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教宗主持封圣弥撒册封35位新圣人:基督徒的生活是穿上耶稣的爱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9:38:10 发表
教宗亲阻克国真福枢机封圣,正教会提证指他支持纳粹

据塞尔维亚《B92电台》报道,教宗方济各收到当地正教会宗主教伊里内伊(Irinej)的来信后,亲自出面阻止册封克罗地亚真福阿洛伊齐耶.斯特皮纳奇(Alojzije Stepinac) 枢机为圣人。

克罗地亚驻梵蒂冈前大使斐利伯.武查克(Filip Vucak)表示,天主教和正教会的联合委员会将在夏季之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然而,他表示无法预测何时会做出决定。

他对贝尔格莱德的《每日新闻社》说,伊里内伊宗主教在信中明确指出,他相信斯特皮纳奇枢机是支持二战时期纳粹轴心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主教,并支持「种族法」。克罗地亚独立国强行把正教会信徒转到天主教。
//www.3023.com/

武查克认为,这是教会的第二宗案例,而伊里内伊宗主教的信,为教宗来说是一个「痛苦的信号」,他希望来自贝尔格莱德的信息得到审核。

这位克罗地亚外交人员补充:「接着是塞尔维亚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Tomislav Nikolic)致函梵蒂冈,其后伊里内伊宗主教再次来信。」

武查克指出:「教宗提议成立联合委员会,详细检视斯特皮纳奇枢机的生活和工作。」

早前塞尔维亚正教会人士表示,正教会与天主教联合委员会将对「有关斯特皮纳奇在纳粹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作用及对塞族人的种族灭绝,进行综合的专门讨论。」

斯特皮纳奇枢机于一九三七年担任萨格勒布总主教直至一九六零年去世,二战后接受南斯拉夫共产党审讯,因他与掌控独立国的乌斯塔沙政权合作而被判叛国罪。

他首十六年刑期在狱中度过,之后监禁于其在克罗地亚中部的家乡。
 
回复  支持[2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9:38:09 发表
教宗亲阻克国真福枢机封圣,正教会提证指他支持纳粹

据塞尔维亚《B92电台》报道,教宗方济各收到当地正教会宗主教伊里内伊(Irinej)的来信后,亲自出面阻止册封克罗地亚真福阿洛伊齐耶.斯特皮纳奇(Alojzije Stepinac) 枢机为圣人。

克罗地亚驻梵蒂冈前大使斐利伯.武查克(Filip Vucak)表示,天主教和正教会的联合委员会将在夏季之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然而,他表示无法预测何时会做出决定。

他对贝尔格莱德的《每日新闻社》说,伊里内伊宗主教在信中明确指出,他相信斯特皮纳奇枢机是支持二战时期纳粹轴心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主教,并支持「种族法」。克罗地亚独立国强行把正教会信徒转到天主教。
//www.3023.com/

武查克认为,这是教会的第二宗案例,而伊里内伊宗主教的信,为教宗来说是一个「痛苦的信号」,他希望来自贝尔格莱德的信息得到审核。

这位克罗地亚外交人员补充:「接着是塞尔维亚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Tomislav Nikolic)致函梵蒂冈,其后伊里内伊宗主教再次来信。」

武查克指出:「教宗提议成立联合委员会,详细检视斯特皮纳奇枢机的生活和工作。」

早前塞尔维亚正教会人士表示,正教会与天主教联合委员会将对「有关斯特皮纳奇在纳粹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作用及对塞族人的种族灭绝,进行综合的专门讨论。」

斯特皮纳奇枢机于一九三七年担任萨格勒布总主教直至一九六零年去世,二战后接受南斯拉夫共产党审讯,因他与掌控独立国的乌斯塔沙政权合作而被判叛国罪。

他首十六年刑期在狱中度过,之后监禁于其在克罗地亚中部的家乡。
 
回复  支持[9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4:24:03 发表
太阳系一直笼罩在一个巨大的球形保护层中!

