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刘柏年回应汤枢机文章,会否自圣取决于中梵对话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69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21 09:14:01 发表
“一会一团”举行驻会领导2016年工作述职述廉会议

作者:        来源:一会一团        发布于:2017-02-16 0
    2017年2月15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举行驻会领导2016年工作述职述廉会议。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机关党委书记张爽、人事司司长俞滨、外事司司长肖虹、办公室副主任佟玲、四司副司长赵忠海、二司天主教处副处长李永战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一会一团”驻会领导、全体职工,及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部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一会一团”副主席沈斌主教主持。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代表“一会一团”驻会领导班子,首先作了2016年的工作总结和个人工作总结。马英林主教从八个方面对“一会一团”2016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1、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2、积极筹划并成功召开中国天主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3、认真落实中央巡视整改意见;4、努力发展教务,推进自选自圣主教工作;5、举办中国天主教本地化及中国化神学研讨会,努力探索天主教中国化发展;6、加强修院工作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7、努力开展公益慈善及社会服务工作;8、积极拓展对外交往工作。
    马英林主教说,2016年,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作为主持“一会一团”工作的负责人,融合“一会一团”领导集体的智慧,坚持民主办教原则,既注重工作思路的延续性,又不断创新。紧紧围绕全国各地教会工作大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筹划成功召开中国天主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努力发展教务,推进自选自圣主教工作,加强修院工作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努力开展公益慈善及社会服务,积极拓展对外交往,履职尽责,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过去一年来,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很远。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迎接十九大的召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元龙教友、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兼秘书长郭金才主教,分别就2016年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分管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就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听了驻会领导的述职述廉工作总结,陈宗荣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陈宗荣副局长说,很高兴能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一会一团”驻会领导的工作总结真实可信、客观全面,让我深受感动,深受启发。我代表局党委和相关部门,对过去一年“一会一团”领导的辛勤付出、扎实工作、团结协作所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感谢。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宗教工作和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2016年中国天主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成功召开,党和政府非常满意,中国天主教的广大神长教友也非常满意,我们希望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以此为契机,在新的一年里要有新的工作作风,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象,精诚团结,凝心聚力,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十九大的召开。为此,我对新一届“一会一团”领导班子提三点要求:一、继续加强带领全国广大天主教神长教友对全国宗教会议精神的深入学习;二、不断深入基层爱国组织,加强与各地“两会”的紧密联系;三、努力开展中国化暨本地化神学思想建设。
    沈斌主教最后说,驻会领导的述职述廉工作总结既是对去年工作的认真回顾,同时也激励我们在新一年的工作中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听了陈宗荣副局长的讲话深受鼓舞,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团结一心,戒骄戒躁,树立“一会一团”的良好形象,带领全国天主教广大神长教友,为国家的和谐稳定,为十九大的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为中国天主教中国化方向的发展尽心尽力。
    参加会议的全体职工对驻会领导的工作汇报进行了无记名测评。会议在热烈、祥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http://www.chinacatholic.cn/html/report/17020402-1.htm
 
回复  支持[4反对[6]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20 13:02:43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http://fo.ifeng.com/a/20170215/44543425_0.shtml
原文有图片,跪着的图片

西班牙天主教徒和台湾佛教徒联姻,在大师主持下。
宗教新时代,裂教找到理由。

台湾与西班牙一对新人联姻,日前在新北市灵鹫山举办福证大典,全球五大洲来了四大洲的宾客,大家对台湾东北角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更被佛教神圣庄严的婚礼深深感动,纷纷赞叹是永生难忘的幸福见证,也将再找时间来台深度旅游。
家住台南的张永腾、袁咏涵夫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跟随灵鹫山开山住持心道法师多年,两人得知女儿有了好归宿,希望能举办神圣庄严的婚礼。但他们从未勉强女儿宗教信仰,也不确定信天主教的女婿一家人是否能够接受佛教福证,心中忐忑了一阵子。
袁咏涵说,当他和先生跟女儿沟通婚礼形式,没想到女儿一口就答应,女婿一家人也非常向往东方文化,将婚礼筹备事宜交由她全权处理。于是从婚礼申请、联络婚顾公司、上山勘景、与山上法师沟通等一一克服。但最让亲家母担心的则是天气问题,因为台湾东北角的冬天常会下雨、风又大,对于举办户外婚礼是一大挑战,甚至已想好雨天备案因应。
为此,张永腾、袁咏涵一家人及亲朋好友等共念了1080部普门品,心想婚礼细节可以做的都尽力了,天气的事只好交给菩萨。或许是诚心感天,婚礼前一天灵鹫山上还刮风下雨,但福证仪式举办时风和日丽,当新郎、新娘在开山圣殿念祈愿文时,更出现一道象征祝福的红光,让所有参加婚礼的宾客都啧啧称奇。
由于新郎担任时尚品牌高阶主管,父母是西班牙裔的菲律宾望族,亲友分布在世界各地,福证典礼当天亲友团约70位,来自菲律宾、香港、新加坡、英、美、西班牙、约旦等地,加上女方台湾亲友团50人。百余名宾客,来自不同国家,族群、信仰、语言也都不同,但所有人对于这场完美、殊胜的福证赞叹连连,也呼应心道法师倡导的尊重、包容、博爱理念。
张忆纶、施永华两人的异国联姻,选择接受三宝的见证与祝福,圆满人生大事,做为两人此生携手同心的起点。心道法师祝愿:“在吉祥三宝前,能以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互相礼让、信任、扶持,彼此关怀下,终生相伴,共同经营温馨和乐、幸福美满的家庭,不论富贵贫穷,同甘共苦,凡事镇定思考,积极乐观,相互赞美,永结同心,珍惜彼此,携手共创智慧美好的人生。最重要的要感恩父母生育、养育、教育的恩德,日后生儿育女也要好好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智慧、有福气的人。”

现代人很容易认为,它可以被一个世俗化的将来所取代,而基督宗教也可以消融于一种世俗化的人生观,如爱、共融、团结之类。

现在就是这样
这为裂教找到突破口

  正是这样,教会内部很多糊涂人,他们信仰思维不合格,道德认识也不过关。现在教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想拿世俗政治上的普世价值,去代替教会自己所信的真理意义上的普世价值。

  真正的普世价值不可能是出于世俗政治的构想和设定。实际上真能够普世适用的只有天主的真理及其教导,那是拒绝任何邪恶思想的价值观体系,只要认真的去理解:真正的普世价值早就存在,就是天主的神圣教义所启示给教会的那套道德价值观念,绝对不可能是那个由世俗政治逻辑所提出的伪劣普世价值。

  很多人一看到人权、自由、民主,这三个带着高大上光环的大词,就马上分不清东南西北,以为这三个大词是代表正面有益的思想,实际上,这三个大词背后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垃圾和邪恶的内容,只有少部分算是比较合理。

  只要记住,在天主的真理之内才可能理解真正合理程度上的人权、自由、民主,就是说,人权、自由、民主,在天主的道德体系内都是被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被放任无度的拿去攻击道德要求。不是象世俗政治学说那样,将人权、自由、民主直接吹棒成所谓高大上的“普世价值”,然后拿去否认并攻击创造世界的天主,然后教唆世俗社会上的人们都去放纵情欲,去败坏自己,真是邪恶之极。

  人的权利是指人在世界内部所具有的某种权利,而世界原本出于天主的创造,假设没有天主创造世界做为第一条件,所谓的世界与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没有其后面所设想的任何人权,其它一切也都不可能存在了,那还谈什么人权、自由、民主,这不都是为了否定世界得以存在的第一条件基础吗?是要否定世界得以产生出来的第一存在者天主,否定其真理道德体系。
 
回复  支持[6反对[8]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20 13:02:03 发表
  正是这样,教会内部很多糊涂人,他们信仰思维不合格,道德认识也不过关。现在教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想拿世俗政治上的普世价值,去代替教会自己所信的真理意义上的普世价值。

  真正的普世价值不可能是出于世俗政治的构想和设定。实际上真能够普世适用的只有天主的真理及其教导,那是拒绝任何邪恶思想的价值观体系,只要认真的去理解:真正的普世价值早就存在,就是天主的神圣教义所启示给教会的那套道德价值观念,绝对不可能是那个由世俗政治逻辑所提出的伪劣普世价值。

  很多人一看到人权、自由、民主,这三个带着高大上光环的大词,就马上分不清东南西北,以为这三个大词是代表正面有益的思想,实际上,这三个大词背后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垃圾和邪恶的内容,只有少部分算是比较合理。

  只要记住,在天主的真理之内才可能理解真正合理程度上的人权、自由、民主,就是说,人权、自由、民主,在天主的道德体系内都是被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被放任无度的拿去攻击道德要求。不是象世俗政治学说那样,将人权、自由、民主直接吹棒成所谓高大上的“普世价值”,然后拿去否认并攻击创造世界的天主,然后教唆世俗社会上的人们都去放纵情欲,去败坏自己,真是邪恶之极。

  人的权利是指人在世界内部所具有的某种权利,而世界原本出于天主的创造,假设没有天主创造世界做为第一条件,所谓的世界与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没有其后面所设想的任何人权,其它一切也都不可能存在了,那还谈什么人权、自由、民主,这不都是为了否定世界得以存在的第一条件基础吗?是要否定世界得以产生出来的第一存在者天主,否定其真理道德体系。
 
回复  支持[5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20 10:16:5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请看:“刘柏年说,对于中方未来会否自行祝圣主教,将取决于「未来的中梵对话」。”这显然是拿“自选自圣”,当做谈判的筹码,取得对方的更大让步,具有敲诈的性质,谈判还是需要诚意的。“自选自圣”是违反教义的,刘柏年应该清楚这一点。以“自选自圣”作为筹码敲诈对方,你还像一个真正的教友吗?已经七老八十的人啦,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总要离开的,总要向天主交账的,还是要头脑清醒些,想想付弥额尔临终的情况吧!或许你应该向他学习点什么!

是!这么大年记了,还不准备灵魂,胡说八道,不要灵魂了。
 
回复  支持[10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20 06:33:02 发表
请看:“刘柏年说,对于中方未来会否自行祝圣主教,将取决于「未来的中梵对话」。”这显然是拿“自选自圣”,当做谈判的筹码,取得对方的更大让步,具有敲诈的性质,谈判还是需要诚意的。“自选自圣”是违反教义的,刘柏年应该清楚这一点。以“自选自圣”作为筹码敲诈对方,你还像一个真正的教友吗?已经七老八十的人啦,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总要离开的,总要向天主交账的,还是要头脑清醒些,想想付弥额尔临终的情况吧!或许你应该向他学习点什么!
 
回复  支持[11反对[6]
本站网友 清风孤月
2017-02-20 00:01:1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30名 地下主教拒绝承认爱国会,而中共害怕地下教会不服从

说明中共不是诚心
 
回复  支持[5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22:41:2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刘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消息完全不同,说明刘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这是好事,说明北京方面主事者对情况有一些了解。

他肯定在谈判之外这是定了,但有点要说明,刘还在中方的另一派里,所以他说出于,中梵双都不一样谬论来。
 
回复  支持[5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21:33:5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刘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消息完全不同,说明刘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这是好事,说明北京方面主事者对情况有一些了解。

刘柏年就是一根搅屎棍,他已和路基弗尔有地狱的约定。退休了还在这里搅和。
 
回复  支持[5反对[9]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19:18:13 发表
30名 地下主教拒绝承认爱国会,而中共害怕地下教会不服从
 
回复  支持[8反对[7]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19:15:38 发表
v
 
回复  支持[6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19:03:40 发表
诸如爱国会、7名非法主教的认可,主教任命都不是问题了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19:01:04 发表
目前影响中梵关系的中心障碍就是30名地下主教问题
 
回复  支持[3反对[1]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19 14:36:06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请看:“刘柏年说,对于中方未来会否自行祝圣主教,将取决于「未来的中梵对话」。”这显然是拿“自选自圣”,当做谈判的筹码,取得对方的更大让步,具有敲诈的性质。

  就是为了向教廷施加压力。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19 14:34:2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很明显,六百年的话就是中共的观点,这是中共安排他出来代言的,以回应汤书记的文章,从而掌握即将进行的中梵谈判时的话语权,汤书记的文章应该也是梵蒂冈想要对中共说的,或者说梵方早就写好了以汤的名义发表而已

汤的文章,表明梵蒂冈愿意示弱示好。刘的发言,表明中共并不买账。

高人!
一语道中!

  他们放这种话出来,只是为了给教廷施加压力,对于事实本身来说毫无意义,说不说都是那样,除非是教廷真的被吓怕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09:33:39 发表
请看:“刘柏年说,对于中方未来会否自行祝圣主教,将取决于「未来的中梵对话」。”这显然是拿“自选自圣”,当做谈判的筹码,取得对方的更大让步,具有敲诈的性质。
 
回复  支持[5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9 00:02:14 发表
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很明显,六百年的话就是中共的观点,这是中共安排他出来代言的,以回应汤书记的文章,从而掌握即将进行的中梵谈判时的话语权,汤书记的文章应该也是梵蒂冈想要对中共说的,或者说梵方早就写好了以汤的名义发表而已

汤的文章,表明梵蒂冈愿意示弱示好。刘的发言,表明中共并不买账。

高人!
一语道中!
 
