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教宗晤意国礼仪周参加者:礼仪改革 不可逆转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8 17:06:34 发表
教宗的改革,也可能教宗妈活着,他也会学习中国的孝敬父母给他们洗脚,也要上祭台,也可以父母都圣了神父。
 
回复  支持[6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8 17:03:26 发表
改革改的瞎闹了
 
回复  支持[7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7 12:34:0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打到方济各 抵制方济各

你的烦恼让我牵挂
 
回复  支持[9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7 07:04:53 发表
打到方济各 抵制方济各
 
回复  支持[8反对[7]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2:30:11 发表
诵读二 
选读《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88-90
(基督徒建立和平的任务)

信友应尊重人们的合法自由。并对人人实行友爱,全心并乐意地同人们合作。以建立一个国际秩序。尤其现在世界上大部份人尚处于贫困中,而基督则似乎借着贫困者,在大声疾呼,吁请其弟子实践爱德。切勿使人垢病,在某些国家,其大多数居民为信友,丰衣足食,而其它国家反倒缺乏生活必需品,并为饥饿、病苦及各种不幸所困扰。因为基督教会的光荣与标志便是信友们的贫穷及爱德精神。

信友,尤其青年信友,自愿献身于救助他人及其它民族者,堪受颂扬及支持。整个天主子民,在主教以言以行的督导下,有义务尽共所能,解救现代疾苦;并且应如古时的习惯,不唯以剩余财物,而且以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来赈济他人。收集和分发救济物资的方式,不必十分严格和一致,但在各教区,各国及全世界,应有一个良好秩序,而且合适的话,公教信友应与其它信仰基督的弟兄们,携手合作。有秩序、有组织的社会与爱德活动,不独不为爱德所禁止,而且为爱德所要求。故凡有意援助正在开发中的国家者,应组织相宜的机构。

教会遵循其来自天主的使命,向天下万民宣讲福音,并分施圣宠的宝藏,颇有助于巩固世界和平,并替人与人及国与国问的友好团结,奠定坚实基础,就是使人们认识天主的法律及自然律。因此,教会绝对应置身于国际团体内,以透过其所有公共机构,和只以服务他人为目标的信友们的真诚合作,而培育并促进整个人类的合作精神。假使信友意识到白己做人及做信友的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设法感召人们与国际机构爽快合作,则上述目的便可有效达成。在以青年为对象的宗教及公民教育中,更应加意顾及到这一点。

信友参加国际活动的卓越形式,以私人身份,或以团体名义,无疑地。是在专为培养各国合作精神而成立或行将成立的组织内服务。尤其若干公教国际组织,很能有助于建立一个和平而友爱的国际团体。这类公教组织应予加强,使拥有更多训练有素的成员,提供其所需的更多资助,并对其人力物力善加配合。因为在我们这时代,活动的效率及交换意见的必要,在在都要我们采取统一步骤,这类组织颇有利于发扬人们天下一家的思想。毫无疑问,这是信友本有的思想,同时又颇有助于培养信友对整个世界具有休戚相关和责任感的真正意识。  

最后,为使信友善尽其在国际机构内的责任,应设法与奉行同一福音及同一爱德的分离的弟兄们,或与所有渴慕真正和平的人士们,主动而积极地合作。
 
回复  支持[8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2:19:2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2017-11-06 天主教中文网
翻译者:漠道

1977年,神学家若瑟·拉辛各,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末世论专著《死亡与永生》问世,在神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炼灵月到了,让我们一起听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Sancta Dei Genitrix
Music From The Vatican - Alma Mater Featuring the Voice of Pope Benedict XVI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教宗本笃十二世的宪令是神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澄清了先前有关炼狱的某些错误认识,即认为在复活之前,人不可能同基督一起活在天国里。不过,我们也许还会问,既然在净化后,人无需等到复活便可享见天主,那么对他来说,“中间状态”岂不是不存在了吗?因而不是无需等待末日复活了吗?不是的,因为得救不单纯是个人的事,也是集体性的;换言之,只有整个基督奥体都得救了,个人的得救才会是圆满的,正如吕巴克枢机所说的:“当救赎还在进行中,当基督奥体还没有达到其圆满的程度,单个基督奥体的成员又如何能够达至圆满呢?”既然所有基督徒都因着洗礼而组成 “一个身体”、“一个人”,那么,“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欢乐。”(格前12:16)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基督的身体’意味着所有的人共同组成同一身体。因而,整个身体的命运也是每个肢体的命运……被爱所充满的人应该向真实的历史和它的持续性敞开,尽管在他所享见的爱里痛苦已经消失,一切忧虑都已结束,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只要救赎对于最后一个痛苦的人在天主内还不是现实,救赎就不是圆满的。”可见,教宗本笃十二世所说的净化后的享见天主与复活后的享见天主并不是同一的。当然,这不是说人在两种情况中的“福乐”有多少之别——我们常常需要把数量视角转化为质量视角——而是说个体得救与个体在全体得救中的圆满得救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圆满”的。