科技看吧

百家号 06-17 01:37

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抵御了很多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射线,而强大的地球磁场则为我们屏蔽了一次又一次能够重创现代文明的强太阳高能带电粒子流,可以说一个大气层,一个磁场,是我们地球的关键屏障。

而科学家发现,似乎环绕着整个太阳系也有一个巨型的大型磁场在一刻不停地保护着太阳系。

根据卡西尼号所传回的数据,我们的太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巨大的球状磁层所笼罩保护,而这个巨型磁层被很多科学家称为“日光层”,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系的最终边界。

在包括旅行者一号在内的深空探测卫星在进入日光层后均接连发生了很多违反常理的事:比如旅行者一号曾探测到瞬间的太阳辐射消失,而且还传回过无法破解的乱码。

对于人类来说,这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禁地。曾经科学家认为,日光层与地球磁场一样都是一个“彗星尾巴”结构,也就是前圆后尖。不过卡西尼号长达11年的观测记录表示,事实可能绝非如此,日光层最有可能是一个几乎完美地球形,而非拖着尾巴的彗星。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抛射物质,而被抛射出的物质则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粒子携带有高能电荷,它们充斥着太阳系的所有区域,哪怕在海王星轨道外太阳风信号仍很强烈,整个太阳风的覆盖范围约半径3700万公里。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永磁材料,因为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感应磁场,因而与磁铁一般。

太阳约每2.5亿年环绕银河系中心的椭圆轨道一次。

经历了常年的探测,科学家最终认定卡西尼号在土星轨道发现了中性太阳风粒子。由于太阳风粒子的速度限制,如果太阳有什么略微的变化必须在几年以后才会反应在太阳系内部的太阳风粒子中。

在整理数据时,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本被认为是“彗星尾巴”区域外的星际磁场比此前预计的要强得多,这表明在那个地区根本不存在太阳风构成的磁场,也就是说,整个日光层是一个球形结构。

科学家表示,这次发现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环银河运动以及太阳系与星际空间的边界地区,将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类脱离太阳系的深空探测工程。
 
回复  支持[1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3:44:23 发表
马克斯·普朗克出生在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传统家庭,他的曾祖父戈特利布·雅各布·普朗克(Gottlieb Jakob Planck,1751年-1833年)和祖父海因里希·路德维希·普朗克(Heinrich Ludwig Planck,1785年-1831年)都是哥廷根的神学教授,他的父亲威廉·约翰·尤利乌斯·普朗克(Wilhelm Johann Julius Planck,1817年-1900年)是基尔和慕尼黑的法学教授,他的叔叔戈特利布·普朗克(Gottlieb Planck,1824年-1907年)也是哥廷根的法学家和德国民法典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普朗克十分具有音乐天赋,他会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还上过演唱课,曾在慕尼黑学生学者歌唱协会(Akademischer Gesangverein Munchen)为多首歌曲和一部轻歌剧(1876年)作曲。但是普朗克并没有选择音乐作为他的大学专业,而是决定学习物理。慕尼黑的物理学教授菲利普·冯·约利(Philipp von Jolly,1809年-1884年)曾劝说普朗克不要学习物理,他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补”,这也是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但是普朗克回复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在1874年在慕尼黑开始了他的物理学学业。普朗克整个科学事业中仅有的几次实验是在约利手下完成的,研究氢气在加热后的铂中的扩散,但是普朗克很快就把研究转向了理论物理学。

普朗克本人是一个不情愿的革命者。其成就的深远影响在经过多年以后才得到普遍公认,爱因斯坦对此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为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他的公正、正直和学识,使他在德国受到普遍尊敬,具有决定性的权威。纳粹政权统治下,他反对种族灭绝政策,并坚持留在德国尽力保护各国科学家和德国的物理学家。为此,他承受了巨大的家庭悲剧和痛苦。他凭借坚忍的自制力一直活到89岁。[
 
回复  支持[3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3:21:14 发表
普朗克时间 

普朗克时间,是指时间量子间的最小间隔,即普朗克时间,为 1E-43秒(即10^-43s)。没有比这更短的时间存在。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光速。(注:1普朗克时=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历史起源

在100多年前的1900年,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现,能量可以分为不可再分割的单位,并将其命名为“量子”。为了描述量子的体积,人们通常使用基本量子即普朗克量子来形容。这一发现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其对科学发展起的作用超出普朗克本人的想像。例如,把普朗克量子同光速和其他常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空间和时间方面不可分割的量子,也就是最短的距离单位和最短的时间单位。普朗克长度为10的-35次方米。普朗克时间为10的-43次方秒。如何超越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时间还是个谜,因为现行物理定律在这个范围内就失效了。因此,宇宙论学者在研究宇宙起源时,在大爆炸之后,最多就能计算到10的-43次方秒。要研究普朗克时间之前发生的事,还缺乏新定律。这种新定律,理论物理学家已研究几十年了。

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奇性不可避免,所以标准大爆炸模型中时空存在着零点,给了上帝一个容身之地。但是考虑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一些基本量度,譬如长度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程度由普朗克常数决定,从该常数可以定出最小的长度量子,即普朗克长度,为10E-33厘米,这远远小于原子核的尺度。测量任何长度不可能比这个更精确,而且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长度是没有意义的。同样,作为时间量子的最小间隔,即普朗克时间。没有比这更短的时间存在。这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黑洞缩减为数学上的一个点,同样也不能追溯到大爆炸的真正开始时刻。
 
