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修会部

修会培育指令



献身修会及使徒修会圣部著

女修会初学导师合译

准印者   台北总教区总主教狄刚

出版者   光启出版社

中华民国八一年四月初版

目录

引言

修会会士培育的目的

持续的关怀

梵二后教廷修会圣部:献身修会生活及使徒生活圣部

本文件为何为谁而写

第一章  修会献身生活与培育

 会士的身份及培育

 以教会信理为依据的修会献身生活

救世使命圣召

个人的答复

修会誓愿:教会的祝福及体制行为

依据福音劝谕的生活

贞洁愿

贫穷愿

服从愿

修会团体:培育彰显神恩的多元性

在圣神内合一的生活

第二章   修道生活培育阶段之共同幅度

A、培育者与培育环境

天主的神

童贞圣母

教会和教会感

团体

会士对自身之培育负责

导师、教师(长上或其培育者)

B、培育幅度:基本人格和基督信仰基础

C、苦修

D、性和培育

第三章   修会生活的阶段

A、入初学前期

   理念

   实践方法

 B、初学和初愿阶段

   目标

   内容

   初学期专业性的工作

必须遵守之条件

教授法

初学导师和其他培育者

修道誓愿

 C、暂愿者的培育

教会的规定

重要性和要求

培育内容和方法

 D、永愿会士的继续培育

继续培育的理由

内容

继续培育的特殊机缘

第五章  有关会士培育的实际问题

A、修会生活的年轻望会生和圣召培育

B、修会生活的培育与文化

C、修会生活与教会的活动

D、主教的职务与修会生活

E、培育层面上国际性的合作

第六章   司铎、执事之会士望会生

 培育

 会士司铎、执事的修会特质

会士司铎在教区铎职(制)的地位

结论

引言

修会会士培育的目的:

1.修会团体适当的革新有赖于其成员的培育。修会生活聚集基督门下弟子。他们必须有人接引得以承受此『来自教会和其主人,且蒙其恩宠护卫的神恩。』革新工作中有效的适应必须来自深度的灵修革新。望会生培育之当前目标乃是修会生活之简介与认知,以及教会意识之培养。故此阶段培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协助男、女望会生借着灵修、使徒工作、信理教育,和生活其他具体因素的整合,来体验因着圣神在基督内合一的生命。

 

持续的关怀

2.早在梵二大公会议前,教会就一直关怀修会会士的培育问题,梵二教会宪章第六章和修会生活革新法令给了信理性的原则和一般通则。教宗保禄六世以自己的立场提醒会士,不论修会生活方式和神恩的多元性,修会生活均为导向『内在真人的塑造』。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就任以来,在许多通谕中也多次提及会士的培育。教会法典面对会士合宜的革新和培育也给与更明确的纲领和规范。

 

梵二后教廷修会部:献身修会生活及使徒生活圣部

3.一九六九年教廷发布《Renovationis Causan》文件延伸某些教会法和立场,同时强调其目的在使修会有整体的培育方法。积极适应年轻一代之思潮和现代生活条件,并能答复目  前传教工作的要求,同时忠诚保持各修会的本质和其特殊目的。

其他后来发布的文件,即使不直接涉及修会会士的培育,仍然免不了在一两处提及。一九七八年的《彼此关系》,一九八零年的《修会会士和人类的发展》和《修会生活的默观幅度》,一九八三年的《教会有关修会生活的重要教导》。参考以上文件对修会将有助益。因为修会会士的培育应配合大公教会和地方教会的牧灵教导,好使男女会士在使徒服务上整合其『内敛和行动』,这『为主』的活动才不致于失败,反而引领他们走向『一切活动之泉』的主。

本文件为何为谁而写

 4.教廷修会圣部确认它是有助益的,甚至必须向修会长上及其培育工作者提供本文件,隐修会会士在内,甚至他们亦有不少人求过本文件。本文件之作用在于为修会点出方向和辅助,以便订定自己的培育计划。订定培育计划乃是教会通法之要求。另一面亦让男、女会士知道教廷对目前会士培育问题的建议、处理、答复。本文件自梵二后累积无数丰富的经验,包括修会会长经常提出培育的问题,涉及所有与现今状况和需求有关的法律。最后希望它能有助于将来的新修会团体和目前对培育方针资讯不足的团体。

5.本文件只关乎修会团体,探究有关修会生活最基本的部分,只有一章是论及即将升执事和铎品所必须具有的条件。这些事项有详细的教导,也同样适合于欲升铎品的修会会士。本文件尽量给予修会生活一个整体性,有价值、有方向的教导。每一个修会可以依据自己修会的特质而采用它。

本文件『除了某些明确指明的内容和职务的本质外』,均适用于男女修会会士。

第一章  修会献身生活与培育

会士的身份及培育

 6.培育的首要目的乃是让欲度修会生活的望会生及宣愿的年轻会士,首先去发现身为会士之身份,然后深入之以求认同。唯有如此,献身天主的人方能进入世界,并作有意义,有实效和忠实的见证。因此,本培育文件开章明义必须问:对教会而言,修会献身生活象征着什么?

以教会信理为依归的修会献身生活

7.『修会生活是全人的奉献,在教会中彰显天主制定的神妙婚姻,是末世的标志。会士将其全人的奉献达于完美,作为呈现天主的牺牲。借此献礼他们整个存在成了对主持续不断的爱的崇拜。』

修会生活是『借宣愿遵守福音劝谕献身生活的一种,有着固定的生活方式,信徒在圣神的推动下更密切的追随耶稣,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在万有之上的天主。他们既然为天主的光荣而奉献,就以新而特殊的名义来建设教会,拯救世界。并因着在教会内成了显著的标志,他们也预报天国的光荣。』

『基督信徒依据修会法规,借圣愿或其他誓约,宣愿遵守贞洁、贫穷、服从。福音劝谕者,自由的接受这经由教会有效权威成立的修会献身生活方式。因着劝谕所导向的爱德,会士以特殊方式与教会及其奥秘结合。』

救世使命圣召

8.修会献身生活渊源于天主的召请。关于这一点,除了天主对其召请者所怀的爱外无从解释。这是毫无代价的、个人的、独特的爱。它的力量使蒙召者达于非基督莫属的境界。 如此反映了盟约的性质。耶稣对富家少年的注视便具有此种特质:『耶稣看着他,就喜欢他』(谷十21)。这显示了圣神的恩宠。圣神的恩宠邀请所有蒙召者借着宣发及实践贞洁、贫穷、服从的福音劝谕来跟随基督。这是『天主的恩惠,是教会得自于主,并由其恩宠永远护卫着。』为此,『修会生活的终极规范』乃是『追随福音中的基督。』

个人的答复

9. 基督的召请是救赎博爱的表达。是一种全人的召请,包括身、心、灵,亦具个人之独特性,即每位蒙召者都是不可重复的个体。『蒙召者的灵魂有着宣愿遵守福音劝谕的实际形式。』在此形式下蒙召者给救赎主基督爱的答复:完全付出毫不保留的爱,并在全人奉献中失去自我,作为『一个生活的、圣洁的、悦乐天主的祭品』(罗十二1)。只有这种具有婚姻性质,并占有全部情感的爱,方能推动人为了基督和福音的缘故愿意『丧失自己的生命』(谷八35),且能忍受此历程中的匮乏和考验。这种独自性的答复是修会献身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

修会誓愿:教会的祝福及体制行为

10.依据教会教导,『会士公开宣发圣愿遵守福音劝谕,经由教会权威而奉献于天主,并加入修会享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修会誓愿由教会合法权威来接受,因而成了一种教会行为。此行为使当事人正式进入修会体制。在同一体制下的成员『共同度手足般的生活』。修会团体确保会士『一个更安全,更具团队精神的基督信徒的生活方式,为追求成全有可靠的指导。在基督勇士群中以手足的共融团结在一起,因着服从愿他们身为基督信徒的自由得以坚固,他们也能更稳妥地履行其修会圣愿,在爱德路上以欢乐之情向前迈进。』

会士属于一个修会团体的事实,使他们为基督和教会作公开的见证,即与『世俗精神』(格前二12)及其所包括的行为隔离,同时向世俗呈现『天主的智慧』(格前二7)。

依据福音劝谕的生活

11.修会誓愿将天父的爱,即世界救主耶稣基督心中的爱置于每人心中。基督的爱广泽万物,同时也克服世界那非来自父的因素。『这奠基于圣洗圣事来自于根源的爱应充满你们每一位……。这是你们在基督内,教会内的新生活的起步,新创造的开端。』

12.信、望、爱能使会士借着圣愿践行福音劝谕。如此提供了『杰出显著的见证,即说明世界若没有真福八端之精神是难以变化,并奉献与天主。』

劝谕可说是修会生活的主要支柱,因其深具意义而完整表达了福音的彻底精神。事实上,会士经由教会所宣发的福音劝谕誓愿,『愿意摆脱热爱崇拜天主的阻碍,以更彻底的方式奉献自己事奉天主。』

这些劝谕触及人的存在和人际关系的三个层面:情感、财物和权势。这种从人性上的彻底根除,可以说明教会传统的灵修学,曾多次将它们与圣若望所说的三种欲望相提并论。忠信履行福音劝谕,可促进人格发展,精神自由,心灵净化,灼热爱德,并协助会士在人类社会的建设工作中全人投入,通力合作。