正是在得救的这种社会性或关系性视角下,我们才可理解炼狱的意义。我们在上面讲过,人死不是“全人”的死,灵魂通过将“我”以及对“我的历史”的内在化而继续使“我”存在。因此,“我”在死时虽然出离了历史,却不会因而割断与它的关系,“我”依然与“我”所熟识的人事,与“我”留下的影响和曾经影响“我”的一切相关。拉辛各用奥古斯定的时间论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死后的人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而正是此种关系为死后净化的需要提供了理由。奥古斯定在其《忏悔录》里把“时间三态统统转换为“现在时”(也是“现在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都纳入的心灵中,作为现在的三种不同方式,即现在的记忆、现在的知觉(注意)和现在的期待……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注意,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待。”奥古斯定的这种时间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炼狱呢?拉辛各回答说,首先,它说明,人不只有“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还有“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即奥古斯定所谓的“记忆时间”。“记忆时间的特征在于人和物理世界的关系:在此时间中,人既没有完全维系物理世界,也没有完全脱离它。这就意味着,当人出离生物世界时,记忆时间在人的物理时间里结束,并作为纯粹的记忆时间继续存在,但还没有成为‘永恒’。人在此生所成就的样子的决定性特征和在死后被净化的可能性,在此可找见其理由。”简言之,人的历史能够在人死后的纯粹的记忆时间里成为“现在”。如果人在其活着的历史里犯下不至于落入地狱的过错,那么这个过错及其影响的历史——往往在人死后依然继续的历史——将属于人在“中间状态”中的“现在”。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具有持久性的过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触及到我的内里,因而是我仍旧属于时间的部分,在此时间中有些人继续由于我而真实地痛苦着;正是透过这点,我的过错触及到了我……一个还没有补偿的过错,和它所导致的,并仍然潜藏的痛苦,这就是炼狱。炼狱因此就是在肯定将被决定性地接入天国的同时,为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和爱者的隐蔽而深深地痛苦。”炼苦因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一是爱者的隐蔽。后者也被称为“净化之火”,或“神圣的爱火”。

经验“爱火”的净化不会只发生在死后,也不是所有的人死后都需要被净化,因为需要被净化的,是还没有成圣的人,至于圣人们则在其生前已经得到净化。圣女加大利纳·德·热纳(Catherine de Gênes)在其《论炼狱》一书里就把圣人的灵修经验比作炼狱的净化:“当圣者的灵魂还与肉身结合时,就被置于炼狱的神圣的爱火之中,以被全然焚烧,以获得彻底的净化,好在出离此世时,能够站在仁爱的天主前。正是借着这在其灵魂之内的爱火,圣者才明白炼灵受净化的处境。”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架若望把这种生前的净化境况称作“灵性的黑夜”,与拉辛各所谓的“爱者的隐蔽”很相似。总之,“炼火”不是别的,正是主本身。因此,炼狱之火绝对不同于地狱之火;如果说地狱之火是绝望之火,那么炼狱之火则是希望和转化之火。拉辛各这样解释“炼火”:“当我们为炼狱赋予基督论的意义时,当我们把主本身理解为审判人的火,并且他是通过转化人和通过使人更配得其‘光荣的身体’(罗8:29;斐3:21)来审判人时,我们不是在给炼狱下真正基督信仰的定义吗?真正属于基督信仰的炼狱思想不正在于承认净化不是由随便哪种方法完成的,而是由主的转化力量所完成的吗?主的转化之火释放我们封闭的心,使之能够配得加入他生活的身体。当约阿希姆·格尼尔卡(Joachim Gnilka:德国著名圣经学家)说人将通过受‘很大的苦’才会得救的时候,他想说什么呢?这‘很大的苦’是指什么?这‘很大的苦’并不意味着从外在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人的无信之心走向主之火的艰难旅程,而主的火会净化他,直至使他完全肖似主。”被“神圣的爱火”净化,因此是人的内在转化过程,即通过主爱之火的净化而变得配得与光荣的身体,即主的身体——所有组成这身体的肢体——相结合。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既然炼狱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境况,它就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没有关系。因此,炼狱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种要忍受各种刑罚的类似集中营的东西,或者要忍受火烧的大火窑。那它会不会和时间有关系呢?有,但不是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有关,而是与“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精神性时间”有关。可以说,后者是质量上的,而非数量上的时间。比如,我们有“度日如年”的时候,在这种感觉里,数量上的日和年被划了等号。再比如电影里的一段台词所描述的爱情的经验:“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也许他所爱的人从桥上走过的时间也就几分钟,然而他觉得尽管只是几分钟,也值得用这五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来换取,甚至“千年等一回也无悔”(《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我觉得,炼灵所经受的,与那愿化作石桥的人的经验非常相似,因为他们也是在等待“爱”(主)的来到和永恒的拥抱,而这爱却像火一样在燃烧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焦灼而痛苦。所以,拉辛各说:“被爱所转化的时间是无法用尘世的时间来计算的,但它不是永恒,而是一个阶段。想着用物理时间的长或短来衡量它,是对既联系着世界,又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之精神的不了解。”