回复  支持[2反对[0]
本站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2017-02-18 21:59:2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很明显,六百年的话就是中共的观点,这是中共安排他出来代言的,以回应汤书记的文章,从而掌握即将进行的中梵谈判时的话语权,汤书记的文章应该也是梵蒂冈想要对中共说的,或者说梵方早就写好了以汤的名义发表而已

汤的文章,表明梵蒂冈愿意示弱示好。刘的发言,表明中共并不买账。
 
回复  支持[2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21:50:04 发表
很明显,六百年的话就是中共的观点,这是中共安排他出来代言的,以回应汤书记的文章,从而掌握即将进行的中梵谈判时的话语权,汤书记的文章应该也是梵蒂冈想要对中共说的,或者说梵方早就写好了以汤的名义发表而已
 
回复  支持[2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21:01:54 发表
天主教的对手:自然神论,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即启蒙运动,建立超越所有宗教的大统一教。如此一来,所有宗教成松散联邦,裂教也合理了。警惕警惕。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8:28:38 发表
刘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消息完全不同,说明刘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这是好事,说明北京方面主事者对情况有一些了解。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7:22:0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4.基本抉择
由六十年代到现在,天主教伦理神学兴起一连串意义接近的名词:「基本生命动向」、「基本生命选择」、「基本态度」「基本意向」。但慢慢学者普遍地接受莫顿(Louis Monden)和杨森(Louis Janssens)提出「基本抉择19」,这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人被召走向自己生命最终目的——天主,他要以整体的生命动向去回应。即使人没有信仰,他也要为自己的存在给予最终的意义;换句话说,他在一未反省、非意识到的情况下被召走向绝对者天主。他追求的是一个特别的善,但特别的善后面有一绝对的善支持著。倘若追求特别的善已成为生活的动向,则他是在一未反省的状态下走向天主,他有了追求绝对善的基本抉择。这就是梵二肯定时常行善的非基督徒得救的自由:「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20。」

人被召去过爱的生活,但人同时生活在一有罪的世界内,在一有罪的环境中,人受诱惑随从自己的欲念,像亚当一样以自己为终向,以自己取代天主。配合上面所提到的基本自由,人的基本自由面对两个最终的选择:天主抑或自己,善仰或恶。
人对天主所作基本决定的观念,并非全新的。圣多玛斯在他的《神学大全》虽没有用基本抉择之名,但具备了这种思想的雏形21。人的行为常倾向某些善的终向,他与其他动植物不同,他能认识自己的终向并自由地选择这终向。换句话,他认知的理智与自由的意志是向著这终向走。不过,没有一个无限的渴求,非到绝对的善无法使其满足。有限的善只能片面地、暂时地满足人,但人不会就此停止,除非达到绝对的善,这唯有在享见天主时才能有的真福。圣多玛斯指出,享见天主这个最终目的并非人自然能力所能达到,必须仰赖天主的恩宠。

圣多玛斯的思想,梵二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人意志的选择常是善,真正的善能帮忙人及配合人对绝对善的追求;可惜的是,人能错误地以恶为善,使自己对绝对善的追求过程中停滞不前,甚至改变方向。用简单的话说:在人心最深处,人只有两个选择:接受天主仰或拒绝天主。这两个选择,都为自己的生命决定了一个模式,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稳定的,生活中个别的伦理行为,肯定这个方向,使这个方向更坚强。但是这个选择并非不能改变的,故人须珍惜及保护这个基本决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误用基本自由,以自己取代天主为生命终向的人,也不要失望,毕竟自己也是有限的「善」,不能满足人心渴求,皈依天主仍是可能的。

基本抉择的观念可与传统伦理神学配合,作为分辨罪的严重性的一个辅助标准。传统决定罪过的严重性时,会以行为的内容本身作为客观标准。无论客观或主观标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行为上。基本抉择的观念可进一步把这一孤立的行为放进道德主体整个生命里加以衡量。例如:一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本身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这个时常偷窃,常有贪念,只要不被人发觉,他常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比行为本身所显示的严重的多。

4.1 基本对象与个别对象的配合
上面提及人心追索绝对的善——天主,但也能错误地以其他东西取代天主。从圣经的启示及人生活的经验,我们可总结这取代天主的「其他东西」为自我。亚当的罪就是自己取代天主,自己判别罪恶;人的诸多欲念,无论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俗语所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很老实的反映这个事实。所以,人心追求的基本对象只有两个:天主和自我。这里并不表示凡是为自己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作为基本对象的自我,是指那在人身上与天主对立、反抗天主的总和,像新约所讲光明与黑暗,属灵与属肉的对立一样。
人追求的个别对象极多,可归纳为三种:天主、自我、其它事物。每个个别对象后面,都能与两个基本对象发生关系,因而形成六种可能的配合22。:

(1)我以天主为个别的对象,例如向天主祈祷;如果我是全心全意为光荣赞美他而祈祷,我的基本对象也是天主。这是理想的配合。
(2)我以天主为我意志的个别对象,例如向他祈祷,但我的内心像法利塞人一样是做给人看,期望别人赞美我热心,我的基本对象是我自己,同样该受耶稣的谴责:「当你祈祷时,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样,有在会堂用十字街头祈祷,为显示给人;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获得了他们的赏报。」(玛6:5)
(3)我的个别对象是我自己,例如我没有答应别的人要求去作演讲,因为我身心都极疲倦,我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才更有效的为天主服务;或者我需要时间。在知识上及属灵上充实自己,成为天主更佳的工具。只要我分辨出天主的意思,拒绝别人的行为,其基本对象也能是天主。耶稣听到门徒的报告后,也向他们说:「『你们来,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会儿!』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很多,至于他们吃饭的工夫也没有。他们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谷6:31-32)
(4)我们个别对象及基本对象都是自己,例如我未经客户同意,动用他的资金,为自己作投机炒卖活动以营利,把营利收益全归已有。
(5)我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是天主,例如我教导学生时,全心全意为他们的好处,使他们在知识上及德性上得到培育,虽然我没有明显地为天主而作,但按心之所安去行时,也正符合天主的意思。
(6)我的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自己,例如我教导学生时,无心教学,纯粹为了拿薪水而马虎了事,甚至利用学生为我找资料,做调查,帮助作研究。
由以上的配合,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重要的,是最基本对象的选定。其基本对象是根基,有了这根基,其它的对象总会带著它的标记,人的行为便构成一有意义的整体。个别的行为,能与此根本不配合,但大概不会立刻动摇此根基,除非不配合的情况恶化,这个基本对象对会改变。

4.2基本抉择与个人成熟的关系
不同的伦理神学家在解释基本抉择时往往会用到「成熟」一词。福斯(Josef Fuchs)称之为「成熟的自我决定的行为23」,海霖(Bernard Hǎring)称之为「向著整体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表现的深厚动力24」。海霖特别重视「整体」这幅度,基本抉择牵涉人作为一整体,此整体与人之成熟有相互关系。人若不成熟,根本不能作贯彻人整体生命的基本抉择。海霖借用了心理学家埃克里森(Erik Erikson)人的生命分期去讲基本抉择。

埃里克森把人的生命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信赖与不信赖:发生于由出生到12至18个月之间,婴儿发展出对外界能否信赖的感受。(2)自主与羞怯、怀疑:发生于18个月至三岁之间,孩子倾向于肯定自己;倘若受到压抑,则会转为羞怯及怀疑。(3)主动与愧疚:发生于三至六岁的儿童,孩子采取主动尝试新事物;若受到妨碍,孩子的超我特强,愧疚容易产生。(4)勤奋与自卑:发生于儿童中期,上学的时代,开始认同不同的东西,奠定他的能力,否则产生自卑。(5)认定与角色混淆:发生于青年时期,这是生命分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童年时所认同的东西,现在加以选择地接受,最后认定自己的身份,形成一个独特的、合理的、连贯的整体,并献身于此理想的价值。这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淆,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或认同了错误的角色。海霖认为认定的阶段与伦理神学中的基本抉择颇为接近,起码让人明白基本抉择与人的发展及成熟的程度有深切的关系,基本抉择并非一刹那间形成。(6)深交与孤立:发生于成年前期。年轻的成人须与人建立深交关系,向认定的角色作出承诺,否则便会退缩到一形式的关系里。结了婚的,会视配偶如陌生人;过修道生活的,在其团体内没有深交朋友,做成圣召的危机。(7)创造力与停滞:发生于成年中期。认定自己身份的人,多方面都具创造力,为现在和未来一代提出贡献。创造力要不断地加油,否则会停滞不前。过修道生活的人,初期的热诚能冷却,需多方面,特别是神修生活的充最补足,否则一切事都因循而不起劲。(8)自我统合与绝望:发生于成年后期及老年阶段。这是前面各阶段的总结。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接受自己的一生,有力量面对生死。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西默盎在接过婴孩耶稣后,满足地赞美天主说:「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因为我已亲眼看到了你的救援,即你在万民之前早准备好的。」(路2:29-31)这些都是自我的统合,无惧生死的表现。反过来,老人能无法接受自己的一生,认为过去的生命都是一个大浪费,失望之余,或酗酒、或整日埋怨,把一切愤恨发泄在别人身上。

埃里克森并没有提到基本抉择一词,但他的生命分期的理论使我们反省到基本抉择与人的发展配合的问题。认定身份的阶段既在人生命中那么关键,基本抉择似应起码到了青年时期的人才有足够的成熟去作。教府也承认人的成熟程度,是与生命中的重要承诺在关,并且制定法律确保承诺的真实性。例如:「领受司铎圣秩者,应年满二十五岁,已充分成熟25」;修会收录初学生时,「要谨慎考虑收录的人,除非必备的年龄外,要有健康的身体,适合的性格,及为度本修会应有的成熟和足够的资格26」,初学生的年龄必须满十七岁27;会士发誓愿必须满十八岁28,发终身愿必须满二十一岁29;结婚年龄男必须满十六岁,女须满十四岁30。这些规定都是尽力保障当事人有足够的成熟,去回应天主的召叫,作一永不反悔的承诺,并为自己的生命定一个模式,忠信地把抉择活出来。

总括来说,人一生不断做大小决定;决定越大,越应有深度,越能代表人的基本取向,更能显示出他对天主召叫的回应,婚姻、修道生活与成人领洗属于生命中的重大决定,可以是基本抉择有力的显示,故此适宜以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分辨,因为这种不能反悔的、决定性的、完全的奉献,正表达人内心的基本态度。这种生命中重大的决定,永不应在匆忙中,一刹那的冲动中做。一个谨慎的、成熟的基本抉择理应是稳固的,不容易改变的;即使改变了,亦应是其来有渐,意即基本抉择不断受消极的小决定冲击,最后形成整个基本抉择改变了。可见基本抉择一方面带领生活中的小决定,决定它们的方向,而自己变得更坚定、更稳固;另一方面,人若不小心,耽于逸乐,则带负价值的小决定,反过来侵蚀基本抉择,使它变得冷淡、僵硬、最后导致死亡、改变。

我们能否对所作的基本抉择有绝对确切的认识呢?伦理神学家倾向认为太不可能。基本抉择发生在人的最深处,牵涉人的整个自我。人对最深层的自我,不能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因为人不能同时是主体,又是对象。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基本抉择虽有完全绝对确定的认识。从神学方面来说,倘若我们绝对确定自己的基本抉择是天主,这就表示自己已确实知道自己在恩宠的状态中,如此就违背了特伦多大公会议的训导:「没有人能以信理的确切性,能以绝不能有任何虚伪的确切性,来确知自己已获得了天主的恩宠31。」训导强调人应依赖天主的仁慈与忠信,而不把内心的平安建在绝对确知自己是已得救的义人上面。

人虽然没有绝对的确定性认识自己的的基本抉择,但并不表示连或然的确定性也不能获得。圣多玛斯在讨论人是否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恩宠时指出:人可藉着记号推测自己有天主的恩宠,如他意识到自己喜乐于上主、轻视世物、意识不到犯大罪32。同样,我们可藉生活上的各种抉择,特别是爱的行为,以这些记号,推测自己基本抉择的状态。

了解到我们对自己的基本抉择不能有绝对确定的认识,我们更明白保禄宗徒的话:「就连我自己也不审断自己,因为我虽然自觉良心无愧,但我决不因此就自断为义人;那审断我的只是主。」(格前4:3-4)如果我们连自己也不能绝对确切的审断,对别人更不应该审断,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不要判断人,免得你们受判断。」(玛7:1)别人外在的行为,不一定反映他内心的基本态度。人的善恶,取决于他对天主的基本抉择,而这抉择只有天主知道。

假如我们肯定了基本抉择的价值,在培育下一代时,不要光注意实行个别恶行,法利赛人很关心这些,而耶稣却警告这种基于行为的「义德」:「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玛5:20)基本抉择让我们更注意培育对天主有正确的基本态度,基本意向和动机,以此引发个别行为,一如圣保禄所说的:「你们无论作什么,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因主耶稣的名而作,藉着他感谢天主圣父。」(哥3:17)。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真理的光辉》通谕中承认了基本抉择的正确性:「他们正确地指出,自由不仅是选择这一个或那一个个别行为,也是在一个选择内,对于自身的抉择,对于自己生活的安排,是向著或是反对真理,最后是向著或是反对天主。他们正确地强调对人全部伦理管理科学有『定型』作用的某几种选择的重要性,而这些选择可以作为其他每天遇到的与可以发展的个别选择的界限33。」但他警告不要把基本抉择与具体行为的有意选择分开,认定前者是形上的层次,而后者是物理的层次,没有什么重要性。这是对基本抉择错误的使用。教宗返回圣经中,看出接受基督的基本邀请,包括以具体行动作答:「圣经把基本抉择看作自由的真正选择,且将此选择与个别行为深深联合在一起。人藉著基本抉择,可以指导自己的生活,靠天主宠的助佑,迈向自己的目的,遵从天主的召叫。可是这种能力实际上就在个别确定行为的选择中操作,藉此人才能果断的翕合天主的旨意、智慧和法律34。」教宗的训导可作为妄用自由及基本抉择者的一种警惕。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7:21:43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4.基本抉择
由六十年代到现在,天主教伦理神学兴起一连串意义接近的名词:「基本生命动向」、「基本生命选择」、「基本态度」「基本意向」。但慢慢学者普遍地接受莫顿(Louis Monden)和杨森(Louis Janssens)提出「基本抉择19」,这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人被召走向自己生命最终目的——天主,他要以整体的生命动向去回应。即使人没有信仰,他也要为自己的存在给予最终的意义;换句话说,他在一未反省、非意识到的情况下被召走向绝对者天主。他追求的是一个特别的善,但特别的善后面有一绝对的善支持著。倘若追求特别的善已成为生活的动向,则他是在一未反省的状态下走向天主,他有了追求绝对善的基本抉择。这就是梵二肯定时常行善的非基督徒得救的自由:「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20。」