实质地践行劝谕对全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每一圣愿都是针对现时代种种诱惑的回应。教会透过这些劝谕继续指示世界净化和迈向神国的途径。

所以为望会生传授『三愿』的理论或指导落实三愿理论都得特别用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贞洁愿

13.『为天国而接受贞洁福音劝谕是末世的标志。身心专一是导致成果丰硕的根源。身心专一涵盖节欲独身生活的义务。』修持贞洁者因着誓愿将情感生活的中心,经基督在圣神内安置于天主。(ET13)

『遵守完全节欲,深刻地触及人性更深的层面。因此,望会生除非经过足够的考验和心理、情感上相当的成熟不得晋级,也不应准予宣愿。负责人必须提醒他们在贞洁愿生活上可能有的危机,并教导他们了解奉献给天主的贞洁,对整个人格有所裨益。』

人的本能倾向易于将人间的情爱绝对化。此乃自我中心之特质。以为情爱之占有可保住幸福。另外,为某些人颇难了解爱能在完全自我奉献中实现,而无需性生活。因此贞洁愿教育之目的在于协助受教者学习调理、驾驭性能力,并避免自我中心。即安于持守贞洁愿。古代教父们从经验中得知谦德远超过贞洁,故也较重视前者,心硬可能成为修持贞洁之阻力。

贞洁很显著地使人心自由自主(格前七32-35)。因此守贞洁者的心燃着对主和众人的爱。会士对现代人最大的贡献不是透过语言,而是借着具体的生活,尤其是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喜乐和那不占有、不排他的爱告知世人:对他人开放和真正为别人而自我奉献是可能的。

贞洁愿培育的重点如下:

-保持蒙召之喜悦并随时感谢;

-鼓励勤领和好圣事,定期接受灵修指导;在团体内分享手足情谊,手足之爱乃出自彼此真诚互敬的关系;

-说明肉身的价值及其意义,并注意生理卫生(睡眠、运动、休闲、饮食等);

-提供男、女基本性知识和生理、心理、灵修之关系;

-在性、情感层面上的调理给予必要的协助,同时对其他本能的需要(糖果、香烟、酒类)也给予尊重;

-协助每位从过去的经验获益:积极者则感恩,消极者则借之认识自身的软弱,而平安地在主前修谦德,并保持醒觉;

-点出贞洁愿的丰硕性及精神生命的孕育力(迦四19),为教会孕育新生命;

-会士与师傅之间创造互信的气氛;师傅要会聆听会士心声,爱心的聆听能启迪鼓励他们;

-在传播媒体的使用和人际问题给予帮助,因为这两方面对修持贞洁愿可能带来困扰。(参照法典277-2;666)

 

贫穷愿

14.『贫穷福音劝谕乃效法耶稣,他本来富有,却为我们成为贫穷。此劝谕不仅要求度实贫和神贫的勤俭生活,远离尘世的财物,同时要依据各修会法规来使用处理财物。』在教会中或修会内感到贫穷的存在并非新事。倒是能敏感穷人和存在于世界中的贫穷才是新的体验。也就是此种体验能使今日的修会生活呈现其特色。现时代普遍存在的贫穷形态有:饥饿、无知、疾病、失业,基本自由受抑制,经济、政治受控制。公职中的贪污、腐败等。尤其人类社会的结构似乎在制造,又制造诸如此类的贫穷。

如此,针对社会所需,会士必须更接近急需者和赤贫的人群,如同耶稣当年所关爱的一群。耶稣曾对他们说:他是为他们而来,并与他们认同。这种与贫困、急需者的亲近关系,引导会士在个人和团体生活层面上选择较合宜贫民和谦卑之主基督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穷人『优先选择』及福音性的选择,涵盖内心的超脱,团体生活的简朴,与贫困者分担挣扎,却不忘记:会士特殊的使命即是提供『杰出显著的见证:世界若没有真福八端之精神是难以变化,并奉献与天主。』

天主爱整个大家庭,不排拒任何人,却聚集众人。因此,不允许自己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环境或社会阶层,为会士而言亦是一种贫穷的修持。教会社会研究学,尤其《社会事务关怀》通谕,和《论基督徒的自由和解放》训令等文件提供为践行贫穷劝谕事先所需的分辨。

贫穷愿培育应注意事项如下:

-有些青年人入会前在经济上已享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自主,并曾自行处理财物之所需。

-另有些则发现修会的生活水准远超过他们的童年、学生时代或工作时期的生活。故施教时必须考虑每位受教者的背景。同时亦不可忽视在某些文化中,家长总是企盼子女的生活能更上一层楼。

-贫穷愿道行之内涵有:生活应由劳力赚取;具体的舍弃行为和匮乏经验。以上修持会士能更自由履行使命;尊重赞赏宇宙自然资源;殷切祈望『凡物为公用』并『按每人所需分享』(宗四32-35)

贫穷的耶稣基督该是贫穷愿修持的中心,由对他所怀的爱进入静观而后步其后尘。如缺乏这份内涵则贫穷愿的生活在团体财物共享形式下易沦于空谈和政治化。唯有心贫身俭的基督弟子才能成为正宗团契和真正超脱的泉源。

服从愿

15.『怀着信德、爱德为跟随服从至死的基督而接受福音劝谕者,必须服从合法上司。当上司依据修会会宪发布命令时他们代表天主。』再则,『全体会士,以特殊方式隶属于教会之最高权威』,且『因着服从愿有义务服从教宗,视他为最高上司。』『会士的服从绝不贬低人格尊严,却借着延伸天主子女的自由使人格臻于成熟。』

会士的服从是师法耶稣,分享他的使命。即在今日具体的情况中代行,落实耶稣昔日之所为。会士无论有无职权,发命,受命都得出自使命感。会士的服从是延伸耶稣的服从,以救赎世界。为此,在行使职权或从命时若带有妥协、玩弄政权、或威迫利诱等因素皆违背修会服从愿之基本精神。既然服从愿是参与耶稣的使命,即使再困难的工作也得及时履行。

提倡交谈沟通的上司能培育负责积极的服从。然而服从的幅度仍由上司『运用他们的职权来决定。』

服从愿培育应注意事项: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始能孕育出心悦诚服的服从品质。望会生务必摆脱科技世界中的『无名氏』(科技世界以数字、符号、类别等来表明个体。编译者注)。而要认识自己为一独特个体,相互尊重爱戴;

-其次,他们必须去奉献真正的自由,始能超越『自我的喜好』而跃入『父的喜好』。为此,一个培育团体的组织结构如经常保持清澈和稳健,则就有足够的空间孕育有责任性的创新和决定了;

-天主的旨意通常借着教会及其训导权显著地表示;对会士则借着会宪;

-为实践服从,团体中年长者的见证对年青会士的影响远超过任何理论。然而,一个如同基督般的努力修持服从愿的会士,亦能在基督内超越不尽理想的榜样。

所以服从愿的培育应求清楚并强调其中之要求,使受教者不致迷失『道』,即使命中的基督。

修会团体:培育彰显神恩的多元性

16.多种不同的修会团体好像『一棵枝叶茂盛的树』。树种来自天主并『在主的乐园中成长繁生。』借修会团体教会『向信徒,非信徒显示基督多种不同的面貌:有山中静观的基督,向众人宣讲的基督,治愈病患、残障者和接引罪人归向正途的基督,降福孩童为众人行善的基督。基督履行多元性的使命,常是服从承行派遣者父的旨意。』

修会不同的类别渊源于『各修会创始者的神恩,』这『好似一种圣神(降临)的经验,由创始者传于其弟子去生活、保存、加深,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与基督奥体保持和谐的连系。为此,教会鼓励并保存各不同团体的独特风格』

所以,在遵守福音劝谕上并没有同一模式,由各修会依据自己的特质与目标自行界定。这原则不仅涉及劝谕的遵守,凡其他有关会士为达成全的生活形式也都依此原则订定。

在圣神内合一的生活

17.『凡宣愿遵守福音劝谕者,必须寻求并爱那先爱了人的天主(若四10)在万有之上。 在一切境遇中应用心培育与基督一起在天主内的隐遁生活(哥三3)。此乃爱邻人、救世界、建设教会动力的根源。』这股指导、鼓舞践行福音劝谕的爱由天主的神倾注于人心中。天主的神不仅是人际间,也是人心内在和谐、谅解和好、合一的神。

为此,会士的个人生活不可有两级二分之偏差,在两者间选一:如会士生活一般目标或修会团体的特殊目标;献身于天主或入世使命;修行生活或使徒服务。『单纯』的修道生活具体上根本不存在,修会的特定宗旨和神恩并非附属品。在一个献身使徒服务的修会追求成全圣德,践行三愿、献身事奉天主和为教会、世界的服务是不可分的。再者,『使徒慈善工作是修会生活的本质。』甚至『整个修道生活……应充满使徒精神,而使徒工作充满修道精神。』为邻人服务不致使会士自我分裂,亦不会导致远离天主。如果使徒服务的动力来自纯净无私的爱,则此项服务得到其事奉天主的价值。