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

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

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方济各威望不足。本笃威望够不够。
我每周守两次大斋,我……
 
回复  支持[9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2:05:1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2017-11-06 天主教中文网
翻译者:漠道

1977年,神学家若瑟·拉辛各,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末世论专著《死亡与永生》问世,在神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炼灵月到了,让我们一起听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Sancta Dei Genitrix
Music From The Vatican - Alma Mater Featuring the Voice of Pope Benedict XVI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教宗本笃十二世的宪令是神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澄清了先前有关炼狱的某些错误认识,即认为在复活之前,人不可能同基督一起活在天国里。不过,我们也许还会问,既然在净化后,人无需等到复活便可享见天主,那么对他来说,“中间状态”岂不是不存在了吗?因而不是无需等待末日复活了吗?不是的,因为得救不单纯是个人的事,也是集体性的;换言之,只有整个基督奥体都得救了,个人的得救才会是圆满的,正如吕巴克枢机所说的:“当救赎还在进行中,当基督奥体还没有达到其圆满的程度,单个基督奥体的成员又如何能够达至圆满呢?”既然所有基督徒都因着洗礼而组成 “一个身体”、“一个人”,那么,“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欢乐。”(格前12:16)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基督的身体’意味着所有的人共同组成同一身体。因而,整个身体的命运也是每个肢体的命运……被爱所充满的人应该向真实的历史和它的持续性敞开,尽管在他所享见的爱里痛苦已经消失,一切忧虑都已结束,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只要救赎对于最后一个痛苦的人在天主内还不是现实,救赎就不是圆满的。”可见,教宗本笃十二世所说的净化后的享见天主与复活后的享见天主并不是同一的。当然,这不是说人在两种情况中的“福乐”有多少之别——我们常常需要把数量视角转化为质量视角——而是说个体得救与个体在全体得救中的圆满得救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圆满”的。

正是在得救的这种社会性或关系性视角下,我们才可理解炼狱的意义。我们在上面讲过,人死不是“全人”的死,灵魂通过将“我”以及对“我的历史”的内在化而继续使“我”存在。因此,“我”在死时虽然出离了历史,却不会因而割断与它的关系,“我”依然与“我”所熟识的人事,与“我”留下的影响和曾经影响“我”的一切相关。拉辛各用奥古斯定的时间论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死后的人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而正是此种关系为死后净化的需要提供了理由。奥古斯定在其《忏悔录》里把“时间三态统统转换为“现在时”(也是“现在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都纳入的心灵中,作为现在的三种不同方式,即现在的记忆、现在的知觉(注意)和现在的期待……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注意,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待。”奥古斯定的这种时间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炼狱呢?拉辛各回答说,首先,它说明,人不只有“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还有“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即奥古斯定所谓的“记忆时间”。“记忆时间的特征在于人和物理世界的关系:在此时间中,人既没有完全维系物理世界,也没有完全脱离它。这就意味着,当人出离生物世界时,记忆时间在人的物理时间里结束,并作为纯粹的记忆时间继续存在,但还没有成为‘永恒’。人在此生所成就的样子的决定性特征和在死后被净化的可能性,在此可找见其理由。”简言之,人的历史能够在人死后的纯粹的记忆时间里成为“现在”。如果人在其活着的历史里犯下不至于落入地狱的过错,那么这个过错及其影响的历史——往往在人死后依然继续的历史——将属于人在“中间状态”中的“现在”。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具有持久性的过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触及到我的内里,因而是我仍旧属于时间的部分,在此时间中有些人继续由于我而真实地痛苦着;正是透过这点,我的过错触及到了我……一个还没有补偿的过错,和它所导致的,并仍然潜藏的痛苦,这就是炼狱。炼狱因此就是在肯定将被决定性地接入天国的同时,为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和爱者的隐蔽而深深地痛苦。”炼苦因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一是爱者的隐蔽。后者也被称为“净化之火”,或“神圣的爱火”。