回复  支持[2反对[1]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3:10:46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新的引力波解读:时空与物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完美结合
2017-10-17 12:02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美东时间10月16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22点,LIGO实验室、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组织在美国华盛顿DC联合全球数十家天文台宣布,LIGO在8月17日上午协调世界时间(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12点41分04秒,即美东时间上午8点41分04秒,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GW170817)!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 新闻发布会上所展示的艺术效果如上图所示。昨晚,我们也对此进行了第一时间报道,详见《刚刚,LIGO联合全球天文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新闻!》。

1.7秒之后,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探测到此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伽玛暴(GRB170817A)!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 宣示双信使天文学时代的正式来临。

这一突破给全球范围的天文学家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世界各地天文台在随后的观测中,探测到此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从X射线到微波的电磁信号,找到金、铂等新合成贵重元素的信号,揭开困扰学界数十年的比铁重的元素宇宙起源之谜。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也宛若论文金矿,引发了全球顶级期刊对首发论文的激烈竞争。PRL当仁不让占据头条。Nature和Science为配合LIGO的新闻发布,改变了通常美东时间周三周四上线新文章的时间作息,推出系列相关研究论文,光Nature就一口气6篇!中国旗舰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也同步上线中国天文学家重要成果。

今天,我们特邀两位LIGO成员、加州理工学院陈雁北教授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范锡龙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这一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特别声明:本系列科普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时空与物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完美结合

四个天文发现:GW170817(引力波),GRB170817A(伽玛暴)和SSS17a(千新星)以及确认它们的宿主星系NGC4993

加州理工学院 陈雁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范锡龙

(排名不分先后,同等贡献,共同通讯)

2017年8月17日,12点41分20秒(UTC),也就是北京时间20点41分20秒,NASA的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发出了一个GRB170817A的伽玛射线暴报警,这是一次到达时间在20点41分06秒的短伽玛射线暴。

绿色的轮廓是引力波探测对GW170817在天空中的定位(浅绿色的两个轮廓是LIGO的定位范围,而深绿色的轮廓是加入Virgo以后的定位范围),蓝色轮廓是伽马射线探测器对GRB170817A的定位。标有Swope的灰色插图是光学望远镜对SSS17a的定位,而标有DLT40的灰色插图是在事件前的对照,上面灰色图多出的小点是SSS17a,而两者都有的大黑点是NGC4993星系。

六分钟后,LIGO的实时数据分析程序也在Hanford观测站的数据中自动找到了可能对应于两个致密星体碰撞发出的引力波信号,引力波碰撞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是20点41分04秒,比伽马射线早约2秒。LIGO和Virgo团队的快速反应小组马上人工确认了信号具有高置信度,并且初步估计了信号在天空中的方位,与GRB170817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非常幸运的是,刚上线不久的Virgo,虽然灵敏度尚赶不上LIGO,但是大大缩小了定位的误差。这个引力波事件被定名为GW170817。

1971年投入使用的Swope望远镜 (左)。该望远镜坐落于智利,是美国卡内基天文研究院的天文学家Henrietta Swope (1902-1980,右图) 捐资建造的。

很快,GRB70817A和GW170817 方位被发布给了早有准备的70多个天文学家团队。由于信号的位置正好在澳大利亚上空,而光学天文观测只能在夜晚进行,并且只能往天上看(但是引力波探测器则不受地球的遮挡),这就给了智利和南非的天文学家先机。结果,坐落在智利的Swope望远镜(一个1971年建造的,按照现在的标准不怎么起眼的1米口径望远镜)拔了头筹,率先在NGC4993星系附近发现了一个新出现的亮斑。这个光学瞬变过程,被定为SSSS17a。

NGC4993是德国天文学家Wilheml Hershel (1738-1822) 在1789年发现的。 该星系距离地球1亿3千万光年,方向上位于长蛇座。

在后续的几个星期里,天文学家们利用其他位于地面、空间和地下的天文观测站,在电磁波的各个波段 (从伽马射线、X光、紫外,红外,可见光,微波),以及利用中微子探测技术,对这个已经由三个独立运行的引力波观测站 (LIGO Hanford, LIGO Livingston和Virgo)、伽马射线,和可见光都探测到的天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研究。