所以,正确说,『修会会士的使徒工作,首先在于他们献身生活的见证。』

18.证实会士生活中诸多活动方式(品质)系渊源于与天主密切结合之经验乃是个人之责任。同时他们亦有责任不断肯定增强此结合体验。从此观点而言,服从天主旨意就彰显在当下所接受的使命中,同时这也是会士能获得生活上某种程度之一致性最直接的管道。此一致性是既需要耐心追求,又无法完全得到的,服从愿只能由更密切跟随基督来解释。此决心也得由个人对基督的爱来保持其朝气,促进其成长。对基督的爱乃是一切献身生活之一致性的内在原则。

至于生活一致性的验证可用下面四大忠诚适当说明:

忠于基督和福音,

忠于教会和其他世界中的使命,

忠于修道和所属团体的神恩,

忠于人类和所处之时代。

第二章  修道生活培育阶段之共同幅度

A、培育者与培育环境

天主的神

19.天主自己召请人在教会内度献身生活,且在漫长的修道过程中维持其主导角色:『那召请者是忠实的,他将完成一切。』如同耶稣不仅召叫宗徒们,且在公开的传教生涯中耐心教育他们。复活后还借着圣神引导他们达到圆满的真理。

圣神的德能不仅超越心理学的领域和历史的局限,并借在吾等心灵深处的工作呈现成果:真理之神『教导、召叫、领导』。他是我们愿望、鉴赏、判断、选择能力的祝圣者。安慰者圣神『扶助我们的软弱』,支持并赐予孝爱之心。会士在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下,始能经验圣神严肃,且决定性的临在:谦逊地交托自我和分辨神恩。事实上,在生活、历史、和人的仲介中认出圣神的临在是非常重要。关于人的仲介必须包括对神修指导的开放;此种开放乃出自于对自我愿有所认清的心理,和为承行主旨的受教精神。

童贞圣母

20.圣神的化工与童贞圣母玛利亚、天主之母、天主子民之母,由密切关系如圣言借圣神德能的降孕;耶稣升天后与宗徒们一起在祈祷中等候圣神降临(教宪52,59)。为此,在会士培育的始末过程中都会体验玛利亚的临在。

『在所有全人奉献者中纳匝肋的童贞高居首位。她忠贞不二的爱因着圣神德能在天主母职上达其高峰。身为人母就在怀抱基督之际淋漓尽致地实践『跟随我』的蒙召使命。玛利亚,基督之母,不但跟随了他,且视他为其贞洁、贫穷、服从修持之师。既然整个教会都尊玛利亚为一典型,更何况你们身为教会的献身者。』会士蒙召效法天主之母奉献的典型以革新自己的蒙召生活。

对会士而言,不仅是种典型,亦是母亲。凭她是基督圣者之母,玛利亚成了众会士之母。会士在她的『承行主旨』和『吾灵赞颂吾主』中体会全人奉献的喜悦。

教会和教会感

21.玛利亚和教会间存有多层联系。她是教会最卓越的成员,教会之母,信、爱之典型,与基督完美的结合。在主来临前她更是希望和抚慰的象征(教宪53,63,68)。因特殊关系会士与教会奥迹结合,会士之修道生活源于教会之生命及其圣德,『并以特殊方式参与上主子民之圣事性』。『全人完整的奉献。使会士以特殊方式与教会奥迹结合,并使会士为整体益处完全奉献。』教会以其牧者职责,不仅在法律上承认修会生活之合法性,并以礼仪立场认定其奉献性。

22.在教会内会士之圣洗誓愿、修道生活得以滋养,从圣言、圣餐中领取生命之粮。就在圣祭礼中圣安东尼聆听了生活的圣言,抛弃一切跟随基督,真不愧为修道人之父。会士在教会内的读经和祈祷生活中与天主交谈,借此交谈提升心灵修持舍弃。教会使会士的自我奉献与基督圣体祭献相联系。借着常领和好圣事,因着上主的慈悲他们的罪得以宽恕,并与因其罪过而受创伤的教会和修会重归于和好。为此,教会礼仪应该是团体生活之中心和福音精神之泉源。(cf,SC2,10)

23.因此,培育工作必须在与教会的共融中进行,会士乃为教会之成员,且以孝爱之心服从其牧者。犹如奥利振说:『教会充满圣三,是其画像,仰赖其根源,在爱中普遍共融。由教会我们领受福音,并协助我们了解其涵义。感谢教会之传承以及其教导和诠释。教会乃为共融的有机体。感谢众宗徒和其继承者,在伯多禄职权下教会保存『永远可见的信仰、合一、共融的基础。』

24.所以会士必须如依纳爵所说,培养一种和教会同一且在教会内的思考模式。此教会感包括旅途教会子民之归属感:这民族——

渊源于圣三的共融,扎根于人类历史,奠基于宗徒和其牧职及其继承者,并承认伯多禄的继承者为基督之代表和整体教会有形的元首;

从圣经、传承、教导、三条独特管道领取圣言,并渴望与其他基督徒,非天主教团体有某种有形的合一;

并不否认几世纪来时代的变迁,和目前教会内的多元性,但仍宁愿寻求更重要的延续性与合一性;

与基督奥体认同,与基督和他的教会有着不可分离的爱,因为他们知道教会代表上主借圣神在耶稣基督内的奥迹,将此爱散布且遍传万民自今直到永远;

因此,这民族不接受社会、政治单方面分析的理念,尤其生命中的真实面常超越世上智者的认知范畴;

最后,这民族乃为福音的传播者,因不安于『小小羊群』的教会,而永不竭止宣扬福音直到世界万民知道:『天下人间只有耶稣的名号我们可赖以得救。』(宗四12)。

25.教会感包括教会共融意识。教会在共融与服务中合而为一。因着修会生活和教会奥迹间存有的关系,修道人『蒙召在教会和世界成为共融的见证者,建设者和计划者。共融在上主的计划中乃为人类历史之高峰。』会士借着誓愿持守福音劝谕,超脱行爱德的阻力,而成为爱上主在万有之上与上主共融之先知性标志。同时借着日常祈祷、服务、生活中的共融经验和其构成奉献生活的特殊因素,使他们成为友爱共融之标记。

为此,在初期培育阶段『为经验共融和为共融作证』,团体共同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是氛围和优越的培育方法。

团体

26.在教会的心目中和玛利亚的共融,团体生活在培育过程中的每阶段都享有其特殊的角色。培育工作深深仰赖所属团体之素质。团体的素质生于其一般气氛和其成员配合修会特质和精神之生活方式。意即,团体之素质由其成员形成,团体有其自身之要求。团体因其在修道生活中之角色和教会内之重要性,成员必须先生活其中并爱它,始能成为培育之管道。

团体渊源于巴斯卦主的成果,即第一个基督徒团体。为迈向此理想,注意其要求是必要的。谦逊的实际精神和信德应鼓励受培育者朝向友爱的理想而努力。团体的成立和延续并非因成员在思想、个性、或选择上之物以类聚,而是因主借着同一的祝圣,为共同的使命汇集,联合了他们。所以,全体成员在信仰之服从中,拥护长上所扮演的特殊仲介角色。此外,切记团体中巴斯卦平安与喜乐,乃来自于吾丧我和领受圣神神恩之果实。

27.当团体能容许其成员依其修会神恩,对主之忠诚与日增长,始能成为培育之团体。

为达此目的,成员彼此间必须清楚了解其团体之所以存在之理由和其基本宗旨。他们的人际关系根本上基于信德和爱德,应彰显淳朴和信任的特质。团体每天在圣神德能的孕育下迈向此目标,容许圣言的评断、变化,用补赎苦行来净化,仰赖圣体之建树,并在礼仪年的庆祝中重振士气。在彼此协助、持续以贫穷精神彼此交换神、形物质和友谊、交谈之助益下增进共融。使团体深度地活出会祖和会宪之精神。长上应视其职责为建设基督内的弟兄或姐妹团体。(教会法619)然后各位成员自觉其在团体中的责任,不为自身乃为团体之益处而成长。

受培育者在他们所属团体必须能寻获灵性氛围,苦修气质、使徒热忱。这些都有助他们依奉献生活的彻底性来跟随基督。

在此适时提醒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巴西对巴西会士说的话:『在培育阶段的青年适宜居住在具培育条件之团体。那儿他们不缺完整培育的必备条件:灵修、知识、文化、礼仪、共融、牧灵等方面;在小团体难以提供以上齐全的培育。所以,无论是为个人或会士,甚至为司铎圣召都必须常汲取教会的培育经验,以提升培育团体教育工作之实效并使之扎实。

28.在此,必须提出有关处于贫民区培育团体之问题。在劳工阶级区、大城市边缘、市中心、或偏远贫民区等地带设置培育团体,其用意良好,即『贫穷的优先选择』,既然为他们没有足够可做的工作,仍可如同他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但这善意会士必须在实际情况中加以斟酌。首先,必须坚持培育条件先于置身于贫民区使徒服务上可能有的益处之原则。例如,培育环境必须能实现退隐和静独,此两者乃为整个初期培育阶段不可或缺之条件。另一方面,培育期亦包括在使徒服务中经验修道生活。所以在以上环境中设置之培育团体必须配合某些合乎会士修道生活之必要条件:即环境本身具有合乎修会目标之修道生活的可能性;能维护个人和团体祈祷,持守静默之时间、地点;会士现身临在于贫民中之动机必须基于福传;这些团体对其修会应随时待命;他们的使徒活动不应出自迎合个人的选择,而应是修会团体之抉择并配合主教负责教区之牧灵工作。