经验“爱火”的净化不会只发生在死后,也不是所有的人死后都需要被净化,因为需要被净化的,是还没有成圣的人,至于圣人们则在其生前已经得到净化。圣女加大利纳·德·热纳(Catherine de Gênes)在其《论炼狱》一书里就把圣人的灵修经验比作炼狱的净化:“当圣者的灵魂还与肉身结合时,就被置于炼狱的神圣的爱火之中,以被全然焚烧,以获得彻底的净化,好在出离此世时,能够站在仁爱的天主前。正是借着这在其灵魂之内的爱火,圣者才明白炼灵受净化的处境。”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架若望把这种生前的净化境况称作“灵性的黑夜”,与拉辛各所谓的“爱者的隐蔽”很相似。总之,“炼火”不是别的,正是主本身。因此,炼狱之火绝对不同于地狱之火;如果说地狱之火是绝望之火,那么炼狱之火则是希望和转化之火。拉辛各这样解释“炼火”:“当我们为炼狱赋予基督论的意义时,当我们把主本身理解为审判人的火,并且他是通过转化人和通过使人更配得其‘光荣的身体’(罗8:29;斐3:21)来审判人时,我们不是在给炼狱下真正基督信仰的定义吗?真正属于基督信仰的炼狱思想不正在于承认净化不是由随便哪种方法完成的,而是由主的转化力量所完成的吗?主的转化之火释放我们封闭的心,使之能够配得加入他生活的身体。当约阿希姆·格尼尔卡(Joachim Gnilka:德国著名圣经学家)说人将通过受‘很大的苦’才会得救的时候,他想说什么呢?这‘很大的苦’是指什么?这‘很大的苦’并不意味着从外在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人的无信之心走向主之火的艰难旅程,而主的火会净化他,直至使他完全肖似主。”被“神圣的爱火”净化,因此是人的内在转化过程,即通过主爱之火的净化而变得配得与光荣的身体,即主的身体——所有组成这身体的肢体——相结合。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既然炼狱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境况,它就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没有关系。因此,炼狱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种要忍受各种刑罚的类似集中营的东西,或者要忍受火烧的大火窑。那它会不会和时间有关系呢?有,但不是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有关,而是与“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精神性时间”有关。可以说,后者是质量上的,而非数量上的时间。比如,我们有“度日如年”的时候,在这种感觉里,数量上的日和年被划了等号。再比如电影里的一段台词所描述的爱情的经验:“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也许他所爱的人从桥上走过的时间也就几分钟,然而他觉得尽管只是几分钟,也值得用这五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来换取,甚至“千年等一回也无悔”(《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我觉得,炼灵所经受的,与那愿化作石桥的人的经验非常相似,因为他们也是在等待“爱”(主)的来到和永恒的拥抱,而这爱却像火一样在燃烧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焦灼而痛苦。所以,拉辛各说:“被爱所转化的时间是无法用尘世的时间来计算的,但它不是永恒,而是一个阶段。想着用物理时间的长或短来衡量它,是对既联系着世界,又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之精神的不了解。”

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

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回复  支持[6反对[9]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0:33:01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方济各的改革还是不彻底,说到底还是虚伪。要改革为什么自己那么大年纪还不下台?有本事下来。

有可能效仿本笃,85退。
 
回复  支持[8反对[1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0:31:5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2017-11-06 天主教中文网
翻译者:漠道

1977年,神学家若瑟·拉辛各,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末世论专著《死亡与永生》问世,在神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炼灵月到了,让我们一起听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Sancta Dei Genitrix
Music From The Vatican - Alma Mater Featuring the Voice of Pope Benedict XVI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教宗本笃十二世的宪令是神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澄清了先前有关炼狱的某些错误认识,即认为在复活之前,人不可能同基督一起活在天国里。不过,我们也许还会问,既然在净化后,人无需等到复活便可享见天主,那么对他来说,“中间状态”岂不是不存在了吗?因而不是无需等待末日复活了吗?不是的,因为得救不单纯是个人的事,也是集体性的;换言之,只有整个基督奥体都得救了,个人的得救才会是圆满的,正如吕巴克枢机所说的:“当救赎还在进行中,当基督奥体还没有达到其圆满的程度,单个基督奥体的成员又如何能够达至圆满呢?”既然所有基督徒都因着洗礼而组成 “一个身体”、“一个人”,那么,“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欢乐。”(格前12:16)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基督的身体’意味着所有的人共同组成同一身体。因而,整个身体的命运也是每个肢体的命运……被爱所充满的人应该向真实的历史和它的持续性敞开,尽管在他所享见的爱里痛苦已经消失,一切忧虑都已结束,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只要救赎对于最后一个痛苦的人在天主内还不是现实,救赎就不是圆满的。”可见,教宗本笃十二世所说的净化后的享见天主与复活后的享见天主并不是同一的。当然,这不是说人在两种情况中的“福乐”有多少之别——我们常常需要把数量视角转化为质量视角——而是说个体得救与个体在全体得救中的圆满得救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圆满”的。

