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坎塔拉梅萨神父:为革新教会需舍弃自己并追随耶稣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8 12:28:49 发表
十四 改革的窘境

发布于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18:28||| 点击数:266

几十年来,独身制、女性晋铎、同性恋等问题一直是大众传媒炒作的焦点。有人认为,只有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教会才能重具吸引力。然而,明显的事实是,在没有独身制度而且也接纳女性神职的德国路德教派中,信徒流失的人数远比天主教多。然而,天主教会的立场,确实使人更难于接受她的宣讲。现在,让我们来简短地探讨这几个问题。

离婚后再结婚的天主教徒不可以领受圣体圣事。关于这项规定,您在一次讲话中曾说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当然,需要继续探讨。一方面,天主的话非常明确:在信仰中缔结的婚姻契约是不可解除的。这些话,我们不得任意更改;虽然它与当今主流的生活模式格格不入,但是我们还必须完整无缺地持守它。在过去,基督宗教文化鼎盛时期,婚姻契约的不可拆散性是一项普遍的社会准则。然而,在许多其它文化中并没有此类规范。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主教经常对我说:“婚姻圣事是所有问题中最为棘手的”;甚至有的说:“在我们那里这是很难被接受的事”。

使婚姻圣事与男女同居的社会习俗协调一致,需要一个过程,它也与人生存的整体状况息息相关;这也是一场不可能以强制措施来赢取的战斗。在此前提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日渐衰败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仅是相关问题中的一个而已。但是,如果因此就放弃一夫一妻制,或者停止捍卫这种夫妻结合的形式,那就无异于背叛了基督的福音。

造物主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耶稣说:“凡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以拆散”。可是这条诫命从一开始就使首批门徒感到费解了。

是的。但有一点是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审查婚姻的有效性。直到如今,教会法典都假定那些缔结了婚姻契约的男女,都已经领悟了婚姻的真正意义。如果人们真的有这样的认知,那么婚姻就是有效而不可拆散的。但在当今这个观念混乱而变幻无常的时代,人们觉得离婚乃是正常现象。由此一来,有必要晓得如何分辨婚姻的有效性,以及从哪里入手去治愈有关人士。

这是一种持久的挑战。但如果因为有困难就不再持守原则,甚而完全放弃;那么,社会的道德水准就无法得到提高。所以,人们应该在困难中持守原则,并不断地参照它来衡量自己。这是一项任务。而且为了抑制堕落情形的蔓延,这一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个意义下,事情本身就有一种张力。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在牧灵工作中陪伴那些人,帮助他们;尽管他们生活在一种不合教规的情形下,但我们要知道如何引导他们相信救主基督,相信祂的仁慈;因为尽管他们不能领受圣体圣事,但耶稣基督仍与他们同在。虽然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不符合教会法规的要求,但也要努力帮助他们留在教会内。牧灵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我虽然与基督徒当有的生活有差距,但我却仍是基督徒,仍为基督所爱;只要我留在教会内,基督必将我背负在祂的肩上。”

1968年,教宗保禄六世在他著名的《人类生命》(Humanae vitae)通谕中谈到了有关避孕的问题。当时,他就提醒人们,人为的干预自然规律将会造成不幸的后果。生命是如此的伟大神圣,不允许我们恣意妄为。他好像在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婴儿的生命,就等于在毁灭自我,毁灭社会,毁灭世界。

也许当时的人们尚无法理解这种观点。可是在今天,我们除了要面对避孕药给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外,同时也看到其导致的社会体系的崩溃。当今的社会成了一个没有孩子的社会;这样,社会就失去了其根基。然而,天主教会也未能使自己有关性伦理的教导,成为可以理解与接受的。一名巴西的超级模特近来说,在今天,没有一个女孩能持守童贞直到结婚之日。一位退休的辅理主教也批评教会面对性和婚姻问题所做的回应,他认为“这几乎是人们所无法生活出来的标准;毫无疑问,人们的实际生活与此截然不同”。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此刻,我们不去剖析它的层层面面,也不去深入每一细节。的确,关于这个领域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反思,并以全新的方式来表达。然而,为了回应这位超级模特和许多其他人的类似想法,应该说:统计数字并不是道德的标准。当人们将民意调查当做政治决策的标准,更关注:“如何提高我的民意指数?”而不是寻求:“什么是正确的?”的时候,问题已够严重了。同样的,那些关于人们做什么及怎样生活等问题的调查,其结果本身并不能衡量什么是正确的,或什么是真实的。