最后,切记在某些国家和文化中,相当重视好客精神,招待客人时尽可能在时间、空间上保持自主权与独立权。无疑地,这对较狭小的会院困难较大,无论如何每当团体计划共融生活时必须考虑以上因素。

会士对自身之培育负责

29.会士本身对自己说:『是!』时所接受、承诺的召叫负首要责任,此答复根本上不是理性层面的,而是整个生命的回应。上主的召请和工程,如同他的爱常是新的,历史景况不重复。所以蒙召者不断地给予专注(有心)的、新颖的、负责的答复。这蒙召的历程有如旧约时代出谷记中的以民和『钝悟』的宗徒们的漫长旅程,然而复活的主显现时则又是火热的。这说明培育会士势必个人化。所以是个人良心与责任的问题。他们必须将宗教价值和导师的指导内在化,如此才能从内心中对得起自己,并在造化之神内汲取动力。所以团体培育和个人劝谕间应有适度的平衡,且每一决定阶段与个人进展的节奏以得调和。

导师、教师(长上或其培育者)

30.借着教会集团复活耶稣的神临在活跃在人世间。教会内修道生活的传统证实成功的培育工作,培育者有着决定性的角色。他们的责任是:在初期培育阶段分辨受培育者圣召的正确性;当受培育者自以为上主引导他们到一十字路口(不知去向)时,接引他们进入个别与上主会晤和成功的交谈;又借直接、间接的交谈在上主的道上陪伴他们,同时尊重听告司铎和神师的角色。

此外,负责培育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注意初学生和暂愿会士是否有位神师给予有效的指导。

培育者也得在受培育者的每一阶段给予信理、修持两方扎实的滋养。最后他们应在圣神的光照下逐步考核评估蒙召者的进展,并决定他们此时此刻是否具备教会和修会的条件。

31.培育者除了对教会的信仰和伦理有相当认识外应具以下条件:

-洞察力,敏锐的感应力,

-体证上主之祈祷经验,

-得自持久聆听圣言的智慧,

-对礼仪的喜好与理解,尤其在灵修和教会所占的角色,

-必要的文化素养,

-足够的时间和善意不但给予团体照应也付出个别指导,

-因此培育职责要求内在的稳健,待命的热忱,持久的耐力,善解的能力,此外对委托给他的受培育者真正的爱心。

32.如有培育小组则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在培育工作上要保持一致,且对身负的培育责任有共识。在上司的领导下『他们应在精神和行动上涵养亲切的和谐』,并在彼此间和受培育者间蔚成一团结的家庭。此外,负责不同阶段的培育者间之和谐及持续合作亦是同样的重要。

培育工作整体而言,是培育者与其弟子合作之成果。事实上,徒弟本身对自己的培育负大部分责任,然而此责任势必在修会特定的传承中落实,而培育者则是修会传承之作证者和解说者。

B、培育幅度:基本人格和基督信仰基础

33.梵二基督宗教教育宣言,为服务人类大众之教育设定了目标和方法。既然开始培育过程之首要条件是基本人格和信仰基础,则在接受望会生时切记基督宗教教育之目标和方法。修会生活中无数的失败,事实上,可归咎于没有及时发现或没有超越这两层幅度上之缺失。入会者之基本人格和基督信仰基础不仅需要鉴定,且要在培育阶段中依个人进展情况加以分辨。

34.整合性的人格培育包括生理、伦理、知性和灵性幅度。其目标和紧迫性是众所周知的。在梵二教会《牧职宪章》和《教育宣言》中有所详述。《司铎培养法令》给了评估准则,依据这些原则可判断望会生人格上是否具备司铎牧职之必要条件。斟酌了修会圣召之本质和使命乃是要在教会内落实,以上文件所提供之判断准则很容易用在会士望会生身上。修会革新法令,对修会社会化的革新与适应重申『修会献身生活奠基于领洗誓愿。』基于此,修会革新法令,也只有那些适龄生活于圣洗许诺中者得准予入会。同样,良好的修道培育,应使受培育者在各阶段尤其在最艰苦的时刻,还要自由地选择自己曾一度认定的终身蒙召,即对信仰和圣洗的承诺。

35.本文件虽强调文化和知性培育的重要性,然灵修仍有其首要性。『各阶段培育初期,和继续期之主要目的乃为使修道者沉浸在上主经验中,并在他们的生活中日趋圆满。』

C、苦修

36.步上基督后尘,即是醒觉更具体分享基督苦难、死亡、与复活的奥迹。巴斯卦奥迹应是培育课程的核心,如同是生命和成熟的泉源。就在此基础上,修道者,宗徒才得以孕育。这使我们领会在培育和修道生活上苦修的必要。在色情泛滥、消费主义盛行、权势滥用的世界,迫切需要基督巴斯卦奥迹的见证,其起步始于十字架的历练。此历程要求个人日常的苦行溶入培育整体课程。如此可接引望会生、初学生、宣愿会士具体修持信望爱三超德,智、义、勇、节四枢德。这样的培育课程不受年龄限制,且永不过时,常是合乎时代需要。要活出并实践圣洗誓愿,苦修是不可缺,更何况修道圣召的落实。整个基督徒的生活苦修之动机乃出于对主耶稣基督的爱和服务他的喜悦。

此外,基督徒在『十字圣道』上需要教练(师傅)的协助。虽然『这世界』因其造物主的爱而得以创造、保持,基督徒仍然需要如同圣若望所说的,舍弃『世界(俗)』和其『私欲』,甚至某些价值观。修道生活所象征的天国『超越世上的一切』,不属于此世界。这需要活生生的证人来表明。在培育的过程中,自然要反映基督苦修的意义,和对上主和其受造世界密切关系的稳健信念。避免浪漫、本性的乐观主义或悲观的忘却基督造物主、救世主的奥迹之两极化。

37.再说,苦修涵盖人弃绝本能的需求,本来就是未成基督徒前作人就得修的道。心理学家观察指出年轻需要面对对手(导师、法规等)才能发展他们的人格。既然人格成长永无止境,这不仅指年轻人而言,良好的培育方法该能协助年轻人,热忱迎接具挑战有所要求的任务,就在这种方式下上主亲自引领他所创造的人。

38.深藏于修道生活的苦修和其他因素要求静默、静独的入门法;即使使徒服务的团体亦需由此而入。他们必须遵从『灵修生活之基本法规,包括动、静、内、外的调和。』自由主动修持的静独领人进入内在的静默,内在静默也有赖于外在静默,不仅培育团体,每一修会会院都必须有守静的时间、地点之规定。守静有助于聆听上主的圣言、灵修成长和在基督内真正的友爱。

D、性和培育

39.现代人在男生女生混合的环境中成长,并不助于他们欣赏自身的健康和限度。由于使徒服务上广大层面的接触和现代男、女会士间较大幅度的合作,性方面的教育是重要的。早期男、女合处和经常密切合作,并不一定担保两性间关系的成熟。所以,必须设法提倡这方面的成熟并从持修贞洁愿的角度上使之坚定。

此外,无论是男是女都得自觉各自在上主计划中的独特定位,和在救赎工程中两性各有之所长。所以未来的修道者必须给予机会反省性在创世、救赎计划中的角色。

在此内容下对于那些难以克服同性恋倾向者,和持第三种主张即『持独身和婚姻之间模棱两可的生活观』者,给予详细理由说明以上两种人不适合修道生活。

40.天主并没有创造一个中性的世界。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人(创二26,27),具理性、自由的受造物备有认识、敬爱神的本能。天主不喜欢男人单独,而给他另一人——女人(创二18),因此有了『男女相互关系』『在共同人性中女人是另一个我』。所以这就为什么起初男女蒙召不仅为『并驾齐驱』,『同在一起』,同时亦是为『相辅相成』。既然男女会士借特殊恩宠为天国矢志持修贞洁誓愿,以上之人学原则是易于了解的。

41.『深入正确了解男女性人学基础之目的,在于澄清女性在与男人关系中之定位,相异但相辅相成,且不仅限于工作层面如此,更根本就身为一独立个体的人亦是如此。』修会历史证实很多女性在修院内、外找到事奉天主服务人群的理想场所,适合发挥女性(的潜能),导致对自己的身份有更圆满的了解。借着神学反省和『其他人类科学、文化的协助当追求这方面深度的成长。』

最后一点,为清楚了解女性在修道生活中的特质必须切记:『纳匝肋玛利亚的光辉。因着天主子降生成人的盛举,玛利亚履行了身为妇女自由、主动的服务。所以,可说当妇女效法玛利亚时,能在她生活的隐秘处,发现她们女性的尊严和达成自身真正的成就。在玛利亚的光照下,教会在妇女脸庞上看见了人类心灵所能拥有的高尚情操的优美映像:即自我奉献,完整的爱;承担痛苦的能力;无限的忠诚;工作中毫不厌倦的投入;整合直觉智慧与爱语(对人适时有益的话语)。

第三章  修会生活的阶段

A、入初学前期

理念

42.在今日的环境中,一般而言(Renovations Causan)的分析仍然成立:『今天在培育学生所遭遇的困难中经常归因于初学生并未具备所需的成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位有志者能立刻承担一切修会生活的义务。但他应有循序渐进的能力。为批判是否有达此目标的可能需要时间和方法,此乃入初学前期,不论用何种名称:保守期或准初学期之目的。有关本阶段之培育方法由各修会法规自行订定,但任何人缺乏适度的准备不得被录取。』