人被召去过爱的生活,但人同时生活在一有罪的世界内,在一有罪的环境中,人受诱惑随从自己的欲念,像亚当一样以自己为终向,以自己取代天主。配合上面所提到的基本自由,人的基本自由面对两个最终的选择:天主抑或自己,善仰或恶。
人对天主所作基本决定的观念,并非全新的。圣多玛斯在他的《神学大全》虽没有用基本抉择之名,但具备了这种思想的雏形21。人的行为常倾向某些善的终向,他与其他动植物不同,他能认识自己的终向并自由地选择这终向。换句话,他认知的理智与自由的意志是向著这终向走。不过,没有一个无限的渴求,非到绝对的善无法使其满足。有限的善只能片面地、暂时地满足人,但人不会就此停止,除非达到绝对的善,这唯有在享见天主时才能有的真福。圣多玛斯指出,享见天主这个最终目的并非人自然能力所能达到,必须仰赖天主的恩宠。

圣多玛斯的思想,梵二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人意志的选择常是善,真正的善能帮忙人及配合人对绝对善的追求;可惜的是,人能错误地以恶为善,使自己对绝对善的追求过程中停滞不前,甚至改变方向。用简单的话说:在人心最深处,人只有两个选择:接受天主仰或拒绝天主。这两个选择,都为自己的生命决定了一个模式,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稳定的,生活中个别的伦理行为,肯定这个方向,使这个方向更坚强。但是这个选择并非不能改变的,故人须珍惜及保护这个基本决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误用基本自由,以自己取代天主为生命终向的人,也不要失望,毕竟自己也是有限的「善」,不能满足人心渴求,皈依天主仍是可能的。

基本抉择的观念可与传统伦理神学配合,作为分辨罪的严重性的一个辅助标准。传统决定罪过的严重性时,会以行为的内容本身作为客观标准。无论客观或主观标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行为上。基本抉择的观念可进一步把这一孤立的行为放进道德主体整个生命里加以衡量。例如:一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本身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这个时常偷窃,常有贪念,只要不被人发觉,他常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比行为本身所显示的严重的多。

4.1 基本对象与个别对象的配合
上面提及人心追索绝对的善——天主,但也能错误地以其他东西取代天主。从圣经的启示及人生活的经验,我们可总结这取代天主的「其他东西」为自我。亚当的罪就是自己取代天主,自己判别罪恶;人的诸多欲念,无论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俗语所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很老实的反映这个事实。所以,人心追求的基本对象只有两个:天主和自我。这里并不表示凡是为自己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作为基本对象的自我,是指那在人身上与天主对立、反抗天主的总和,像新约所讲光明与黑暗,属灵与属肉的对立一样。
人追求的个别对象极多,可归纳为三种:天主、自我、其它事物。每个个别对象后面,都能与两个基本对象发生关系,因而形成六种可能的配合22。:

(1)我以天主为个别的对象,例如向天主祈祷;如果我是全心全意为光荣赞美他而祈祷,我的基本对象也是天主。这是理想的配合。
(2)我以天主为我意志的个别对象,例如向他祈祷,但我的内心像法利塞人一样是做给人看,期望别人赞美我热心,我的基本对象是我自己,同样该受耶稣的谴责:「当你祈祷时,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样,有在会堂用十字街头祈祷,为显示给人;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获得了他们的赏报。」(玛6:5)
(3)我的个别对象是我自己,例如我没有答应别的人要求去作演讲,因为我身心都极疲倦,我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才更有效的为天主服务;或者我需要时间。在知识上及属灵上充实自己,成为天主更佳的工具。只要我分辨出天主的意思,拒绝别人的行为,其基本对象也能是天主。耶稣听到门徒的报告后,也向他们说:「『你们来,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会儿!』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很多,至于他们吃饭的工夫也没有。他们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谷6:31-32)
(4)我们个别对象及基本对象都是自己,例如我未经客户同意,动用他的资金,为自己作投机炒卖活动以营利,把营利收益全归已有。
(5)我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是天主,例如我教导学生时,全心全意为他们的好处,使他们在知识上及德性上得到培育,虽然我没有明显地为天主而作,但按心之所安去行时,也正符合天主的意思。
(6)我的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自己,例如我教导学生时,无心教学,纯粹为了拿薪水而马虎了事,甚至利用学生为我找资料,做调查,帮助作研究。
由以上的配合,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重要的,是最基本对象的选定。其基本对象是根基,有了这根基,其它的对象总会带著它的标记,人的行为便构成一有意义的整体。个别的行为,能与此根本不配合,但大概不会立刻动摇此根基,除非不配合的情况恶化,这个基本对象对会改变。

4.2基本抉择与个人成熟的关系
不同的伦理神学家在解释基本抉择时往往会用到「成熟」一词。福斯(Josef Fuchs)称之为「成熟的自我决定的行为23」,海霖(Bernard Hǎring)称之为「向著整体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表现的深厚动力24」。海霖特别重视「整体」这幅度,基本抉择牵涉人作为一整体,此整体与人之成熟有相互关系。人若不成熟,根本不能作贯彻人整体生命的基本抉择。海霖借用了心理学家埃克里森(Erik Erikson)人的生命分期去讲基本抉择。

埃里克森把人的生命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信赖与不信赖:发生于由出生到12至18个月之间,婴儿发展出对外界能否信赖的感受。(2)自主与羞怯、怀疑:发生于18个月至三岁之间,孩子倾向于肯定自己;倘若受到压抑,则会转为羞怯及怀疑。(3)主动与愧疚:发生于三至六岁的儿童,孩子采取主动尝试新事物;若受到妨碍,孩子的超我特强,愧疚容易产生。(4)勤奋与自卑:发生于儿童中期,上学的时代,开始认同不同的东西,奠定他的能力,否则产生自卑。(5)认定与角色混淆:发生于青年时期,这是生命分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童年时所认同的东西,现在加以选择地接受,最后认定自己的身份,形成一个独特的、合理的、连贯的整体,并献身于此理想的价值。这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淆,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或认同了错误的角色。海霖认为认定的阶段与伦理神学中的基本抉择颇为接近,起码让人明白基本抉择与人的发展及成熟的程度有深切的关系,基本抉择并非一刹那间形成。(6)深交与孤立:发生于成年前期。年轻的成人须与人建立深交关系,向认定的角色作出承诺,否则便会退缩到一形式的关系里。结了婚的,会视配偶如陌生人;过修道生活的,在其团体内没有深交朋友,做成圣召的危机。(7)创造力与停滞:发生于成年中期。认定自己身份的人,多方面都具创造力,为现在和未来一代提出贡献。创造力要不断地加油,否则会停滞不前。过修道生活的人,初期的热诚能冷却,需多方面,特别是神修生活的充最补足,否则一切事都因循而不起劲。(8)自我统合与绝望:发生于成年后期及老年阶段。这是前面各阶段的总结。人找到生命的意义,接受自己的一生,有力量面对生死。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西默盎在接过婴孩耶稣后,满足地赞美天主说:「主啊!现在可照你的话,放你的仆人平安去了!因为我已亲眼看到了你的救援,即你在万民之前早准备好的。」(路2:29-31)这些都是自我的统合,无惧生死的表现。反过来,老人能无法接受自己的一生,认为过去的生命都是一个大浪费,失望之余,或酗酒、或整日埋怨,把一切愤恨发泄在别人身上。

埃里克森并没有提到基本抉择一词,但他的生命分期的理论使我们反省到基本抉择与人的发展配合的问题。认定身份的阶段既在人生命中那么关键,基本抉择似应起码到了青年时期的人才有足够的成熟去作。教府也承认人的成熟程度,是与生命中的重要承诺在关,并且制定法律确保承诺的真实性。例如:「领受司铎圣秩者,应年满二十五岁,已充分成熟25」;修会收录初学生时,「要谨慎考虑收录的人,除非必备的年龄外,要有健康的身体,适合的性格,及为度本修会应有的成熟和足够的资格26」,初学生的年龄必须满十七岁27;会士发誓愿必须满十八岁28,发终身愿必须满二十一岁29;结婚年龄男必须满十六岁,女须满十四岁30。这些规定都是尽力保障当事人有足够的成熟,去回应天主的召叫,作一永不反悔的承诺,并为自己的生命定一个模式,忠信地把抉择活出来。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7:17:05 发表
4.基本抉择
由六十年代到现在,天主教伦理神学兴起一连串意义接近的名词:「基本生命动向」、「基本生命选择」、「基本态度」「基本意向」。但慢慢学者普遍地接受莫顿(Louis Monden)和杨森(Louis Janssens)提出「基本抉择19」,这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人被召走向自己生命最终目的——天主,他要以整体的生命动向去回应。即使人没有信仰,他也要为自己的存在给予最终的意义;换句话说,他在一未反省、非意识到的情况下被召走向绝对者天主。他追求的是一个特别的善,但特别的善后面有一绝对的善支持著。倘若追求特别的善已成为生活的动向,则他是在一未反省的状态下走向天主,他有了追求绝对善的基本抉择。这就是梵二肯定时常行善的非基督徒得救的自由:「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20。」

人被召去过爱的生活,但人同时生活在一有罪的世界内,在一有罪的环境中,人受诱惑随从自己的欲念,像亚当一样以自己为终向,以自己取代天主。配合上面所提到的基本自由,人的基本自由面对两个最终的选择:天主抑或自己,善仰或恶。
人对天主所作基本决定的观念,并非全新的。圣多玛斯在他的《神学大全》虽没有用基本抉择之名,但具备了这种思想的雏形21。人的行为常倾向某些善的终向,他与其他动植物不同,他能认识自己的终向并自由地选择这终向。换句话,他认知的理智与自由的意志是向著这终向走。不过,没有一个无限的渴求,非到绝对的善无法使其满足。有限的善只能片面地、暂时地满足人,但人不会就此停止,除非达到绝对的善,这唯有在享见天主时才能有的真福。圣多玛斯指出,享见天主这个最终目的并非人自然能力所能达到,必须仰赖天主的恩宠。

圣多玛斯的思想,梵二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人意志的选择常是善,真正的善能帮忙人及配合人对绝对善的追求;可惜的是,人能错误地以恶为善,使自己对绝对善的追求过程中停滞不前,甚至改变方向。用简单的话说:在人心最深处,人只有两个选择:接受天主仰或拒绝天主。这两个选择,都为自己的生命决定了一个模式,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稳定的,生活中个别的伦理行为,肯定这个方向,使这个方向更坚强。但是这个选择并非不能改变的,故人须珍惜及保护这个基本决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误用基本自由,以自己取代天主为生命终向的人,也不要失望,毕竟自己也是有限的「善」,不能满足人心渴求,皈依天主仍是可能的。

基本抉择的观念可与传统伦理神学配合,作为分辨罪的严重性的一个辅助标准。传统决定罪过的严重性时,会以行为的内容本身作为客观标准。无论客观或主观标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行为上。基本抉择的观念可进一步把这一孤立的行为放进道德主体整个生命里加以衡量。例如:一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本身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这个时常偷窃,常有贪念,只要不被人发觉,他常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个偷窃一百块钱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比行为本身所显示的严重的多。

4.1 基本对象与个别对象的配合
上面提及人心追索绝对的善——天主,但也能错误地以其他东西取代天主。从圣经的启示及人生活的经验,我们可总结这取代天主的「其他东西」为自我。亚当的罪就是自己取代天主,自己判别罪恶;人的诸多欲念,无论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俗语所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很老实的反映这个事实。所以,人心追求的基本对象只有两个:天主和自我。这里并不表示凡是为自己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作为基本对象的自我,是指那在人身上与天主对立、反抗天主的总和,像新约所讲光明与黑暗,属灵与属肉的对立一样。
人追求的个别对象极多,可归纳为三种:天主、自我、其它事物。每个个别对象后面,都能与两个基本对象发生关系,因而形成六种可能的配合22。:

(1)我以天主为个别的对象,例如向天主祈祷;如果我是全心全意为光荣赞美他而祈祷,我的基本对象也是天主。这是理想的配合。
(2)我以天主为我意志的个别对象,例如向他祈祷,但我的内心像法利塞人一样是做给人看,期望别人赞美我热心,我的基本对象是我自己,同样该受耶稣的谴责:「当你祈祷时,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样,有在会堂用十字街头祈祷,为显示给人;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获得了他们的赏报。」(玛6:5)
(3)我的个别对象是我自己,例如我没有答应别的人要求去作演讲,因为我身心都极疲倦,我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才更有效的为天主服务;或者我需要时间。在知识上及属灵上充实自己,成为天主更佳的工具。只要我分辨出天主的意思,拒绝别人的行为,其基本对象也能是天主。耶稣听到门徒的报告后,也向他们说:「『你们来,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会儿!』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很多,至于他们吃饭的工夫也没有。他们便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谷6:31-32)
(4)我们个别对象及基本对象都是自己,例如我未经客户同意,动用他的资金,为自己作投机炒卖活动以营利,把营利收益全归已有。
(5)我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是天主,例如我教导学生时,全心全意为他们的好处,使他们在知识上及德性上得到培育,虽然我没有明显地为天主而作,但按心之所安去行时,也正符合天主的意思。
(6)我的个别对象是别人,但基本对象自己,例如我教导学生时,无心教学,纯粹为了拿薪水而马虎了事,甚至利用学生为我找资料,做调查,帮助作研究。
由以上的配合,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重要的,是最基本对象的选定。其基本对象是根基,有了这根基,其它的对象总会带著它的标记,人的行为便构成一有意义的整体。个别的行为,能与此根本不配合,但大概不会立刻动摇此根基,除非不配合的情况恶化,这个基本对象对会改变。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6:36:42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宁愿支持刘柏年 也不要方济各来中国。

讲得有点趣,客观!
刘伯年是背叛耶稣,方老板若把主耶稣若给教会的神权交给凯打撒支配是出卖耶稣,出卖耶稣比背叛耶稣罪重。刘伯年出卖耶稣只害了跟他走的爱国会分子,方老板若出卖耶稣会害了中国所有的天主教徒。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18 16:29:1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刘柏年教友说得对!十分在理!是条汉子!