正是在得救的这种社会性或关系性视角下,我们才可理解炼狱的意义。我们在上面讲过,人死不是“全人”的死,灵魂通过将“我”以及对“我的历史”的内在化而继续使“我”存在。因此,“我”在死时虽然出离了历史,却不会因而割断与它的关系,“我”依然与“我”所熟识的人事,与“我”留下的影响和曾经影响“我”的一切相关。拉辛各用奥古斯定的时间论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死后的人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而正是此种关系为死后净化的需要提供了理由。奥古斯定在其《忏悔录》里把“时间三态统统转换为“现在时”(也是“现在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都纳入的心灵中,作为现在的三种不同方式,即现在的记忆、现在的知觉(注意)和现在的期待……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注意,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待。”奥古斯定的这种时间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炼狱呢?拉辛各回答说,首先,它说明,人不只有“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还有“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即奥古斯定所谓的“记忆时间”。“记忆时间的特征在于人和物理世界的关系:在此时间中,人既没有完全维系物理世界,也没有完全脱离它。这就意味着,当人出离生物世界时,记忆时间在人的物理时间里结束,并作为纯粹的记忆时间继续存在,但还没有成为‘永恒’。人在此生所成就的样子的决定性特征和在死后被净化的可能性,在此可找见其理由。”简言之,人的历史能够在人死后的纯粹的记忆时间里成为“现在”。如果人在其活着的历史里犯下不至于落入地狱的过错,那么这个过错及其影响的历史——往往在人死后依然继续的历史——将属于人在“中间状态”中的“现在”。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具有持久性的过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触及到我的内里,因而是我仍旧属于时间的部分,在此时间中有些人继续由于我而真实地痛苦着;正是透过这点,我的过错触及到了我……一个还没有补偿的过错,和它所导致的,并仍然潜藏的痛苦,这就是炼狱。炼狱因此就是在肯定将被决定性地接入天国的同时,为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和爱者的隐蔽而深深地痛苦。”炼苦因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一是爱者的隐蔽。后者也被称为“净化之火”,或“神圣的爱火”。

经验“爱火”的净化不会只发生在死后,也不是所有的人死后都需要被净化,因为需要被净化的,是还没有成圣的人,至于圣人们则在其生前已经得到净化。圣女加大利纳·德·热纳(Catherine de Gênes)在其《论炼狱》一书里就把圣人的灵修经验比作炼狱的净化:“当圣者的灵魂还与肉身结合时,就被置于炼狱的神圣的爱火之中,以被全然焚烧,以获得彻底的净化,好在出离此世时,能够站在仁爱的天主前。正是借着这在其灵魂之内的爱火,圣者才明白炼灵受净化的处境。”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架若望把这种生前的净化境况称作“灵性的黑夜”,与拉辛各所谓的“爱者的隐蔽”很相似。总之,“炼火”不是别的,正是主本身。因此,炼狱之火绝对不同于地狱之火;如果说地狱之火是绝望之火,那么炼狱之火则是希望和转化之火。拉辛各这样解释“炼火”:“当我们为炼狱赋予基督论的意义时,当我们把主本身理解为审判人的火,并且他是通过转化人和通过使人更配得其‘光荣的身体’(罗8:29;斐3:21)来审判人时,我们不是在给炼狱下真正基督信仰的定义吗?真正属于基督信仰的炼狱思想不正在于承认净化不是由随便哪种方法完成的,而是由主的转化力量所完成的吗?主的转化之火释放我们封闭的心,使之能够配得加入他生活的身体。当约阿希姆·格尼尔卡(Joachim Gnilka:德国著名圣经学家)说人将通过受‘很大的苦’才会得救的时候,他想说什么呢?这‘很大的苦’是指什么?这‘很大的苦’并不意味着从外在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人的无信之心走向主之火的艰难旅程,而主的火会净化他,直至使他完全肖似主。”被“神圣的爱火”净化,因此是人的内在转化过程,即通过主爱之火的净化而变得配得与光荣的身体,即主的身体——所有组成这身体的肢体——相结合。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既然炼狱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境况,它就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没有关系。因此,炼狱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种要忍受各种刑罚的类似集中营的东西,或者要忍受火烧的大火窑。那它会不会和时间有关系呢?有,但不是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有关,而是与“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精神性时间”有关。可以说,后者是质量上的,而非数量上的时间。比如,我们有“度日如年”的时候,在这种感觉里,数量上的日和年被划了等号。再比如电影里的一段台词所描述的爱情的经验:“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也许他所爱的人从桥上走过的时间也就几分钟,然而他觉得尽管只是几分钟,也值得用这五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来换取,甚至“千年等一回也无悔”(《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我觉得,炼灵所经受的,与那愿化作石桥的人的经验非常相似,因为他们也是在等待“爱”(主)的来到和永恒的拥抱,而这爱却像火一样在燃烧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焦灼而痛苦。所以,拉辛各说:“被爱所转化的时间是无法用尘世的时间来计算的,但它不是永恒,而是一个阶段。想着用物理时间的长或短来衡量它,是对既联系着世界,又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之精神的不了解。”
 
回复  支持[8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10:31:22 发表
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2017-11-06 天主教中文网
翻译者:漠道

1977年,神学家若瑟·拉辛各,即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末世论专著《死亡与永生》问世,在神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炼灵月到了,让我们一起听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讲解“何为炼狱”。



Sancta Dei Genitrix
Music From The Vatican - Alma Mater Featuring the Voice of Pope Benedict XVI



第5期:到底什么是炼狱?