保禄六世具有先见之明。他坚信一个事实,如果以堕胎行为来杀害无辜的生命,说明这个社会正在断送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被杀的婴儿中,有多少人本可有朝一日成为人间奇才,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或许他们中会再现一位莫扎特,或给人类带来崭新的科学创举?人们应该反思,有多少人类智慧的资源被摧毁——姑且不论,那些未诞生的婴儿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应尊重他们生命的尊严和权利。

另一个问题就是避孕药了。

是的。保禄六世的真知灼见,为当今世界仍是指路明灯:将性和生育彻底分开,就是人们使用避孕药的理由;如此,性就沦为一种无所谓的东西了。其结果就是,所有类型的性行为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了。按这种理论,子女被视为理性的产物,而非自然的礼物;这样,很快也就出现了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同性恋性行为的问题。

《人类生命》通谕中的观点价值犹在,而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可行的途径,使人们能够实践这些教导。我相信,总有一些人会真诚地接受教宗的观点并付诸实行,同时也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自然,他们就成了周围人仿效的楷模。

我们都是罪人。但即使在无法活出这些高超的伦理准则时,我们仍不能利用“是罪人”这一事实来相反真理。我们应该相互支持和彼此协助,竭尽全力地去把它生活出来。我们需要在牧灵工作、神学探讨、理性研究以及在当代性学和人类学探讨的各领域中积极阐述这些真理,使之产生一个适合的世风去接受这些训导。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虽然我们目前已在努力,但我们仍需做的更多更好。

以性感著称的前好莱坞明星拉奎尔韦尔奇(Raquel Welch)也认同上述观点。这位美国女演员说,50年前引进的避孕药,导致了对性行为不负责任的严重后果。避孕药使婚姻和家庭的价值,在人们的眼里变得更为模糊,以至于造成了今天这种”混乱的局面”。天主教会是否真的反对任何形式的节育措施?

不是的。人们都知道教会赞同自然节育。而自然节育不仅是一种方法,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假定了夫妻是彼此为对方奉献出特别时间,从而有助于婚姻关系。这种自然方法与那依靠避孕药物而与对方毫无心灵的交融,甚至匆忙地与一个陌生人发生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有人认为,只允许天主教徒领受圣体圣事是一种排外思想,甚至是一种歧视行为。有人说,如果连与其他人一起围绕在祭台前共同举行主的晚餐都尚未准备好,又怎能谈得上基督徒合一呢?教宗对此有何看法?

不只是天主教如此,世界各地的东正教团体也都一致认为:只有那些在信德内完全属于教会的人才可以领受圣体圣事。新约和教父们都明确指出:圣体圣事是教会的心脏,是在共融之中的基督奥体的生命。圣体圣事绝对不是提供友好聚会的社交礼仪,而是作为教会的中心的表达。所以,全然归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领圣体的行为本身正是这份归属的表达。

独身制好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论是性丑闻、信友脱离教会以及铎职圣召匮乏等,似乎都与之相关。关于圣召缺乏这一点,或许应该说:相对于进堂参与弥散的人数,司铎的数量还是有所增加。在德国,从1960年至今,与进堂信友的数量相比,司铎的人数至少增长了两倍。

尽管如此,一些主教们还是提议,“思想要更开放一些,更大胆一些”,“在独身司铎的基本形式之外,也应该允许那些已婚人士去尽司铎之职”。

在目前这混乱的时代,我理解主教们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问,应该如何使这两种类似的形式各得其所,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我相信,独身生活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伟大标记;如果司铎们能聚在一起度团体生活,独身将变得更为容易。这一点非常重要:司铎们不要离群索居孤立自己,而应设法在小团体里与其他司铎一起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彼此协助互相支持,并可以经验到彼此间的共融;大家一同为基督服务,一起为天国献身;而这份兄弟共融也会藉着团体生活而不断强化与更新。