只是刘柏年老教友平时较为低调,导致外界知之甚少,也被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辱骂。

反观那群长期辱骂刘柏年老教友的人,品行恶劣,粗话脏话连篇。

刘柏年每天清晨就起床祈祷,每日望弥撒,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个真正老人才有的信仰!

  你所说的话,将被天主当作定罪的依据,除非你能真正悔改过来。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panpeter
2017-02-18 16:27:30 发表
    妻子被村支书霸占什么办:按中梵协议模式将霸占合法化
      ——教友panpeter

  涉及新闻:陕西一村支书被曝长期霸占人妻?纪委介入——红星新闻

  近日,一条题为“宝鸡渭滨区李家漕村村支书赵宝荣长期霸占他人妻子”的贴子火了。真的是这样吗?17日上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纪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已接到相关舆情通报,并已责令石鼓镇纪委展开调查。

  举报人白红利向红星新闻记者证实,该网贴上的举报信确系自己所发。五年前,他下班回家后,正好撞见赵宝荣与其妻翟桂英发生不当关系。但是,“由于孩子的关系,当时没有撕破脸面。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赵宝荣仍不知悔改,还与我妻保持着这种关系。”白红利说,他也曾苦劝妻子,“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但妻子却满眼泪水地告诉自己,“咱不能得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

、、、、、、(村支书还同时存在其它违纪违法问题。)、、、、、、
  随后,石鼓镇纪委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约谈赵宝荣,但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略)

---------------

以下,是将此新闻结合于中梵协议的寓意评论:

  妻子被强权人物公然霸占,而丈夫苦劝妻子“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时,妻子的回答是“咱不能得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

  真是可笑,这对话情节竟然是那么相似:地上教会被强权政治公然霸占,明知按照教义原则上的基督教导是应该要远离强权政治,要去撇清一切关系,应该“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但是,却偏要找借口说“咱不能得罪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然后,继续自愿的去做被政府霸占的可耻教会。

  这一点就象那个软弱怕事的妻子一样,只能让强势的村支书继续长期霸占。我非常的不理解,那个妻子为什么不敢合理反抗?为什么不敢去想正常办法跟丈夫“过自己的日子”,就算因此而被村支书的强权势力打击报复,难道就不比这种可耻状态下活得更象一个人样吗?

  这个新闻事件当中的受害者后来是依靠政府出来主持公道,因为他们都受到世俗法律的管辖。而我们教会被强权政治侵犯霸占,最后只能去依靠天主正义来主持公道了,只不过,天主是等到末日审判时才去算总帐,那时,一切恃强凌弱的强权恶人,都被投进地狱里。

  有一个事实,此事件中的妻子以后应该能脱离那个强权代表村支书的霸占了,因为大家都明白,那是绝对违反正义的恶事。

  但是,对照另一个代表正义守护者角色的天主教教廷,却反要地上教会继续跟世俗政府忍辱共处,继续容忍强权政治的无耻霸占,还要出面把教权公开分享给世俗政府,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堂堂教廷,竟然比世俗社会中的凡人还要窝囊废,不敢声张正义,竟然要割让教会的神圣教权将其置于世俗强权的协议占有之下,真够可耻。

  按照当前教廷的逻辑思路想一下,在事件当中的那个妻子,应该是主动去跟村支书符个双方性关系协议,让村支书跟妻子按协议去合法化双方的性关系,其中包括一起生儿子,然后再让妻子带着跟村支书所生的儿子,去要求丈夫承认那是丈夫的亲儿子,上面盖好户口本公章,公开在世人面前承认那是丈夫的亲儿子。用教廷的逻辑思路去处理就应当是这样了,很简单,也很可笑。

2017.2.18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6:15:20 发表
汤汉枢机不是什么好玩意,600年狠狠抽了汤汉耳光!中国,中共说了算!600年是奴才代表中共说话!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旷野呼声
2017-02-18 16:13:01 发表
600年这魔鬼的老奴才,不死不休!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6:02:28 发表
刘柏年是中国教会的良心!
 
回复  支持[4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5:19:20 发表
刘柏年教友说得对!十分在理!是条汉子!

只是刘柏年老教友平时较为低调,导致外界知之甚少,也被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辱骂。

反观那群长期辱骂刘柏年老教友的人,品行恶劣,粗话脏话连篇。

刘柏年每天清晨就起床祈祷,每日望弥撒,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个真正老人才有的信仰!
 
回复  支持[3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2:31:07 发表

接触、交谈、谈判、协议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拿着天主的神权作交易,这是犯罪、侮辱天主教。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你承认我的主教我就承认你的主教、来作交易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有人认为这样的教会合一共融和“爱”只会给教会带来灾难,一个协商就可以办个教会,一个交易就让人承认他是主教,这样的天主教还让人怎么信?看看现在 出来站台说服人让人信个四不像的“教会”爱国教的人,你们在干什么?可以预言中国的教会不单单是解决一个主教问题就能使上下团体合一共融,因为合一共融必须在正义真理下才能达成。
如果在主教任命问题上出现差错,教会会有更大的分裂。
---------------------------------------------
看刘柏年先生是在为教会吗?还是在为政治?这人们看的非常清楚。这样教会能合一共融吗?
如果让主教适合与党一起工作应该先发展主教入党,我认为一个主教就是个最好的爱国者,与党一起工作是否刘太愤青了吧?现在究竟是办教还是政治团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2:15:11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宁愿支持刘柏年 也不要方济各来中国。

还是刘柏年最坚定的捍卫立场!别的,就是披着羊皮、见风使舵的¥
现在,反倒让人更加喜欢刘柏年的立场了。
 
回复  支持[1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1:49:39 发表
宁愿支持刘柏年 也不要方济各来中国。
 
回复  支持[1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1:19:1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打倒刘柏年!汤枢机万岁!

不用打倒刘柏年了,他不是已经被开除教藉了吗。

他吃教会害教会到今天。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1:15:03 发表
网友 张秀华 的原文:

把爱国会变成一个“由全国天主教神长教友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爱国爱教的群众团体”这条思路可以取用、赞成。

会吗?作梦吧!

爱国爱教也不用爱国会,因为爱国会在过去和义和团一样几十年,对教会和信徒犯下涛天大罪。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1:11:04 发表
刘柏年是拿着天主教当政治玩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张秀华
2017-02-18 10:59:30 发表
把爱国会变成一个“由全国天主教神长教友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爱国爱教的群众团体”这条思路可以取用、赞成。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0:39:3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会及母佑会会祖


属于天主的非凡人物

天主不时在教会内兴起一些男男女女,为引导和鼓励祂的子民,使他们更接近祂。鲍思高神父是宗座辖下两个国际性修会的会祖,亦创立了慈幼会第三会(Salesian Third Order)、慈幼协进会(the Pious Association of Salesian cooperators)。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及建造教会者,在动荡时代担任教廷与意大利政府的中介,亦是多位教宗的挚友、曾派遣十一个传教团的热心传教士、作家、伟大的圣母使徒,更是圣人和圣德的导师。他是居于偏远村庄的牧童,未满两岁已丧父,亲历贫穷,须面对家庭问题。少年若望要为筹募学费而奔波,他在九岁时,善牧耶稣在梦中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拯救及教育青少年,但「并非靠暴力,而是靠温良和规劝」。在圣母玛利亚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顾一名孤儿,其后扩展到成千上万遭遗弃的孩子,提供他们食物、居所、信仰指导及健康的餘暇活动。他受同侪排斥,被视为圣职人员的耻辱、社会的威胁、行为异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杀,教会长上也误解他多年。他创立的修会须由教宗行使权威和发生多次奇蹟,方可获得批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缔造具体的现实,已获教会列入圣品。

I. 早年生活

鲍思高神父在教宗碧岳九世的要求下撰写回忆录,并以童年生活开始。若望麦基奥(John Melchior)生于一八一五年八月十六日。滑铁卢一役在该年发生,意大利和欧洲自此进入新时代,积极修复拿破崙时代的遗害,并透过王朝复辟,达致国家团结和推翻奥地利统治。此外,秘密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及反教权运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若望鲍思高在距离杜林(Turin)约二十里的亚斯底新堡(Castelnuovo dAsti)现为鲍思高新堡(Castelnuovo Don Bosco)的碧基(Becchi)小村庄出生和长大。他父亲方济类斯(Francis Louis)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安东尼(Anthony) 及幼年夭折的德兰(Teresa)。第二任妻子是来自加比利奥(Serra Capriglio)的丽达奥其纳(Margaret Occhiena, 1788-1856),婚后再添两个儿子,分别为若瑟(1813-1862)及若望(1815-1888)。若望生于八月十六日,于翌日在圣安德肋堂由副本堂若瑟费斯特神父(Don Joseph Festa)付洗,代父母为加比利奥的奥其纳麦基奥(Occhiena Melchio)与新堡的玛达肋纳鲍思高(Magdalene Bosco)。 若望家境清贫,家里的产业只有一座小屋、一幅土地及一个小葡萄园。父亲为养活妻儿,在地主毕安纳(Biglione)的农场工作,却不幸于一八一七年五月十一日病逝。小若望当时只有二十一个月大,但日后将成为「孤儿的慈父」。他的祖母丽达朱克(Margaret Zucca)卒于一八二六年。

若望的母亲丽达奥其纳虔诚过人,为人细心、谨慎、冷静、宽容、善待贫苦者。她不会读书写字,却熟悉教理,对反叛的继子安东尼非常忍耐。鲍思高一家经历了比哀蒙(Piedmont)的经济危机和艰难时期。安东尼经常违抗继母,使家里永无宁日,与小若望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小若望年仅八岁,便要在家里和农田干活,帮忙牧放牛羊。他与村童一同嬉戏,身手敏捷,性格坚强,喜欢到市集观看和模仿小丑、魔术师和杂技员,获得同辈甚至更年长朋友的爱戴。他富于想象力、敏锐、认真,有时显得沉默寡言。他的启蒙老师是村内一个农夫。当时丽达的姊妹玛利安纳(Mariane)在加比利奥的拉克神父(Fr. Lacqua)家里当管家。在她帮助下,丽达约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七年把小若望送到神父开办的学校读书,但为时只有数月。

九岁奇梦

小若望九岁时,梦见一位衣履华贵的神秘人物,劝导他以「温良和爱德」对待那些惹事生非的男青年。这位男士亦要求小若望教导那些顽童「罪恶的丑陋和德行的美善」。接着,一位尊贵的女士出现了,她是那位男士的母亲。她温柔地拉着小若望的手,让他看着一群野兽化为羔羊。她对小若望说:「你应谦卑、坚强和健壮。发生在这些野兽身上的事,你也要为我的孩子实行。」小若望认为,耶稣和圣母藉这个奇梦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照顾被遗弃的孩子。圣母对他说:「在适当时候,你自会明白一切。」六十年后,在他辞世前八个月,他在罗马耶稣圣心堂的圣母祭台举行感恩祭,多次因激动而落泪。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鲜明地忆起童年的梦境,而且已明白一切,一切都是圣母的作为!

困难重重的学习生活

安东尼和若瑟从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安东尼反对小若望上课,要求小若望跟他和若瑟到农田干活。小若望年少时喜欢聚集其他男青年,为他们讲寓言故事,表演杂技,走拉紧的绳,然后与他们一起祈祷,以及向他们重述本堂神父讲过的道理。这些活动全获得母亲的准许。一八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新堡初领圣体,由施蒙多神父(Don Sismondo)主持礼仪。丽达协助他妥善准备自己,向天主感恩。他回忆说:「自那天起,我似乎有点改进了。」

莫利约农庄

由于安东尼一直反对小若望读书,丽达在一八二八年二月送小若望到八公里以外的蒙哥谷(Moncucco)村,在莫利约(Moglia)家族的农场干活。他在那里每年可赚得十五里拉。每个主日清早,他都徒步走到蒙哥谷的圣堂,找柯提诺神父(Don Cottino)办告解及领圣体,然后与莫利约一家参与十一时正举行的感恩祭,下午则与邻家的孩子玩耍,向他们重述母亲讲过的耶稣生平事蹟。他放牛或在农场干活时,总是手持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类斯莫利约(Luigi Moglia)问他为何如此热衷学习,他答说:「因为我想当神父。」一八二九年十一月,他对舅父弥格(Mark Michael)说,虽然他们待他不错,但他想读书。于是,舅父把他送返碧基。

贾劳束神父的学生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完成「传教工作」返家途中,遇见莫里亚多( Morialdo)的本堂神父若望贾劳束神父(John Melchior Calosso)。贾劳束神父年届七十,是神学博士。他见这孩子能够背诵长篇的讲道内容,十分欣赏,便同意收容他,教他拉丁文,亦是若望的神师。不幸地,贾劳束神父于一年后突然身故,卒于一八三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贾劳束神父临终时,把自己的六千里拉储蓄全数留给若望,作为若望进修为司铎的经费,他的亲人也没有异议,但若望考虑片刻后,选择仰赖天主的照顾,把保管遗产的钥匙交还神父的亲人,并说:「我甚麼也不要。」

一八三一年,在安东尼结婚前,丽达与他分家。她把碧基的产业留给安东尼后,带着若瑟和若望迁到邻近新堡的萨森布诺(Sussambrino)作佃农。若望回到新堡上课,每天徒步行走五里四次,有时亦与韦拉诺神父(Don Virano)及莫利约神父(Don Moglia)等老师同行。

基爱里

一八三一年十一月四日,他在距离新堡十二公里的基爱里中学(Chieri Secondary School)读书,每月须支付十二里拉。他极不情愿地在村内到处乞讨小麦、水果和乳酪等物品,用作支付学费。在前往基爱里途中,他对若望斐理培禄(John Filippelli)倾诉说:「我想读书,我想献出整个生命照顾男青年。」当时基爱里住满神父、学生和纺织工人。若望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学校重视实践信仰本份,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告解券及品德证鼓励学生,并规定使用祈祷书。他在朋辈间极受欢迎。