教宗本笃十二世的宪令是神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澄清了先前有关炼狱的某些错误认识,即认为在复活之前,人不可能同基督一起活在天国里。不过,我们也许还会问,既然在净化后,人无需等到复活便可享见天主,那么对他来说,“中间状态”岂不是不存在了吗?因而不是无需等待末日复活了吗?不是的,因为得救不单纯是个人的事,也是集体性的;换言之,只有整个基督奥体都得救了,个人的得救才会是圆满的,正如吕巴克枢机所说的:“当救赎还在进行中,当基督奥体还没有达到其圆满的程度,单个基督奥体的成员又如何能够达至圆满呢?”既然所有基督徒都因着洗礼而组成 “一个身体”、“一个人”,那么,“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会一同欢乐。”(格前12:16)拉辛各说得好:“人既存在于自己内,也存在于自己外,存在于他人内,那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的效应;而发生于人类的事,也同样会影响到个体。‘基督的身体’意味着所有的人共同组成同一身体。因而,整个身体的命运也是每个肢体的命运……被爱所充满的人应该向真实的历史和它的持续性敞开,尽管在他所享见的爱里痛苦已经消失,一切忧虑都已结束,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只要救赎对于最后一个痛苦的人在天主内还不是现实,救赎就不是圆满的。”可见,教宗本笃十二世所说的净化后的享见天主与复活后的享见天主并不是同一的。当然,这不是说人在两种情况中的“福乐”有多少之别——我们常常需要把数量视角转化为质量视角——而是说个体得救与个体在全体得救中的圆满得救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圆满”的。

正是在得救的这种社会性或关系性视角下,我们才可理解炼狱的意义。我们在上面讲过,人死不是“全人”的死,灵魂通过将“我”以及对“我的历史”的内在化而继续使“我”存在。因此,“我”在死时虽然出离了历史,却不会因而割断与它的关系,“我”依然与“我”所熟识的人事,与“我”留下的影响和曾经影响“我”的一切相关。拉辛各用奥古斯定的时间论非常深刻地说明了死后的人与历史的这种关系,而正是此种关系为死后净化的需要提供了理由。奥古斯定在其《忏悔录》里把“时间三态统统转换为“现在时”(也是“现在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都纳入的心灵中,作为现在的三种不同方式,即现在的记忆、现在的知觉(注意)和现在的期待……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注意,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待。”奥古斯定的这种时间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炼狱呢?拉辛各回答说,首先,它说明,人不只有“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还有“人的时间”(anthropological time),即奥古斯定所谓的“记忆时间”。“记忆时间的特征在于人和物理世界的关系:在此时间中,人既没有完全维系物理世界,也没有完全脱离它。这就意味着,当人出离生物世界时,记忆时间在人的物理时间里结束,并作为纯粹的记忆时间继续存在,但还没有成为‘永恒’。人在此生所成就的样子的决定性特征和在死后被净化的可能性,在此可找见其理由。”简言之,人的历史能够在人死后的纯粹的记忆时间里成为“现在”。如果人在其活着的历史里犯下不至于落入地狱的过错,那么这个过错及其影响的历史——往往在人死后依然继续的历史——将属于人在“中间状态”中的“现在”。

那么,拉辛各问到:“当一个人还是别人痛苦的原因,当他过错的影响力继续存于世界,并继续使别人痛苦时,他能够成为完美的,能够达到圆满境界吗?具有持久性的过错是‘我’本身的一部分,触及到我的内里,因而是我仍旧属于时间的部分,在此时间中有些人继续由于我而真实地痛苦着;正是透过这点,我的过错触及到了我……一个还没有补偿的过错,和它所导致的,并仍然潜藏的痛苦,这就是炼狱。炼狱因此就是在肯定将被决定性地接入天国的同时,为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和爱者的隐蔽而深深地痛苦。”炼苦因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尘世生活所遗留的重负,一是爱者的隐蔽。后者也被称为“净化之火”,或“神圣的爱火”。

