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教宗府讲道神师朝拜十字架礼仪讲道:愿众人在基督的苦难中认出天主的爱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9-04-20 16:03:31 发表
https://www.douban.com/note/701429140/?from=tag
万民四末 —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缈沨 2018-12-26 18:30:43
Et iterum venturus est cum gloria iudicare vivos et mortuos,
cuius regni non erit finis.
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
他的神国万世无疆。
-
Symbolum Nicaenum



对全世界的天主教徒来说,西斯廷小堂(Sistine Chapel)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神圣之所。不仅仅因为它的神圣地位非比寻常——在宗座从缺(Sede Vacante)的特殊时刻,通过秘密会议(Conclave)的投票表决,数世纪以来每一任圣伯多禄的继位者都是自这里诞生的。而西斯廷小堂更因为其艺术珍宝而为世人熟知——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最为知名的湿壁画作品:遍布全顶的穹顶画《创世纪》以及占据了祭台后方一整面墙的《最后的审判》正是在这里呈现。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越他的成就。
“万民四末”是天主教内的术语,意为在尘世末期,人所要面临的四件事:死亡、审判、天堂和地狱。根据天主教教理,当基督第二次再来时,就是最后的审判时刻。当然,那时日只有天父知道;而在那末世时刻,一切受造物都将因其生前所行之事,受到最后的审判,这将彰显天主的正义。


米开朗基罗在《最后的审判》中的自画像,剥下人皮上的面容

雕塑家的顶级壁画
虽然教宗克勉七世(Pope Clement VII,在位1523-1534)在生前明确表示了希望米开朗基罗来完成《最后的审判》的意愿,艺术家依旧在多种场合声称自己是个雕塑家,对这项工作并无十足的兴致。然而在16世纪意大利,能承接下西斯廷小堂壁画的任务,米开朗基罗是不二之选。早在1508年,米开朗基罗即受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在位1503-1513)委托,绘制了西斯廷小堂的穹顶画《创世纪》。这项巨大的工程,仅凭借艺术家一己之力,在四年时间内就全部完成,突破了在当时人类肉身所能做到的极限。

拉斐尔所绘的教宗儒略二世肖像


米开朗基罗:穹顶画《创世纪》(局部)湿壁画,40.9×14m,1534-1541圣伯多禄大殿西斯廷小堂,梵蒂冈


米开朗基罗的信件手稿中,描绘了自己在创作穹顶画时的场景
1534年,教宗克勉七世去世了。还没容米开朗基罗推脱,他的下一任继承者,教宗保禄三世(Pope Paul III,在位1534-1549)就立即找到了年逾六十的艺术家,希望他能够继续完成《最后的审判》。


提香所绘的教宗保禄三世肖像


米开朗基罗
教宗保禄三世的任职期在16世纪中颇为关键,他正迫切需要解决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带来的危机,他必须要尽最大努力维护天主教会的合法性及其教义的正统性。教宗保禄三世坚持要让米开朗基罗完成这幅《最后的审判》,因艺术,可成为实现他这一理想的关键性手段之一。



西斯廷小堂,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
米开朗基罗最终接手了这项工程。西斯廷小堂祭台背面的墙壁高13.7米,宽12米,尺幅巨大。他花了7年时间创作,最终在1541年才得以完成。这幅湿壁画展现了最后审判时刻的戏剧性,逾三百多个人物群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而相关它的评价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极具争议。包括Biagio da Cesena枢机在内的一大批保守派人士们认为在如此神圣的小堂内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的裸体,以及与经文毫不相关的人物,例如地狱中的希腊神。



“ 用不恰当的态度来对待高贵的殉道者和圣母,这一幕场景连妓女都要闭上眼睛不愿意看。您的艺术应该放在淫荡的澡堂里,而不是在世界上最高贵的圣堂中。”
— 诗人皮埃特罗·阿雷蒂诺(1492-1557)
1545年11月

多年的争议一直持续到米开朗基罗去世。最终脱利腾会议作出了必须将壁画中的一些被视为“淫秽”的人物形象覆盖掉的决议,于艺术家去世的1564年开始执行。绘制遮羞布的任务由艺术家Daniele da Volterra(1509-1566)来完成,他也因此落得“穿裤人”(braghettone,braghe为裤子之意)的绰号。当然,“穿裤人”不止一个,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壁画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直到最近的一百年,《最后的审判》才被进行了最终的修复与还原。

“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他的神国万世无疆。” —尼西亚信经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湿壁画,13.7×12m,1534-1541圣伯多禄大殿西斯廷小堂,梵蒂冈