内容

43.考虑本文件nn。86等项目及现世界年轻人之情况,不必挂虑延长此阶段。其目的在确认,成全某些重点,使负责人能决定有志者入初学期之可行性与时间。切记,勿操之过急,亦不要过分拖延,只求达到某种合格程度的评判。

录取标准乃基于教会普通之条件,然各修会仍可依期会法增加之。教会普通法之要求如下:

-具足够的人格与基督的成熟以接受初学培育,而不降为慕道者之普通培育课程。此乃易于发生的,有些望会生仍未完成基督徒的基本培育(如圣事、教理、道理等方面)或缺少一些身为基督徒的生活条件。

-文化方面,应具当地国家国民必有之基本教育程度,并能使用当地初学院所用的语言。凡涉及基本文化问题,必须考虑某些国家的情况或社会环境,其教育程度仍相当低落。但无可置疑,上主仍从中召叫人入会修道。因此,小心地提升当地文化,而不使变化成为外来文化。望会生无论男、女应在自己的文化中辨认、回应上主的召请。

-情感上应具某程度的平衡,尤其性方面的平衡。无论男、女必须能彼此接纳、尊重彼此之不同。可采用心理测验供参考,但要兼顾他人之隐私权。

-在特定的会院内服从上司职权,过团体生活。当然,这方面在初学期会继续确认,但事先也应有所考虑。望会生应了解除了参加修会团体,仍有其他献身天主的方式。

实践方法

44.多种方法:望会生住进一个会院团体,然不完全分享其团体生活——但初学院团体例外,不宜此行;定期与修会或修会代表接触;在为望会生准备定处共同生活。然这些措施不得使望会生错觉以为自己已成为修会成员。陪伴人比外在安排措施更为重要。长上指派一位或数位胜任的会士来陪伴引导望会生,协助他们分辨圣召。这些引导者需积极与初学导师合作。

B、初学和初愿阶段

目标

45.初学期乃修会生活的开始,其目的在于协助初学生更认清自己适合既定修会之圣召。所以初学生直接经验既定修会之生活方式;在心智上蒙受该会精神之熏陶;他们的意向和稳定性也得受考验。

顾及修会的繁多与其神恩的多元性,初学期的目的可界定为进入天主子生活方式整合性的启蒙期。载源于福音书,天主子以他的服务和奥迹为我们显示他的生活方式。

内容

46.初学生在指导下涵养人格和基督徒的德行。借祈祷、克己迈向更圆满的成圣道路。静观救赎奥迹,阅读默想圣经,在神圣礼仪中朝拜天主等皆是必修之神业。学习度福音劝谕,在基督内献身天主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修有关修会神恩、精神、目标、会宪常规、历史等课程。此外,蒙受爱教会、爱神职人员的熏陶。

47.根据普通法,整个启蒙期中那属于初学期部分远比简单指示更为深入,即:

-开始进入对基督和天主更具深度和活泼的认知。这境界事先要求初学者对圣言有默观研究,经验具修会精神和特质的礼仪庆典,修持个人祈祷,使修持成习惯性。此外,对教会神修家们有分喜爱,而不致局限于现代神修观。

-开始进入基督巴斯卦奥迹,透过自我舍弃,依据修会精神实践福音劝谕,喜悦地度福音化的苦行生活,且勇敢接受十字架的奥秘。

-开始进入友爱、福音化的生活。的确,信德使人在团体中能更深入且达共融。爱德则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展现多彩多姿的面貌。

-开始进入修会历史,实际使徒工作及灵修。投身使徒工作的修会在此有一事实:『为完成初学期的培育,除了在n.1中提到的期限(即12个月在初学院团体度过)在会章可决定一次或多次在初学以外的团体作短期的使徒工作实习。』

这实习期是为初学生领会在他们渐进生活阶段的整合性,使默观和使徒工作紧密结合。此种整合性是使徒修会团体最根本和优先价值。

安排短期实习要兼顾在初学院度过的十二个月,在这段期间初学不得从事和培育无直接相关的学习和工作。初学培育计划应在修会培育法中界定。

不鼓励在异乡文化和语言进行初学期。小型初学院团体确实比较好,但植根于文化中。成立小型初学院之主要原因,是为避免初期培育增添烦杂的困扰。在此阶段初学生应建立个人基本平衡。初学生和导师间关系要轻松,使他们在细微的差异中彼此交谈。这为贯彻神修旅程之起步是必要的。再者,在这特别的时期转移到另一文化环境,难免会有假圣召和无法觉察可能有的不正常动机的危机。

初学期专业性的工作

48.初学期专业性工作问题: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常为了配合使徒工作的动机,依据国家法律,受雇领薪的望会生只向雇主要求一年停职,『为个人的便利』进入初学。这使他们于必要时回到社会能重拾工作,而不冒失业的危机。有时,这也使他们在初学第二年以使徒工作名义回到专业工作。在这件事必须声明下列原则,有两年初学期的修会,初学生只有在下列条件任全职:

-工作本身确实符合修会的使徒工作;

-在第二年任职

符合C.648-2之条件,即对初学生修会生活的培育有所助益,且确实是使徒工作。

必须遵守之条件

49.望会生和胜任的长上,必须严格遵守教会法典关于合法和有效的录取条件。依照规定能避免以后的困难。至于执事或司铎职的有志者要注意,勿使正规影响后来接受神职,要了解有宗座权的司铎修会的最高长上可以特免非教宗保留的非正规情况。切记,长上必须咨询教会地方首长和要求本人之申明书,始能准许非会士司铎进入初学。

50.初学期所需之时间、地点均在法律有所规定。切记要有弹性,明智能提供法律不强制的。长上和培育者应了解,现世状况比以前更需要充分的安定性以便初学生成长,在灵性方面更需要深入及平静的进步。正因现在大多数望会生已有社会、人生经验,故此点更为重要。初学生确实需要长时间的祈祷、独处、和静默的修持。为此,时间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更大的需要『远离世界』,而不是进入世界。这不仅是主观的需要,初学期的时间、地点要妥善安排,使初学生能找到最适宜培养在基督深入扎根的生活氛围。这要求自我舍弃,舍弃世上相反天主的一切,甚至有些『无可置疑有价值』的好事。因此,完全不鼓励把初学院置在一般团体中。如前所述(n.28)培育的要求优先于为某些使徒工作的益处而置身于贫民区。

教授法

51.不是每一名初学生有同等程度的人性和基督徒文化。因此必须注意每一个团体能按自己的步伐前进。且培育的内容和沟通的方式都得配合个别初学生,即因材施教。

初学导师和其他培育者

52.在最高长上的职权下,初学生的照顾权完全属于初学导师。他必须卸下凡有碍实践其职责的责任。如果他有其他的合作者,他们在有关初学生培育课程和生活指导范围均由导师规定。在分辨和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和导师有同样重要角色。

非会士司铎或初学院外的修道者,甚至平信徒教育或修和圣事的目的需要进初学院,他们必须和初学导师密切合作并各自保持完整的辨别力。

初学导师是被指派为每一名和所有初学生的神修指导者。初学院是导师执行任务的地方,而他应该时常让初学生容易亲近,若是初学生在他的关注下完全自由开放,他才能够顺机完成这项指导工作。然而在司铎修会内,导师或他的助理不可听初学生的告解,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他们要求他如此。

最后初学导师应记得心理教育的方法,不能取代真正的神修指导。

53.『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初学生应与他们的导师积极合作,好使他们忠实的回应圣召的恩宠。』而『修会的成员也应注意,以自己的角色,借着生活的榜样和祈祷,协助培育初学生的工作。』

修道圣愿

54.在礼仪庆典中,教会经由适当的长上,接受发愿者的宣誓,并把他们的奉献和圣祭结合。Ordo Professionis虽定有庆典大纲,也给个别修会合法传统保留余地。。礼仪行为彰显圣愿的教会基础,宣愿生活始于奥迹的庆礼,可盼发展对奉献生活更活泼深入的欣赏。

55.在初学培育期可发现初学生终身事主的优秀条件及可能性。『一个人的素质可经由他所受羁绊的本质来判断,因此你可以喜悦地说你的自由是透过志愿服务,一种可爱的服务,自由地属于天主。也因此,你的人性得到成熟,如同我在《人类救赎》通谕』(Redemtor Hominis)中所写,意味着充分运用我们从造物主得来的自由恩典,当他召唤人,并按自己的肖像造人。而当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在对基督献身的爱中,完全奉献和协同基督,深爱其他蒙召而根据福音劝谕完全奉献的男女会士时,就能充分体验神恩的圆满。

一个人不是在试试看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基督。甚且,圣召是他主动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修道者为这个事实做见证:就是感谢天主的信实在万有之上,是可能的,并且,如果他们的奉献是日新又新的话,将带给他们自由和快乐。』

56.誓发永愿之前有长期的准备及稳定的学习期,为此教会要求有一段暂愿期的准备,『因为暂愿仍保留它的学习性质。这使得年轻修道者按他们的修道阶段分享奉献生活。』因此,在暂愿期,不管在他们每天跟随基督的生活中,可能得到什么人性满足,暂愿期之目的在使年轻的暂愿修道者坚定他们奉献的忠诚。