经验“爱火”的净化不会只发生在死后,也不是所有的人死后都需要被净化,因为需要被净化的,是还没有成圣的人,至于圣人们则在其生前已经得到净化。圣女加大利纳·德·热纳(Catherine de Gênes)在其《论炼狱》一书里就把圣人的灵修经验比作炼狱的净化:“当圣者的灵魂还与肉身结合时,就被置于炼狱的神圣的爱火之中,以被全然焚烧,以获得彻底的净化,好在出离此世时,能够站在仁爱的天主前。正是借着这在其灵魂之内的爱火,圣者才明白炼灵受净化的处境。”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架若望把这种生前的净化境况称作“灵性的黑夜”,与拉辛各所谓的“爱者的隐蔽”很相似。总之,“炼火”不是别的,正是主本身。因此,炼狱之火绝对不同于地狱之火;如果说地狱之火是绝望之火,那么炼狱之火则是希望和转化之火。拉辛各这样解释“炼火”:“当我们为炼狱赋予基督论的意义时,当我们把主本身理解为审判人的火,并且他是通过转化人和通过使人更配得其‘光荣的身体’(罗8:29;斐3:21)来审判人时,我们不是在给炼狱下真正基督信仰的定义吗?真正属于基督信仰的炼狱思想不正在于承认净化不是由随便哪种方法完成的,而是由主的转化力量所完成的吗?主的转化之火释放我们封闭的心,使之能够配得加入他生活的身体。当约阿希姆·格尼尔卡(Joachim Gnilka:德国著名圣经学家)说人将通过受‘很大的苦’才会得救的时候,他想说什么呢?这‘很大的苦’是指什么?这‘很大的苦’并不意味着从外在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人的无信之心走向主之火的艰难旅程,而主的火会净化他,直至使他完全肖似主。”被“神圣的爱火”净化,因此是人的内在转化过程,即通过主爱之火的净化而变得配得与光荣的身体,即主的身体——所有组成这身体的肢体——相结合。事实上,罪人之所以不能在死后立即达到与主的完美结合,正是因为他在其历史的负重和阴影里仍旧没有与基督的肢体相结合。

 
回复  支持[6反对[8]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6 07:03:57 发表
方济各的改革还是不彻底,说到底还是虚伪。要改革为什么自己那么大年纪还不下台?有本事下来。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5 17:57:32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双合法不是方济各发明的,他不是第一个宽免爱国会主教的人,他也不是礼仪改革的第一人,都要他承担责任似有不妥吧。

特利腾礼仪支持者为什么不去找若望23,保禄6世算账。地下教会为什么不去找若望保禄2世算账。都来找方济各算账,因为他好欺负?

真的这么正直,这么道貌岸然,应该去梵蒂冈闹,应该找选出方济各的天主闹。罗马成为反基督中心?那怪谁啊,怪天主咯。

因为人终其一生都有一个诱惑: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观念是对的。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5 16:20:25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双合法不是方济各发明的,他不是第一个宽免爱国会主教的人,他也不是礼仪改革的第一人,都要他承担责任似有不妥吧。

特利腾礼仪支持者为什么不去找若望23,保禄6世算账。地下教会为什么不去找若望保禄2世算账。都来找方济各算账,因为他好欺负?

真的这么正直,这么道貌岸然,应该去梵蒂冈闹,应该找选出方济各的天主闹。罗马成为反基督中心?那怪谁啊,怪天主咯。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5 16:14:55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双合法不是方济各发明的,他不是第一个宽免爱国会主教的人,他也不是礼仪改革的第一人,都要他承担责任似有不妥吧。

