及王道的任务。于是基督团体就变成了天主亲临世间的标志:这种团体藉圣体祭礼不停地偕同基督奔血天父(九),用心吸取天主圣道的滋养(十),为基督作证(十一),遵行爱德,沸腾着使徒的精神(十二)。
 
    教友团体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自给自养。 

    这种教友团体靠本国的文化资产,要深深植根于民众间:要使福音化的家庭繁荣其间(十三),佐以适当的学校,要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使教友传教工作能以福音精神浸润整个社会。最后,在不同礼仪的各公教徒之间要发出爱德的光辉(十四)。 

    在新教友中还要培养大公主义的精神,使他们正确地看待那些信仰基督的人是基督的门徒、是因圣洗而重生的、并分享天主子民的很多富源。在宗教情形许可的范围内,要这样促进大公主义运动,就是在避免宗教中立主义及混淆视听、以及不健全的竞争等条件之下,按照大公主义法令的规定,天主教徒要和分离的弟兄们合作,在外教人前表示对天主及耶稣基督的共同信仰,并在社会、技术、文化、宗教等事业上合作。特别要为了大家共有的主基督而合作:主的圣名要把他们连合起来!这种合作不仅要建立在私人之间,而且要遵照当地主教的指示,建立在教会或教会团体、以及彼此的事业之间。 

    从各民族集合在教会内的信友,“论国家、论语言、论公民身份,和其他的人并无不同”(十五),所以他们要按照本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于天主及基督;要作良好国民,真正有效地培养爱国精神,但必须要避免轻视异族与过激的国家主义,必须发挥泛爱众人的精神。 

    为达到这些目的,教友们占有很大的份量,并值得特别的注意。所谓教友,就是因圣洗与基督相连结而生活在世俗中的那些人。教友们的本有职务,就是充沛基督的圣神,像酵母一样从内部去作世俗事务之灵魂,并加以引导,使能永远遵照基督的意愿去作(十六)。 

    但是,在某一民族中有基督徒,也有他们的组织,并且以表样作传教工作,仍旧不够;他们所以存在、所以组织的目的,是要向非基督徒同胞以言行宣扬基督,并协助他们全盘地接受基督。 

    不过,为使教会生根、为使教友团体增长,仍需要各种职务。这些由天主直接在信友团体中启发的职务,应该由大家用心抚育支持;司铎、执事、传道员、公教进行会都应列入这些职务之内。同样地,男女修会的会士以祈祷、以实际工作,在人心灵中建设巩固基督的王国,并继续开拓,都提供无可或缺的任务。 

    论建立本地圣职 

    16 教会以无任欣慰的心情,感谢天主在新近皈依基督的民族中,把崇高的司铎圣召赐给了如此众多的青年。每当各种教友团体能从自己的成员中,有了主教级、司铎级、执事级的救人的本地职员,为弟兄们服务,教会便在这些人群中奠下比较坚固的基础,如此则新生的教会就逐渐以本有的圣职人员取得教区的组织。 

    本大公会议对司铎圣召及其训练所作的规定,在初建或新生的教会地区,都要严格遵守。尤要极端注重神修、学理及牧灵各科密切的联系,不顾个人及家庭的利益而虔度福音典型的生活,培养教会奥迹的深刻意识。这样将要美满地学习把自己完全献身为基督奥体服务,为福音工作,又能拥护自己的主教、作他的忠实助手,并与司铎同道表现合作(十七)。 

    为达到这项总目标,修生的全部训练,要配合于圣经所载的救赎奥迹的指示。这项基督的奥迹也就是人类得救的奥迹,修生应该在礼仪中去发现、去生活(十八)。 

    对于训练司铎的这些普通规律,包括牧灵及实际训练在内,按照大公会议的指示(十九),应该和迎合本国的特殊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努力调协起来。所以,修生要有开明而锐敏的头脑,使能认清本国的文化,并能够加以辨别;在哲学及神学课程内,要能发现本国传统及本国宗教和基督宗教的关系(二十)。同样,司铎教育要顾及到地区内的实际需要:修生要学习教会传教的历史、目标与方法,以及本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还要教授他们大公主义的精神,并妥善准备他们能与非基督徒作友善的交谈(廿一)。这一切都要求修院的教育,尽可能中,要和本国人民保持来往与接触(廿二)。最后,也要注意训练教会的行政技术,甚至于也要训练经济管理技术。 

    此外,要选择适当的司铎,在略作牧灵实习之后,派往大学,外国大学亦可,特别是罗马圣京的大学,或其他学府深造,好让本地神职人员中能有相当学识及专长的人材,为新生的教育负担比较艰钜的教会职务。 

    如果某一地区主教会议认为适宜,便可以按照“教会宪章”的规定(廿三),恢复执事圣事为终身制度。这些真正履行执事职务的人,或者以传道员的身份宣讲天主的圣道,或者以本当司铎及主教的名义领导偏僻地区的教友团体,或者执行社会慈善工作,很可以让他们藉着从宗徒们传下来的覆手礼得到坚固,并与祭坛密切的联系起来,以便靠着执事圣事的圣宠更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务。 