宣发暂愿的礼仪应小心和永愿庆典应有所分别而『没有任何特别的庄严隆重』。反之,永愿礼仪『应具所需之庄严隆重,并有修道者及其他人参加。』因为,『这是基督和教会他的净配结合不可泯灭的标记。(CO,LG44)』

57.所有有关暂愿及永愿的有效性及时间的法律规定都应遵守。

C、暂愿者的培育

教会的规定

58.关于暂愿者的培育,教会规定:“各修会每名暂愿者应继续培育,使他们能更充分地过适合其修会的生活,而且更适当地完成传教使命,因此正规法中应规定培育的计划和时期,谨记教会的需要及人性的情况和时期,达到修会目标及特色所需。”

 “培育要有系统,适合个人的能力,有神修性及使徒性,教义性而同时是实际的,并在时机成熟时,达致适当程度的社会性及民间性。在培育时期不宜分配给他们可能阻碍培育的工作和责任。”

重要性和要求

59.得益于宣愿之活力和稳定性,暂愿开展培育的新局面。为修道者,是前面阶段努力的收成期,并借着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继续他们人性和神修的成长。保持前阶段所修得神修热忱特别重要,因为在献身于使徒工作的修会,走向更开放的生活形态和要求多方的活动,常陷于混乱及枯燥的危险。而在默观的修会中,则是习惯成为例行公事,疲乏和神修怠惰。耶稣透过门徒所遭受的危机教导他们,借着重复预言他的苦难,他预备他们成为更忠诚的门徒。此阶段的教育因此着重于让年轻修道者,依生活中一致性的远景和生活的经验,来求进步,那是他们自己的圣召,在他们存在的此时此刻,眺望永愿。

培育内容和方法

60.修会有重大的责任制定此阶段的培育组织和过程,使年轻修道者在适合的情况下,完成他们献身给主的实质进展。首先,要提供他们一个充满活力的培育团体和胜任的带领者,实际上,此阶段于初学期相对照下(cf.n.47)——大团体具培育能力和好指导,比一个没有专门指导的小团体更好。

在整个修道生活的过程,修道者必须努力:更了解为保持适合修会圣召团体生活具体重要性;接受生活的现实,在其中寻其个人的成长;尊重别人的不同,且察觉自己在团体中的责任。长上要特别指派一位负责暂愿的培育者,以特别的方式配合此阶段,延长初学老师的工作,这项培育至少持续三年。

61.以下培育计划的建议,仅限于指导性,但并不怯于高度理想化,即考虑有必要培育会士面对当今世界的要求和期待。此将由各修会和其培育人员依个别人、物、时间、地点来作适度的调适。

学习计划中特别注意圣经、教义、神修及牧民的神学理论,尤其要加深对奉献生活和修会特恩教义性的了解。在建立计划和它的功能时,应尊重教学内部的统一,及不同规定的和谐,此外,就是信德和福音的学问之外,没有很多学问是修道者该学习的。因此,应避免课程和规则过多的多元化。再者,出于对个人的尊重,修道者如果没有稳健地完成必修课程,则不宜过早涉入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培育计划的目的将是适当的提供基本的哲学培育,使修道者与现代争论性的问题不脱节,且在密切的关联下,获得对天主的认识及基督徒的世界观。这将会显示在寻求唯一真理时,理性认知和信德体认之间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修道者能免于一面是严苛的理性主义,而另一面却是虔诚主义和基要主义派威胁性的诱惑。

神学性研读的计划应明智地考虑,并应明确界定各种不同的部分,而能引导出公教教义的真理层次,因它们与基督徒信德的基础的关系是不同的。建立培育计划时,可由公教教义组织针对司铎职志愿者所提出的建议修正案中找寻灵感;小心,不宜忽略任何有助于增进信德和获得基督徒生活的良好知识的课程:历史、礼仪、社会法典等。

62.最后,在此阶段,一个成熟的修道者应具有使徒性的献身,和渐进地参与教会和社会的经验,同时保持修会的特恩,并考虑个人的才能和抱负。在此过程中,修道者切记他们重要不是牧职者,而是处在初期培育阶段,更不是进阶的培育,而他们的献身于教会,特别是社会服务,必须属于分辨的范畴。(cf.n.18)

63.尽管长上堪称为“与他们修会福音目标相关的神修指导者”,但修道者可以有一位成为“神师”或神修辅导者,为内在的,甚至非圣事性的指导。依照早期沙漠教父和所有伟大的修会创立者,在神修指导方面的先见,每一个修会有些成员是特别具备资格,并受指派在这方面帮助兄弟姊妹们的,他们的角色随着修道者所达到的阶段而有所不同。但他们主要的责任是:分辨天主的行动,在主的道路上陪伴修道者。以稳健的教义和祈祷来滋养生命,而特别在第一阶段时,为所经过的旅程作评估。

此种神修指导,“不能在任何方面为心理学方法所代替”。梵二大公会议认为是“应有的自由”;因此应由“可胜任及有资格的人来担任。”

在此阶段为会士所准备的,应延续至一生。在修会团体中,尤其是大型且有暂愿会士的团体,应至少有一位正式指定的会士,帮助他们的小兄弟姊妹,给予神修的指导和建议。

64.有的修会为宣发永愿者有一密集的准备期,包括脱离个人日常的工作,这是值得鼓励和扩展的。

65.如同法律规定的,年轻暂愿者如被长上派去读书时,“此研读不应被安排为达到个人的目标,以免他们误解是为自我实现,而应回应修会大家庭使徒献身工作的需要,并配合教会的需要。这些研读的课程及学位的获得,将根据最高长上和负责培育者的判断,适当地与此阶段培育计划的其他部分协调。”

D、永愿会士的继续培育

66.“会士在他们的一生中,要小心继续自己的神修、教义和实际性的培育,而长上应提供他们资源和时间。”“因此各修会有计划和实行一个适合所有成员的继续培育课程的工作目标。而此计划不应单是偏向智能培育,同时应包含全人的培育;主要在神修方面;使每一位修道者能圆满地活出对天主的奉献;并继续教会托付给他的特殊使命。”

继续培育的理由

67.继续培育的动机,首先由天主推动,他在每一时刻和新环境中召叫人。在既定修会内的修道生活特恩,是一种生命的恩赐,必须在时常更新的情况下生活。“创会者的特有神恩(ET11)是以圣神的经验显现传递给他们的门徒去生活、保存、加深,并持续发展,且协同基督奥体继续在成长过程中……”“修会的特有神恩要求创会者和其门下弟子持续地考验他们对天主的忠信,对圣神的顺从,对环境明智地注意和对时代征兆的小心观察;以及身为教会成员的意愿;对隶属于圣统制的意识;原则性的勇气;不断自我给予和忍受逆境的谦逊。特别我们的时代期待会士具有创会者特恩的卓越天赋,坚强,活泼和天真的创造力。”继续培育要求个人不但密切注意,且敏锐地觉察当代圣神的记号,好能对这些记号作适当的回应。

再者,继续培育亦是来自社会学的因素,它目前影响所有专业活动的范围。它经常决定个人是否留在专业工作或应另作别的选择。

既然最初期培育是为个人能获得自发性,有助于忠实地生活出修道人的奉献面貌,继续培育则帮助修道人在忠信中有整合的创造力。这是因为基督徒和会士的圣召,要求动态的成长和在于具体环境中的忠信。即是要求一种能产生内在合一的神修培育,同时具弹性,并注意到个人和世界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

“跟随耶稣”意味着常是在旅途上,为能在此世为天主的国做活生生的真实见证,警觉自己不流于呆板僵化。换言之,继续培育有三个基本动机:

-一起基于修道生活在教会内的功能,即扮演着非常显著的神恩性和末世性的角色。男女会士在其个人、他人生命忧、喜的历程中,注意到其中圣神的生命。

-来自基督信仰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面对的挑战。

-有关修会生活,尤其其未来,有赖修会成员的继续培育。

内容

68.继续培育是全球性的更新过程,开展至修道者的各个层面及修会本身。因此在实施时,务必要考虑涉及会士生活和修会团体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多元性、复杂性,要牢记下列事项:

-依据圣神的生活即灵修的首要性,因为蕴涵着信仰的深入和修道誓愿的意义。年避静和其他灵修更新活动有优先性。

-依照牧民工作的特恩,与当地参与工作的人合作加入教会生活。

-教义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和进修,包括加深会士对圣经和神学的透视,研读世界和本地性的权威文件,对自己居住和工作的本地文化更深的认识。如适应新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不例外。