特利腾礼仪支持者为什么不去找若望23,保禄6世算账。地下教会为什么不去找若望保禄2世算账。都来找方济各算账,因为他好欺负?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1-05 16:10:30 发表
双合法不是方济各发明的,他不是第一个宽免爱国会主教的人,他也不是礼仪改革的第一人,都要他承担责任似有不妥吧。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31 19:36:0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中国大陆教会在中共强权下过着宗教信仰不自由的生活,教宗教庭你们对无神共产党妥协宽容,还认可共产党爱国会主教,合法共融,教宗你不收回这样的做法,不悔改,天主要在十天內收回你的灵魂,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2:16:26 发表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2:16:04 发表
如何推进改革?
圣父,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教会必需进行净化和革新,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丑闻之后就更显急迫。而问题是:什么是真实而正确的革新呢?
您曾深有感触地说:信仰与教会的命运就取决于“与礼仪的关系”。局外人或许会认为:弥撒中该说那些话,有怎样的姿势,完成哪些动作等,难道这些不是非常次要的问题吗?
人们可以透过许多事项看到教会:如慈善事业、福传工作等,但实际上让人真实地体验到教会的就是礼仪。而且也应当如此。归根结底,教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转向天主,让天主进入世界。
礼仪是一种行动。在礼仪中,我们相信天主来到我们当中,而我们也能触碰到祂。礼仪行动最基本的用意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祂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接受祂的光照。
礼仪透过两种形式给我们教导和力量:一方面是聆听祂的圣言:我们真实地听到祂在发言,祂指给我们当遵循的道路;另一方面,天主在圣体内将自己给予我们。自然,礼仪用语和姿势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礼教会中,有些表现形式就与我们拉丁礼教会有所不同。在印度,它有与我们相同的形式和举止,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些不同。在礼仪中至关重要的是:让圣言和圣体占中心位置;不要让我们自己的话和理念将天主掩没起来,也不要让礼仪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礼仪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仪式吗?
是的。在礼仪中,不是我们在做什么,不是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总之,不是我们能如此这般地去做的事情。因为礼仪不是表演、不是舞台、也不是供观众欣赏的节目;礼仪是从另一位汲取生命!这一点应该十分清楚。故此,按教会规定的形式举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既定的形式,在一些细节及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更改,但却不是每一次都可由教区团体来创新。如上所言,礼仪不可以随意自创;而是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给予祂,让祂接触我。
在这种意义下,不但礼仪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其共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仪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保留着我们由教会所接受的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传统和整体生活的要素,而非简单地来自当前的时尚。
就是说,我们必须处于被动状态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挑战自己,让自己真正地脱离自我,脱离瞬间即逝的环境而投入到信仰的整体性中,去理解、去用心参与礼仪;如此,庄严的形式使礼仪显得如此之美,并成为我们喜乐之泉源。尤其就像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省所做的:透过动人的圣乐或巴伐利亚洛可可式的建筑(Bavarian Rococo),而使得礼仪美轮美奂,心旷神怡。重要的是,礼仪要有一整体的美丽形式,但必要是表达我们所承受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去创出来的。
您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您当教宗后,您便开始让信友跪下以口接领圣体,您认为这是最适宜的姿势吗?
首先应该说,为所有信友们,时间是有一结构性的。自旧约的《创世纪》以来就确立了这结构的存在,作者说天主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因而人也应与天主一起休息。为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时间结构开始于主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与我们、我们与基督彼此相遇。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基督与我们相结合的那一时刻,祂把自己给予我们。
原则上说,我不反对以手接领圣体,我也这样领受过,也这样送过。然而,跪下以口接圣体是敬畏的标记;同时也是一种宣告:基督真实的临在。当在大型聚会中庆祝感恩祭时,就如在伯多禄大殿内或广场上,圣体的意义被淡化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我听说曾有人将圣体放入钱包内,就如其它纪念品一样带回去。
同样,有的人领圣体仅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为此,我想郑重宣告:圣体非同小可,是基督就在这里!在祂面前我们需要屈膝叩拜!我们必须注意,这绝对不是某种社交活动,可以随意参加。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1:13:39 发表
魔鬼的尾巴正在瓦解公教世界。撒旦的黑烟(暗)已进入及在公教内扩展,甚至到了牠的顶峰。背教一一信仰的失落一一正在世界传播,并进入教会最高阶层!

一一真福保禄六世教宗,1977年10月13号


《神秘的保禄六世》( The Secret Paul VI),记载了这些话:

    『现时,世界和教会都弥漫着很大的不安,信德出现了问题。因此,我对自己重复耶稣那句暗晦的话,这句话记载在圣路加福音里:「但是,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因此,在现时出现的著作里,当提及很多重要的问题时,信德都倒退了。但是,主教们都默不作声,而那些著作亦被很多人接受,使我甚感奇怪。有时候,我读到福音之中有关末世的篇章;我愿意作证说,在这个时代,末世的征兆已经出现了。

    我们真的接近末日了吗?我们永远无法知晓。

    我们应该常常准备好自己,但各种事情可能还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当我在思念着天主教的世界时,我突然想到,非天主教的思考方式似乎支配了天主教的教义,这种存在于天主教教义之中的非天主教思想,将来可能会越来越根深蒂固,但这绝对不能代表教会的真正想法。必须有一小群羊继续存留,不管这群羊的数目是多么少。」(教宗保禄六世)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1:13:11 发表
礼仪改革不是你们这种改法儿!本笃十六教宗说的好,礼仪改革改革的不是礼仪,而是人心!要让基督做我们的中心,要把天主放在首位!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1:11:00 发表
没有圣神,怎么改都是扯淡,不会有效果,只能越来越四不像,越来越不属神!

基督说:人子回来的时候还能在世上找到信德么?

方济各教宗,干点正事吧!
 
回复  支持[3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7 21:07:49 发表
都改了五十年了,改的乱码七糟了!方济各教宗还不满意?还怎么改?改的不伦不类,不三不四,不男不女,不人不鬼?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5 07:43:45 发表
方济各就是党和政府派到梵蒂冈的大使。
 
回复  支持[1反对[1]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21 11:18:53 发表
方济各下台 不可逆转
 
回复  支持[2反对[1]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