    论训练传道员 

    17 那一批极有功于向外教人传教的人员,也是值得称誉的,就是那些充沛使徒精神的男女传道员,他们为广扬信德与圣教,大力地贡献其特殊而绝对必需的支援。 

    今日,为了对如此众多的群众传道,为了执行牧灵职务,神职人员太少,传道员的职务因而极其重要。所以应该特别训练,并与文化的进步相配合,才能作为司铎品级的有力助手,尽善地执行其与日俱增的重大任务。 

    因此要增设教区的及多数教区合办的学校,使未来的传道员,在这些学校内学习以圣经及礼仪为要的公教道理,以及要理方法和牧灵作业,陶冶真正的教友品德(廿四),恒心修练热心圣善的生活。还要举办一些聚会或训练班,使传道员能够定期地对其职务有益的各种学科与技术加以更新,并滋养加强他们的神修生活。除此以外,完全献身于此工作的人员,应有合理的待遇,使获得相称的生活及社会保险(廿五)。 
大公会议希望传信部以适当数目的特殊经费,供给传道员的训练及生活费用。如果需要并且适宜,应该设立传道员基金会。 

    再者,教会应该以感激的心情,器重志愿传道员的慷慨工作,教会需要他们的协助。他们在自己的教友团体中主持诵经,讲授要理。所以要对他们在道理与神修方面的训练,寄以应有的关心。此外,如果在某地区认为适宜,希望为正式受过训练的传道员,在礼仪中公开地举行授职典礼,使他们以更大的权威在民间为信仰服务。 

    论促进修会生活 

    18 从培育教会的开始,就该用心促进修会生活。修会生活不仅给传教工作带来宝贵而又绝对需要的协助,而且为了在教会中更密切的献身于主,也昭示出教友使命的深刻本性(廿六)。 

    参加培育教会工作的各修会,深刻地充沛着教会中的修会传统引以为荣的神秘宝藏,应该努力把这些宝藏按照各民族的天赋特性,加以发挥及传授。有时候在福音传到之前,天主已经在古老文化中,安置了修身与默观的传统幼苗,各修会应该细心考虑,如何才能把这些传统纳入教会的修会生活内。
 
    在新生的教会内需要培植各种类的修会,以显示基督使命及教会生活的各种观点,以献身于各种不同的牧灵工作,并使其会员对执行那些工作有适当的准备。可是,主教会议应该注意,不要让遵行同样传教宗旨的修会徒增门户,而损及修会生活及传教事业。 

    培植默观生活的各种努力是值得特别一提的。有的人在保持隐修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下,努力培植其本修会的丰富传统,有的人却恢复到古代隐修制度的简朴形式:但是大家都该设法和地方情形真正配合起来。因为默观生活是教会存在的美满表现,在各处新生的教会都必须建立。 
  
    附注.第二章 

    (一)参阅保禄六世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一日,在大公会议之演讲(AAS 1964, 1013)。 

    (二)参阅“宗教自由”宣言:2、4、10;“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1。 

    (三)参阅“教会宪章”:17。 

    (四)参阅“礼仪宪章”:64 ﹣ 65。 

    (五)论从恶魔及黑暗的奴役中的解放,关于福音,参阅玛:十二,28;若:八,44;十二,31(参阅若一:三,8;弗;二,1 ﹣ 2):关于领洗礼仪,参阅罗马礼典。 

    (六)参阅“教会宪章”:14。 

    (七)参阅圣奥斯定Tract. in Jooann. 11,4 (PL 35,1476)。 

    (八)参阅“教会宪章”:9。 

    (九)参阅“教会宪章”:10,11,34。 

    (十)参阅“天主的启示”宪章:21。 

    (十一)参阅“教会宪章”:12,35。 

    (十二)参阅“教会宪章”:23,36。 

    (十三)参阅“教会宪章”。11,35,41。 

    (十四)参阅“东方公教会”法令:4。 

    (十五)Epist. ad Diognetum, 5 (PG 2, 1173);参阅“教会宪章”:38。 

    (十六)参阅“教会宪章”:32;参阅“教友传教”法令5 ﹣ 7。 

    (十七)参阅“司铎之培养”法令:4,8,9。 

    (十八)参阅“礼仪宪章”:17。 

    (十九)参阅“司铎之培养”法令:1。 

    (二十)参阅若望廿三世:Princeps Pastorum通谕,(AAS 1959, 843 ﹣ 844)。
 
    (廿一)参阅“大公主义”法令:4。 

    (廿二)参阅若望廿三世:Princeps Pastorum通谕,(AAS 1959, 842)。 

    (廿三)参阅“教会宪章”:29。 

    (廿四)参阅若望廿三世:Princeps Pastorum通谕,(AAS 1959, 855)。 

    (廿五)此处系指专任传道员”Catechistes a plein temps”, “full time catechists”。 

    (廿六)参阅“教会宪章”:31,4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