天文学家们认定,这是一次双中子星的碰撞事件。引力波GW170817的观测,让我们测量了两个中子星的质量。伽马射线暴GRB170817A,让我们认识到中子星碰撞后有物质被高速抛出;后续的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学观测和不同谱段光强的分析,让我们初步确定发光来自于重元素的衰变,确立了SSS17a是一个千新星。X光和射电 (微波波段的无线电) 观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爆炸的能量,抛出物质的状况,以及爆炸周围的环境。

这样,天文学家们就初步确认了“短伽马射线暴”的物理起源,初步确认了中子星的存在并且了解了它的成分,而且对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有了新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引力波强度的测量,我们独立测量了NGC4993这个星系和地球距离,对宇宙膨胀的速率,以及宇宙的年龄又多了一个独立的测量方法。通过对引力波和电磁波到达时间,我们对引力波的速度也有了新的测量。

2015年,人类首次捕捉到黑洞发出的引力波 。我们不但证实了引力波这种时空的涟漪可以在宇宙空间中产生、传播,并且和地球上的仪器发生作用,也开始近距离地观测黑洞周围高度扭曲变形的时空。前几次对黑洞的观测,让物理学家异常兴奋,而这次对双中子星碰撞的探测,真可以说是各个波段的天文学家们集体的盛宴。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进展,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说,测量到从黑洞发出的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的胜利,这次的观测也可以说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双剑合璧的胜利,并且让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量子力学:原子、原子核

也许有人会说,中子星?而且还是一亿多光年以外的?这跟我有什么半毛钱关系吗?

说到钱,我们都会想到金子,这个元素周期表中最讨人喜欢的元素。从科学的角度,金是第79号元素,原子核外面有79个电子。金原子核有79个质子,但是可以有不同数目的中子,这些不同的版本,叫做“同位素”。其中,79个质子和118个中子的版本,即金197,是唯一稳定的同位素。

金不但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在人类社会里面,金子象征着尊贵。本来300美元的手表,如果换成金子做的外壳,就可以卖10000美元。粉色,这个原本有点儿暧昧的颜色,如果改叫“玫瑰金”,也突然就变得高大上了起来。这次发现的双中子星碰撞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中金子的起源。核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中的大部分金子,可能都是由这次观测到的这种碰撞所产生的!

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纠结着这样一系列问题: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面运动的时候,应该发出辐射。辐射以后释放了能量,不是正好可以掉到带正电的原子核上面,跟它“中和”吗?

要回答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首先需要引入量子力学的概念。在量子力学里面,电子并不是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而是以波的形式弥漫在原子核周围。电子的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叫做“能级”,而电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会释放出光子。在所有的能级中,有一个能量最低的叫做“基态”。电子在基态的时候,也会和周围的电磁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会发出光,也不会掉到能量更低的状态。

电子除了具有“波动性”,还是一种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不能有多于一个占据在同样的状态上。换句话说,与其说我有几个粒子,想把他们分别放置到不同的量子态上,不如说,我就有这么一些个允许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上要么有粒子,要么没有粒子。泡利不相容原理,就使得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从低能往高能排,依次占有这些能级。这就是元素周期表背后的物理。所谓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由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决定的。

其次,就是以前我们所说的正负电荷中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谓“中和”,其实都是电子的转移。带正电的所谓的“电荷”,其实是缺少电子。带负电的所谓的“电荷”,其实是有多余的电子。两者的中和,其实是电子的转移过程。

在粒子的层次上,带负电的电子,跟带正电的质子,并不能简单的“中和”。他们可以参与核反应,形成中子,并且释放一个中微子。这是一个所谓的弱相互作用过程。

在空间中自由运动的中子是不稳定的,它也会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叫做beta-衰变。

既然中子可以衰变,就意味着它不是能量最低的一个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想让质子和电子“中和”,是需要外界提供能量的,于是,这就保证了原子的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以及相互结合,决定了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不同的原子核之间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核反应,从一种元素变到另外一种元素。

宇宙中各种元素的生成

根据天文观测,当今宇宙中的元素,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叫做“丰度”。物理学家希望可以从大爆炸宇宙学,从物理原理出发,直接推导出宇宙中元素的丰度。

太阳系中各元素的丰度。(来源:Wikipedia)

根据现在的理论,在大爆炸初期,宇宙的温度很高,充满了热辐射(“要有光!”)。当宇宙不断的膨胀,温度就会降低,从热辐射中就会逐渐形成一些质量比较小的粒子,如正负电子,再以后,会形成质子和中子。质子本身就是氢原子核的一种。当温度不断下降,这些质子和中子会通过核反应,“凝结”成更重的元素,比如氦和锂,还有氢的另外两个同位素,氘和氚。可是,核反应不光和温度有关,也和各个成分的浓度有关。根据现在的理论,早期宇宙降温和膨胀的过程很快,来不及产生比锂更重的元素。那么,构成和支持生命的碳、氧、氮、硫、磷、钙、钠等等这些元素,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开始。