忠于自己所属修会,借着不断增加对修会创立者、历史精神、使命的认识及相关的努力,在个人及团体中落实这份特恩。

69.有时候,不少会士的继续培育是修会联合举办。在这种情况下,要谨记,修会不能将其成员全部继续培育的工作委托外面机构办理。以为培育与修会特有神恩的价值配合密切相关,每个修会依据本身的需要及潜能,为修会成员的培育择定、并组织各种课程及架构。
继续培育的特殊机缘
    70.以下步骤颇具弹性。在具体情况中随应圣神的机缘。下列就是特殊机缘:
    -由初期培育到初次经验--较独立生活的过程,会士必须借此发现忠于天主的方式。
    -永愿十年后,生活有沦为“习惯”的危机,失去原有热忱。似乎急需一段隐退生活,在福音和会祖的光照下“反省”生活。个别修会会士一段时间加深他们的修道生活,如大家所知道的“第三年”,“二次初学”、“二次实习”等等。此时期理想上是在修会团体中度过。
    -完全成熟期,通常包括个人发展主义的危机,特别是那些活跃和精力充沛者。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严重的危机,例如起因于外在因素(生理或心理疾病、神枯、强烈的诱惑、信仰或感情的危机;或二者同时出现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会士必须接受帮助以成功地在信仰内克服危机。
    -逐渐退出活动的时期,当会士从内在体会到更深的经验,如保禄在走向复活的内容所描述:“我们决不胆怯,纵使我们外在的人日渐损坏,但我们内在的人却日日更新”而伯多禄自己在他接受饲养基督羊群的重大责任之后,听到他说:“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给你束上腰,带你往你不愿意的地方去”会士能把这些时刻当作一种独特的经验。就让自己沉浸在吾主耶稣的巴斯卦中,一直愿意“与基督同死”,同时也应验了他们最初的选择:“我只愿认识基督和他复活的德能,参与他的苦难,相似他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修道生活别无他途。
    71.长上应指派人员负责修会内继续培育工作。更好的是会士在他们一生中,有接触神修指导或辅导的机会,以配合初期培育课程及适应他们更大的成熟度和他们的实际环境。
     第五章   有关会士培育的实际问题
   以下包括一些实际问题或见解,其中有些是简短分析的结果,因此,或许值得更进一步讨论,改良并扩充。其他有关的指示及原则也在说明,但其具体的运用,只能在个别教会的层面上完成。
     A、修会生活的年轻望会生和圣召培育
   86.青年人是“教会的希望”。教会有“许多事要与青年谈,青年也有许多事要与教会分享”。虽然有成年的望会生,但今天大部分的望会生是二十及二十五岁之间。他们多少被所谓的“现代化作风”所影响。似乎他们几个共同的特征能相当准确地被鉴定。这描绘反映出一种北方及西方模型。但这种模型在其优、缺点上渐形普遍化。而不同文化又给此模型加添其自身之特质。
    87.“青年人的敏感深深影响他们对公正、非暴力及和平的认知。他们的心倾向于交情、友谊和团结、他们很容易被有关生活的品质及保护大自然等理由所激励。”同样,他们渴望自由和真实性,通常而论,有时他们热烈地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有不少人加入政治、社会、文化和慈善的协会,以便对改善人类有所贡献。如果他们不被独裁意识形态所败坏,他们大部分都会对人类脱离种族歧视、低度开放、战争及不公道等热烈地感兴趣。这种态度并非出自宗教、哲学或政治的动机。然而他们的真诚慷慨和深度是不能否认的。在青年中有些人怀有深厚的宗教情操,但这种情操需要福音化。还有一些人,而且并非少数,他们度着一种相当模范的基督徒生活,并且勇敢地加入使徒工作,已经体验到“更亲密地跟随基督”的意义。
    88.虽然如此,他们在教义及伦理的见解(a frame of reference意味关系架构,即作为判断事务之基本的法则、前提、概念等的体系。亦可译为“理想”。-译者案),都倾向于相对的,甚至他们并不明了为达到有关人类、世界及事物的真理有什么固定的依据。在学校中缺乏哲学的教导是造成此困扰的原因。青年人很难说出他们到底是谁,和他们蒙召要成为什么人。即使他们对善、恶的存在有些信念,他们对此二字了解的意义与前辈了解的似乎格格不入。他们俗事知识水准,大多是高度专业化的,和他们心理成长及基督徒生活水准之间时常存有鸿沟。并非人人都有幸福家庭的经验,从波及本教会团体的种种危机可看出此问题。其原因是当地文化未曾深受基督宗教文化之熏陶;或是后基督宗教型文化,后者急需更新的福音化。再者就是古老的基督文化。他们较多借图象学习,而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时鼓励这种学习方法,但是阅读较少。因此他们的文化显示几乎完全缺乏历史幅度的特性,好像我们的世界今天才开始。他们未逃脱消费者主义的陷阱,深受其种种欺骗。有时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些人却让自己受到暴力、毒品和情欲的欺骗。在修会生活的望会生中,越来越少发现有青年曾有过上述不幸经验。
    89.因此,一个人关于这人性背景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说明推行圣召和培育圣召所涉及的问题。分辨圣召,其关键在此。最重要的是,在某些国家,有些修会望会生自我推荐,其动机乃多少出于有意识地寻求社会的利益及将来的安全。其他人视修会生活是为正义做思想斗争的理想处所。最后,还有其他较为保守的人,他们把修会生活视为在世界上可保存信德的地方,他们把世界看作是敌对的及败坏的。这些动机代表许多价值的负面,但它们需要加以改正并净化。
    在所谓已开发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推行基于和好、永久忠信、宁静及坚忍的慷慨、真正的喜乐与爱德、人性及精神的平衡、因此这便是对那些负责推行圣召和培育圣召者的一项苛求而必行课程。

B、修会生活的培育与文化

90.“文化”一词,其一般意义,依照牧职宪章“现代”,指的是“人所用以精练并展现诸多精神及身体优长的一切因素,而使人能支配其环境及命运”(现代Ⅱ第二章,53-62)。因此文化可说是“人借助它成为更合乎人性”,和“且时常处于人之所以为人之重要和必要关系中”。

另一方面,虽然福音劝谕的誓愿包括舍弃财物,无疑的值得高度的评价,对于人格的嬲⒄梗⒉还钩烧习炊蚱浔局剩云浞⒄勾笥旭砸妗T谛藁嵘罴拔幕洌厝坏卮嬗幸恢置芮泄叵怠?/span>

91.具体而论,这种密切关系让我们注意某几点。耶稣基督及其福音超越一切文化,纵然它们完全被复活的基督及其圣神的临在所渗透。另一方面,每一文化都应福音化,那就是说,被净化,罪恶的创伤也得以治愈。同时,凡文化中所含有的智慧,将蒙受十字架智慧的洗礼而使之丰富并趋完美。

因此,在各地适宜:

-注意望会生一般文化的水准,但勿忘无论男生或女生所谓文化并不限于知识的层面。

-观察会士如何信仰本位化并给予辅助。这不可将培育会院变成一座本位化的实验室。然而,负责培育者,在辅导托给他们的人时,亦不能忽略这一点。因为这是个人信仰教育,及整个生活扎根的问题。切记,福音解放深藏于一文化种种价值中的终极真理,且原有文化亦因此而有福音内涵,并显示其新的面貌。

-配合传教法令n.22之建议,启发引导处于异国文化中生活并工作的会士,使他们认识并尊重该文化。

-在年轻教会中提倡本地教会成员的共融,并在牧人的指导下,推行一种符合传教法令18节的本位化修会生活。

C、修会生活与教会的活动

92.“在教会共融的生活中,阶级层层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彼此团结在一起即分享深远的根本意义:共同享有基督徒的尊严,和为成全和爱德而蒙召。阶层虽各不同,却相辅相成。其意义是:每一阶层有其根本特征有所区别;但同时亦是在彼此关系中定位且彼此服务中”。会士非会士许多实际分享经验:工作、祈祷和进餐证实这点。在此我们无意从事新发展的研究,而只是从教会活动观点下,观察会士与非会士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活动大半由在俗男、女人士主动创始。

教会的活动,为更加强实践、传播福音而发起,时常表现在天主子民中。其中有一些与修会十分密切地连结在一起,并分享其特殊的灵修。在我们的时代,而且特别在最近数十年间,出现了许多新的活动,其结构、形式都更独立,不附属于修会生活范围;在(一九八七年)主教会议中,谈及有关在俗人士的圣召及使命时,多次提到它们对教会有益的影响,但它们得遵守某些教会性的规定。

93.为了维持这些活动与修会之间的积极关系,必要如此,因为许多修会的圣召来自这些活动。但对以下条件和具体后果必须改良。

-修会承受创始者之意向,并蒙教会批准,必具其内在的凝聚性。此凝聚受自其本质、其宗旨、其精神其特征及其传统。这整个的祖传产业便是轴心。修会本身的身份及统一,以及它每一成员生活的统一,围绕着它而得以维持。这是圣神给教会的恩赐,不允许任何干涉和掺杂。在教会内的交谈及分享,假使每一修会都极意识到其用意。

-来自任何教会活动的望会生,他们进入初学院时,便将他们自己置于合法受委托培育的上司及培育者的权下。因此他们不能同时隶属于会外之任何主管,即使他们入会前属于某一活动。这是有关修会团体及其初学生生活的一致性。

-会士宣愿后这些要求依然存在,以避免产生分裂的忠贞。假若这些要求不被尊重,则会士与在俗人士之间必要的共融,将遭变质的危险。

D、主教的职务与修会生活

94.自从公布《相互关系》文件,和若望·保禄二世在一些机会上,强调主教对修会生活牧灵关怀的重要性,引起现时对此问题更多的关心。

主教职务和修会上司职务并无相互竞争。诚然,修会有其内在的秩序,对修会的支撑及其成长有其自己运作的范围。这内在秩序享有真正的自治权,但它必需在教会整体共融的框架内加以运作。

95.事实上,“承认合法的生活自治权是被承认的,特别在行政管理上,它们借此在教会内享有自己的纪律,并有权力保持自己祖产的完整性……地方教长有权维持并保护此祖传遗产。”