这是最重要的时刻,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期待的末世终结——它意味着时间的终止,但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获得的永恒生命的开始。这一刻是希望和恐惧交织的时刻:在经历了最后的审判后,或成为天主选民,加入基督的天国获得永恒的生命;或因罪愆投入地狱,苦痛将永无止境。
湿壁画《最后的审判》尺幅巨大,人物众多,但构图规整,从视觉效果和对教义的传达上而言,非常清晰明了。它按照水平带分为清晰的四个层面,左边上升至天堂和右边下坠至地狱的人群,又使整个画面极具动感。
天神们,和他们所簇拥的基督
从构图上来看,画面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描绘的都是天堂中的景象。在壁画的最顶端,左上角和右上角依据建筑结构呈现出两个半圆形空间(lunettes)是第一层,集中描绘了两组飞行中的天神,他们展示了基督受难的象征:左边的天神举着十字架、钉子和荆冠,右边的天神举着柱子和鞭子、长矛和浸醋的海绵。基督因众人的罪恶受难而被埋葬,而在此审判时刻,这些本是耻辱的刑具成为了荣耀的标记。因为建筑结构,这一部分的墙面向前延伸出了一英尺,每当司铎举扬圣体时都能看到它,并铭记基督为成立圣体圣事所作出的牺牲。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圣人们,他们与基督同在
第二层占据了整个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米开朗基罗集中描绘了最后的审判中的景象——基督,和围绕在祂身边的圣人们。因手持的殉道用具或极具个人标识的图像志,其中一些圣人可以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圣伯多禄(St. Peter)正将两把钥匙捧在手中归还给基督——这是特殊的最后审判时刻,而他的守护之职亦已终结。圣安德肋(St. Andrew)带着交叉十字,圣若翰洗者(St. John the Baptist)从腰间垂下的骆驼皮即可认出,圣老楞佐(St. Lawrence)背负着烤架,圣巴尔多禄茂(St. Bartholomew)提着自己的人皮——他被剥皮而殉道,而皮上的那张面孔通常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亚历山大的圣加大利纳(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拿着断裂的带有尖齿的车轮,而她身边半跪着的圣巴斯弟盎(St. Sebastian)手持一把箭簇。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在圣人们后还有许多的人物形象,最终隐没在远景,永无穷尽。圣母坐在基督的身边,她扭转头部,双手交合,只是谦恭等待审判结果。而在画面的焦点,基督的形象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天堂和地狱,正是万民四末中的最重要的支点。按照一贯的风格,米开朗基罗把基督描绘成一个孔武有力的男性形象,祂的姿态略微扭曲,仿佛正向前迈出步伐,高举的手臂作出裁决的姿态——左手边是受永罚的,右手边是蒙受祝福的。“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放在左边……这些人要进入永罚,而义人却要进入永生。”(玛25:31,32,46)基督的手势显得坚决而又平静,这是基督徒们所期待的审判时刻,期待天主的大爱,同时期待祂的公义。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被拣选的和被遗弃的
第三和第四层构图较为复杂,而极具戏剧化。按照《若望默示录》的记载,米开朗基罗描绘了吹响号角的天神们,死去的灵魂纷纷从坟墓中涌出,获得肉身,升至天堂,或坠入地狱。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基督的右手边,也就是画面的左下方是那些被拣选至天堂的灵魂。天神争夺灵魂的场面是非常激烈的,画面中间就描绘了一位天神用玫瑰念珠拉着两个得救灵魂——显然是因为他们生前的祈祷善举而获得拯救。而在画面的右下方,魔鬼攫取那些在死罪中过世的灵魂:一个生前犯贪婪罪过的灵魂被倒悬拖入地狱,钱袋从他的脖颈上垂落。在墙面最底端,冥河船夫卡戎(Charon)正挥舞着桨赶亡灵下河。右下角是长着长耳、被毒蛇撕咬生殖器的冥神米洛斯(Minos),米开朗基罗将其面容画成保守派代表Cesena枢机,这是艺术家颇具嘲讽意味的有趣反击。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局部)

无人能回避的终结
《最后的审判》因其幅面巨大,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观者想必都备受震撼——回想起万民四末,是渴待、还是颤慄?当然,与米开朗基罗的时代相比,现如今《最后的审判》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明和不同信仰的人,死亡与审判在多元的环境中亦有了不同的解读和意义。



在西斯廷小堂所举行的秘密会议现场,2013年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生命的终结,以及对新天新地的期许。死亡只是灵魂与肉身的分离,而末日之时才是最后的终结。正如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面容描绘在圣徒剥下的皮肤上,这个看似残酷的把戏仿佛有着某种隐喻——他承认了自己的罪,期待着天主的仁慈,使他能够加入被拣选的子民行列中。
正如经上所说:“为这些事而作证的那位说:‘的确,我快要来。’”(默21:20)天主子民在善度信仰生活时,自是常怀悔改之心呼求天主仁慈——因祂最终不愿任何人丧亡,而愿所有人都能得救。在末世最终的审判来临之时,唯愿每一位基督徒都能如经上记载,虔诚回应:“阿门。主耶稣,你来罢!”(默21:20)
 
回复  支持[3反对[4]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