若望鲍思高记忆力强,每晚可背诵不少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古典作品。他最初寄住在马基肃(Marchisio)家,翌年则住在寡妇璐琦马塔(Lucia Matta)家。为支付生活费,他须帮忙做家务,亦为马塔廿二岁的儿子补习。其后在一八三四年,他住在若瑟毕恒德(Joseph Pianta)家里。若瑟毕恒德是咖啡馆东主,若望在那里学懂制作各式各样的糕饼。他亦曾住在裁缝多玛斯卡明诺(Thomas Cumino) 的家。有一段时间,铁匠瓦西奥沙维奥(Evasio Savio)教他使用铁鎚及在炉边打铁。日后华道谷工场开办时,他将亲自担任首名导师。当时,他梦见自己成为司铎,负责看管许多男青年,亦明白这是他终身的工作(参阅B.M 1, 182)。他亦是演员、歌手、即兴诗人和魔术师,更组织了「同乐会」(Company of merry makers),与朋友轮流在各人的家里聚会,讨论信仰。若望十八岁时,于一八三三年八月四日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 d’Asti)领坚振,仪式由萨沙里(Sassari) 的贾诺提总主教(Archbishop John Antony Gianotti)主持,代父母为若瑟马萨诺(Joseph Marsano)及约瑟芬梅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Melina)。

II. 司铎培育

修院生活

一八三四年四月十八日,若望十九岁,在神师若瑟马洛尼神父(Canon Joseph Maloria)反对下,决定加入基爱里的方济会,并获取录为备修生,准备加入和平会院(Friary of Peace),但一个梦改变他的决定。他谘询贾发束(Don Caffaso) 神父后,在贾发束神父及辛泽诺神父(Fr. Cinzano)协助下,于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日加入基爱里教区的神学院。他在十月二十五日领会衣时,立下七大决志。他在神学院进修的六年内(一八三五至一八四一),每个学期都获授用作奖励最优秀学员的奖学金。他接受的训练极为严苛,具有杨森主义色彩,亦难以接触教职员。他极为自律、刻苦、避免嬉戏、慎选朋友。后来,他后悔花时间研究异教典籍,而渐渐对圣经和教会史产生浓厚兴趣。类斯高木禄(Louis Comollo)是他在神学院时代的挚友,其后于一八三九年逝世,使他十分难过。

天主的司祭

他在神学院时,经常放弃早饭,每朝到圣斐理伯堂(St. Philip’s church)领圣体,然后准时回去上课。他只要专心听课便可熟记内容,因此每天可用四至五小时阅读书籍,尤其是有关圣经历史及教会史的着作。在第三学年的暑假,他已修毕第四学年的科目,获特别批准入读第五学年。一八四O年九月十九日,他获授五品,并于翌年三月二十九日领受执事职。若望鲍思高于一八四一年六月五日圣三主日前夕晋铎,由弗森尼总主教(Archbishop Fransoni)在他的私人小堂主持晋铎仪式。他当天所立的决志包括严格善用时间、学习圣方济沙雷(St. Francis of Sales)的温良、晚上只睡五至六小时、日间不休息。他在圣三主日于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St. Francis of Assis)的护守天神祭台(Guardian Angel’s altar)举行首祭。他称这天为「一生最美妙的日子」(参阅BM, I, 386)。

吸引的职务

新晋铎的若望神父比以往更渴望为青年献身。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拒绝接受三个职务:在热那亚(Genoa)一个富裕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年薪一千里拉;比一般薪俸高两倍的年薪在家乡莫里亚多任职本堂神父;以及在他颇受欢迎的新堡,在辛泽诺神父担任本堂的堂区出任副本堂。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选择到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附近的司铎培养院(Convitto),进修为期三年的牧民课程,研习伦理神学和宣讲,「学习如何当司铎」。丽达早已警告他说:「若你不幸发了财,我绝不会再见你。」(MB I, 222)鲍思高神父在一八四一年十一月入读司铎培养院,逐渐摆脱基爱里神学院严苛训练的阴影。除了上课外,他亦在杜林的多个中心讲道、听告解和讲授教理。

III. 青年的使徒

瞭解青年处境

有一次,鲍思高神父探访高登伦哥神父管辖的「天佑小舍」(Little House of Divine Providence)。高登伦哥神父以先知的直觉对鲍思高神父说:「你的会衣太薄了,换一件更坚韧耐用的吧,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会衣扯破。」他走在大街小巷,瞭解青年的实际生活处境,并发现市郊有许多不同年龄的孩子到处蹓跶,惹事生非,亵渎天主。这些孩子无家可归,亦已离开堂区,陷入困境,使人惋惜。

一八四四年,比哀蒙约有七千一百四十八名十岁以下的孩童受僱于丝厂、羊毛厂和棉厂,亦有些是地盘的建筑工人、泥水匠、工匠、油漆工人。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聚集了青年技工、学徒、石匠及每天清洁多至十五个烟囱的烟囱清洁工人。工业革命迫使他们每天工作十三至十四小时,但收入微薄,六至七个月的薪酬只有二十五至三十里拉,而欧洲其他地区的情况同样恶劣。

这位热心的年青司铎与本堂贾发束神父一同探访监狱后,尤其难过。他看见许多年届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身体健康,心智聪明,但懒惰肮脏,缺乏精神和物质的食粮,使他怵目惊心。他探访「高登伦哥机构」(Cottolengo Institute)时亦感难过,那里收容了一千八百名无父无母的青年。鲍思高神父邀请他们说:「你们离开这里后,请来圣方济堂,我会协助你们在社会找到立足之所。」

伟大事业的开端

一八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圣母无玷始胎节,鲍思高在圣方济亚西西堂的祭衣房准备举行感祭恩时,看见祭衣房主管高木底(Comotti)虐打一个孩子,只因为他不懂辅弥撒。这名十六岁的少年就是禄茂夏来理(Bartholomew Garelli),是个砌砖工人。神父与孩子攀谈,发现他还没有初领圣体,亦不认识教理。感恩祭结束后,鲍思高神父与少年成为朋友,为他讲授教理,而且「在他身上,看见所有贫苦无依的青年在求助」(方济维伊奥Francis Veuillot),从而开始了他的伟大事业。夏来理在下一个主日带来了六个同伴,来访的少年在二月初增至二十人,在三月则更增至三十人,很快因为地方有限,须把人数限制在八十人。

迁徙不定的青年中心

这些男青年来自遥远的村庄,冬天返回家乡,或住在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他开办教理班,举行礼仪,一同遊戏及唱歌。他在圣方济亚西西堂附属的房间讲授教理,并在司铎培养院的庭院玩遊戏。卡巴诺(Carpano)、庞德(Ponte)及德维鲁(Trivero)等年青神父亦协助他。由于青年数目日增,鲍思高因此把青年带到广场、大街及郊外。他们急需更合适的地方。一八四四年,鲍思高神父离开司铎培养院,在巴罗洛侯爵夫人(Marchioness Barolo)开设的「济良所」(Refuge)出任斐洛美纳小医院(St. Philomena Hospital)的院牧。济良所收容了四百名少女,鲍思高神父的工作是协助包莱神父(Don Borel),为她们讲道和听告解。自十月十三日起,他开始在圣方济沙雷小堂两个空置的大房间举行聚会。然而,顽童使「济良所」的住客感到困扰。七个月后,巴罗洛夫人要求他在她的事业与男青年之间作出抉择。虽然她给鲍思高神父时间考虑,但鲍思高神父毫不犹疑地选择服务男青年。

由于出入青年中心的男青年约有四百名,鲍思高神父自一八四五年五月起物色其他聚会场所。其后,他们在陶拉(Dora)河畔圣玛尔定小堂(Chapel of St. Martin)附近的圣伯多禄缧絏堂(St. Peter-in-chains)找到一个荒废的坟场,在那里聚集。鲍思高神父亦在这里遇上年仅八岁的弥额尔卢华(Michael Rua),他在莫雷达神父(Don Moretta)的私人房子租用三个房间,最后向斐利比(Philippi)兄弟租借空地。本堂神父抱怨他使青年脱离他们的操控。市长马圭斯贾富(Marquis of Cavour)对鲍思高神父说,他的工作是没有用的。包莱神父亦劝他把男青年的数目限制在约二十人。有些人认为鲍思高神父是革命者、空想家,甚至是疯子。他曾讲述有关青年中心未来发展的梦境,向别人保证青年中心将设有圣堂和学校、工场和操场。然而,情况没有改善。两位教区神职修士文生庞渣底(Vincenzo Ponzati)及类斯那西(Luigi Nasi)在巴罗洛侯爵夫人的善意提点下,提出付钱让鲍思高神父入住精神病院,后来他们自己反而被困,几经辛苦才可脱身。其实是机智的鲍思高神父巧施妙计,使他们代替自己被抓进精神病院。

毕纳地木棚

一八四六年四月五日,鲍思高神父与斐利比订立的租约到期了,但找不到其他地方让青年聚集。那是他一生最悲伤的日子之一。潘克拉乔苏雅维(Pancrazio Soave)带他到方济毕纳地(Francis Pinardi)的木棚。木棚十五米长,六米宽,旁边有一块空地。鲍思高以三百二十法郎租用,并大幅改装。青年中心从此进入新阶段。潘克拉乔原本打算用作淀粉厂的杂物房成为一所小圣堂。总主教在一八四六年四月十二日复活主日举行祝圣典礼。青年中心继续举行礼仪、教理班、遊戏、音乐活动,旧仆人也回来帮忙,数以百计的男青年每个主日都在此聚集。市长马圭斯贾富试图禁止这些聚会,幸得国王查尔斯阿尔伯特(King Charles Albert)及时制此,青年中心方可继续营运。

然而,鲍思高神父的健康日渐衰退,甚至领受了傅油圣事。男青年及其他人士为他献上牺牲和祈祷,使他恢复健康。这位良善的神父怀着感激之情,决志以餘生服务男青年。他在碧基疗养数週后,在圣德昭着的母亲陪同下,于一八四六年十一月三日返回杜林。丽达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她在人生最后十载陪伴自己的司铎儿子,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照顾数以百计的孤儿,作他们的母亲。

主日时间表

鲍思高神父向毕纳地租用房子后,开设三间工作室,让青年在这里安顿下来。十二月一日,他以年租七百里拉租用全幢房子。参加晚间课程的男青年约有三百人。鲍思高神父把他的工作交托给温良及有涵养的圣方济沙雷,认为他的爱德方法、使徒热忱及中庸之道都适合鲍思高神父充满挑战的工作。

主日和节日的时间表包括告解、感恩祭、讲解福音、玫瑰经、圣体降福、反省圣经史或教会史、餘暇活动、演说、唱歌等。鲍思高神父尽量抽时间陪伴这些男青年,他们的数目约为四百至五百人。他也在平日到处找寻其他男青年,邀请他们到青年中心,教他们读书写字、数学和绘畫,并提供他最重视的信仰培育。他为青年找工作,到工厂探望学徒。他与僱主订立合约,而合约条款是工会多年所期望的。于一八五一年十一月,他为若瑟波东尼(Giuseppe Bordone)与玻璃厂的嘉禄艾梅诺(Carlo Aimino)订立一份开创先河的合约。鲍思高神父或许是意大利首位为青年工人举行退省的神父。各种组织开始成立,男青年藉此参与自我培育。一八四七年,他为青年中心拟定详细守则。一八四八年,有人企图透过窗户射杀他,但他逃过大难,其后亦多次遇上类似的袭击。

开办寄宿学校

一八四七年五月,除了开办喜乐盈盈的青年中心,鲍思高神父亦为急需食物、衣服和住处的青年开办首间收容所。一晚,孤儿亚历山大佩莫纳(Alessander Pescarmona)全身被雨水湿透,饥肠辘辘,请求借宿一宵。虽然过去曾经碰壁,但鲍思高神父还是答应了他,让他成为慈幼会首名寄宿生。鲍思高神父当时已买下整幢房子,并在天主的眷顾下,获得二万八千五百里拉购入更多物业。由于男青年的数目日增,他得想办法提供食物、衣服和医疗。他虽然极不愿意,但也得向富裕人家乞求,且一生也是如此。他的母亲丽达甚至变卖她的嫁衣和小首饰,以装修小圣堂。在这个动荡时期,鲍思高神父虽然受到各方施压,但仍然明智地放下政治活动。

其他中心

一八四七年,鲍思高神父在新城门区(Portanuova)开设圣类斯青年中心(St. Aloysius),两年后在温基利亚(Vanchiglia)设立护守天神青年中心。一八五一年,他开始建造新圣堂,以取代旧圣堂。一八五二年六月二十日,他把新圣堂奉献给圣方济沙雷,而建造经费来自一次大型抽奖活动,筹得二万六千里拉。他共筹办了十五次同类的抽奖活动。

作家

为驳斥华而多教派(Waldensian)的宣讲,他发行《致公教徒的忠告》及《公教读物》。他亦出版了《教会史》(一八四五)、《十进制》、《圣经历史》、《意大利史》、《酿酒学》(一八四六)、《少年良伴》一八四七),以及许多短篇传记和敬礼祈祷书籍。一八四九年,他出版《少年良友》(Amico della Gioventu)杂志,后来因经费不足而停刊,但显示他热衷推广优质读物。他出版的《公教读物》激怒华而多教徒,他们更多次试图杀害他,但经常有一头奇犬突然扑出,吓跑行兇的人。他称这头奇犬为「灰奇」(Grigio)。这些小册子以各种语言出版,历时整个世纪,其后由《子午线十二》代替。他的青年祈祷书籍《少年良友》陆续发行一百二十二版,每版刊发五万册。他的着作包括公民史、教会史、教宗和圣人传记,以及道明沙维豪等圣德昭着的男青年的生平。根据《传记辞典》(Dizionario Biografico)所列,他共出版一百四十八本着作,包括灵修、文化、学术、戏剧和娱乐作品,以及妥为删节及注解的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着作。他在一八七七年为慈幼协进会出版的《慈青通讯》(Salesian Bulletin)现时以四十八种语文发行。

他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就是道明沙维豪一八五四年十月二日,这位年仅十二岁的良善少年在碧基遇上鲍思高神父,并在十月二十九日加入庆礼院,其后于一八五七年三月九日逝世,享年十四岁,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二日,他获教宗碧岳十二世列入圣品,成为教会最年青的精修圣人。