关于自治权:“修会固有法律应制定与此有关的培育计划及其期限,一如该修会的宗旨及特性所要求的”,切记教会的需要,和人类及时代的环境。

“关于教导职务,在与其修会有关福音性宗旨的事上,修会上司具有神师的管辖权及权威。所以,关于此点,他们应该负起全会及其个别会院的真正灵修指导。他们应以与圣统的正统训导权真诚的和谐加以履行。”

96.另一方面,主教们身为“真实的教师”,和“天主及公教真理的见证人”,对“在推行研读的中心,和在福传所用的方式上,负有教导信仰的职责。”

“这是主教们的职责,他们是教区所有成员修成全的真实教师和辅导(见CD12;15;35:2;教会25;45)也是在每一修会的精神内忠于修会生活的守护者”,依照法律的规范(见法典387,591,593,678)。

97,以上所述绝非与修会合法的生活自治权,尤其行政权相对立。假如主教在行使此管辖权时,因着尊重修会的自治权,而其职权限制,并不因而豁免监视会士修圣德的进展。事实上,宗徒们的继承人,身为天主圣言的牧者,他的职务是召叫一般基督徒跟随耶稣,而且特别召叫那些领受了“更亲密地”(法典573,1)跟随他的圣宠的人。会士所属的修会本身,并为会士而论,是一所求成全的学校,和修圣德的道路,但是修会生活属于教会,其本身也属于主教的职权。主教与男女会士之间的关系通常在使徒工作层面上较明显,也与其身为福音的牧者,在教会内圣德的促进者,和信德完整性的守护者的职权有更深的关系。

怀有这种精神,并基于这些原则,这是适当的:高级上司应告知主教们,关于凡处于他们牧灵辖区内的培育中心,或有关修会培育的种种服务、和计划。有关主教职权,或有关这些服务或中心的种种活动中的困难,都应在主教与高级上司之间加以审查,遵守《相互关系》所给与的指示(24-25号),并在某些情况下,借助于同一文件中所指出的协调的种种机构(同上52-67).

E、培育层面上国际性的合作

98.培育会士的第一责任,依法属于个别修会;修会的高级上司,利用合格辅佐的援助,应从事此一重要使命。此外,每一修会应依照法律、建立自己的培育计划(ratio)。还有,时势所需促使每大洲的一些修会,共有它们培育的方法(个人的和修会的),以便在如此重要的工作上彼此合作,这是个别能力所不能完成的。

99.这种合作借着固定性的中心或定期的服务而完成。一个国际性的中心,供会士们从事研读工作。此中心由有关之修会上司集体负责。其目的是确保教义及实际的培育是依照个别修会的性质,其特定的使命所要求的在进行。这与每一修会固有培育有别,初学生或会士经由修会培育组织进入修会团体、灵修和牧灵生活。当一修会参与一个会际性的中心时,在培育组与中心之间,可能有种遵守协会章程中的规定;但这不是目前的关切。单独个别修会办的中心或研究计划在接纳其他修会会士时同样遵守此原则。

100.为青年宣愿者的培育,为在职的培育,以及为培育者的培育,可在一个中心的架构下完成。另一方面,初学生的培育只能在定期性服务的形式下予以提供:正确地所谓初学院,应该是一个素质较平均的团体。

本部有意公布一项特别的指示文件,讨论在培育范围内会际合作的机构。

第六章  司铎、执事职之会士望会生

101.这类会士个案情况特殊,值得依以下三种情况分别检讨。一、神职人员本身的培育,二、会士司铎、执事之特质,三、会士司铎嵌入教区铎职

培育

102.在某些修会中因依其法律所界定的“神职”,给修会会士同样的培育计划亦用在非会士弟兄,和愿接受铎职圣品的望会生上。在初学院的层次,因修会特殊神恩之故,似乎需要为两者共有的培育计划。这有助于非修士在信理培育上的完整性和与其团体的整合性。在这种情况下为培育司铎职必需的时间和必修课程的规定得严格遵行。

103.“准备接受铎职之会士的培育计划由普通法和各修会之研读计划订定之”。准备司铎职的会士应遵循“司铎制度的基本计划”,而永久执事职则应依循各修会固定法规定的措施而行。此“计划”的全部内容不在此赘述,其要点载于教会法典中。在此只要提出数段供高级上司遵守。

104.哲学、神学之研读,无论是连续或联合进行,都得满六整年,两年哲学,四年神学。高级上司应注意遵行此项固定,尤其当青年会士被安置在会际培育中心,或一般大学进行培育课时更需遵守以上规定。

105.虽然准备接受铎职者的整体培育计划具有牧灵之目标,但他们仍应配合修会宗旨有实际的牧灵培育。《培育》法令鼓励这样的培育。对于蒙召在异乡文化中工作会士之培育在《传教》法令有所启迪。

106.凡蒙召献身默观生活的会士司铎,无论是隐修或非隐修者,如教友需要他们在“和好”圣事或灵修辅导上服务,则必须给予适当有关的牧灵培育。他们亦应遵行当地教会的指令。

107.凡法定有关圣铎品之要求和与当事人有关之法令都得遵行,但得考虑会士在其修道阶段上的性质及义务。

会士司铎、执事的修会特质

108.“与教区司铎并肩从事牧灵工作之会士司铎,在其态度上应有清楚的特质”。以至于那“使修会生活之所以为修会生活,会士之所以为会士之特质彰显出来。以下数点供司铎、执事者参考,在初期和永久培育期随时反省自己的圣召:

-清楚了解司铎、执事职与教会结构、修会相关的一切,和与教会生命、圣德有关者;同时,在原则上,牧灵乃是会士生活之一部分;

-就灵修而言,身为修会的成员仰赖修会的泉源,同时从自身之内领取(接纳)其修会,修会乃为教会之礼物;

-因着创会者的作证和启迪,他们为个人灵修体验作证;

-因着他们许诺遵守生活规章,度的是合乎生活规章的生活;

-依据法规度团体生活;

-当修会长上召叫他们为普世教会服务时随时变通待命。

如果以上情况都善以遵行,则会士司铎和执事得以顺利整合其双重职务、身份的特殊圣召。

会士司铎在教区铎职(制)的地位

109.会士司铎的培育应顾及将来参与教区司铎职(制)一事。尤其如果会士司铎必须在某一教区而牧灵,则要顾及“其修会之精神”。事实上,“地方教会乃是实践圣召,落实使徒使命的历史空间。”会士司铎可正当地视之为其圣召之起源处。

对此事教会《Chtistus Dominus》法令有基本原则性的指示。会士司铎乃是“主教圣秩的合作者”,又“就在主教职权下从事牧灵和使徒服务而言,他们属于教区”。关于这层《相互关系》(15-23)说明共同(普遍)价值与个别价值之相互影响。虽然教会要求会士,甚至属宗座权之会士真正感觉“教区家庭”之归属,教会法典承认其合法的自主权,因此他们仍保持其普遍大公及传教特质。

通常主教要委托会士司铎或修会在教区内从事牧灵工作时,都由双方书面同意来规定执行。执事亦在此方式下运作。

结论

110.本文件之目的在于顾及梵二后所有之试行,并反省来自高级上司提供的种种问题。本文件重申与目前需要和环境相关的法律要求。此外,本文件切盼为修会有所裨益,使大家在教宗和主教之领导下向前迈进。他们肩负“分辨、和谐的职责”(教宪21),在此职务之运作中蕴涵圣神丰富的恩赐,和在不同的神恩下敏于聆听生生不已的圣神。首先说明修会会士培育之首要目标在于接引有志之望会生进入修会,并借福音劝谕贞洁、贫穷、服从三誓愿在修会团体内度献身生活。因培育工作之渊源与其目标主要是神的工作,故圣神在培育者中占有其首席地位。强调资优培育者之必要性,甚至不容等待现职者期满。因着会士本身和团体所扮演的角色,使培育工作成了他们个人和团体光荣的使命。本文件提出一些当代问题,虽未获决定性的答复,至少引人反省深思。本文件中亦有一章专为隐修会而写。隐修会在教会的心目中占有其特殊地位,他们的圣召亦有其特性。

现在所剩者就是为所有长上、教师、培育者祈求在效法童贞玛利亚和其保护下忠于圣召之恩。教会在时间过程中进展,即“遵循玛利亚的历程——在信德中迈步,忠贞地与圣子结合直到十字架下。”培育期协助会士在基督奥迹的光照下走修道旅程。基督奥迹在玛利亚奥迹中“光芒四射”,同时玛利亚奥迹对教会而言,如同是盖在厄弗所会议定论“道成人身”信理的印信。玛利亚临在于修会圣召之诞生和其培育期。她密切地参与在圣神内成长之过程,她在服侍基督中完成了她的使命,她之所以如此作,乃为基督奥体,教会和所有基督信徒,尤其那些“更亲近”跟随他者。为此,玛利亚作风有着稳健的神学基础,为修会会士培育带来正统性、稳固性和喜悦,缺之则他们在世上之使命难以完成。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日教宗召见签署者,枢机部长并批准为献身修会,使徒团体之本文件,并准以“修会培育指令”为题名而公布。

罗马、献身修会及使徒修会圣部

一九九○年二月二日     吾主献堂节

部长    热罗阿麦尔枢机

秘书    文森法教劳总主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