我们可以说,按照人之常情,独身生活确实是一种挑战;其实,只有在天主内、只有当我藉此而为天国奋斗时,它对我们来说才是可以实现、可以接纳的。这样看来,独身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标记。尽管有很多人认为独身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但确实有人相信独身是一种特殊的恩宠,是可以接受的。就此而言,这种不可思议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天主教会不接受给女性授予司铎圣职。这一态度已经在教会最高训导《我们不能》(non possumus)中明确表达了。信理部经保禄六世教宗同意于1976年发表了《有关女性晋铎问题的声明》(Inter insignores)。在其中对上述训导做了进一步的确认。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94年发表的宗座牧函《司铎圣职》(Ordinatio Sacerdotalis)中,再次重申这一训导;在牧函的“教会同一神圣法令”一节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他基督在世代表的身份明确地宣布:“教会没有任何权力把司铎圣职授予女性,教会内所有信徒都应该坚守这一定论。”

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他们说,耶稣之所以没有祝圣女性为司铎,是因为这样的事在两千年前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这完全是一种无知的说法,因为在当时的世界到处都是女司祭,各种宗教内都有。所以,更应该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耶稣基督的团体内竟然没有女司祭?当然也该指出,在这一点上基督的团体延续了以色列人的传统。

若望·保禄二世的声明非常重要:“教会没有任何的权力把司铎圣职授予女性。”这里所表达的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权力。耶稣基督给教会留下的规则是十二宗徒的团体,之后有他们的继承人,有主教和司祭(司铎)。教会的这一规则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耶稣亲自订立的。遵守这一规则就是表明我们对耶稣的服从。在今日这样一个环境,这更是一种非常艰难的服从行为。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坚持,才更加证明了教会不是一个随便立例的政权。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去行事;天主对我们有自祂己的旨意。尽管在今日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行起来非常艰辛和困难,但我们还是要遵照祂的圣意去生活。

此外,女性在教会内的功能也是如此的伟大和富有意义,怎么能说对女性有歧视呢。如果说司铎职务是一种统治性的权力,上述看法或许是真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司铎职完全是一种服务。回顾一下教会历史,就会发现女性对教会的意义是如此深远:从圣母玛利亚到圣妇莫尼加,直到印度的德肋撒姆姆;在很多方面,这些女性都比男性更多地塑造了教会的形象。天主教会内的许多大节日,都不得不归功于女性,像基督圣体圣血节、神圣慈悲主日等等。在罗马甚至有座教堂,在所有祭台间竟没有一副男性的画像。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同性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被认可的生活方式。现代主义者更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标记。当您做信理部部长时,曾负责编订了著名的天主教要理,其中说:有为数不少的男女,有很强的同性恋倾向……,对他们应该以尊重、同情和体贴相待。应该避免对他们有任何不公平的歧视。这些人也蒙召在自己的生命中实行天主的旨意……

但是,在同一教理中也提到:根据圣经,同性恋的行为是严重的堕落,圣传也经常表明同性恋的行为本身是一种错乱的行为。

这一节的声明和上面所说的对同性恋者的尊重,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没有矛盾。一方面,他们也都是有喜乐哀愁的人。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应该因为有这种倾向而被轻视。对人的尊重是至关重要而无可争议的话题。

但同时,性本身的意义与此不同。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从进化的角度看,性行为是为了延续生命。从神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性的意义和目的是使得男女结合,以保证人类的延续;孩子就是人类的未来。这也是性的内在本质。其它的行为都违反性的最本质的意义。尽管这样的观点令当代人反感,但它却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

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一点:在人类存在的结构中,性是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无疑的。尽管至到今天,人们还是很难断定这种倾向到底是先天的抑或是来自幼年时期;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人有根深蒂固的同性恋倾向且为其所困,这为他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就像其他人要承受别的考验一样。但并非因此,同性恋在道德上就成为正确的;相反,它仍然是基本上相反天主的意愿。

在司铎和隐修士中,也有同性恋者。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最近,在罗马的司铎中的同性恋丑闻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同性恋与司铎职务毫无协调的可能;否则,选择独身生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不想结婚,就为了过独身生活而修道晋铎,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面对男女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扭曲的,无论如何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创造的意向不相符。几年前,天主教教育部曾声明:同性恋者绝不可以做司铎,因为他们的性倾向使他们无法活出父亲的形象;而司铎的本质就在于此。所以,甄别司铎的候选人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人们务必谨慎,不容许有任何差错,以免有人将司铎的独身与同性恋倾向混为一谈。