自设工场

每年都有年青工人加入青年中心,一八五三年有十名,一八六六年有一百二十名。鲍思高神父认为需要自设工场,因为男青年在外面很容易接触到不道德和亵渎的事物。一八五三年,他在毕纳地的房子旁边建造一幢房屋,自行开办工场。制鞋及裁缝工场最初设于毕纳地房子的走廊,由鲍思高神父亲自担任首位导师。一八五四年开设钉书工场,一八五六年开设木工工场,一八六二年开设印刷及金工工场。因此,约有三百名男青年毋须外出工作。根据伯多禄史迪拉神父(Fr. Pietro Stella)所述,鲍思高神父多年来也收容寄宿生,有些更是孤儿(括号所注),在一八五四年为数三十九(8)名,一八五五年八十三(19)名,一八五六年九十(25)名,一八五七年一百一十六(40)名,一八五八年一百一十三(32)名,一八五九年一百八十四(44)名,一八六O年三百五十五(84)名,一八六一年二百九十九(69)名,一八六二年三百二十八(70)名,一八六三年三百六十(83)名,一八六四年二百五十七(79)名,一八六五年三百五十八(119)名,一八六六年四百一十(148)名,一八六七年四百一十二(124)名,一八六八年三百六十六(98)名,一八六九年三百七十五(109)名。在最后数年收录的男青年更超逾八百(250)名。男青年只须支付少量费用,甚至完全毋须付费。鲍思高神父在生时,他们的经费一直紧绌,情况有如一条用作克己的钉链,使他比禁食和穿苦衣的中古时代圣人更加痛苦。

自办学校

一八五五年,鲍思高神父请方济夏神父(Francesia)担任教师,于毕纳地一个房间开办学校。约在一八五九年至一八六O年,这间中学已全面营运,男青年及合资格教师人数合共约二百人。鲍思高神父孜孜不倦地工作,希望这些男青年学有所成。因此,一位大学教授曾评论说:「在鲍思高神父这里,你必须认真学习。」自修室瀰漫着严肃宁静的信仰气氛。

告解神师

鲍思高神父旨在培育「良好的公民及虔诚的基督徒」。他最重视良心培育,因此强调办告解和领圣体,每天听告解两至三小时,甚至在远行时亦然,也会在意想不到的场所听告解,例如在马车上抓着缰绳听马车夫告解。他的告解牧职可媲美圣维雅纳(Cure d’Ars)。一八八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在他身故前六周病重期间,他为约三十名男青年听告解。他对神职修士费斯特(Festa)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如此帮助他们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0:38:1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会及母佑会会祖


属于天主的非凡人物

天主不时在教会内兴起一些男男女女,为引导和鼓励祂的子民,使他们更接近祂。鲍思高神父是宗座辖下两个国际性修会的会祖,亦创立了慈幼会第三会(Salesian Third Order)、慈幼协进会(the Pious Association of Salesian cooperators)。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及建造教会者,在动荡时代担任教廷与意大利政府的中介,亦是多位教宗的挚友、曾派遣十一个传教团的热心传教士、作家、伟大的圣母使徒,更是圣人和圣德的导师。他是居于偏远村庄的牧童,未满两岁已丧父,亲历贫穷,须面对家庭问题。少年若望要为筹募学费而奔波,他在九岁时,善牧耶稣在梦中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拯救及教育青少年,但「并非靠暴力,而是靠温良和规劝」。在圣母玛利亚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顾一名孤儿,其后扩展到成千上万遭遗弃的孩子,提供他们食物、居所、信仰指导及健康的餘暇活动。他受同侪排斥,被视为圣职人员的耻辱、社会的威胁、行为异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杀,教会长上也误解他多年。他创立的修会须由教宗行使权威和发生多次奇蹟,方可获得批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缔造具体的现实,已获教会列入圣品。

I. 早年生活

鲍思高神父在教宗碧岳九世的要求下撰写回忆录,并以童年生活开始。若望麦基奥(John Melchior)生于一八一五年八月十六日。滑铁卢一役在该年发生,意大利和欧洲自此进入新时代,积极修复拿破崙时代的遗害,并透过王朝复辟,达致国家团结和推翻奥地利统治。此外,秘密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及反教权运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若望鲍思高在距离杜林(Turin)约二十里的亚斯底新堡(Castelnuovo dAsti)现为鲍思高新堡(Castelnuovo Don Bosco)的碧基(Becchi)小村庄出生和长大。他父亲方济类斯(Francis Louis)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安东尼(Anthony) 及幼年夭折的德兰(Teresa)。第二任妻子是来自加比利奥(Serra Capriglio)的丽达奥其纳(Margaret Occhiena, 1788-1856),婚后再添两个儿子,分别为若瑟(1813-1862)及若望(1815-1888)。若望生于八月十六日,于翌日在圣安德肋堂由副本堂若瑟费斯特神父(Don Joseph Festa)付洗,代父母为加比利奥的奥其纳麦基奥(Occhiena Melchio)与新堡的玛达肋纳鲍思高(Magdalene Bosco)。 若望家境清贫,家里的产业只有一座小屋、一幅土地及一个小葡萄园。父亲为养活妻儿,在地主毕安纳(Biglione)的农场工作,却不幸于一八一七年五月十一日病逝。小若望当时只有二十一个月大,但日后将成为「孤儿的慈父」。他的祖母丽达朱克(Margaret Zucca)卒于一八二六年。

若望的母亲丽达奥其纳虔诚过人,为人细心、谨慎、冷静、宽容、善待贫苦者。她不会读书写字,却熟悉教理,对反叛的继子安东尼非常忍耐。鲍思高一家经历了比哀蒙(Piedmont)的经济危机和艰难时期。安东尼经常违抗继母,使家里永无宁日,与小若望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小若望年仅八岁,便要在家里和农田干活,帮忙牧放牛羊。他与村童一同嬉戏,身手敏捷,性格坚强,喜欢到市集观看和模仿小丑、魔术师和杂技员,获得同辈甚至更年长朋友的爱戴。他富于想象力、敏锐、认真,有时显得沉默寡言。他的启蒙老师是村内一个农夫。当时丽达的姊妹玛利安纳(Mariane)在加比利奥的拉克神父(Fr. Lacqua)家里当管家。在她帮助下,丽达约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七年把小若望送到神父开办的学校读书,但为时只有数月。

九岁奇梦

小若望九岁时,梦见一位衣履华贵的神秘人物,劝导他以「温良和爱德」对待那些惹事生非的男青年。这位男士亦要求小若望教导那些顽童「罪恶的丑陋和德行的美善」。接着,一位尊贵的女士出现了,她是那位男士的母亲。她温柔地拉着小若望的手,让他看着一群野兽化为羔羊。她对小若望说:「你应谦卑、坚强和健壮。发生在这些野兽身上的事,你也要为我的孩子实行。」小若望认为,耶稣和圣母藉这个奇梦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照顾被遗弃的孩子。圣母对他说:「在适当时候,你自会明白一切。」六十年后,在他辞世前八个月,他在罗马耶稣圣心堂的圣母祭台举行感恩祭,多次因激动而落泪。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鲜明地忆起童年的梦境,而且已明白一切,一切都是圣母的作为!

困难重重的学习生活

安东尼和若瑟从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安东尼反对小若望上课,要求小若望跟他和若瑟到农田干活。小若望年少时喜欢聚集其他男青年,为他们讲寓言故事,表演杂技,走拉紧的绳,然后与他们一起祈祷,以及向他们重述本堂神父讲过的道理。这些活动全获得母亲的准许。一八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新堡初领圣体,由施蒙多神父(Don Sismondo)主持礼仪。丽达协助他妥善准备自己,向天主感恩。他回忆说:「自那天起,我似乎有点改进了。」

莫利约农庄

由于安东尼一直反对小若望读书,丽达在一八二八年二月送小若望到八公里以外的蒙哥谷(Moncucco)村,在莫利约(Moglia)家族的农场干活。他在那里每年可赚得十五里拉。每个主日清早,他都徒步走到蒙哥谷的圣堂,找柯提诺神父(Don Cottino)办告解及领圣体,然后与莫利约一家参与十一时正举行的感恩祭,下午则与邻家的孩子玩耍,向他们重述母亲讲过的耶稣生平事蹟。他放牛或在农场干活时,总是手持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类斯莫利约(Luigi Moglia)问他为何如此热衷学习,他答说:「因为我想当神父。」一八二九年十一月,他对舅父弥格(Mark Michael)说,虽然他们待他不错,但他想读书。于是,舅父把他送返碧基。

贾劳束神父的学生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完成「传教工作」返家途中,遇见莫里亚多( Morialdo)的本堂神父若望贾劳束神父(John Melchior Calosso)。贾劳束神父年届七十,是神学博士。他见这孩子能够背诵长篇的讲道内容,十分欣赏,便同意收容他,教他拉丁文,亦是若望的神师。不幸地,贾劳束神父于一年后突然身故,卒于一八三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贾劳束神父临终时,把自己的六千里拉储蓄全数留给若望,作为若望进修为司铎的经费,他的亲人也没有异议,但若望考虑片刻后,选择仰赖天主的照顾,把保管遗产的钥匙交还神父的亲人,并说:「我甚麼也不要。」

一八三一年,在安东尼结婚前,丽达与他分家。她把碧基的产业留给安东尼后,带着若瑟和若望迁到邻近新堡的萨森布诺(Sussambrino)作佃农。若望回到新堡上课,每天徒步行走五里四次,有时亦与韦拉诺神父(Don Virano)及莫利约神父(Don Moglia)等老师同行。

基爱里

一八三一年十一月四日,他在距离新堡十二公里的基爱里中学(Chieri Secondary School)读书,每月须支付十二里拉。他极不情愿地在村内到处乞讨小麦、水果和乳酪等物品,用作支付学费。在前往基爱里途中,他对若望斐理培禄(John Filippelli)倾诉说:「我想读书,我想献出整个生命照顾男青年。」当时基爱里住满神父、学生和纺织工人。若望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学校重视实践信仰本份,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告解券及品德证鼓励学生,并规定使用祈祷书。他在朋辈间极受欢迎。

若望鲍思高记忆力强,每晚可背诵不少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古典作品。他最初寄住在马基肃(Marchisio)家,翌年则住在寡妇璐琦马塔(Lucia Matta)家。为支付生活费,他须帮忙做家务,亦为马塔廿二岁的儿子补习。其后在一八三四年,他住在若瑟毕恒德(Joseph Pianta)家里。若瑟毕恒德是咖啡馆东主,若望在那里学懂制作各式各样的糕饼。他亦曾住在裁缝多玛斯卡明诺(Thomas Cumino) 的家。有一段时间,铁匠瓦西奥沙维奥(Evasio Savio)教他使用铁鎚及在炉边打铁。日后华道谷工场开办时,他将亲自担任首名导师。当时,他梦见自己成为司铎,负责看管许多男青年,亦明白这是他终身的工作(参阅B.M 1, 182)。他亦是演员、歌手、即兴诗人和魔术师,更组织了「同乐会」(Company of merry makers),与朋友轮流在各人的家里聚会,讨论信仰。若望十八岁时,于一八三三年八月四日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 d’Asti)领坚振,仪式由萨沙里(Sassari) 的贾诺提总主教(Archbishop John Antony Gianotti)主持,代父母为若瑟马萨诺(Joseph Marsano)及约瑟芬梅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Melina)。

II. 司铎培育

修院生活

一八三四年四月十八日,若望十九岁,在神师若瑟马洛尼神父(Canon Joseph Maloria)反对下,决定加入基爱里的方济会,并获取录为备修生,准备加入和平会院(Friary of Peace),但一个梦改变他的决定。他谘询贾发束(Don Caffaso) 神父后,在贾发束神父及辛泽诺神父(Fr. Cinzano)协助下,于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日加入基爱里教区的神学院。他在十月二十五日领会衣时,立下七大决志。他在神学院进修的六年内(一八三五至一八四一),每个学期都获授用作奖励最优秀学员的奖学金。他接受的训练极为严苛,具有杨森主义色彩,亦难以接触教职员。他极为自律、刻苦、避免嬉戏、慎选朋友。后来,他后悔花时间研究异教典籍,而渐渐对圣经和教会史产生浓厚兴趣。类斯高木禄(Louis Comollo)是他在神学院时代的挚友,其后于一八三九年逝世,使他十分难过。

天主的司祭

他在神学院时,经常放弃早饭,每朝到圣斐理伯堂(St. Philip’s church)领圣体,然后准时回去上课。他只要专心听课便可熟记内容,因此每天可用四至五小时阅读书籍,尤其是有关圣经历史及教会史的着作。在第三学年的暑假,他已修毕第四学年的科目,获特别批准入读第五学年。一八四O年九月十九日,他获授五品,并于翌年三月二十九日领受执事职。若望鲍思高于一八四一年六月五日圣三主日前夕晋铎,由弗森尼总主教(Archbishop Fransoni)在他的私人小堂主持晋铎仪式。他当天所立的决志包括严格善用时间、学习圣方济沙雷(St. Francis of Sales)的温良、晚上只睡五至六小时、日间不休息。他在圣三主日于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St. Francis of Assis)的护守天神祭台(Guardian Angel’s altar)举行首祭。他称这天为「一生最美妙的日子」(参阅BM, I, 386)。

吸引的职务

新晋铎的若望神父比以往更渴望为青年献身。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拒绝接受三个职务:在热那亚(Genoa)一个富裕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年薪一千里拉;比一般薪俸高两倍的年薪在家乡莫里亚多任职本堂神父;以及在他颇受欢迎的新堡,在辛泽诺神父担任本堂的堂区出任副本堂。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选择到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附近的司铎培养院(Convitto),进修为期三年的牧民课程,研习伦理神学和宣讲,「学习如何当司铎」。丽达早已警告他说:「若你不幸发了财,我绝不会再见你。」(MB I, 222)鲍思高神父在一八四一年十一月入读司铎培养院,逐渐摆脱基爱里神学院严苛训练的阴影。除了上课外,他亦在杜林的多个中心讲道、听告解和讲授教理。