各类元素在我们人体中的贡献。

太阳和其他的恒星,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氢和氦,能发光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这些聚变反应,会产生一些比锂重的重元素,但是并不会产生比铁还重的元素。这是因为铁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和中子比较“团结”,结合能最高。铁核要想聚变变到更高的元素的时候,是要吸热的。 而且,就算恒星燃烧产生了重元素,这些元素是怎么到达地球上的呢?我们的金子那里来的呢? 这要从恒星归宿的说起。。。

恒星的死亡: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恒星燃烧完核燃料的时候,物质就会在引力作用下聚集,会变得致密。但是,最后要被物质之间的斥力所平衡才能达到一个稳态(否则就会形成黑洞)。当原子彼此很接近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斥力呢?这还是要回到刚才说过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当一群电子被压缩到很小的空间里面,因为它们的位置都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为了有不同的量子态,它们必须具有很不同的“速度”。这样,更高的“速度”就导致了有更高的能量。既然压缩电子占有的空间需要提供能量,这就是一种斥力了。这叫做“简并压”。当太阳燃烧完燃料以后,会变成一个由电子的简并压支撑的“白矮星“。

太阳的半径是70万公里,是地球的110倍,而同等质量的白矮星,其半径是7000公里左右,跟地球差不多。两者的体积,相差一百多万倍!顺便说一句,有一类白矮星核心是碳,和钻石是一类元素,重量可以和太阳比吨位!

在1934年,钱德拉塞卡论证说,质量足够大的星体,引力的作用非常强,星体内的电子会被推向更高的速度,以至于速度会接近光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质量进一步增加,“相对论性电子”的简并压不够抵御引力,星体必须塌缩!这时候,就回到了电子和质子“中和”的过程:电子和质子会形成一个中子,但是放出一个中微子。钱德拉塞卡论证的质量极限是1.4倍的太阳质量。

但是爱丁顿爵士,这个借给钱德拉塞卡Braunschweiger计算器得出上述结果的著名科学家在学术大会上多次当面怼钱德拉塞卡的计算结果。本来学术互相怼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相当诡异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他科学家没有一个人公开站出来力挺真理,即便不少人私下认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连泡利,这个评价别人“Not even wrong”的“conscience of physics”, 也没有公开支持钱德拉塞卡。1939年之后,在近40年的时间里钱德拉塞卡再也没碰这个领域(偏激学霸害人害科学啊!!!)。好在科学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停止脚步,总会自我修正:“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一个科学术语已经在教科书上冷静地为这段科学史花了一个句号。

上面说的塌缩过程,发生在初始质量超过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如果初始质量在大约25倍以下,这塌缩过程会使星体的核心部分塌缩成一个中子星,并且释放能量,使外层的物质产生剧烈的爆炸。这个爆炸发出的光,就是天文学中的“超新星”。理论计算表明,初始质量更大的恒星,很可能直接塌缩成一个黑洞,而不经过超新星爆发这个阶段。
 
回复  支持[3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13:09:57 发表
新的引力波解读:时空与物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完美结合
2017-10-17 12:02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美东时间10月16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22点,LIGO实验室、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组织在美国华盛顿DC联合全球数十家天文台宣布,LIGO在8月17日上午协调世界时间(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12点41分04秒,即美东时间上午8点41分04秒,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GW170817)!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 新闻发布会上所展示的艺术效果如上图所示。昨晚,我们也对此进行了第一时间报道,详见《刚刚,LIGO联合全球天文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新闻!》。

1.7秒之后,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探测到此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伽玛暴(GRB170817A)!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 宣示双信使天文学时代的正式来临。

这一突破给全球范围的天文学家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世界各地天文台在随后的观测中,探测到此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从X射线到微波的电磁信号,找到金、铂等新合成贵重元素的信号,揭开困扰学界数十年的比铁重的元素宇宙起源之谜。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也宛若论文金矿,引发了全球顶级期刊对首发论文的激烈竞争。PRL当仁不让占据头条。Nature和Science为配合LIGO的新闻发布,改变了通常美东时间周三周四上线新文章的时间作息,推出系列相关研究论文,光Nature就一口气6篇!中国旗舰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也同步上线中国天文学家重要成果。

今天,我们特邀两位LIGO成员、加州理工学院陈雁北教授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范锡龙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这一系列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特别声明:本系列科普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时空与物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完美结合