不容置疑的是,在隐修院及神职人员当中,确实存在着同性恋者,尽管他们没有如此的去生活,也没有具体的行为表现。

这也是教会的痛苦之一。而有这种倾向的人至少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倾向,避免实际的行为,以忠实善尽铎职使命。

天主教会以自身为天主唯一启示的宝库。在其中,人们可以找到天主福音的表达;而这福音也将人的尊严、圣善和美丽举扬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但现在宣讲这福音的喜讯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宗教的领域中,也出现了所谓竞争的现象,宗教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您在里斯本与艺术界人士会晤时,您也曾以“与世界对话”为题谈到了真理的“共存”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说基督是天主之子,关于天主的真理就圆满的临在于祂内。另一方面,我们也肯定,在其它的宗教内也有不同层次的真理的临在;但这些真理就像真理的片段,像来自于伟大光源的光束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代表着一种归向基督的指向。说天主临在于基督内,并在基督内将自己显示给我们,并同我们说话;这并不否认,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真理。但重点是:这些真理都在指向那唯一真理本身;在这种意义下,对话就在于使这个指向变得显然可见;这种对话就是人类固有的需求。



十五 如何推进改 革?

发布于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08:52||| 点击数:274

圣父,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教会必需进行净化和革新,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丑闻之后就更显急迫。而问题是:什么是真实而正确的革新呢?

您曾深有感触地说:信仰与教会的命运就取决于“与礼仪的关系”。局外人或许会认为:弥撒中该说那些话,有怎样的姿势,完成哪些动作等,难道这些不是非常次要的问题吗?

人们可以透过许多事项看到教会:如慈善事业、福传工作等,但实际上让人真实地体验到教会的就是礼仪。而且也应当如此。归根结底,教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转向天主,让天主进入世界。

礼仪是一种行动。在礼仪中,我们相信天主来到我们当中,而我们也能触碰到祂。礼仪行动最基本的用意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祂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接受祂的光照。

礼仪透过两种形式给我们教导和力量:一方面是聆听祂的圣言:我们真实地听到祂在发言,祂指给我们当遵循的道路;另一方面,天主在圣体内将自己给予我们。自然,礼仪用语和姿势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礼教会中,有些表现形式就与我们拉丁礼教会有所不同。在印度,它有与我们相同的形式和举止,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些不同。在礼仪中至关重要的是:让圣言和圣体占中心位置;不要让我们自己的话和理念将天主掩没起来,也不要让礼仪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礼仪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仪式吗?

是的。在礼仪中,不是我们在做什么,不是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总之,不是我们能如此这般地去做的事情。因为礼仪不是表演、不是舞台、也不是供观众欣赏的节目;礼仪是从另一位汲取生命!这一点应该十分清楚。故此,按教会规定的形式举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既定的形式,在一些细节及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更改,但却不是每一次都可由教区团体来创新。如上所言,礼仪不可以随意自创;而是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给予祂,让祂接触我。

在这种意义下,不但礼仪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其共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仪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保留着我们由教会所接受的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传统和整体生活的要素,而非简单地来自当前的时尚。

就是说,我们必须处于被动状态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挑战自己,让自己真正地脱离自我,脱离瞬间即逝的环境而投入到信仰的整体性中,去理解、去用心参与礼仪;如此,庄严的形式使礼仪显得如此之美,并成为我们喜乐之泉源。尤其就像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省所做的:透过动人的圣乐或巴伐利亚洛可可式的建筑(Bavarian Rococo),而使得礼仪美轮美奂,心旷神怡。重要的是,礼仪要有一整体的美丽形式,但必要是表达我们所承受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去创出来的。

您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您当教宗后,您便开始让信友跪下以口接领圣体,您认为这是最适宜的姿势吗?

首先应该说,为所有信友们,时间是有一结构性的。自旧约的《创世纪》以来就确立了这结构的存在,作者说天主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因而人也应与天主一起休息。为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时间结构开始于主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与我们、我们与基督彼此相遇。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基督与我们相结合的那一时刻,祂把自己给予我们。

原则上说,我不反对以手接领圣体,我也这样领受过,也这样送过。然而,跪下以口接圣体是敬畏的标记;同时也是一种宣告:基督真实的临在。当在大型聚会中庆祝感恩祭时,就如在伯多禄大殿内或广场上,圣体的意义被淡化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我听说曾有人将圣体放入钱包内,就如其它纪念品一样带回去。