III. 青年的使徒

瞭解青年处境

有一次,鲍思高神父探访高登伦哥神父管辖的「天佑小舍」(Little House of Divine Providence)。高登伦哥神父以先知的直觉对鲍思高神父说:「你的会衣太薄了,换一件更坚韧耐用的吧,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会衣扯破。」他走在大街小巷,瞭解青年的实际生活处境,并发现市郊有许多不同年龄的孩子到处蹓跶,惹事生非,亵渎天主。这些孩子无家可归,亦已离开堂区,陷入困境,使人惋惜。

一八四四年,比哀蒙约有七千一百四十八名十岁以下的孩童受僱于丝厂、羊毛厂和棉厂,亦有些是地盘的建筑工人、泥水匠、工匠、油漆工人。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聚集了青年技工、学徒、石匠及每天清洁多至十五个烟囱的烟囱清洁工人。工业革命迫使他们每天工作十三至十四小时,但收入微薄,六至七个月的薪酬只有二十五至三十里拉,而欧洲其他地区的情况同样恶劣。

这位热心的年青司铎与本堂贾发束神父一同探访监狱后,尤其难过。他看见许多年届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身体健康,心智聪明,但懒惰肮脏,缺乏精神和物质的食粮,使他怵目惊心。他探访「高登伦哥机构」(Cottolengo Institute)时亦感难过,那里收容了一千八百名无父无母的青年。鲍思高神父邀请他们说:「你们离开这里后,请来圣方济堂,我会协助你们在社会找到立足之所。」

伟大事业的开端

一八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圣母无玷始胎节,鲍思高在圣方济亚西西堂的祭衣房准备举行感祭恩时,看见祭衣房主管高木底(Comotti)虐打一个孩子,只因为他不懂辅弥撒。这名十六岁的少年就是禄茂夏来理(Bartholomew Garelli),是个砌砖工人。神父与孩子攀谈,发现他还没有初领圣体,亦不认识教理。感恩祭结束后,鲍思高神父与少年成为朋友,为他讲授教理,而且「在他身上,看见所有贫苦无依的青年在求助」(方济维伊奥Francis Veuillot),从而开始了他的伟大事业。夏来理在下一个主日带来了六个同伴,来访的少年在二月初增至二十人,在三月则更增至三十人,很快因为地方有限,须把人数限制在八十人。

迁徙不定的青年中心

这些男青年来自遥远的村庄,冬天返回家乡,或住在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他开办教理班,举行礼仪,一同遊戏及唱歌。他在圣方济亚西西堂附属的房间讲授教理,并在司铎培养院的庭院玩遊戏。卡巴诺(Carpano)、庞德(Ponte)及德维鲁(Trivero)等年青神父亦协助他。由于青年数目日增,鲍思高因此把青年带到广场、大街及郊外。他们急需更合适的地方。一八四四年,鲍思高神父离开司铎培养院,在巴罗洛侯爵夫人(Marchioness Barolo)开设的「济良所」(Refuge)出任斐洛美纳小医院(St. Philomena Hospital)的院牧。济良所收容了四百名少女,鲍思高神父的工作是协助包莱神父(Don Borel),为她们讲道和听告解。自十月十三日起,他开始在圣方济沙雷小堂两个空置的大房间举行聚会。然而,顽童使「济良所」的住客感到困扰。七个月后,巴罗洛夫人要求他在她的事业与男青年之间作出抉择。虽然她给鲍思高神父时间考虑,但鲍思高神父毫不犹疑地选择服务男青年。

由于出入青年中心的男青年约有四百名,鲍思高神父自一八四五年五月起物色其他聚会场所。其后,他们在陶拉(Dora)河畔圣玛尔定小堂(Chapel of St. Martin)附近的圣伯多禄缧絏堂(St. Peter-in-chains)找到一个荒废的坟场,在那里聚集。鲍思高神父亦在这里遇上年仅八岁的弥额尔卢华(Michael Rua),他在莫雷达神父(Don Moretta)的私人房子租用三个房间,最后向斐利比(Philippi)兄弟租借空地。本堂神父抱怨他使青年脱离他们的操控。市长马圭斯贾富(Marquis of Cavour)对鲍思高神父说,他的工作是没有用的。包莱神父亦劝他把男青年的数目限制在约二十人。有些人认为鲍思高神父是革命者、空想家,甚至是疯子。他曾讲述有关青年中心未来发展的梦境,向别人保证青年中心将设有圣堂和学校、工场和操场。然而,情况没有改善。两位教区神职修士文生庞渣底(Vincenzo Ponzati)及类斯那西(Luigi Nasi)在巴罗洛侯爵夫人的善意提点下,提出付钱让鲍思高神父入住精神病院,后来他们自己反而被困,几经辛苦才可脱身。其实是机智的鲍思高神父巧施妙计,使他们代替自己被抓进精神病院。

毕纳地木棚

一八四六年四月五日,鲍思高神父与斐利比订立的租约到期了,但找不到其他地方让青年聚集。那是他一生最悲伤的日子之一。潘克拉乔苏雅维(Pancrazio Soave)带他到方济毕纳地(Francis Pinardi)的木棚。木棚十五米长,六米宽,旁边有一块空地。鲍思高以三百二十法郎租用,并大幅改装。青年中心从此进入新阶段。潘克拉乔原本打算用作淀粉厂的杂物房成为一所小圣堂。总主教在一八四六年四月十二日复活主日举行祝圣典礼。青年中心继续举行礼仪、教理班、遊戏、音乐活动,旧仆人也回来帮忙,数以百计的男青年每个主日都在此聚集。市长马圭斯贾富试图禁止这些聚会,幸得国王查尔斯阿尔伯特(King Charles Albert)及时制此,青年中心方可继续营运。

然而,鲍思高神父的健康日渐衰退,甚至领受了傅油圣事。男青年及其他人士为他献上牺牲和祈祷,使他恢复健康。这位良善的神父怀着感激之情,决志以餘生服务男青年。他在碧基疗养数週后,在圣德昭着的母亲陪同下,于一八四六年十一月三日返回杜林。丽达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她在人生最后十载陪伴自己的司铎儿子,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照顾数以百计的孤儿,作他们的母亲。

主日时间表

鲍思高神父向毕纳地租用房子后,开设三间工作室,让青年在这里安顿下来。十二月一日,他以年租七百里拉租用全幢房子。参加晚间课程的男青年约有三百人。鲍思高神父把他的工作交托给温良及有涵养的圣方济沙雷,认为他的爱德方法、使徒热忱及中庸之道都适合鲍思高神父充满挑战的工作。

主日和节日的时间表包括告解、感恩祭、讲解福音、玫瑰经、圣体降福、反省圣经史或教会史、餘暇活动、演说、唱歌等。鲍思高神父尽量抽时间陪伴这些男青年,他们的数目约为四百至五百人。他也在平日到处找寻其他男青年,邀请他们到青年中心,教他们读书写字、数学和绘畫,并提供他最重视的信仰培育。他为青年找工作,到工厂探望学徒。他与僱主订立合约,而合约条款是工会多年所期望的。于一八五一年十一月,他为若瑟波东尼(Giuseppe Bordone)与玻璃厂的嘉禄艾梅诺(Carlo Aimino)订立一份开创先河的合约。鲍思高神父或许是意大利首位为青年工人举行退省的神父。各种组织开始成立,男青年藉此参与自我培育。一八四七年,他为青年中心拟定详细守则。一八四八年,有人企图透过窗户射杀他,但他逃过大难,其后亦多次遇上类似的袭击。

开办寄宿学校

一八四七年五月,除了开办喜乐盈盈的青年中心,鲍思高神父亦为急需食物、衣服和住处的青年开办首间收容所。一晚,孤儿亚历山大佩莫纳(Alessander Pescarmona)全身被雨水湿透,饥肠辘辘,请求借宿一宵。虽然过去曾经碰壁,但鲍思高神父还是答应了他,让他成为慈幼会首名寄宿生。鲍思高神父当时已买下整幢房子,并在天主的眷顾下,获得二万八千五百里拉购入更多物业。由于男青年的数目日增,他得想办法提供食物、衣服和医疗。他虽然极不愿意,但也得向富裕人家乞求,且一生也是如此。他的母亲丽达甚至变卖她的嫁衣和小首饰,以装修小圣堂。在这个动荡时期,鲍思高神父虽然受到各方施压,但仍然明智地放下政治活动。

其他中心

一八四七年,鲍思高神父在新城门区(Portanuova)开设圣类斯青年中心(St. Aloysius),两年后在温基利亚(Vanchiglia)设立护守天神青年中心。一八五一年,他开始建造新圣堂,以取代旧圣堂。一八五二年六月二十日,他把新圣堂奉献给圣方济沙雷,而建造经费来自一次大型抽奖活动,筹得二万六千里拉。他共筹办了十五次同类的抽奖活动。

作家

为驳斥华而多教派(Waldensian)的宣讲,他发行《致公教徒的忠告》及《公教读物》。他亦出版了《教会史》(一八四五)、《十进制》、《圣经历史》、《意大利史》、《酿酒学》(一八四六)、《少年良伴》一八四七),以及许多短篇传记和敬礼祈祷书籍。一八四九年,他出版《少年良友》(Amico della Gioventu)杂志,后来因经费不足而停刊,但显示他热衷推广优质读物。他出版的《公教读物》激怒华而多教徒,他们更多次试图杀害他,但经常有一头奇犬突然扑出,吓跑行兇的人。他称这头奇犬为「灰奇」(Grigio)。这些小册子以各种语言出版,历时整个世纪,其后由《子午线十二》代替。他的青年祈祷书籍《少年良友》陆续发行一百二十二版,每版刊发五万册。他的着作包括公民史、教会史、教宗和圣人传记,以及道明沙维豪等圣德昭着的男青年的生平。根据《传记辞典》(Dizionario Biografico)所列,他共出版一百四十八本着作,包括灵修、文化、学术、戏剧和娱乐作品,以及妥为删节及注解的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着作。他在一八七七年为慈幼协进会出版的《慈青通讯》(Salesian Bulletin)现时以四十八种语文发行。

他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就是道明沙维豪一八五四年十月二日,这位年仅十二岁的良善少年在碧基遇上鲍思高神父,并在十月二十九日加入庆礼院,其后于一八五七年三月九日逝世,享年十四岁,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二日,他获教宗碧岳十二世列入圣品,成为教会最年青的精修圣人。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02-18 10:36:4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会及母佑会会祖


属于天主的非凡人物

天主不时在教会内兴起一些男男女女,为引导和鼓励祂的子民,使他们更接近祂。鲍思高神父是宗座辖下两个国际性修会的会祖,亦创立了慈幼会第三会(Salesian Third Order)、慈幼协进会(the Pious Association of Salesian cooperators)。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及建造教会者,在动荡时代担任教廷与意大利政府的中介,亦是多位教宗的挚友、曾派遣十一个传教团的热心传教士、作家、伟大的圣母使徒,更是圣人和圣德的导师。他是居于偏远村庄的牧童,未满两岁已丧父,亲历贫穷,须面对家庭问题。少年若望要为筹募学费而奔波,他在九岁时,善牧耶稣在梦中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拯救及教育青少年,但「并非靠暴力,而是靠温良和规劝」。在圣母玛利亚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顾一名孤儿,其后扩展到成千上万遭遗弃的孩子,提供他们食物、居所、信仰指导及健康的餘暇活动。他受同侪排斥,被视为圣职人员的耻辱、社会的威胁、行为异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杀,教会长上也误解他多年。他创立的修会须由教宗行使权威和发生多次奇蹟,方可获得批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缔造具体的现实,已获教会列入圣品。

I. 早年生活

鲍思高神父在教宗碧岳九世的要求下撰写回忆录,并以童年生活开始。若望麦基奥(John Melchior)生于一八一五年八月十六日。滑铁卢一役在该年发生,意大利和欧洲自此进入新时代,积极修复拿破崙时代的遗害,并透过王朝复辟,达致国家团结和推翻奥地利统治。此外,秘密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及反教权运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若望鲍思高在距离杜林(Turin)约二十里的亚斯底新堡(Castelnuovo dAsti)现为鲍思高新堡(Castelnuovo Don Bosco)的碧基(Becchi)小村庄出生和长大。他父亲方济类斯(Francis Louis)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安东尼(Anthony) 及幼年夭折的德兰(Teresa)。第二任妻子是来自加比利奥(Serra Capriglio)的丽达奥其纳(Margaret Occhiena, 1788-1856),婚后再添两个儿子,分别为若瑟(1813-1862)及若望(1815-1888)。若望生于八月十六日,于翌日在圣安德肋堂由副本堂若瑟费斯特神父(Don Joseph Festa)付洗,代父母为加比利奥的奥其纳麦基奥(Occhiena Melchio)与新堡的玛达肋纳鲍思高(Magdalene Bosco)。 若望家境清贫,家里的产业只有一座小屋、一幅土地及一个小葡萄园。父亲为养活妻儿,在地主毕安纳(Biglione)的农场工作,却不幸于一八一七年五月十一日病逝。小若望当时只有二十一个月大,但日后将成为「孤儿的慈父」。他的祖母丽达朱克(Margaret Zucca)卒于一八二六年。

若望的母亲丽达奥其纳虔诚过人,为人细心、谨慎、冷静、宽容、善待贫苦者。她不会读书写字,却熟悉教理,对反叛的继子安东尼非常忍耐。鲍思高一家经历了比哀蒙(Piedmont)的经济危机和艰难时期。安东尼经常违抗继母,使家里永无宁日,与小若望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小若望年仅八岁,便要在家里和农田干活,帮忙牧放牛羊。他与村童一同嬉戏,身手敏捷,性格坚强,喜欢到市集观看和模仿小丑、魔术师和杂技员,获得同辈甚至更年长朋友的爱戴。他富于想象力、敏锐、认真,有时显得沉默寡言。他的启蒙老师是村内一个农夫。当时丽达的姊妹玛利安纳(Mariane)在加比利奥的拉克神父(Fr. Lacqua)家里当管家。在她帮助下,丽达约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七年把小若望送到神父开办的学校读书,但为时只有数月。

九岁奇梦

小若望九岁时,梦见一位衣履华贵的神秘人物,劝导他以「温良和爱德」对待那些惹事生非的男青年。这位男士亦要求小若望教导那些顽童「罪恶的丑陋和德行的美善」。接着,一位尊贵的女士出现了,她是那位男士的母亲。她温柔地拉着小若望的手,让他看着一群野兽化为羔羊。她对小若望说:「你应谦卑、坚强和健壮。发生在这些野兽身上的事,你也要为我的孩子实行。」小若望认为,耶稣和圣母藉这个奇梦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照顾被遗弃的孩子。圣母对他说:「在适当时候,你自会明白一切。」六十年后,在他辞世前八个月,他在罗马耶稣圣心堂的圣母祭台举行感恩祭,多次因激动而落泪。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鲜明地忆起童年的梦境,而且已明白一切,一切都是圣母的作为!