四个天文发现:GW170817(引力波),GRB170817A(伽玛暴)和SSS17a(千新星)以及确认它们的宿主星系NGC4993

加州理工学院 陈雁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范锡龙

(排名不分先后,同等贡献,共同通讯)

2017年8月17日,12点41分20秒(UTC),也就是北京时间20点41分20秒,NASA的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发出了一个GRB170817A的伽玛射线暴报警,这是一次到达时间在20点41分06秒的短伽玛射线暴。

绿色的轮廓是引力波探测对GW170817在天空中的定位(浅绿色的两个轮廓是LIGO的定位范围,而深绿色的轮廓是加入Virgo以后的定位范围),蓝色轮廓是伽马射线探测器对GRB170817A的定位。标有Swope的灰色插图是光学望远镜对SSS17a的定位,而标有DLT40的灰色插图是在事件前的对照,上面灰色图多出的小点是SSS17a,而两者都有的大黑点是NGC4993星系。

六分钟后,LIGO的实时数据分析程序也在Hanford观测站的数据中自动找到了可能对应于两个致密星体碰撞发出的引力波信号,引力波碰撞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是20点41分04秒,比伽马射线早约2秒。LIGO和Virgo团队的快速反应小组马上人工确认了信号具有高置信度,并且初步估计了信号在天空中的方位,与GRB170817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非常幸运的是,刚上线不久的Virgo,虽然灵敏度尚赶不上LIGO,但是大大缩小了定位的误差。这个引力波事件被定名为GW170817。

1971年投入使用的Swope望远镜 (左)。该望远镜坐落于智利,是美国卡内基天文研究院的天文学家Henrietta Swope (1902-1980,右图) 捐资建造的。

很快,GRB70817A和GW170817 方位被发布给了早有准备的70多个天文学家团队。由于信号的位置正好在澳大利亚上空,而光学天文观测只能在夜晚进行,并且只能往天上看(但是引力波探测器则不受地球的遮挡),这就给了智利和南非的天文学家先机。结果,坐落在智利的Swope望远镜(一个1971年建造的,按照现在的标准不怎么起眼的1米口径望远镜)拔了头筹,率先在NGC4993星系附近发现了一个新出现的亮斑。这个光学瞬变过程,被定为SSSS17a。

NGC4993是德国天文学家Wilheml Hershel (1738-1822) 在1789年发现的。 该星系距离地球1亿3千万光年,方向上位于长蛇座。

在后续的几个星期里,天文学家们利用其他位于地面、空间和地下的天文观测站,在电磁波的各个波段 (从伽马射线、X光、紫外,红外,可见光,微波),以及利用中微子探测技术,对这个已经由三个独立运行的引力波观测站 (LIGO Hanford, LIGO Livingston和Virgo)、伽马射线,和可见光都探测到的天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研究。

天文学家们认定,这是一次双中子星的碰撞事件。引力波GW170817的观测,让我们测量了两个中子星的质量。伽马射线暴GRB170817A,让我们认识到中子星碰撞后有物质被高速抛出;后续的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学观测和不同谱段光强的分析,让我们初步确定发光来自于重元素的衰变,确立了SSS17a是一个千新星。X光和射电 (微波波段的无线电) 观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爆炸的能量,抛出物质的状况,以及爆炸周围的环境。

这样,天文学家们就初步确认了“短伽马射线暴”的物理起源,初步确认了中子星的存在并且了解了它的成分,而且对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有了新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引力波强度的测量,我们独立测量了NGC4993这个星系和地球距离,对宇宙膨胀的速率,以及宇宙的年龄又多了一个独立的测量方法。通过对引力波和电磁波到达时间,我们对引力波的速度也有了新的测量。

2015年,人类首次捕捉到黑洞发出的引力波 。我们不但证实了引力波这种时空的涟漪可以在宇宙空间中产生、传播,并且和地球上的仪器发生作用,也开始近距离地观测黑洞周围高度扭曲变形的时空。前几次对黑洞的观测,让物理学家异常兴奋,而这次对双中子星碰撞的探测,真可以说是各个波段的天文学家们集体的盛宴。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进展,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说,测量到从黑洞发出的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的胜利,这次的观测也可以说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双剑合璧的胜利,并且让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量子力学:原子、原子核

也许有人会说,中子星?而且还是一亿多光年以外的?这跟我有什么半毛钱关系吗?