同样,有的人领圣体仅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为此,我想郑重宣告:圣体非同小可,是基督就在这里!在祂面前我们需要屈膝叩拜!我们必须注意,这绝对不是某种社交活动,可以随意参加。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回复  支持[2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8 12:24:22 发表
圣若翰宣讲补赎的道理,也以身作则,过着非常刻苦的生活。“你们去看什么?身披华服的人吗?”“不,他身披驼毛,腰束皮带”、“他吃的是蝗虫、野蜜”。
正因他刻苦的表样,他的讲道才有说服力;历代有效改革教会的圣人都是这样。亚西西的圣方济由富家公子成了一个乞丐,这样才唤醒了那时沉醉在享受中的教内领导。
神贫不只在于放弃财富,更在于彻底忘我。
 
回复  支持[3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8 12:22:10 发表
陈日君枢机主日讲道:悔改吧!天国就要来临了!

时间:2013-12-06  来源:朝夕相随  作者:陈日君枢机 点击:2656

甲年将临期第二主日

依 11:1-10

咏 72:2,7-8,12-13,17

罗 15:4-9

玛 3:1-12

善渡将临期的心态该是∶喜乐与期待,警醒与准备。那末,这个主日藉洗者若翰的宣讲和表样,让我们强调警醒与准备。

将临期的礼仪颜色是紫色,也是四旬期的颜色。紫色有补赎的意义。我们通常了解补赎就是要以受苦来补偿犯了的罪过;其实补赎主要是内心的皈依。圣若翰大声疾呼∶“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就要来临了”。“犹大全境以及约旦河一带的居民纷纷来到他的跟前,承认自己的罪过”。“悔改”、“认罪”才是补赎的基本意义;要回心转意,信任天主,认他为主宰。

那末,受苦和悔改就没有关系了吗?当然有。人犯罪的时候不会无端端得罪天主。人受诱惑就是面对一个抉择──听天主的话或者追求一个自己以为的“善”、一个人以为能满足自己的行动或享受。我们犯罪时明明知道这行动或享受本身,或其分量上、方式上违反天主旨意,可是我们还是要它,而把我们的心门向天主关上了。悔改也就是承认自己这样的抉择不对,再把心门向天主开放,欢迎他做我们的主宰。

可是,追求过的、享受过的那些东西还有它们的吸引力,如果已成了一些习惯,那更不容易改除,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刻苦的理由。我们受的苦为天主一点也没有用,他要的只是我们的爱。可是刻苦为我们很重要,藉着刻苦我们能锻炼自己、解放自己、摆脱障碍,专心跟随天主。为保证成功,我们不但放弃罪恶的行为,连一些本不是罪恶的享受也主动地牺牲。其实所有追求理想的人都刻苦自己,为能自由地追求目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刻苦是工具,藉着它,我们在心中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

洗者若翰说∶“斧子已放在树根上了”、“上主用手中的簸箕扬净自己的禾场……把糠秕用不灭的火焚烧”。天主给我们很多机会,等我们悔改,但我们不能无限期地试探他,恐怕这将临期是他给我们的最后一个机会,错过了就……。我们不要说天主判罪,天主惩罚我们,其实我们犯罪时,把自己排除在天主的爱外。

圣若翰宣讲补赎的道理,也以身作则,过着非常刻苦的生活。“你们去看什么?身披华服的人吗?”“不,他身披驼毛,腰束皮带”、“他吃的是蝗虫、野蜜”。

正因他刻苦的表样,他的讲道才有说服力;历代有效改革教会的圣人都是这样。亚西西的圣方济由富家公子成了一个乞丐,这样才唤醒了那时沉醉在享受中的教内领导。

神贫不只在于放弃财富,更在于彻底忘我。圣若翰知道、也明认自己只是一个开路的“声音”,“那要来的一位比我强,我为他拿鞋也不配”。

刻苦谦虚的才是自由的人,才有勇气为真理作证,能视死如归。黑落德不尊重天主的法律,若翰挺身而出,不怕指责他∶“不可以!”。

救恩固然是基督白白的恩赐,但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在心里修直主的道路;为我们自己是这样,为我们想帮助的人也是这样。伦理教育是福传的前驱。
 
回复  支持[3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7 18:17:29 发表
圣周四祝圣圣油弥撒讲道,教宗强调:效法基督服从天主旨意,我们才能真正地革新教会