困难重重的学习生活

安东尼和若瑟从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安东尼反对小若望上课,要求小若望跟他和若瑟到农田干活。小若望年少时喜欢聚集其他男青年,为他们讲寓言故事,表演杂技,走拉紧的绳,然后与他们一起祈祷,以及向他们重述本堂神父讲过的道理。这些活动全获得母亲的准许。一八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新堡初领圣体,由施蒙多神父(Don Sismondo)主持礼仪。丽达协助他妥善准备自己,向天主感恩。他回忆说:「自那天起,我似乎有点改进了。」

莫利约农庄

由于安东尼一直反对小若望读书,丽达在一八二八年二月送小若望到八公里以外的蒙哥谷(Moncucco)村,在莫利约(Moglia)家族的农场干活。他在那里每年可赚得十五里拉。每个主日清早,他都徒步走到蒙哥谷的圣堂,找柯提诺神父(Don Cottino)办告解及领圣体,然后与莫利约一家参与十一时正举行的感恩祭,下午则与邻家的孩子玩耍,向他们重述母亲讲过的耶稣生平事蹟。他放牛或在农场干活时,总是手持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类斯莫利约(Luigi Moglia)问他为何如此热衷学习,他答说:「因为我想当神父。」一八二九年十一月,他对舅父弥格(Mark Michael)说,虽然他们待他不错,但他想读书。于是,舅父把他送返碧基。

贾劳束神父的学生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完成「传教工作」返家途中,遇见莫里亚多( Morialdo)的本堂神父若望贾劳束神父(John Melchior Calosso)。贾劳束神父年届七十,是神学博士。他见这孩子能够背诵长篇的讲道内容,十分欣赏,便同意收容他,教他拉丁文,亦是若望的神师。不幸地,贾劳束神父于一年后突然身故,卒于一八三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贾劳束神父临终时,把自己的六千里拉储蓄全数留给若望,作为若望进修为司铎的经费,他的亲人也没有异议,但若望考虑片刻后,选择仰赖天主的照顾,把保管遗产的钥匙交还神父的亲人,并说:「我甚麼也不要。」

一八三一年,在安东尼结婚前,丽达与他分家。她把碧基的产业留给安东尼后,带着若瑟和若望迁到邻近新堡的萨森布诺(Sussambrino)作佃农。若望回到新堡上课,每天徒步行走五里四次,有时亦与韦拉诺神父(Don Virano)及莫利约神父(Don Moglia)等老师同行。

基爱里

一八三一年十一月四日,他在距离新堡十二公里的基爱里中学(Chieri Secondary School)读书,每月须支付十二里拉。他极不情愿地在村内到处乞讨小麦、水果和乳酪等物品,用作支付学费。在前往基爱里途中,他对若望斐理培禄(John Filippelli)倾诉说:「我想读书,我想献出整个生命照顾男青年。」当时基爱里住满神父、学生和纺织工人。若望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学校重视实践信仰本份,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告解券及品德证鼓励学生,并规定使用祈祷书。他在朋辈间极受欢迎。

若望鲍思高记忆力强,每晚可背诵不少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古典作品。他最初寄住在马基肃(Marchisio)家,翌年则住在寡妇璐琦马塔(Lucia Matta)家。为支付生活费,他须帮忙做家务,亦为马塔廿二岁的儿子补习。其后在一八三四年,他住在若瑟毕恒德(Joseph Pianta)家里。若瑟毕恒德是咖啡馆东主,若望在那里学懂制作各式各样的糕饼。他亦曾住在裁缝多玛斯卡明诺(Thomas Cumino) 的家。有一段时间,铁匠瓦西奥沙维奥(Evasio Savio)教他使用铁鎚及在炉边打铁。日后华道谷工场开办时,他将亲自担任首名导师。当时,他梦见自己成为司铎,负责看管许多男青年,亦明白这是他终身的工作(参阅B.M 1, 182)。他亦是演员、歌手、即兴诗人和魔术师,更组织了「同乐会」(Company of merry makers),与朋友轮流在各人的家里聚会,讨论信仰。若望十八岁时,于一八三三年八月四日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 d’Asti)领坚振,仪式由萨沙里(Sassari) 的贾诺提总主教(Archbishop John Antony Gianotti)主持,代父母为若瑟马萨诺(Joseph Marsano)及约瑟芬梅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Melina)。

II. 司铎培育

修院生活

一八三四年四月十八日,若望十九岁,在神师若瑟马洛尼神父(Canon Joseph Maloria)反对下,决定加入基爱里的方济会,并获取录为备修生,准备加入和平会院(Friary of Peace),但一个梦改变他的决定。他谘询贾发束(Don Caffaso) 神父后,在贾发束神父及辛泽诺神父(Fr. Cinzano)协助下,于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日加入基爱里教区的神学院。他在十月二十五日领会衣时,立下七大决志。他在神学院进修的六年内(一八三五至一八四一),每个学期都获授用作奖励最优秀学员的奖学金。他接受的训练极为严苛,具有杨森主义色彩,亦难以接触教职员。他极为自律、刻苦、避免嬉戏、慎选朋友。后来,他后悔花时间研究异教典籍,而渐渐对圣经和教会史产生浓厚兴趣。类斯高木禄(Louis Comollo)是他在神学院时代的挚友,其后于一八三九年逝世,使他十分难过。

天主的司祭

他在神学院时,经常放弃早饭,每朝到圣斐理伯堂(St. Philip’s church)领圣体,然后准时回去上课。他只要专心听课便可熟记内容,因此每天可用四至五小时阅读书籍,尤其是有关圣经历史及教会史的着作。在第三学年的暑假,他已修毕第四学年的科目,获特别批准入读第五学年。一八四O年九月十九日,他获授五品,并于翌年三月二十九日领受执事职。若望鲍思高于一八四一年六月五日圣三主日前夕晋铎,由弗森尼总主教(Archbishop Fransoni)在他的私人小堂主持晋铎仪式。他当天所立的决志包括严格善用时间、学习圣方济沙雷(St. Francis of Sales)的温良、晚上只睡五至六小时、日间不休息。他在圣三主日于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St. Francis of Assis)的护守天神祭台(Guardian Angel’s altar)举行首祭。他称这天为「一生最美妙的日子」(参阅BM, I, 386)。

吸引的职务

新晋铎的若望神父比以往更渴望为青年献身。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拒绝接受三个职务:在热那亚(Genoa)一个富裕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年薪一千里拉;比一般薪俸高两倍的年薪在家乡莫里亚多任职本堂神父;以及在他颇受欢迎的新堡,在辛泽诺神父担任本堂的堂区出任副本堂。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选择到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附近的司铎培养院(Convitto),进修为期三年的牧民课程,研习伦理神学和宣讲,「学习如何当司铎」。丽达早已警告他说:「若你不幸发了财,我绝不会再见你。」(MB I, 222)鲍思高神父在一八四一年十一月入读司铎培养院,逐渐摆脱基爱里神学院严苛训练的阴影。除了上课外,他亦在杜林的多个中心讲道、听告解和讲授教理。

III. 青年的使徒

瞭解青年处境

有一次,鲍思高神父探访高登伦哥神父管辖的「天佑小舍」(Little House of Divine Providence)。高登伦哥神父以先知的直觉对鲍思高神父说:「你的会衣太薄了,换一件更坚韧耐用的吧,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会衣扯破。」他走在大街小巷,瞭解青年的实际生活处境,并发现市郊有许多不同年龄的孩子到处蹓跶,惹事生非,亵渎天主。这些孩子无家可归,亦已离开堂区,陷入困境,使人惋惜。

一八四四年,比哀蒙约有七千一百四十八名十岁以下的孩童受僱于丝厂、羊毛厂和棉厂,亦有些是地盘的建筑工人、泥水匠、工匠、油漆工人。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聚集了青年技工、学徒、石匠及每天清洁多至十五个烟囱的烟囱清洁工人。工业革命迫使他们每天工作十三至十四小时,但收入微薄,六至七个月的薪酬只有二十五至三十里拉,而欧洲其他地区的情况同样恶劣。

这位热心的年青司铎与本堂贾发束神父一同探访监狱后,尤其难过。他看见许多年届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身体健康,心智聪明,但懒惰肮脏,缺乏精神和物质的食粮,使他怵目惊心。他探访「高登伦哥机构」(Cottolengo Institute)时亦感难过,那里收容了一千八百名无父无母的青年。鲍思高神父邀请他们说:「你们离开这里后,请来圣方济堂,我会协助你们在社会找到立足之所。」

伟大事业的开端

一八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圣母无玷始胎节,鲍思高在圣方济亚西西堂的祭衣房准备举行感祭恩时,看见祭衣房主管高木底(Comotti)虐打一个孩子,只因为他不懂辅弥撒。这名十六岁的少年就是禄茂夏来理(Bartholomew Garelli),是个砌砖工人。神父与孩子攀谈,发现他还没有初领圣体,亦不认识教理。感恩祭结束后,鲍思高神父与少年成为朋友,为他讲授教理,而且「在他身上,看见所有贫苦无依的青年在求助」(方济维伊奥Francis Veuillot),从而开始了他的伟大事业。夏来理在下一个主日带来了六个同伴,来访的少年在二月初增至二十人,在三月则更增至三十人,很快因为地方有限,须把人数限制在八十人。

迁徙不定的青年中心

这些男青年来自遥远的村庄,冬天返回家乡,或住在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他开办教理班,举行礼仪,一同遊戏及唱歌。他在圣方济亚西西堂附属的房间讲授教理,并在司铎培养院的庭院玩遊戏。卡巴诺(Carpano)、庞德(Ponte)及德维鲁(Trivero)等年青神父亦协助他。由于青年数目日增,鲍思高因此把青年带到广场、大街及郊外。他们急需更合适的地方。一八四四年,鲍思高神父离开司铎培养院,在巴罗洛侯爵夫人(Marchioness Barolo)开设的「济良所」(Refuge)出任斐洛美纳小医院(St. Philomena Hospital)的院牧。济良所收容了四百名少女,鲍思高神父的工作是协助包莱神父(Don Borel),为她们讲道和听告解。自十月十三日起,他开始在圣方济沙雷小堂两个空置的大房间举行聚会。然而,顽童使「济良所」的住客感到困扰。七个月后,巴罗洛夫人要求他在她的事业与男青年之间作出抉择。虽然她给鲍思高神父时间考虑,但鲍思高神父毫不犹疑地选择服务男青年。

由于出入青年中心的男青年约有四百名,鲍思高神父自一八四五年五月起物色其他聚会场所。其后,他们在陶拉(Dora)河畔圣玛尔定小堂(Chapel of St. Martin)附近的圣伯多禄缧絏堂(St. Peter-in-chains)找到一个荒废的坟场,在那里聚集。鲍思高神父亦在这里遇上年仅八岁的弥额尔卢华(Michael Rua),他在莫雷达神父(Don Moretta)的私人房子租用三个房间,最后向斐利比(Philippi)兄弟租借空地。本堂神父抱怨他使青年脱离他们的操控。市长马圭斯贾富(Marquis of Cavour)对鲍思高神父说,他的工作是没有用的。包莱神父亦劝他把男青年的数目限制在约二十人。有些人认为鲍思高神父是革命者、空想家,甚至是疯子。他曾讲述有关青年中心未来发展的梦境,向别人保证青年中心将设有圣堂和学校、工场和操场。然而,情况没有改善。两位教区神职修士文生庞渣底(Vincenzo Ponzati)及类斯那西(Luigi Nasi)在巴罗洛侯爵夫人的善意提点下,提出付钱让鲍思高神父入住精神病院,后来他们自己反而被困,几经辛苦才可脱身。其实是机智的鲍思高神父巧施妙计,使他们代替自己被抓进精神病院。

毕纳地木棚

一八四六年四月五日,鲍思高神父与斐利比订立的租约到期了,但找不到其他地方让青年聚集。那是他一生最悲伤的日子之一。潘克拉乔苏雅维(Pancrazio Soave)带他到方济毕纳地(Francis Pinardi)的木棚。木棚十五米长,六米宽,旁边有一块空地。鲍思高以三百二十法郎租用,并大幅改装。青年中心从此进入新阶段。潘克拉乔原本打算用作淀粉厂的杂物房成为一所小圣堂。总主教在一八四六年四月十二日复活主日举行祝圣典礼。青年中心继续举行礼仪、教理班、遊戏、音乐活动,旧仆人也回来帮忙,数以百计的男青年每个主日都在此聚集。市长马圭斯贾富试图禁止这些聚会,幸得国王查尔斯阿尔伯特(King Charles Albert)及时制此,青年中心方可继续营运。

然而,鲍思高神父的健康日渐衰退,甚至领受了傅油圣事。男青年及其他人士为他献上牺牲和祈祷,使他恢复健康。这位良善的神父怀着感激之情,决志以餘生服务男青年。他在碧基疗养数週后,在圣德昭着的母亲陪同下,于一八四六年十一月三日返回杜林。丽达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她在人生最后十载陪伴自己的司铎儿子,勇敢面对各种困难,照顾数以百计的孤儿,作他们的母亲。
 
回复  支持[0反对[0]

 69    1 2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