说到钱,我们都会想到金子,这个元素周期表中最讨人喜欢的元素。从科学的角度,金是第79号元素,原子核外面有79个电子。金原子核有79个质子,但是可以有不同数目的中子,这些不同的版本,叫做“同位素”。其中,79个质子和118个中子的版本,即金197,是唯一稳定的同位素。

金不但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在人类社会里面,金子象征着尊贵。本来300美元的手表,如果换成金子做的外壳,就可以卖10000美元。粉色,这个原本有点儿暧昧的颜色,如果改叫“玫瑰金”,也突然就变得高大上了起来。这次发现的双中子星碰撞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中金子的起源。核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中的大部分金子,可能都是由这次观测到的这种碰撞所产生的!
 
回复  支持[1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08:45:51 发表
专家解析引力波新发现:从预测到“看见”经百年
中国新闻网
2017-10-17 08:4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汤琪)据外媒报道,北京时间16日晚,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今年8月探测到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新型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天文专家对中新网记者分析,这次发现开启了多波段、多媒介观测引力波的时代。

资料图:希伯来大学的爱因斯坦档案馆馆长Roni Gross展示爱因斯坦有关引力波的原始文件。

世界天文机构集体“卖关子”

——科学家发现新型引力波

连日来,全球数十家著名天文机构纷纷发布了同一条消息: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上10点,将发布重大消息。有媒体统计,这些机构包括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南方天文台等。

这一令多个国家的天文机构集体“卖关子”的大事究竟是什么呢?这一谜底最终如期而至。

北京时间16日晚,LIGO在官网宣布,今年8月,LIGO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及其他合作伙伴探测到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新型引力波。

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百年以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其广义相对论论文中对引力和引力波进行了论证,他提出,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几何在物质影响下的弯曲;引力的作用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即引力波。

这个概念听上去有些艰涩,但用通俗的方法解释,引力波就像一个池塘中投下一枚石子所引起的涟漪,只不过,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
根据爱因斯坦预言,强引力场事件可产生引力波,比如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以及超新星爆发等。此次最新的发现,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

资料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图为Kip S。 Thorne。

百年前预测渐获证实

——近年来人类数次探测到引力波

不过,有关引力波的探索,人类从预测到发现经历了百年时间。直到2016年2月,美国科学家才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该引力波发生在2015年9月。这次事件被认为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假说。

此后,科学家又陆续宣布,2015年12月和2017年1月先后探测到了引力波,进一步印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2017年8月, LIGO的两台干涉仪和Virgo的一台干涉仪,从三个地点几乎同时捕获到了引力波。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雷纳 韦斯(Rainer Weiss),巴里 巴瑞斯(Barry C。 Barish)和吉普 索恩(Kip S。 Thorne)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

图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立帆现场发布。 吴雪峰 摄

新引力波探索的中国贡献

——“慧眼”望远镜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

此次关于引力波的最新探索也有来自中国的贡献。据媒体报道,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熊少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成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区(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次历史性发现的研究论文中。

据了解,此次引力波事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文学家使用了大量的地面和空间望远镜进行观测,形成了一场天文学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球规模的联合观测。

然而,引力波事件发生时仅有4台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中国的“慧眼”望远镜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6日晚也宣布,自北京时间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离引力波事件发生24小时后),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合作团队利用正在中国南极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AST3-2对GW170817开展了有效的观测,此次观测持续到8月28日,期间获得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并探测到此次引力波事件的光学信号。

资料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图为Ranier Weiss。

新引力波能被望远镜“看”到

——专家:开启引力波多波段、多媒介观测时代

据媒体报道,过去探索到的数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但黑洞并合真的是“黑”的,它不会发射出电磁波;而这次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是会发光的,至少是能被电磁波望远镜“看”到的。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师高爽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黑洞产生的引力波很强,但持续时间短,中子星产生的则偏弱,但持续时间长,这意味着现在已经可以探测到比较弱的信号,探测仪器的能力更灵敏,噪声控制得更好。”

他还表示,双中子星合并是金银等重金属的形成机制,探测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人类理解化学元素的起源。

而另一个重要的进步来自对引力波精准的定位。高爽解释说,过去的引力波只能很粗糙地知道大概的方向,现在可以精确定位,从而探测到引力波的来源天体,使得望远镜可以进一步观测,开启了多波段、多媒介观测引力波的时代。

谈及未来,高爽相信,肯定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引力波事件,将会有更多的数据用来分析引力波的细节,帮助人类理解黑洞、恒星、宇宙早期的行为和演化。

“国际多个望远镜共同观测也将成为一种新的合作机制,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加入其中,贡献力不容小觑。”高爽说。(完)
 
回复  支持[4反对[1]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06:02:38 发表
诵读二 
选读圣依纳爵.安提约基亚主教致罗马人书
(我是天子的麦子,被兽牙磨碎了)