时间:2012-04-06  来源: 梵蒂冈电台作者: 点击:939

昨天四月5日圣周四上午,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圣伯多禄大殿内亲自主持祝圣圣油弥撒。教宗在弥撒讲道中强调:服从基督,我们才能真正地革新教会。教宗并重申:司铎们被召叫要效法主耶稣,舍弃成就个人的企图心。教宗也勉励信友们:克服我们社会中宗教文盲的问题,善度信德年。

基督的司铎们在祝圣圣油弥撒中重发誓愿,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讲道中先向在场的司铎们提问:“我们真的是从天主出发,在与耶稣基督的共融中行动吗?”教宗要求所有献身天主者,舍弃成就个人的企图心,好能完全效法基督:不是为了宰制,而是为了服务;不是为了夺取,而是为了给予。教宗说:“必须与基督建立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更是效法基督;为了效法基督,需要超越我们自己,舍弃图利小我、舍弃个人成就的光环。我们的生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另一位待命,他就是基督。”

该如何在今天教会艰困的处境中实现效法基督?某个欧洲国家的一群司铎联合发表一份声言不服从的文件,表示“必须对教会训导的定断置之不理”,例如在授予女性铎品的问题上。教宗说:“但是,不服从真的是个方法吗?这真的是效法基督,以他为革新的先决条件?或者只是对做某件事感到失望,而依照我们个人的心愿和想法来改变教会呢?”

支持这种不服从的人,相信得以激烈的手段迫使缓慢的制度运作开放新管道,让教会与现代风潮同行。教宗表示:基督纠正过人为的传统,这些传统带有压抑天主的话及意愿的危险。事实上,耶稣这么做,是为了重新唤醒人对天主真实意愿的服从。耶稣心中怀着对天父真正的服从,而反对人的独断独行。“耶稣以真正的服从和谦逊、直到十字架上,完成他所受的派遣,使他的使命成为信实可靠的。不要按照我的,但要按照祢的旨意:这些话,正是天主子在他的谦逊偕同天主性中,指示给我们的道路。”

所以,司铎们不是被召叫去宣讲个人的论点和观点,而是去宣讲教会的信仰。他们为此服务、成为仆人。至于对传统持守不可变易的固化立场,教宗以梵二大公会议后兴起的运动作回应,表示:这样的革新常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发生,并显明圣教会生生不息的活力、天主圣神充满效率的行动和临在。如果我们观看那些,从他们身上可以挖掘生命的活水,他们也在挖掘生命活水的人,我们也会看到:为了新的生命力,需要再次充满信仰的喜乐、彻底的服从、希望的活力与爱的力量。

教宗在讲道最后也谈到我们今日知识如此发达的社会中,却普及着宗教文盲的问题。在过去,儿童也习知信仰要理,现在却越来越不受重视。“但是为了爱与活出我们的信仰,为了能够爱天主,亦即有能力以正确的方式聆听天主,我们必须知道天主对我们说了什么,我们的理智与心灵必须被祂的话触动。”因此,应当把握信德年,藉此机会,以新的活力、新的喜乐宣讲信仰的讯息。

圣周四上午的祝圣圣油弥撒之后,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下午五点半于罗马主教座堂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内主持主的晚餐弥撒,开始逾越节三日庆典。
 
回复  支持[6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7 18:00:54 发表
神父补充道:“他皈依的深沉动机,不是社会性的,是基于福音的,是受到上主的引导。否则,他不会自愿地接近麻风病人。并且,他不是爱慕一种德行(贫穷),而是爱慕一个人。”

改革不是社会性的,是福音性的!不是习总式的,是方济各式的!韩甘保禄竟然把二者等同起来!还批评王日光教友,若对习总的改革悲观就是对方济各教宗的改革悲观!
这样的博士会长啊!
 
回复  支持[5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7 16:58:09 发表
第一个讲道的主题为“亚西西圣方济各以圣德革新教会。”坎塔拉梅萨神父强调:贫穷的圣方济各教导我们,教会真正的革新者是那些舍弃自己并完全为天主生活的人。


这是马丁路得,汉斯孔,耿庆文,甘保禄等不懂滴!这些人不懂革新自己!
 
回复  支持[3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07 13:35:59 发表
教会真正的革新者是那些舍弃自己并完全为天主生活的人。
 
回复  支持[7反对[2]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