我致书与各教会,并告知众人:我甘愿为天主而死,你们不要阻止我。我请求你们,不要向我表示不合时宜的善意。请你们让我成为野兽的食物,是它们把我送天主台前。我是天主的麦子,将被兽牙磨碎,好能成为基督的极纯洁的面包。请你们为我恳求基督,使我藉野兽的行动而成为献于天主的祭品。

世俗的安逸,世上的王国,为我都毫无用处。对我而言,在基督耶稣内死去,比统治全世界更好。我所寻求的和所盼望的是为我们死而复活的基督。我分娩的时刻临近了。弟兄们,请原谅我,不要阻止我生活,不要希望我死去。我只愿意属于天主,你们就不要设法把我交给世俗,不要利用世物来使我迷路。请让我接受纯洁的光明;因为当我达到那里时,我才真正成为一个人。让我效法我天主的苦难。谁若心中拥有天主,便能瞭解我所渴望的,也会同情我,知道使我焦虑不安的是什么。

世俗的君王想要控制我,并愿粉碎我对天主的情感。但愿你们在那里的任何人不要援助他;但请你们站在我这一边,就是天主的这一边。不要口里谈论耶稣基督,而心里贪求世俗。但愿你们心中不要嫉妒。当我在你们身旁时,如果我恳求你们,你们不要相信我:但要相信我现在给你们所写的。此时此地我活着给你们写信时,却渴望死去。我对尘世的爱恋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了,我心中再也没有一丝对世物的贪恋,而有活水在细语,在我内轻轻地说:“到圣父身边来吧!”我对那易于消失的食物和此生的逸乐,不感兴趣。我的肉身;我也企盼他的血作为饮料,就是永不消失的爱。

我不再愿意如常人一般生活。如果你们愿意,将来便如此实现。我请求你们也有这种愿望,好使你们符合天主的圣意。我写这几句话,请求你们相信我。耶稣基督将使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实话;他的口不说谎话,圣父的真理之言就是藉着他而发出。请你们为我祈祷,使我满足心愿。我现在给你们写信,不是按照血肉之见,而是按照天主的思想。如果我受苦,正证明你们对我的善意;如果我免于一死,表示你们讨厌我。

对答咏 

领:信德是生命的开端,爱德是终向;如果你们对基督有完整的信和爱,为你们就没什么隐密的事了。
答:信德是开端,爱德是终向。
领:因此,你们要温良,要使你们在信德和爱德中重生;就是藉耶稣圣体和圣血而重生。
答:信德是开端,爱德是终向。

结束祷词

全能永生的天主,你藉殉道者的作证,光荣了你的教会——基督的奥体。昔日圣依纳爵以殉道获得永垂不朽的荣耀;求你因圣人的功行,助佑我们也能和他一样,勇于为信仰作见证。因你的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和你及圣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亚孟。
 
回复  支持[2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05:44:5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歌词:
都可以随便的
你说的 我都愿意去
小火车 摆动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说的 我都会相信
因为我完全信任你
细腻的喜欢
毛毯般的厚重感
晒过太阳熟悉的安全感
分享热汤 我们两支汤匙一个碗
左心房 暖暖的好饱满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都可以随便的
你说的 我都愿意去
回忆里 满足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说的 我都会相信
因为我完全信任你
细腻的喜欢
你手掌的厚实感
什么困难都觉得有希望
我哼着歌 你自然的就接下一段
我知道 暖暖就在胸膛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从来都很低调 自信心不高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也希望变更好

我们与天主,与耶稣建立的爱情关系,要像这首歌唱的。
这样,因为有着耶稣的恩宠,因为对耶稣有了信任和爱,我们就有强大的动力,怀着信心,希望,一直走在爱的路上。唯有如此,我们能改变国家。
 
回复  支持[5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7-10-17 05:40:07 发表
歌词:
都可以随便的
你说的 我都愿意去
小火车 摆动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说的 我都会相信
因为我完全信任你
细腻的喜欢
毛毯般的厚重感
晒过太阳熟悉的安全感
分享热汤 我们两支汤匙一个碗
左心房 暖暖的好饱满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都可以随便的
你说的 我都愿意去
回忆里 满足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说的 我都会相信
因为我完全信任你
细腻的喜欢
你手掌的厚实感
什么困难都觉得有希望
我哼着歌 你自然的就接下一段
我知道 暖暖就在胸膛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从来都很低调 自信心不高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想说其实你很好
你自己却不知道
真心的对我好 不要求回报
爱一个人希望他过更好
打从心里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也希望变更好
 
回复  支持[0反对[0]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